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C-CIK或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的Meta分析

许林利;查名宝;武翔

关键词:癌, 非小细胞肺, 生物免疫治疗, 树突状细胞, 杀伤细胞
摘要:目的:对树突状细胞( 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了解生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CBM等西文数据库,查找DC-CIK或CIK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4.2统计软件对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免疫检测指标( CD3+、CD4+、CD4+/CD8+)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后纳入11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质量分析显示纳入文献质量不高。临床获益合并效应比值比( OR)为2.45,95%CI为1.56~3.83;生活质量合并效应量OR为3.17,95%CI为1.82~5.52;治疗后免疫学检测指标CD3+的合并效应量 OR为16.96,95%CI为14.09~17.82;CD4+的合并效应量 OR为6.84,95%CI为6.06~8.63;CD4+/CD8+的合并效应量OR为0.60,95%CI为0.56~0.65。 DC-CIK或CIK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临床获益率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免疫功能也优于对照组。结论:DC-CIK或CIK能明显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获益率及生活质量,并能提高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确证试验假阳性1例分析

    目的:通过对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抗体确证试验结果假阳性者进行随访检测分析,探讨HIV抗体确证试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方法:对1例受检者进行HIV抗体筛查和确证试验,并于4周、8周和12周随访检测,后两次随访进行HIV-1病毒载量检测以及第四次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4次HIV抗体检测结果免疫印迹试验带型均为gp160、gp120、p24;后两次病毒载量结果均为TND,第四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为885 cells/μl,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终判定HIV抗体阴性。结论:随着HIV抗体确证试验结果不确定样本不断增多,检测者要格外谨慎判断处于临界状态的样本,必须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及随访检测,才能给予准确的检测报告。

    作者:杨晓辉;温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血浆维生素D和肾功能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评价维生素D在T2DN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对72例T2DN患者按24 h尿白蛋白定量(24 h-UAE)分为正常蛋白尿组( A组)、微量蛋白尿组( B组)和大量蛋白尿组(C组),同时选择相匹配的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D组)。检测4组血浆尿素(UREA)、血肌酐(Cr)、尿酸(UA)、24 h-UAE及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并分析血清25-(OH)D3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B和C 3组血清25-(OH)D3水平均较D组明显降低(P<0.01),C组患者亦均较A组和B组患者明显降低(P<0.01),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患者血浆UREA、Cr和24 h-UAE较A、B、D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B组和A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C 3组T2DN患者和D组血浆U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 D3与UREA、Cr和24 h-UAE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UA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合并25-(OH)D3缺乏的T2DN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肾脏病变。

    作者:张士荣;时照明;张晓梅;周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肺炎支原体-DNA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 MP)-DNA的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2年儿科诊治的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MP-DNA。结果:6231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DNA阳性1882例,阳性率30.20%。>5~12岁年龄组MP-DNA阳性率为57.51%,均高于其他年龄组( P<0.01)。1~3月份MP-DNA阳性率为41.48%,7~9月份阳性率为37.27%,均高于4~6和10~12月份(P<0.01)。女性阳性率为41.36%,明显高于男性的21.51%(P<0.01)。结论:MP-DNA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诊断有重要价值。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率较高,及时快速地检测,对预防疾病加重和肺外多器官损害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伶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超声内镜对胃癌术前TN分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癌术前TN分期的正确性,提高超声内镜诊断水平。方法:133例经胃镜及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于术前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和TN分期,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分期比较。结果:超声内镜对胃癌术前T分期判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1.20%,其中对T1和T4正确率较高,分别为91.67%和85.0%,而T2和T3的正确率较低,分别为74.29%和70.0%。在T分期中存在着分期过深或过浅的现象,8例分期过深,17例分期过浅,T1和T4正确率较高,而T2和T3正确率稍低。超声内镜胃癌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呈高度一致性(P<0.01)。 N 分期判断的总体准确率78.95%,淋巴结阳性和阴性的正确率分别为66.10%和89.19%,与术后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地判断胃癌TN分期,可为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郑雄;孙颖;胡梅洁;王吉;李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RhD阴性患者的弱D、DEL的分布及RhCE表型分析

    目的:研究RhD阴性患者的弱D、DEL的分布比例,并对RhCE的表型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阴性的标本,用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弱D,阴性情况下应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DEL。结果:在129例RhD阴性患者标本中经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为弱D型者9例(6.9%),其表型分别为ccDuee型5例,CcDuee型3例,ccDuEe型1例。经吸收放散试验确认为Del者24例(18.6%),其表型分别为CcDELee型12例,CcDELEe型7例,CCDELee型2例,CCDELEe型3例。结论:在采集的初筛为RhD阴性的标本中,DEL阳性标本所占的比例高,应引起重视,其RhCE表型比例符合相关文献报道。故于常规血清学检测RhD阴性者,应当再用抗人球蛋白试验及吸收放散试验检测是否为弱D及DEL。

