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挺;李庆文;韩锋
有限元法又称有限元素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是一种有效的离散化数值计算方法,把一个复杂的弹性物体可以看成是由无限个质点组成的集合体,用这种离散化的有限单元模型代替原有物体.
作者:雷丙俊;牛国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人外周血不同淋巴细胞亚群中白介素-22(IL-22)产生细胞的比例.方法:健康人外周全血用肝素抗凝管采集后与相同体积RPMI 1640培养液混匀,加入佛波酯和离子霉素,于37℃、5%CO2静置培养2 h,再加入莫能霉素后继续培养4 h收集细胞.用荧光素标记单抗进行细胞表面抗原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用FCM检测表达IL-22、IL-17的细胞在不同淋巴细胞业群中的比例.结果:IL-22产生细胞在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和B细胞的表达比例分别为1.83%、2.12%、0.67%、1.96%和1.09%,CD4+T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高于CD8+T细胞中的比例(P<0.01).另外,在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中,均检测到共表达IL-22和IL-17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FCM检测IL-22产生细胞在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和B细胞均有表达,在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CD8+T细胞.
作者:梁华;梁友宝;李柏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切开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0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后克氏针固定.结果:术后摄X片达到解剖复位28例,轻度尺偏2例,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小切口切开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简单方便,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作者:阮传江;周平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42例.结果:手术时间15~70 min.39例均一次治疗成功,成功率93%.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对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不失为安全、可靠的选择.
作者:戚敏俊;曹志刚;徐郑;许露伟;梁凯;刘军;苏江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对比评价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与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在一期修复尿道下裂中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尿道下裂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行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B组30例行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比较2组的治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随访6个月至2年,A组治愈率高于B组(P<0.05).结论: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操作虽稍复杂,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优先考虑.
作者:徐挺;李庆文;韩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2α联合吡柔比星(THP)早期膀胱灌注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5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A组29例术后早期行IFN 2α联合THP膀胱灌注,2周后THP常规方案膀胱灌注;B组29例术后单纯行常规THP膀胱灌注.结果:随访24~36个月,A组复发1例,B组复发6例,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IFN 2α联合THP早期膀胱灌注与单纯术后THP膀胱灌注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浅表性膀胱癌复发.
作者:韩锋;李建;张家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在大面积颅骨缺损修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0例应用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进行的大面积颅骨缺损择期修补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塑形满意.术后无一例切口感染、修补材料移位、外露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数字化成形三维钛网修补大面积颅骨缺损,钛网与颅骨缺损吻合效果满意,排斥反应少,可作为大面积颅骨缺损修补手术的首选材料.
作者:吴保浒;孟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术后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肾癌表现以圆形、类圆形、稍低密度影为主,边界较清楚有11例;28例位于肾实质外围可凸出肾轮廓之外;低密度为液化坏死17例.较均匀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或稍高密度4例;伴有出血及钙化呈等高混杂密度影7例,病灶呈囊性者2例,肾周脂肪间隙受侵模糊12例.增强后实质成分强化,液化坏死区无强化.对减薄后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显示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内充盈缺损及动静脉瘘.术后病理为肾透明细胞癌2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结论:肾细胞癌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肾细胞癌影像特征的显示及诊断准确性高.
作者:张银;夏学富;王号号;邵琼;张延春;李振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清中氨苄西林、丙磺舒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1)氨苄西林,以诺氟沙星为内标,血清样品用0.6%的高氯酸沉淀蛋白后进行测定;色谱柱为HigginsTM 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有机相(甲醇-乙腈-异丙醇,100∶2∶5,v/v):水相(0.01 mol/L磷酸二氢钾,pH 3.5)=23:77;检测波长21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2)丙磺舒,以缬沙坦为内标,血清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后进行测定;色谱柱为HigginsTM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有机相(甲醇-乙腈,400∶275,v/v):水相(乙酸-水,1∶60,v/v)=77∶23;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 ℃.结果:氨苄西林在0.14-11.2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低检测限为0.14 μg/ml;丙磺舒在0.20-16.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低检测限为0.20μg/ml.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灵敏、专一性好,适用于人体药动学研究.
作者:赵素容;霍强;李见春;蒋志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8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4例,正常对照组22例;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19例,三支病变组10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应用离子亲和层析法测定空腹HbAlc.结果:冠心病组HbA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5).单支病变组HbAl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之间比较,病变支数越多,HbAlc水平越高(P<0.05).结论:HbA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罗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龄胃癌的临床特点和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70岁以上高龄胃癌18例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及选择适当的外科手术,其中行根治性切除10例,姑息性切除8例.结果: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6.16%.结论:高龄胃癌患者多为中晚期病例,术后并发症高,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作者:宋在如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入院1~2天内脑脊液(CSF)和脑电图(EEG)的结果和特点.方法:对89例重症HFMD患儿CSF进行白细胞计数、蛋白、糖和氯化物测定,并进行EEG检查.结果:重症HFMD患儿CSF基本符合病毒性脑炎CSF特点,异常率为74.16%.一般重症患儿与行呼吸机治疗的13例危重HFMD患儿在CSF细胞数及生化检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7例HFMD患儿出现EEG异常.CSF异常率高于EEG.结论:有神经系统体征的重症HFMD患儿CSF和EEG异常率较高,因此宜及早联合进行CSF和EEG检查.
