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茹;邵素云;胡司淦;于继英;张晶;朱艳华
目的:观察管道标识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管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未进行管道标识的80例(无标识组)患者与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实施管道标识后的123例患者(标识组)的管道安全情况、差错和急救给药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标识组的管道堵塞率、管道脱出率、连接错误率和差错率均高于标识组(P<0.05~P<0.01),急救给药时间高于非标识组(P<0.01),而管道受压扭曲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道标识应用在ICU患者中,可有效提高管道安全,减少护理差错和急救给药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作者:殷良田;曹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和归因的关系.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幸福感指数量表、缺陷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内在性、他人及机遇量表,对397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指数为10.51±1.81,幸福感指数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幸福感指数与自尊总分和社会支持各因子及总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内在性组和有势力的他人组的幸福感指数较机遇组高(P<0.01),内在性组与有势力的他人组的幸福感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指数与自尊总分和社会支持各因子及总分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幸福感存在影响.
作者:李晓东;汪元宏;林飞;刁春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效果.方法:基于对Millard、Onizuka及罗慧夫术前设计的理解,在白唇、柱状线及红唇的设计上选择性地综合采用三种设计方法,同时采用患侧口轮匝肌与鼻棘、鼻底及对侧口轮匝肌多层次、多部位重叠缝合.在功能性修复唇裂的同时,使人中嵴显现,且防止鼻翼外脚外移复发.术中使C瓣自然退缩于鼻底,以增加患侧鼻小柱和鼻底的皮肤.结果:16例术后双侧唇高相等,红唇缘延续光滑,唇弓形态自然;人中嵴形态存在,无干燥红唇与湿润红唇交错,无唇外翻;上唇运动时无不正常凹陷和扭曲;双侧鼻孔、鼻翼基底基本对称,形成鼻孔槛,效果满意.结论:改良Millard法是功能性修复单侧唇裂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王怀谷;赵永娟;顾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诊断肺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价值.方法:SPN 62例,其中周围型肺癌31例,转移瘤2例,良性SPN 29例,对不同病变结节的边缘形态和内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充分显示孤立性肺结节内的细微结构:分叶征37例,毛刺征30例,胸膜凹陷征50例,钙化征17例,血管集束征20例,支气管征15例.结论:HRCT能显示SPN内部结构,是区分良恶性SPN的有效方法.其中容积重建技术和多平面重建成像技术结合观察,能更好地观察病变的各种特征.
作者:徐加利;刘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瘤伴出血的疗效.方法:10例食管静脉瘤伴出血患者,行内镜瘤体内注射硬化剂治疗.结果:10例静脉瘤患者经1次注射,未见有活动性出血,2周后复查胃镜,静脉瘤消失.结论:内镜下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瘤伴出血疗效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
作者:钟能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的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共累及22节椎体;累及椎弓根5例,累及棘突及横突7例;22节病椎T1WI均呈低信号,T2WI中19节椎体呈混杂信号、3节椎体为低信号,T2WI/STIR病椎均呈高信号改变;12节椎体病理性骨折,11节椎体前后缘隆突;椎旁肿块5例;跳跃征5例.结论:脊柱转移瘤有特征性的MRI表现,可早期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范围及程度.
作者:马宜传;孙景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的13株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从ICU分离到13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包括亚胺培南在内的5种抗菌药物低抑菌浓度(MIC);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耐药基因克隆测序方法研究细菌的耐药机制;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性一致性序列-PCR分析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结果:13株肺炎克雷伯菌亚胺培南的MIC为16~1 024 μg/ml;13株实验菌PCR产物克隆测序分析比对为blaKPC-2型和blaSHV型基因.结论:ICU连续出现13株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KPC-2是引起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SHV型β-内酰胺酶同时参与多重耐药机制.