    作者:陈丽;管政;周浩;刘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地佐辛与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ERCP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地佐辛和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无痛 ERCP 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芬太尼2μg/kg 静脉注射,观察组给予地佐辛0.1 mg/kg静脉注射,5 min后2组均给予丙泊酚血浆靶控质量浓度为3μg/ml,分别观察、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在麻醉期间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起效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体动次数、SpO2<90%的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率。结果:2组患者检查前SBP、DBP、HR、SpO2以及镇痛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丙泊酚总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置镜时收缩压和检查毕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检查毕的HR及置镜时和检查毕的SpO2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SpO2<90%的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与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ERCP时均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地佐辛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患者更满意。

    作者:郭全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28名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与128名正常儿的家庭、孕期及出生情况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父母亲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母孕期疾病,产检次数,参加孕期保健讲座次数,孕次等与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父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家庭月收入、家庭结构、产检次数、母孕期疾病、参加孕期保健讲座次数和孕次均为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孕期保健管理,早监测早干预,以减少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

    作者:翟晓蔚;吴田英;梁思铭;秦德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全麻气管插管的教学观察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教学中伴随的问题及术后喉痛及声音嘶哑的发生情况,以期提高气管插管教学的质量。方法:10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教学组和医师组,每组50例。记录2组的插管时间、脱氧合发生率和尝试插管次数,并在患者离开麻醉后恢复室时和术后24 h评估患者喉痛和声音嘶哑情况。结果:插管时间、脱氧合发生率和插管次数在教学组均显著高于医师组(P<0.01)。医师组的喉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教学组(P<0.01),而2组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教学会延长插管时间并增加插管次数,同时增加气道损伤的概率。

    作者:陆慧红;李桂凤;陈洪飞;白浪;姜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3种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硫酸镁湿热敷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喜疗妥)涂抹治疗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因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患者100例,随机分成硫酸镁组(27例)、喜疗妥组(34例)、联合治疗组(39例),分别于24 h内冷敷后,硫酸镁组应用50%硫酸镁湿热敷,喜疗妥组应用喜疗妥涂抹,联合治疗组将2种方法联合应用。观察3组血肿完全消退时间、血管硬化发生率、透析血流量之间的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血肿完全消退时间均较硫酸镁组和喜疗妥组明显缩短(P<0.01),而血管硬化发生率和对透析血流量的影响均少于硫酸镁组(P<0.05)。结论:硫酸镁湿热敷联合喜疗妥涂抹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致皮下血肿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金怀芝;汪吉平;骆俊秀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烫伤致兔急性肺损伤早期肺泡灌洗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探讨烫伤致兔急性肺损伤早期肺泡灌洗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其中1组为对照组(A组),背部脱毛37益水浸浴;另5组均为烫伤组(B组),均建立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模型,分别于烫伤后2、4、8、12、24 h时间点处死动物,作为B1、B2、B3、B4、B5组。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进行肺损伤评分,计算肺湿干质量比( W/D),并应用双抗夹心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的变化。结果:B组中所有兔子处死后经病理证实均达到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 B1~B5组均可见到肺泡腔及间质内白细胞渗出、浸润,肺泡腔内见渗出液,肺泡隔增厚,肺泡及间质充血,部分肺泡塌陷、不张,透明膜形成,且随时程延长病变加重,肺损伤评分增加,B1~B5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3~B5组肺W/D均较A组明显升高(P<0.01);B1~B4组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IL-8水平较A组均升高(P<0.05~P<0.01),其中TNF-α、IL-8均在12 h达到高峰(P<0.01),IL-1β在8 h达到高峰(P<0.01),而24 h时IL-8、IL-1β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烫伤后早期,肺泡灌洗液中的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水平明显升高,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有关。

    作者:段立彬;何先弟;汪华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肝移植3例术后胆道并发症内镜诊治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肝移植术后不同类型的胆道并发症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诊治情况并随访10年。结果:3例患者肝移植后分别并发吻合口胆管漏伴狭窄、吻合口胆管狭窄伴胆石形成和单纯吻合口胆管狭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下鼻胆管引流术、取石术、大口径塑料支架或多根塑料支架置入,支撑引流10年,终拔除塑料支架,2例吻合口胆管狭窄完全改善,1例吻合口胆管狭窄明显改善。结论:内镜是诊治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手段,长期支架支撑可有效改善或治愈吻合口狭窄。

    作者:王晓天;贾国法;单红;张迪;吴丽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导致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4例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收集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糖、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等指标以及测定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总甲状腺素(TT4)、血清游离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血皮质醇( COR)、生长激素,细胞因子白介素( IL)-1、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等。结果:64例出现应激性溃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激并发症48例,出现应激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Ⅱ评分、COR、ACTH、TT3、FT3、TT4、IL-6、IL-8、IL-10、TNF-α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APACH Ⅱ评分、TT4、COR、IL-6和IL-10为早期应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APACHⅡ评分以及创伤后TT4、COR、IL-6、IL-10等指标的变化与患者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激并发症的出现密切相关。

    作者:徐文鹏;应佑国;方玉明;秦宗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坎地沙坦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2例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17例、非高血压组15例,检测并比较2组应用坎地沙坦酯治疗前后的尿微量白蛋白( mAlb)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mAlb水平低于治疗前,且高血压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坎地沙坦酯可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Alb水平,改善肾功能,且对伴高血压者效果更显著。

