学术投稿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40例护理体会

许文青;陶芳

关键词:肝肿瘤, 射频消融术, 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患者的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40例,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原因并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40例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行射频消融治疗后2~5 d出院。1个月再次入院复查B超或CT,显示肿瘤均较前缩小,缩小30%~40%33例,缩小20%7例。结论:护士应做好完善的术前精心护理及合理的健康教育,加强术后随访,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 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探讨MSCT对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工作站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法及大密度投影法)对19例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资料,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19例MSCT检查中均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或肠管“漩涡征”,“鸟嘴征”9例,“靶环征”2例;19例均出现肠系膜水肿,或伴有腹腔积液;15例出现肠腔扩张积液;2例肠系膜上动、静脉位置异常;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结论: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能显示肠系膜血管或肠管的“漩涡征”和肠管的“鸟嘴征”,评价肠系膜、肠扭转方向、程度及扭转的部位,同时可以显示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积液及腹腔积液。

    作者:戚伟;彭增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瘢痕子宫合并植入性前置胎盘14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合并植入性前置胎盘的病因、诊治措施。方法:14例均以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术中尽量避开胎盘组织选择子宫切口,迅速娩出胎儿,胎盘不能强行剥离,对于短时间内出血达2000 ml以上者,果断行子宫切除术;对于术中生命体征平稳者,先采取局部缝合及子宫B-lynch缝合术后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若有效,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予米非司酮口服,超声随访子宫恢复情况,无效则行子宫切除术。结果:14例患者均发生产后出血,6例术中直接行子宫切除,8例行保守性治疗,其中1例术后20 d发生晚期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14例患者均安全出院。结论:瘢痕子宫合并植入性前置胎盘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产后出血,甚至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子宫切除、脏器损伤、产褥期感染等。要尽量避免多次流产刮宫,做好围生期保健,大力提倡自然分娩,严格把握剖宫产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罗岩;周杜娟;徐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术前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 MACE)以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92例,根据是否直接行PCI术前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联合治疗组(A组)、单纯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B组)、术前无药物预处理组( C组)。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次要观察终点为术后30 d MACE。安全性终点为出院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肌酸激酶( CK)、肌酐( CR)水平、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对血小板的影响。结果:A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获得率高于C组(P<0.05);A组和B组TIMI血流帧数均低于C组(P<0.01和P<0.05);A组和B组TIMI心肌灌注分级均高于C组(P<0.01),且A组高于B组(P<0.05)。次要终点中,3组主要MACE和出院前ALT、CK、CR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对PLT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可以改善ACS患者PCI术后的冠状动脉TIMI血流及心肌灌注,安全性良好。

    作者:李峰;张军;沈童童;李兆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脑梗死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变化与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20例为脑梗死组,同期1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患者血清中的Hcy和hs-CRP含量,其中脑梗死合并高血压72例,非高血压患者48例。结果:脑梗死组Hcy与hs-CRP分别为(22.1±6.3)μmol/L和(9.4±2.6)mg/L,均高于对照组的(10.4±2.5)μmol/L和(1.8±0.8)mg/L(P<0.01),合并高血压组的Hcy、hs-CRP分别为(31.4±8.5)μmol/L和(13.7±4.9)mg/L,均高于非高血压组的(23.4±4.6)μmol/L和(10.7±4.3)mg/L(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hs-CRP和Hcy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s-CRP和Hcy对脑梗死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98例子宫内膜疾病患者行阴道超声检查,并与术后病理对比分析。结果:198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者中超声误诊5例,漏诊11例,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异常者28例,宫腔积液2例,超声诊断符合率76.7%。结论:阴道超声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一种简单、无创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花;孙红梅;桂冬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术后肺部感染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术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组实施全面、系统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P<0.01);干预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全面、系统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采用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对乙肝病毒( HBV)阻断母婴传播,探讨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10例确诊为HBV携带者的产妇按照自愿原则均分为2组,观察组孕28周注射HBIG,对照组不注射,比较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 HBsAg)的阳性检出率,以及所有新生儿经过6个月的治疗乙肝表面抗体( HBsAb)的检出率。结果:经过阻断治疗,观察组患者所产新生儿的HBsAg阳性检出率为9.09%,对照组患者所产新生儿的HBsAg阳性检出率为3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新生儿中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HBsAb检出率为64.55%,明显优于出生1个月的22.72%(P<0.01),并且在治疗期间孕妇及新生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HBIG在阻断HBV在母婴之间的传播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并且在安全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可以应用于临床。