作者:姚慧琳;范德胜;陆士海;刘培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49例青年AMI患者和82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青年组冠心病家族史、吸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患高血压、糖尿病率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1).2组患者比较,青年组发病多有明确诱因(P<0.05),临床表现典型(P<0.01),并发症相对较少(P<0.01~P<0.05),病死率低(P<0.05),预后较好.结论:青年AMI应以冠心病危险因素为主进行早期预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利于降低AMI的发生.
作者:杨茹;邵素云;胡司淦;于继英;张晶;朱艳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血常规五分类标本、生化标本、免疫标本的实验结果回报时间(TAT),探讨影响TAT延长的可能因素.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分析血常规五分类标本、生化标本、免疫标本的TAT,计算从采集到审核各阶段的时间与ISO15189实验室实验TAT目标值对比,分析各阶段的影响因素.结果:快速急诊标本TAT不符合ISO15189实验室TAT目标值,门诊标本、住院标本均符合ISO15189实验室TAT目标值.影响实验结果TAT延长的主要因素为快速急诊标本未及时处理、标本量处于高峰期、检测项目或者过程过于复杂繁琐、仪器故障与保养、维护影响标本检测、运送人员和其他人员素质不够,与临床沟通不够等.结论:门诊和住院的标本符合ISO15189实验室TAT目标值,满足了临床和病人的需要.对未符合ISO15189实验室管理采取急诊标本进行优先处理,保证检验质量和临床需求.
作者:梁映亮;隋洪;徐灼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异位妊娠患者230例就年龄、文化程度、流产史、生殖道感染史、盆腔手术史、异位妊娠史、宫内节育器等指标进行单因素χ2分析和非条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生殖道感染、盆腔手术史、流产史、宫内节育器为异位妊娠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异位妊娠的发生往往是一种或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
作者:石荟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体位综合征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将168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8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术前进行体位适应训练和术中灵活改变体位,并与手术麻醉相关人员沟通,观察预防甲状腺体位综合征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积极加强术前行之有效的手术体位训练及与麻醉相关人员沟通,灵活改变术中体位,有效减少术中患者颈部过伸后仰的时间,可大大降低患者术后体位综合征的发生率.
作者:崔苗;赵峰;王万霞;顾侠;郭燕;宋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失血未控制性休克兔失血量及复苏液体量的影响.方法:取24只新西兰兔,建立失血未控制性休克模型.随机分成3组,血必净组(XBJ组)、乳酸林格液组(LRS组)和不复苏组(NRC组),分别在限制复苏期和止血复苏期给予不同的复苏液体干预,观察兔子存活数量、失血量、补液量以及在各个时相点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结果:在实验结束(约390 min)时,NRC组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52.8 min ;XBJ组和LRS组全部存活.在限制复苏期,NRC组失血量少,XBJ组失血量明显少于LRS组(P<0.01).在限制复苏期和止血复苏期,XBJ组的复苏液体量均少于LRS组(P<0.01).在限制复苏期末(90 min)、止血复苏期末(210 min)和院内观察期末(390 min),XBJ组的HCT均高于LRS组(P<0.01).结论:与乳酸林格液相比,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乳酸林格液在限制性液体复苏时,能够减少失血未控制性休克兔的失血量、补液量和HCT的下降,有助于休克机体的复苏.
作者:王振杰;李磊;邱兆磊;纪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TLR4)、髓样分化分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My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的表达水平,探讨TLR4/NF-κb信号通路在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和正常对照组(B组),每组各20只,运用复合法(三硝基苯磺酸+乙醇)制备细胞免疫反应性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大体形态损伤评分,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学改变,采用RT-PCR法检测UC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TLR4、Myd88和NF-κb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的表达.结果:与B组比较,A组大鼠结肠黏膜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损伤评分、结肠黏膜组织中TLR4、Myd88和NF-κb的表达及外周血中IL-1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UC大鼠模型中TLR4、Myd88、NF-κb和IL-1的表达明显升高,TLR4可能通过介导NF-κb引发信号通路下游的基因表达,从而导致炎症因子的释放.
