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实;张永井;贾崇奇
目的:比较低龄青年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18~30岁低龄青年乳腺癌56例(低龄青年组)和同期45~70岁中老年乳腺癌120例(中老年组)。比较2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结果:2组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及肿瘤复发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低龄青年组更易出现三阴乳腺癌。结论:低龄青年乳腺癌临床症状隐蔽,预后不佳,与中老年乳腺癌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应重视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先富;郭伟;刘道永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对树突状细胞( 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了解生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CBM等西文数据库,查找DC-CIK或CIK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4.2统计软件对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免疫检测指标( CD3+、CD4+、CD4+/CD8+)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后纳入11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质量分析显示纳入文献质量不高。临床获益合并效应比值比( OR)为2.45,95%CI为1.56~3.83;生活质量合并效应量OR为3.17,95%CI为1.82~5.52;治疗后免疫学检测指标CD3+的合并效应量 OR为16.96,95%CI为14.09~17.82;CD4+的合并效应量 OR为6.84,95%CI为6.06~8.63;CD4+/CD8+的合并效应量OR为0.60,95%CI为0.56~0.65。 DC-CIK或CIK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临床获益率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免疫功能也优于对照组。结论:DC-CIK或CIK能明显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获益率及生活质量,并能提高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许林利;查名宝;武翔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与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按前瞻随机开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根据不同病情,合理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清除氧自由基药物及活血化瘀药物;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钙汀片,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血脂、神经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梗死灶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P<0.01),IMT明显减小(P<0.01),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P<0.01);治疗前2组梗死灶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2组梗死灶面积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大面积、小面积梗死灶分别减少3例和7例(改善率41.2%);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大面积、小面积梗死灶分别减少1例和4例(改善率22.2%),但2组治疗后3、6、12个月脑梗死面积改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少,对改善脑梗死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葛靓;周志明;庞洪波;李雪芹;金炜;费世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32例75岁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中等强度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1~2.5],华法林低等强度组(INR维持在1.5~2.0),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每组44例。随访1年,记录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中等强度组、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血栓栓塞事件呈逐渐增多,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生率高于华法林中等和低等强度组(P<0.05),中等和低等强度组血栓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强度组、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出血事件呈逐渐减少,中等强度组出血发生率均高于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与低等强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房颤患者,INR维持在1.5~2.0,不仅能够取得佳的抗凝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地避免出血事件的发生。
作者:宋莹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地佐辛和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无痛 ERCP 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芬太尼2μg/kg 静脉注射,观察组给予地佐辛0.1 mg/kg静脉注射,5 min后2组均给予丙泊酚血浆靶控质量浓度为3μg/ml,分别观察、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在麻醉期间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起效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体动次数、SpO2<90%的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率。结果:2组患者检查前SBP、DBP、HR、SpO2以及镇痛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丙泊酚总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置镜时收缩压和检查毕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检查毕的HR及置镜时和检查毕的SpO2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SpO2<90%的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与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ERCP时均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地佐辛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患者更满意。
作者:郭全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导致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4例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收集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糖、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等指标以及测定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总甲状腺素(TT4)、血清游离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血皮质醇( COR)、生长激素,细胞因子白介素( IL)-1、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等。结果:64例出现应激性溃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激并发症48例,出现应激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Ⅱ评分、COR、ACTH、TT3、FT3、TT4、IL-6、IL-8、IL-10、TNF-α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APACH Ⅱ评分、TT4、COR、IL-6和IL-10为早期应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APACHⅡ评分以及创伤后TT4、COR、IL-6、IL-10等指标的变化与患者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激并发症的出现密切相关。
作者:徐文鹏;应佑国;方玉明;秦宗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加强公民健康的重要手段,而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对中、老年时期的健康均具有潜在的重要影响[1-3]。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干预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现就大学生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陈玮(综述);齐玉龙;张静(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28名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与128名正常儿的家庭、孕期及出生情况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父母亲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母孕期疾病,产检次数,参加孕期保健讲座次数,孕次等与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父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家庭月收入、家庭结构、产检次数、母孕期疾病、参加孕期保健讲座次数和孕次均为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孕期保健管理,早监测早干预,以减少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
作者:翟晓蔚;吴田英;梁思铭;秦德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大鼠肾小球内皮功能的特点,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早期DN大鼠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DN模型,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应用相关试剂盒检测尿白蛋白( UA)、肾小球组织一氧化氮( 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活性、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早期DN大鼠肾小球NO含量、eNOS活性均显著下降,vWF水平明显升高,UA显著增加(P<0.01),且UA增加的程度与vWF升高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肾小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均明显下降,MDA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肾小球NO含量、eNOS活性均明显上升,vWF水平显著降低,UA明显减少,肾小球组织中MDA显著下降(P<0.01)。结论:早期DN大鼠肾小球内皮功能紊乱,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可能通过降低早期DN大鼠肾小球内氧化应激水平从而改善肾小球内皮功能。