    作者:马子东;冯朋;周益文;高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与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与类风湿因子( RF)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 R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RA患者40例,非RA风湿病患者40例,体检健康人(健康对照组)40名,测定其抗CCP抗体水平和RF值,比较抗CCP抗体和RF对RA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RA组患者血清抗CCP抗体和RF值均显著高于非RA风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 P<0.01)。抗CCP抗体,RF单独测定时特异度分别为97.50%和83.75%,灵敏度分别为65.0%和67.5%,2者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抗CCP抗体和RF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98.75%和82.50%。结论:抗CCP抗体对R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特异度。

    作者:汪祥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精索静脉曲张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诊断精索静脉曲张对临床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阴囊彩超检查结果,记录精索静脉在平静呼吸时和站立位作Valsalva动作后内径及反流时间、睾丸体积,并与精索静脉正常者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精索静脉曲张时,其内径明显增宽(P<0.01),大部分伴走形迂曲,或呈网格状,且Valsalva动作时反流时间延长(P<0.01)。50例均为左侧精索静脉曲张可见左侧睾丸体积明显缩小(P<0.01);同时合并右侧曲张3例。结论:彩超检查方便,廉价,快捷,可重复性强,结果准确,可作为诊断精索静脉曲张的首选方法。同时也可作为临床手术指征的重要参数之一。

    作者:彭光生;陈怡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CT对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资料,4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位于左前中上纵隔1例,左侧腹膜后3例。4例均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囊性包块,大小9.1 cm ×4.2 cm~21.6 cm ×8.1 cm,其内可见分隔、呈大小不一多房样改变,沿组织器官间隙生长蔓延。 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囊性包块内可见散在条索样及线样强化血管影,静脉期强化尤为明显,其内分隔亦不同程度强化。结论:CT对囊性血管淋巴管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朱广辉;石士奎;谢宗玉;郭飞;陈刘成;徐家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漏斗胸胸腔镜单支架Nuss手术18例

    目的:探讨漏斗胸在胸腔镜辅助下行单支架Nuss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方法:对18例漏斗胸在胸腔镜辅助下行单支架Nuss手术。术中均置入1块钢板,单侧置固定器17例,双侧置固定器1例。结果:18例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85 min,平均失血量40 ml。随访1~24个月,优14例,良3例,中等1例。无严重并发症,无钢板支架移位,无复发病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单支架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可靠、安全,疗效满意。

    作者:王有贵;洪卫东;汪苏波;倪玉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特点和生活质量状况,并探讨疾病不确定感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88.64±12.65)分,属于中等水平;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为(62.12±10.53)分;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与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和社会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要加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降低糖尿病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施彩虹;段晓侠;陈玲玲;董长兰;王文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小切口配合封闭负压吸引治疗乳腺脓肿22例

    目的:观察小切口配合封闭式负压吸引治疗乳腺脓肿的疗效。方法:对22例26处乳腺脓肿B超引导下封闭负压吸引。结果:22例患者在超声观察脓腔消失,临床症状减轻,经7~14 d治疗后全部治愈。手术损伤小,病程短,乳腺外形满意。结论:封闭负压吸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甲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乳腺脓肿治疗方法。

    作者:孙凯;沈治祥;张学春;卞万一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原发性卵巢甲状腺肿类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甲状腺肿类癌( POS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特殊染色技术对4例POSC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及盆腔肿块,无便秘、类癌综合征表现,其中2例以卵巢囊状肿块蒂扭转为首发症状。组织学上甲状腺肿与类癌相移行,部分类癌细胞排列成岛状或梁状,1例伴有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成分,3例伴有成熟性畸胎瘤。免疫表型:类癌细胞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突触素、嗜铬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阳性。结论:POSC是一种罕见的生殖细胞肿瘤,形态学上需要与卵巢粒层细胞瘤、Sertoli-Leydig细胞瘤等相鉴别,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可以有效地帮助诊断。