作者:李雅琳;郑海伦;王启之;于东红;柳青;燕善军;柯希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成人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日期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和CNP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依据CNP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等的差异.结果:CNP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0.01);CNP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中实施CNP可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护理满意度,减少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对确诊为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且伴有不同程度白内障的患者60例(62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随访33个月,58眼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62眼术前前房深度(1.564±0.283)mm,术后前房深度(3.142±0.185)mm,前房深度均加深.59眼术前眼压(22.42±3.53)mmHg,术后眼压(13.52±3.24)mmHg,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85%的房角完全或部分开放.结论:对于房角粘连≤270°的青光眼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一种有效的临床选择,其并发症少,视力提高,舒适度好.
作者:李莫东;刘亚男;秦渊;李金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阳性表达的患者应用替莫唑胺联合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疗效.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GMT阳性表达的Ⅲ~Ⅳ级脑胶质瘤患者34例(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3例,间变性少枝细胞瘤11例,胶质母细胞瘤10例),分为替莫唑胺联合IMRT同步治疗组(治疗组)15例,单纯IMRT组(对照组)19例.2组均行头颅IMRT 95% 计划靶区60 Gy/30f/42 d,治疗组在放疗同时口服替莫唑胺75 mg/m2,每周5 d,共6周,放疗结束后4周再接受4~6疗程化疗,150~200 mg/m2,连服5 d,28 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客观有效率为46.67%,疾病控制率为86.67%,对照组分别为42.11%和84.21%;中位生存时间治疗组1.5年,对照组1.3年;1年生存率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57.89%,2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莫唑胺联合IMRT同步治疗MGMT阳性的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疗效不优于单纯IMRT.
作者:金雯雯;张红雁;王业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肝硬化患者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中清醒镇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择期行EVL的患者根据清醒镇静药物组合及剂量不同,随机分成2组.Ⅰ组给予芬太尼1.5 μg /kg,丙泊酚0.8~1.2 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呼之不应时进行操作;Ⅱ组给予舒芬太尼0.12 μg/kg,丙泊酚0.25~0.5 mg/kg,待患者OAA/S评分达3分时即进行操作.记录2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以及胃镜操作时间、恢复时间、患者和内镜医生满意度评分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Ⅱ组患者血压、呼吸和心率术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Ⅰ组的低血压的发生率35.7%高于Ⅱ组(5.5%)(P<0.05);Ⅱ组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Ⅰ组(P<0.05),2组的操作时间、患者和内镜医生满意度评分均无明显不同(P>0.05).结论:小剂量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肝硬化患者EVL,患者具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较少的呼吸抑制.
作者:杨清峰;张旭;江泳;周磊;张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多食、消瘦、心悸、多汗、烦躁、易怒等,Graves病(GD)是甲亢常见病因.重症肌无力(MG)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免疫细胞依赖、补体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是由于胸腺发育异常或其他原因产生AchRAb,破坏突触后膜运动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出现一系列肌无力的临床症状[1].GD伴发MG约占所有GD患者的1%,而MG伴发GD者约为1.8%~10.3%[2],实为罕见病例.我院2011年4月30日收治GD合并MG 1例,现作报道.
作者:龚莉;黄莹芝;冯锋;常琳;王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Fra-1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0例胃癌标本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以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Fra-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Fra-1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而其表达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TNM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和大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a-1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有关,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王子安;陶言言;赵富友;毕国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采用ERCP联合LC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93.3%(28/30),胆总管结石残留率3.5%(1/28).十二指肠乳头出血6.7%(2/30),ERCP术后胰腺炎16.7%(5/30).LC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78.1±20.5)min,平均住院时间(11±3)d.结论:ERCP联合LC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黄峻松;叶大文;李博;顾恒;余同辉;王昌兵;侯金华;解放军第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