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龄胃癌18例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宋在如

关键词:胃肿瘤, 高龄, 围手术期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胃癌的临床特点和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70岁以上高龄胃癌18例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及选择适当的外科手术,其中行根治性切除10例,姑息性切除8例.结果: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6.16%.结论:高龄胃癌患者多为中晚期病例,术后并发症高,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小切口复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30例

    目的:探讨小切口切开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0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后克氏针固定.结果:术后摄X片达到解剖复位28例,轻度尺偏2例,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小切口切开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简单方便,术后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作者:阮传江;周平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诊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床旁超声心动图监测的105例急诊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检出阳性病例101例,诊断阳性率为96.2%,其中心血管异常92例,胸腔积液9例,4例未见异常.与临床诊断相符的心血管疾病78例,符合率74.3%,其余27例均修正或改变了临床诊断与决策.结论:床旁超声心动图为临床急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安全、快捷、可靠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任永凤;王洲;陈飞;李建;张伟丽;蒋爱清;殷延华;刘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42例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42例.结果:手术时间15~70 min.39例均一次治疗成功,成功率93%.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对输尿管上段阴性结石不失为安全、可靠的选择.

    作者:戚敏俊;曹志刚;徐郑;许露伟;梁凯;刘军;苏江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白介素-9产生细胞在不同淋巴细胞亚群中的比例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胞内细胞因子,检测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和其他淋巴细胞亚群中白介素-9(IL-9)产生细胞的比例.方法:23名健康成年人外周抗凝血加等量1640培养液后,加佛波酯、离子霉素及莫能霉素培养6 h.收集细胞后,先用不同荧光素标记的抗人CD3、抗人CD8和抗人T细胞抗原受体γδ(TCRγδ)单抗,或抗人CD19和抗CD56单抗作细胞表面染色,再经过溶血,固定和透膜处理后,加抗胞内细胞因子的抗IL-9和IL-17的荧光抗体作胞内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析IL-9产生细胞在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和其他淋巴细胞亚群中的分布频率.结果:IL-9产生细胞在总T细胞(CD3+T)、CD4+T细胞、CD8+T细胞和γδT细胞中的百分比分别为0.35±0.31、0.22±0.13、0.31±0.29和1.07±1.05.γδT细胞中的IL-9产生细胞明显高于其他淋巴细胞亚群(P<0.01).同时也发现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中也有少量IL-9产生细胞.另外还发现,共表达IL-9和IL-17的细胞在CD3+T及其亚群CD4+T和CD8+T细胞中的比例很低(0.03%~0.06%),但在γδT细胞中的比例可达(0.28±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单细胞水平胞内细胞因子的技术发现,不仅CD4+T细胞中,而且CD8+T细胞和γδT细胞以及NK细胞中均存在产生IL-9的细胞.

    作者:梁友宝;梁华;李柏青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小儿特发性寰枢椎半脱位26例分析

    自发性寰枢关节半脱位多见于儿童,又称为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2001-2006年,我科收治小儿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26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作一探讨.

    作者:刘晟;赵红玲;吕旭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术后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肾癌表现以圆形、类圆形、稍低密度影为主,边界较清楚有11例;28例位于肾实质外围可凸出肾轮廓之外;低密度为液化坏死17例.较均匀等密度3例,稍低密度或稍高密度4例;伴有出血及钙化呈等高混杂密度影7例,病灶呈囊性者2例,肾周脂肪间隙受侵模糊12例.增强后实质成分强化,液化坏死区无强化.对减薄后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显示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内充盈缺损及动静脉瘘.术后病理为肾透明细胞癌2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结论:肾细胞癌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肾细胞癌影像特征的显示及诊断准确性高.

    作者:张银;夏学富;王号号;邵琼;张延春;李振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三维有限元法在椎体成形术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有限元法又称有限元素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是一种有效的离散化数值计算方法,把一个复杂的弹性物体可以看成是由无限个质点组成的集合体,用这种离散化的有限单元模型代替原有物体.

    作者:雷丙俊;牛国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刀豆蛋白A引起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机制研究

    目的:建立刀豆蛋白A(Con A)引起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并考察其损伤机制.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Con A模型组,每组10只.Con A模型组小鼠尾静脉注射Con A 2.5 mg·ml-1·kg-1,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后8 h断头处死小鼠,分别取肝脏和血液,采用生化法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测定肝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on A模型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细胞明显坏死,伴炎细胞浸润,同时血清中TNF-α和IFN-γ含量亦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尾静脉注射Con A 2.5 mg·ml-1·kg-1可建立免疫性肝炎模型,其损伤机制与炎症因子表达相关.

    作者:姚晓敏;李宏伟;曲均革;崔相一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丙戊酸钠注射液治疗癫痫持续状态12例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静脉滴注治疗癫痫持续状态(S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4例SE患者随机分为VPA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后的控制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疗效、控制病例数及控制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起效时间及苏醒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使用VPA能及时有效的控制癫痫持续状态,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观察.