    作者:胡怀远;雍翔;宋瑞;张辉;武雪芹;刘岩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常规化疗与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常规化疗与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5例初治老年晚期肺腺癌患者,给予常规化疗序贯吉非替尼治疗:常规化疗,每3周重复,多不超过6个周期,化疗疗程结束或化疗中出现病情进展后给予吉非替尼治疗,至疾病进展或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时停药。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5例(33.3%),疾病稳定7例(46.7%),疾病进展3例(20.0%),有效率33.3%,疾病控制率为80.0%,1年生存率为33.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皮疹等。结论:常规化疗与吉非替尼序贯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作者:毕国斌;蒋涛;苏玉璇;左金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40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患者的护理对策及效果。方法: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40例,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原因并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40例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行射频消融治疗后2~5 d出院。1个月再次入院复查B超或CT,显示肿瘤均较前缩小,缩小30%~40%33例,缩小20%7例。结论:护士应做好完善的术前精心护理及合理的健康教育,加强术后随访,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许文青;陶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地佐辛镇痛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地佐辛术后静脉镇痛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0例,年龄>60岁,随机均分为地佐辛术后镇痛组( DA组)和吗啡术后镇痛组( MA组),各组35例。术后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并随访统计术后即刻(T1)、24 h(T2)和48 h(T3)3个时间点的谵妄发生率(CAM-CR法)、VAS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DA组在T1的术后谵妄发生率与M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与呼吸抑制发生率与MA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T1、T2和T3三个时间点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而言,地佐辛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具有与吗啡相当的镇痛效果,并不增加术后谵妄的危险性,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王会敏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认知调查与高危筛查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知情况,并进行糖尿病足高危筛查。方法:对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行糖尿病足认知调查和高危筛查,并分析患者对糖尿病足认知情况。结果:患者对糖尿病足相关知识的认知率为63.3%,对足部护理与选鞋方法的知晓率为45.0%;病程≥10年的患者对糖尿病足相关知识认知率及足部护理与选鞋方法的知晓率与<10年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患者左下肢踝肱指数异常发生率21.7%,高于右下肢11.7%(P<0.05);左下肢振动阈值高风险发生率26.7%,右下肢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注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知程度,并注意积极筛查高危症状以早期发现病变,并加强临床预防以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

    作者:邵蔚;杜宁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凶险型前置胎盘30例围术期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围术期的相关风险和预防措施。方法:收集凶险型前置胎盘3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非凶险型型前置胎盘3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在围术期的术前超声检查情况、术前出血率、术中出血量、胎盘植入率、子宫切除率、术中采取的止血措施、新生儿窒息、术后恢复时间等方面情况。结果:2组在术前超声检查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前出血率和新生儿窒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总输血量、术中生命体征不稳定、胎盘植入率、子宫切除率、术中采取的止血措施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体温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血红蛋白恢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凶险型前置胎盘围术期风险巨大,需做好多学科协作的抢救措施,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陈磊;刘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HIF-1α和GLUT-1在人体退变腰椎间盘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在人体退变腰椎间盘髓核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照组为取自青壮年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实验组取自临床患者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依据术前MRI影像表现分为2组。术中所取标本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比较3组椎间盘髓核组织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正常人类腰椎间盘组织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呈弱阳性,中度退变组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为阳性,重度退变组中HIF-1α和GLUT-1的表达为强阳性,且随着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的程度加重其表达也进行性加强(P<0.01)。 RT-PCR结果显示,HIF-1α和GLUT-1基因存在于人体椎间盘髓核组织中,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IF-1α和GLUT-1均可能参与了人类腰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二者在人体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有相同的增高趋势。可以考虑通过检测HIF-1α和GLUT-1在椎间盘组织中表达来检测腰椎间盘组织退变情况,从而为预防和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提供新思路和切入点。

    作者:朱勋兵;张仲传;张井泉;周功;耿春晖;韩冠生;张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