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和胃肠道反应的影响

邾根玲;汪强武;陈玲

关键词:肝肿瘤, 介入治疗, 依从性, 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和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40例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本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和心理饮食护理.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肝癌介入依从性和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介入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胃肠道反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前采用系统的健康教育和术后给予正确的饮食、心理护理,可增加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依从性,同时减少了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60例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26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的护理体会.方法:对行TRI的260例患者,术前采用心理疏导,并做好相应术前准备,取得患者术中配合;加强术后护理和出院前健康指导.结果:260例中,有6例发生桡动脉痉挛,用药后缓解,8例发生手臂肿胀,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严重并发症,3~5 d出院.结论:通过TRI的全程优质护理,尤其是术前、术中、术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密切观察,可有效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徐秀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小剂量纳洛酮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洛酮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80例全麻下行腹部手术后PCIA 48 h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其中A组:舒芬太尼1.5~2 μg/kg加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1 μg·kg-1·h-1.记录术后PCIA治疗期间2、6、12、24、36、48 h各时间点患者的镇痛和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B组镇静评分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A组降低(P<0.05~P<0.01);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也均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应用小剂量纳洛酮(0.1 μg·kg-1·h-1)可有效减少舒芬太尼PCIA的不良反应,同时增强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

    作者:代文涛;朱德浩;符炜;张从利;王南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胃肠道手术中吻合器使用不当致吻合口梗阻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中吻合器使用不当致吻合口梗阻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吻合器所致吻合口梗阻9例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行端侧吻合,其中8例在术中发现吻合口梗阻后改为手工吻合.结果:9例患者术中探查均发现由于系膜缘肠黏膜被钉入吻合口所致吻合口梗阻.1例术后出现肠梗阻症状,行肠镜检查时发现,再次手术行手工吻合.结论:吻合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各种细节,避免造成吻合口梗阻,减少患者痛苦.

    作者:陈涛;耿翔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奥曲肽对多烯紫杉醇抑制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效作用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CT)对人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体外抑制作用,并探讨OCT与多烯紫杉醇联合用药时,对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细胞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OCT和多烯紫杉醇,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PC-3细胞,通过对PC-3细胞抑制率的变化,观察OCT对其杀伤癌细胞能力的影响;并与单独使用多烯紫杉醇的抑制率相比较.结果:OCT能够增强多烯紫杉醇对PC-3细胞的抑制率(P<0.01),其作用随浓度、时间的增加而增强(P<0.01).结论:OCT可抑制PC-3细胞,并可增强多烯紫杉醇对PC-3细胞的敏感性;2种药物联用,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用.

    作者:刘峰;刘辉;王伟峰;郝继东;万建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按照临床路径表制定的要求进行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护理的满意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较对照组提高(P<0.05).2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李梦;余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外周血内皮组细胞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CD133和CD34标记的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用流式细胞仪对108例急性(发病48 h)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98例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危险因素组)、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EPCs进行计数检测.分别对脑梗死组发病48 h、梗死后21 d、梗死后9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脑梗死组、危险因素组外周血EPC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EPCs 亦明显高于危险因素组(P<0.01).NIHSS≥12分组较<12分组的外周血EPCs明显降低(P<0.01).急性期外周血高水平的EPCs与脑梗死后21 d NIHSS改善程度(≥4分)密切相关(P<0.01),与脑梗死后90 d的良好预后独立相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EPCs可作为脑梗死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作者:路敬叶;何龙锦;周汝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血清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在脑梗死急性发作中的水平变化

    目的:探讨同年龄段脑梗死人群与普通人群血清中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TC/HDL)差异.方法:选取93例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的非脑梗死者92名,对实验室血脂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TC/HDL高于对照组(P<0.05);女性脑梗死患者TC/HD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 TC/HDL在脑梗死疾病急性发作中有别于同年龄普通人群,可以作为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阮桂琴;吕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胎盘早剥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5例胎盘早剥患者分为轻型组(21例)和重型组(34例),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轻型组孕周大于重型组(P<0.05),重型组胎心监护异常率、B超检出率、B-Lynch缝扎术率和产后出血率均高于轻型组(P<0.05~P<0.01).结论:胎盘早剥临床表现复杂,及早发现胎盘早剥,及时剖宫产终止妊娠,能够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孟庆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儿童家长中的实施对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预防接种的儿童家长95名,分为未接受健康教育组45名和接受健康教育组50名.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接种现场自填式或电话咨询的方式进行.结果:接受健康教育组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明显高于未接受健康教育组(P<0.01).结论:对儿童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不仅能提高疫苗接种率,而且能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提高疫苗接种效果.