    作者:黄殿红;李廷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C反应蛋白测定在妇产科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测定C反应蛋白( CRP)在妇产科疾病诊治中的参考价值。方法:检测227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CRP,其中炎症组116例,非炎症组111例;比较2组CRP阳性率,以及炎症组中53例入院时、抗感染治疗3 d和7 d时的CRP和白细胞(WBC)水平。结果:炎症组CRP总阳性率为87.07%,明显高于非炎症组的13.51%(P<0.01)。炎症组中急性盆腔炎患者的CRP阳性率高于慢性盆腔炎(P<0.05)。急性盆腔炎患者入院时CRP和WBC,治疗后3 d和治疗后7 d的CRP均明显高于慢性盆腔炎和急性宫颈炎患者(P<0.01),而急、慢性盆腔炎和急性宫颈炎患者治疗后3 d和治疗后7 d的W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炎症患者CRP水平和阳性率高于非炎症患者,且急性炎症患者的CRP水平高于慢性炎症患者;在指导妇科炎症患者治疗中监测CRP优于WBC。

    作者:孙月华;王维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为防治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70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行放、化疗42例,放疗28例。化疗方案以CHOP为主,少数用B-CHOP方案。局部放疗者,用直线加速器照射40~60 Gy/3~5周。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生化、病理、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0例患者中男51例(72.9%),女19例(27.1%),Ⅰe和Ⅱe期56例(80.0%);单发鼻腔病灶55例(78.6%);病理分类以T细胞型为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肿胀和鼻衄等,其次为口腔和眼眶症状,并累及颈部;总体5年无病生存40例,无病生存率( DFR)为57.1%;接受放、化疗者5年生存30例,DFR为71.4%,而接受放疗者5年生存10例,DFR为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e期患者中接受放、化疗者5年生存21例,DFR为87.5%;而接受放疗者5年生存10例,DFR为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Ⅱe和Ⅲe~Ⅳ期患者中接受放、化疗者5年分别生存7例和2例;而接受放疗者均无5年生存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和治疗方式是影响5年DFR的主要因素;CHOP方案联合放疗治疗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可获得更好的预后,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DFR。

    作者:谢华;于斌;孙文忠;秦卫红;阙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DC-CIK或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对树突状细胞( 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了解生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CBM等西文数据库,查找DC-CIK或CIK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4.2统计软件对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免疫检测指标( CD3+、CD4+、CD4+/CD8+)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后纳入11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质量分析显示纳入文献质量不高。临床获益合并效应比值比( OR)为2.45,95%CI为1.56~3.83;生活质量合并效应量OR为3.17,95%CI为1.82~5.52;治疗后免疫学检测指标CD3+的合并效应量 OR为16.96,95%CI为14.09~17.82;CD4+的合并效应量 OR为6.84,95%CI为6.06~8.63;CD4+/CD8+的合并效应量OR为0.60,95%CI为0.56~0.65。 DC-CIK或CIK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临床获益率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免疫功能也优于对照组。结论:DC-CIK或CIK能明显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获益率及生活质量,并能提高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许林利;查名宝;武翔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钙离子通道与胰岛素分泌关系的研究进展

    胰岛β细胞产生和分泌的胰岛素是体内唯一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升高而导致糖尿病。胰岛β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钙( voltage-operated calcium,Cav)通道以及细胞内钙库上的受体通道调节着细胞内钙信号,从而影响胰岛素分泌,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密切相关[1-2]。随着研究的深入,钙离子通道与胰岛素分泌之间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现将钙离子通道的生理、生化特点及其调控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刘田(综述);潘明麟;张晓梅(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7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5例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方法、预后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43例,分流管阻塞16例,感染13例,过度引流2例,肠穿孔1例。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应严格消毒,无菌、规范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正确处理,对腹腔端分流管反复包裹的患者可改行侧脑室-脐-门静脉分流术,以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魏大伟;刘家传;王春琳;王金标;孙文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131 I治疗Graves病合并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评价

    目的:观察131 I对Graves病( 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治疗的疗效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对131 I 治疗66例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前后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白细胞水平及治愈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经131I治疗3、6和12个月时的FT3和FT4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1个月时的FT3、FT4及白细胞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愈43例,白细胞恢复正常60例,好转6例。结论: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经131 I治疗后,随着GD的治愈,绝大多数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永全;郭道华;刘恒超;申勇;李卫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系统健康教育对糖耐量减低者转归的影响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糖耐量减低( IGT)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对照法,将就诊于门诊及在社区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筛查出的86例IGT者分为系统接受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组)和未能系统接受健康教育(对照组)。检测每组入组时以及随访2年时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统计糖耐量正常转化率和糖尿病转化率,并进行自身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干预随访2年后健康教育组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 血糖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健康教育组糖耐量正常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糖尿病转化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以增加IGT者糖耐量正常转化率,降低糖尿病转化率。

    作者:陈文实;张永井;贾崇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