作者:刘滇军;刘辉辉;沈建明;田少江;王黎萍;李骏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阿奇霉素+常规治疗组(B组)和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常规治疗组(C组)。所有患儿治疗前后均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2、IL-17浓度,比较3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液指标变化、症状体征好转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2和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血清IL-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IL-17水平降低(P<0.01),其中C组改变更为明显(P<0.05~P<0.01);C组均较A组、B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短、住院时间缩短(P<0.05~P<0.01)。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可以改善患儿气道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患儿临床治疗疗效。
作者:王立民;黄艳;王红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住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非计划拔管( UEX)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分析导致住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UEX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并实施。结果:全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UEX率从活动前的5%降低至活动后1.75%(P<0.05)。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明显降低住院患者留置胃管期间UEX率,并且有助于提高圈员参与质量管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辛玲;伏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教学中伴随的问题及术后喉痛及声音嘶哑的发生情况,以期提高气管插管教学的质量。方法:10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教学组和医师组,每组50例。记录2组的插管时间、脱氧合发生率和尝试插管次数,并在患者离开麻醉后恢复室时和术后24 h评估患者喉痛和声音嘶哑情况。结果:插管时间、脱氧合发生率和插管次数在教学组均显著高于医师组(P<0.01)。医师组的喉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教学组(P<0.01),而2组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教学会延长插管时间并增加插管次数,同时增加气道损伤的概率。
作者:陆慧红;李桂凤;陈洪飞;白浪;姜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克隆激活转录因子-2(ATF-2)基因以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初步研究ATF-2对小鼠成釉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0(MMP-20)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引物设计原则设计ATF-2基因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从小鼠成釉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所得cDNA为模板,进行PCR法扩增。得出含有Hind Ⅲ和xhol酶切位点的ATF-2目的基因连接到pcDNA 3.1/myc-HisA真核表达载体上;用重组质粒转染小鼠MMP-20基因,观察其对MMP-20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经过PCR引物扩增得到1463 bp基因片段,将获得的重组质粒pcDNA 3.1/myc-HisA-ATF-2双酶切分析鉴定,测序结果与Gen Bank登录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ATF-2可以促进MMP-20启动子的表达(P<0.01),且在-825~+23(848 bp)启动子区段促进作用明显。结论:成功实现了ATF-2基因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并发现ATF-2对MMP-20启动子区域活性表达起正向调节作用。
作者:王文江;冯琦;袁杰;高玉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 MP)-DNA的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2年儿科诊治的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MP-DNA。结果:6231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DNA阳性1882例,阳性率30.20%。>5~12岁年龄组MP-DNA阳性率为57.51%,均高于其他年龄组( P<0.01)。1~3月份MP-DNA阳性率为41.48%,7~9月份阳性率为37.27%,均高于4~6和10~12月份(P<0.01)。女性阳性率为41.36%,明显高于男性的21.51%(P<0.01)。结论:MP-DNA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诊断有重要价值。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率较高,及时快速地检测,对预防疾病加重和肺外多器官损害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伶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糖耐量减低( IGT)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对照法,将就诊于门诊及在社区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筛查出的86例IGT者分为系统接受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组)和未能系统接受健康教育(对照组)。检测每组入组时以及随访2年时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统计糖耐量正常转化率和糖尿病转化率,并进行自身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干预随访2年后健康教育组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 血糖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健康教育组糖耐量正常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糖尿病转化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以增加IGT者糖耐量正常转化率,降低糖尿病转化率。
作者:陈文实;张永井;贾崇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作者:徐兵;戴明红;杨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患者,男,38岁,因言语不清伴双眼闭合不全15 h于2012年4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15 h前出现言语不清,声音嘶哑,伴双眼闭合不全、视物成双,无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无发热,无晨轻暮重。病程中患者有饮水呛咳,无意识障碍,大小便正常。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入院前1周有感冒发热、腹泻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 mmHg,神清,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光反射存在,双侧上眼睑无下垂,双侧眼球内收及外展均充分,双侧眼球上下活动不能,双侧额纹消失,举眉、皱额动作不能完成,双侧眼裂变宽,双眼闭合不全,露出白色巩膜,双侧鼻唇沟对称变浅,口角无歪斜,双侧软腭弓对称,悬雍垂居中,咽反射消失,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与肌张力正常,步基增宽, Romberg征阳性,双侧肢体刺痛觉正常,四肢腱反射消失,双侧 Babinski 征阴性。辅助检查:头颅 MRI示未见明显异常;乙肝五项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乙肝e 抗原阴性,乙肝e 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4月7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压力120 mmH2 O,细胞数2×106/L,蛋白210 mg/L,葡萄糖2.7 mmol/L,氯化物126.9 mmol/L,脑脊液培养及药敏无细菌生长;脑脊液墨汁染色、脑脊液涂片均阴性;肌电图示:四肢神经原性损害(感觉传导速度与运动传导速度均异常,F 波明显延长);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考虑为Miller-Fisher综合征,予以鼻饲,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0.4 g/kg,维生素B1、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患者病情进展:4月9日出现双侧眼球固定,无呼吸困难,继续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共用5 d;4月16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压力110 mmH2 O,细胞计数4×106/L,蛋白494 mg/L,葡萄糖测定2.9 mmol/L,氯化物121.8 mmol/L,诊断 Miller-Fisher综合征明确,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明显好转;4月30日患者双侧眼球能内收、上下活动,不能外展,四肢腱反射减弱,患者出院。
作者:王本孝;王俊珺;杨洁;刘建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5例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方法、预后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43例,分流管阻塞16例,感染13例,过度引流2例,肠穿孔1例。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应严格消毒,无菌、规范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正确处理,对腹腔端分流管反复包裹的患者可改行侧脑室-脐-门静脉分流术,以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魏大伟;刘家传;王春琳;王金标;孙文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57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连续7 d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分别予以综合评分。结果:治疗后显效19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达91.23%。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对改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高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131 I对Graves病( 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治疗的疗效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对131 I 治疗66例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前后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白细胞水平及治愈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经131I治疗3、6和12个月时的FT3和FT4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1个月时的FT3、FT4及白细胞水平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愈43例,白细胞恢复正常60例,好转6例。结论: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经131 I治疗后,随着GD的治愈,绝大多数GD合并白细胞减少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永全;郭道华;刘恒超;申勇;李卫鹏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