    作者:胡娟;付梅;汪振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菌相白念珠菌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菌相白念珠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情况,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思路.方法:用佛波醇酯刺激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用酵母相、菌丝相及用胃蛋白酶抑制剂(pepstatin,PEP)预处理的白念珠菌分别作用巨噬细胞1、2、4、8 h;另设空白对照组,AnnexinV-FITC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酵母相、菌丝相、PEP作用组的白念珠菌分别感染巨噬细胞1、2、4、8 h的细胞凋亡率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P<0.01);各作用组均随时间的延长凋亡率不断升高(P<0.01);酵母相组和菌丝相白念珠菌组不同时间细胞凋亡率均较PEP作用组明显增加(P<0.01),并且菌丝相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酵母相组(P<0.01).结论:白念珠菌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其作用与其菌相及其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有关.

    作者:汪春华;陈艺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121例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要点.方法:对121例患者术前检查,并进行相应处理.鼻内镜结合肉眼观察,了解息肉大小、范围、根蒂位置和周围有无粘连情况,以圈套器在中鼻道将息肉根蒂部圈断,自鼻内或口咽部取出息肉组织.结果:121例术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近期随诊>6个月,远期随防>1年,门诊复查1年,术腔上皮化良好,未见鼻腔粘连、息肉复发,治愈率88.43%,总有效率100%.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安全、有效,掌握手术技巧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重要保障.

    作者:朱炼兵;谢建宏;潘建辉;邱科金;陈明月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成人偏头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及机制

    目的:探讨成人偏头痛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及机制.方法:收集偏头痛患者60例(偏头痛组)及健康体检中心正常人50名(对照组),均行BAEP及经颅多普勒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脑干左侧Ⅴ波潜伏期、右侧Ⅲ波潜伏期、右侧Ⅴ波潜伏期、左侧Ⅲ~Ⅴ峰间期、左侧Ⅰ~Ⅴ峰间期、右侧Ⅰ~Ⅲ峰间期、右侧Ⅰ~Ⅴ峰间期均延长(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偏头痛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减慢(P<0.01).结论:成人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脑干右侧区域存在神经电生理改变,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慢可能与此有关.

    作者:汪国胜;刘彬;钟平;张雷;马争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康惠尔敷料治疗皮肤擦挫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使用康惠尔敷料治疗皮肤擦挫伤的疗效.方法:将50例皮肤擦挫伤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方法换药,治疗组给予康惠尔系列敷料换药,观察2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疼痛及炎性反应程度、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情况.结果:治疗组愈合时间为(10.5±2.3)d,对照组愈合时间为(15.2±2.1)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换药时疼痛反应多为1级以下,对照组多为2级以上,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有1例出现轻度色素沉着,对照组有5例出现明显色素沉着;对照组有2例创面愈合后留有瘢痕,未影响功能;2组均无明显感染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惠尔系列敷料治疗皮肤擦挫伤时能为创面提供密闭的湿性环境,减轻换药时的疼痛,促进创面结痂、脱落、愈合,缩短病程,减少瘢痕的形成及色素沉着,是治疗皮肤擦挫伤的理想敷料.

    作者:王明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T管造瘘在晚期宫颈癌患者输尿管支架置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常规膀胱镜检无法找到输尿管开口时,T管输尿管造瘘在输尿管支架置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例晚期宫颈癌合并肾积水患者,行常规膀胱镜检未找到输尿管开口18侧例,通过背部直切口下输尿管T管造瘘、灌注美蓝、X线下斑马导丝探寻、顺行造影等多种方法,引导经尿道输尿管镜找到输尿管开口,逆行进入输尿管并置入支架.结果:17侧例输尿管支架放置成功,1侧例由于下段输尿管完全闭锁予留置T管行体外引流,并于1个月后更换引流管.结论:晚期宫颈癌常规镜检无法找到输尿管开口的患者,仍有很大机会获得内引流成功,外引流并非首选.背直切口下行输尿管T管造瘘创伤小、成功率高,在为外引流做好准备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内引流成功率,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葛亮;吴先志;邓超雄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的检测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TK1)检查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144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TK1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消化系统肿瘤患者TK1阳性率为5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P<0.01);腺癌阳性率72.7%,肝细胞癌阳性率68.6%,均较鳞癌的20.0%升高(P<0.05);胃癌、肝癌、胰腺癌及结肠癌TK1阳性率均较食管癌升高(P<0.05).结论:TK1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阳性率较高,尤其在胃、结肠和胰腺的腺癌和肝细胞癌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TK1检测对消化系统腺癌有一定特异性.血清TK1高表达对于筛查和诊断胃肠道腺癌及肝细胞癌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刘晓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中心供应室职业损伤情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调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供应室2011~2012年常见职业损伤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发放自行设计的<职业损伤事件调查表>获取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011年中心供应室共发生职业损伤34例,其中烫伤15例,锐器伤10例,化学伤9例;2012年发生职业损伤11例,其中烫伤4例,锐器伤5例,化学伤2例.2012年烫伤与化学伤的发生率均低于2011年(P<0.01和P<0.05),而锐器伤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职业防护教育,可降低职业损伤的发生.