作者:潘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胞内细胞因子,检测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和其他淋巴细胞亚群中白介素-9(IL-9)产生细胞的比例.方法:23名健康成年人外周抗凝血加等量1640培养液后,加佛波酯、离子霉素及莫能霉素培养6 h.收集细胞后,先用不同荧光素标记的抗人CD3、抗人CD8和抗人T细胞抗原受体γδ(TCRγδ)单抗,或抗人CD19和抗CD56单抗作细胞表面染色,再经过溶血,固定和透膜处理后,加抗胞内细胞因子的抗IL-9和IL-17的荧光抗体作胞内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析IL-9产生细胞在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和其他淋巴细胞亚群中的分布频率.结果:IL-9产生细胞在总T细胞(CD3+T)、CD4+T细胞、CD8+T细胞和γδT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0.35±0.31、0.22±0.13、0.31±0.29和1.07±1.05.γδT细胞中的IL-9产生细胞明显高于其他淋巴细胞亚群(P<0.01).同时也发现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中也有少量IL-9产生细胞.另外还发现,共表达IL-9和IL-17的细胞在CD3+T及其亚群CD4+T和CD8+T细胞中的比例很低(0.03%~0.06%),但在γδT细胞中的比例可达(0.28±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单细胞水平胞内细胞因子的技术发现,不仅CD4+T细胞中,而且CD8+T细胞和γδT细胞以及NK细胞中均存在产生IL-9的细胞.
作者:梁友宝;梁华;李柏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具有横纹肌样特征的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1999~2009年间RCC 135例,其中具有横纹肌样特征的RCC 7例,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肿瘤由经典的肾透明细胞癌区域和横纹肌样瘤区域组成,两者之间相互移行或有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横纹肌样特征的瘤细胞间缺乏黏附性或黏附性差;瘤细胞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嗜伊红色,细胞核偏位,空泡状,核仁明显,核旁胞质内可见红染、均质、透明的球形包涵体.免疫表型:横纹肌样特征的瘤细胞弥漫性表达vimentin(7/7)、panCK(7/7)、EMA(7/7)、CD10(7/7);灶性弱表达NSE(3/7)、S-100蛋白(1/7);desmin、myogenin、SMA、CK7、CK20、HMB45均阴性.核旁球形小体表达panCK、EMA、vimentin、CD10较具特征性.Ki-67在横纹肌样特征区表达明显高于经典型透明细胞癌区.CD34显示横纹肌样特征区血管较经典型透明细胞癌区明显减少.6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3个月至8年,其中病死3例,转移1例,无瘤生存2例.结论:伴有横纹肌样特征的RCC是少见的具有较高侵袭性肿瘤,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都与恶性横纹肌样瘤相似,可能为RCC新的亚型,预后较差.
作者:杨振忠;法文;吕永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5岁以上患者115例,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 h血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并观察斑块发生情况.结果:MPBS组与非MBPS组相比,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动脉分叉处(BIF)的TMT均明显增加(P<0.01);斑块总检出率也增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林振丹;薛冰;王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学发展,胆道系统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多样性,使如何选择适宜的检查方法并加以合理应用成为新的焦点.
作者:杨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改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低蛋白血症的护理方法.方法:TKA 40例分为20对进行配对研究,将选定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干预组在围手术期给予心理护理、认知干预、饮食干预、输液顺序的调整和早期关闭引流管等措施;对照组给予膝关节置换的常规护理.观察每对患者术前、术后血浆白蛋白浓度值的变化.结果:术前2组血浆白蛋白和总蛋白的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干预组血浆白蛋白和总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减少TKA术后患者血浆白蛋白和总蛋白浓度.
作者:朱瑰丽;代莉莉;朱素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自1991年Clayman等[1]首次应用腹腔镜行肾切除术以来,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得到飞速的发展,并逐渐完善和成熟.目前,腹腔镜手术已涉及到泌尿及男性生殖外科的各个方面,并基本取代传统的泌尿外科开放性手术,已被公认为现代微创技术的代表.
作者:郭园园;关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和总结双侧红唇瓣推进修复红唇全层缺损术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0例行双侧红唇瓣推进修复红唇全层缺损术的患者,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进行术前、术后系统化护理.结果:10例皮瓣全部成活,无切口感染及裂开等并发症.其中1例术后皮瓣发生静脉回流不畅,经过皮瓣按摩、扩血管药物等处理后,皮瓣静脉回流通畅,皮瓣颜色恢复正常.切口均一期愈合,唇外形美观且无功能障碍.结论:把握该手术的特点,进行术前、术后科学、系统、针对性的心理和专科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素琴;葛树阳;赵永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的感染菌群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对49例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所分离的感染菌株及对抗生素耐药性回顾性分析.结果:10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63株(58.88%),革兰阳性菌33株(30.84%),真菌11株(10.28%).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18/63)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9/33)为主,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7/11)为主.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12.70%),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敏感率超过95.00%.结论:呼吸机相关肺炎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和革兰阳性菌有上升趋势,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感染菌株敏感.
作者:赵辉;季辉;田爱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