    作者:方璟;赵亚洲;简维;陈维钧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干扰素2α联合吡柔比星早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2α联合吡柔比星(THP)早期膀胱灌注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5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汽化电切术.A组29例术后早期行IFN 2α联合THP膀胱灌注,2周后THP常规方案膀胱灌注;B组29例术后单纯行常规THP膀胱灌注.结果:随访24~36个月,A组复发1例,B组复发6例,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IFN 2α联合THP早期膀胱灌注与单纯术后THP膀胱灌注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减少浅表性膀胱癌复发.

    作者:韩锋;李建;张家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高龄胃癌18例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目的:探讨高龄胃癌的临床特点和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70岁以上高龄胃癌18例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及选择适当的外科手术,其中行根治性切除10例,姑息性切除8例.结果: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6.16%.结论:高龄胃癌患者多为中晚期病例,术后并发症高,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作者:宋在如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省属某高校校医院门诊部学生就诊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准确地发现大学生的发病特点及规律,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9年在校大学生门诊就诊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学生门诊以呼吸道感染为首发疾病(57.03%),其次为消化道疾病(26.21%)、运动性损伤、泌尿系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年中以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为发病高峰,各季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新入学的大学生就诊率较高,各季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年中共住院36例.结论:在校大学新生普遍缺乏预防保健知识,应在校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作者:王传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重症手足口病脑脊液与脑电图89例分析

    目的:观察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患儿入院1~2天内脑脊液(CSF)和脑电图(EEG)的结果和特点.方法:对89例重症HFMD患儿CSF进行白细胞计数、蛋白、糖和氯化物测定,并进行EEG检查.结果:重症HFMD患儿CSF基本符合病毒性脑炎CSF特点,异常率为74.16%.一般重症患儿与行呼吸机治疗的13例危重HFMD患儿在CSF细胞数及生化检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7例HFMD患儿出现EEG异常.CSF异常率高于EEG.结论:有神经系统体征的重症HFMD患儿CSF和EEG异常率较高,因此宜及早联合进行CSF和EEG检查.

    作者:潘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8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4例,正常对照组22例;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19例,三支病变组10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应用离子亲和层析法测定空腹HbAlc.结果:冠心病组HbA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5).单支病变组HbAl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之间比较,病变支数越多,HbAlc水平越高(P<0.05).结论:HbA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罗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取ACS组56例、非缺血性胸痛(NICP)组30例患者发病3 h内和15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静脉血,检测并比较3组标本的IMA、MB型肌酸激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应用ROC分析评价各心肌标志物在ACS早期诊断中的效能.结果:3组IMA分别为(0.500±0.017)、(0.400±0.082)、(0.326±0.024)吸光度单位,ACS组与对照组和NICP组比较,IM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下面积IMA>cTnI>CK-MB,佳截断点时的灵敏度IMA>CK-MB>cTnI,特异度IMA>cTnI>CK-MB;与NICP组比较,IMA阳性似然比为10.7,阴性似然比为0.008;与对照组比较,IMA阳性似然比8.23,阴性似然比0.013.结论:IMA对ACS早期诊断效能优于cTnI和CK-MB.

    作者:李冰冰;董志远;姜杉;周琪;邓琳琪;成希明;赵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总结手术体会.方法:50例心绞痛患者在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置入支架97枚,术后即刻血管造影评价,并观察住院及近期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50例病变相关血管血运重建后达TIMI-3血流,残余狭窄<10%,术后4例发生手臂肿胀,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严重并发症,不适症状轻.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作者:丁坤;孙春启;关欣;史玉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胆道系统疾病影像学诊断方法及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学发展,胆道系统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多样性,使如何选择适宜的检查方法并加以合理应用成为新的焦点.

    作者:杨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某三甲医院类风湿关节炎用药分析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类风湿关节炎(RA)住院患者用药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如何发挥作用,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经济、有效、合理.方法:抽取该医院2009年第二、三季度81例RA住院患者病历做回顾性调查,将所得到的信息根据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其总量、构成比、用药频度(DDDs)值、药物利用指数(DUI)值.结果:RA患者发病年龄较高,女性多于男性,治疗疗程较长,住院花费较大.统计抗风湿病药32类,合格药品25类(DUI范围0.85~1.15),不合格药品7类.平均出院带药6.28种,其中抗菌药物占4.91%,注射剂数占5.3%,国家基本药物占31.04%,使用通用名数占38.7%.结论:RA患者整体用药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临床医生用药水平还需不断提高,药物使用合理性尚需加强.

    作者:刘学刚;蔡波;菊桦;张圣雨;刘浩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黄山学院40岁以上教职工2009年体检B超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黄山学院教职工健康体检中腹部B超检查结果及其意义,为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452名教职工的肝、胆、胰、脾、肾B超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超检查异常总检出率为67.48%;检出的前5种疾病依次为脂肪肝(29.87%)、肝囊肿(22.35%)、胆结石(16.15%)、肾囊肿(14.38%)、胆囊息肉(11.06%);50岁以上脂肪肝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P<0.05),男性为35.71%,女性为18.99%,男性高于女性(P<0.01).结论:B超检查能及时发现无症状的疾病,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朱勇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两种不同术式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评价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与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在一期修复尿道下裂中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尿道下裂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行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B组30例行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法,比较2组的治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随访6个月至2年,A组治愈率高于B组(P<0.05).结论:横行带蒂包皮皮瓣法操作虽稍复杂,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优先考虑.

    作者:徐挺;李庆文;韩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