    作者:樊蓉;孟宇;陈付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RRM1、β-Tubb3、ERCC1表达在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核苷酸还原酶M1(RRM1)、人微管蛋白β3(β-Tubb3)和核苷酸切除修复互补基因1(ERCC1)表达与吉西他滨、紫杉类和铂类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Ⅲb/Ⅳ期NSCLC患者4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0例,试验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高分辨溶解曲线法检测石蜡组织标本中RRM1、β-Tubb3、ERCC1 mRNA的表达,并根据RRM1、β-Tubb3表达结果,试验组选择铂类联合吉西他滨(GP方案)、长春瑞滨(NP方案)、紫杉醇(TP方案)或培美曲赛的两药化疗方案;对照组随机给予任何一种两药联合化疗.比较2组化疗疗效及总生存期.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66.1%和31.7%,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9.7%和4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生存期分别为11.2个月和9.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方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70.7%,较对照组32.6%显著增高(P<0.01).NP、TP方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客观缓解率为66.7%,较对照组29.5%显著增高(P<0.01).试验组ERCC1 低表达与高表达患者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8.7%和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表达与高表达生存期分别11.4个月和10.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RRM1、β-Tubb3表达水平指导Ⅲb/Ⅳ期NSCLC个体化治疗较随机选用标准一线化疗方案可明显提高客观缓解率.

    作者:刘海涛;陈余清;李殿明;李伟;王效静;黄礼年;闵生萍;张永;徐晓玲;孙耕耘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来曲唑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的影响

    目的:探讨来曲唑(LE)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促排卵的影响.方法:44周期口服促排卵药后有优势卵泡生长且正常排卵的PCOS患者,根据口服促排卵药不同分为2组.LE组20周期:月经周期或撤退性出血第5天口服LE 5 mg/d共5 d,氯米芬组(CC组)24周期:月经周期或撤退性出血第5天口服CC 100 mg/d,共5 d.比较2组患者的周期临床妊娠率及早孕流产率等.结果:LE组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子宫内膜厚度高于CC组,周期临床妊娠率高于CC组,血清雌激素水平低于CC组(P<0.05~P<0.01);LE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优势卵泡数、血清促黄体生成素水平、血清孕激素、三线征内膜率和早孕流产率与C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组促排卵效果好,卵泡可能与子宫内膜同步发育,促排卵后临床妊娠率高,有望成为新的一线促排卵药.

    作者:吴霞;欧雁冰;张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蚌埠市2个街区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情况分析

    目的:调查蚌埠市2个街区儿童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和查漏补种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0月和2012年5月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存档资料,随机选择100名漏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对其家长进行电话访问,询问漏种麻疹疫苗原因.于2013年3月进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结果:2012年5月和2013年3月儿童麻疹疫苗补种率和总接种率均高于2011年10月(P<0.05).对100名麻疹疫苗漏种的儿童家长电话访问中,漏种疫苗的原因主要为当时儿童生病或正服药期间(包括过敏者)47人,其次为外出探亲或旅游和外来流动儿童各11人,其他原因31人.结论:加大消除麻疹工作宣传力度,定期查漏补种,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在消除麻疹患病工作中至关重要.

    作者:付梅;胡娟;江淮芝;王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颅脑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外科救治

    目的:探讨急性脑肿胀在神经外科颅脑外伤出现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将60例颅脑外伤后大脑半球颅内血肿患者分为开颅手术组30例和保守治疗组30例.结果:开颅手术组26例(86.67%)存活,4例(13.33%)病死;保守组22例(73.33%)存活,8例(26.67%)病死.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患者术前出现急性脑肿胀需及早行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必要时切除膨出脑组织,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与保守治疗患者疗效相当,故应慎重选择开颅手术治疗.

    作者:郑夏林;张少军;韩易;刘后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