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因扫描技术检测人TCRδ2链CDR3多态性的方法

关键词:结核杆菌, 抗原, γδT细胞, 基因
摘要:目的:建立利用基因扫描技术检测和分析人TCR δ2亚家族CDR3多态性的方法.方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或从PBMCs经IL-2或结核杆菌耐热抗原(Mtb-HAg)刺激培养7天的扩增细胞中提取RNA,用RT-PCR方法扩增TCR δ2链基因中CDR3片段,分别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基因扫描观察CDR3长度并分析其多态性.结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从三组细胞扩增的RT-PCR产物均显示较宽、模糊的条带,而基因扫描结果显示三组RT-PCR产物均可出现清晰可辨的扫描峰,并发现三组中Mtb-HAg组优势峰CDR3片段,较PBMC组和IL-2组长(P<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因扫描分析技术能方便、快速检测和分析人外周血γδ T细胞TCR δ2链基因CDR3片段长度的多态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下置放带膜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食管贲门恶性狭窄30例

    目的:探讨内镜下置放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食管贲门恶性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手术的晚期食管、贲门恶性狭窄患者,均进行胃镜下放置镍钛记忆合金带膜支架;对狭窄程度严重、胃镜不能通过者,先行Savary探条扩张后,再放置内支架.结果:均成功置入支架,解除狭窄有效率为100%;其中置入一个支架28例,一次性置入2个支架2例.结论:镍钛记忆合金带膜支架置入术是无法手术治疗或拒绝手术的晚期食管、贲门恶性狭窄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起到显著作用,手术操作安全、适用.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32例体会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手术治疗髋臼骨折32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19例,髂腹股沟入路8例,前后联合入路复位5例,均采用国产重建钢板固定.结果:随访1~48个月,平均18.5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d'Aubigine和Postel髋臼骨折临床结果评分标准,优15例,良10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78.1%.术后股骨头坏死6例,创伤性关节炎5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结论:早期手术,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和稳定可靠的内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补肾复方对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肾复方对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心室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肾复方逆转左心室重构的可能机制.方法:造模,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补肾复方大剂量组及补肾复方小剂量组,每组12只.观察5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及病理形态.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左心室心肌局部AngⅡ水平.结果:模型组LVMI、左心室心肌局部AngⅡ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卡托普利组、补肾复方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除模型组外,余4组心肌病理形态改变类似.结论:补肾复方与卡托普利具有基本一致的延缓压力负荷大鼠左心室重构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减少左心室心肌局部AngⅡ水平有关.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血涂片经瑞氏染色镜检确认有异型淋巴细胞且比例>0.05的患者76 例.结果:39例(51%)检出异型淋巴细胞>0.1;人类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异型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明显增高.结论: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与某些疾病密切相关,不同疾病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数量有很大的差异性.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多西他赛周剂量治疗老年晚期贲门癌28例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周剂量治疗老年晚期贲门癌临床疗效.方法:28例老年晚期贲门癌患者,予多西他赛35 mg/m2,静脉滴注,第1、8、15天给药,每28天为1周期.完成2周期后评价疗效,有效及稳定病例完成4周期.结果:28例均可进行评价,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0例,无变化6例,进展12例,总有效率35.7%,临床获益57.1%,不良反应以Ⅰ~Ⅱ度粒细胞减少、乏力、脱发为主.结论:多西他赛周剂量治疗老年晚期贲门癌疗效较好,患者耐受性也较好.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肠扭转14例早期诊治与护理体会

    肠扭转是一种发病率及病死率高的急腹症,病因复杂,多见有手术史,餐后剧烈活动,憩室,系膜冗长及便秘等患者.以往对此病认识不够以致不能早期诊断乃至延误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损失.我科根据症状、体征及腹部CT影像特点诊断肠扭转,经积极护理效果较好,现将14例肠扭转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PDCA循环管理在胰岛素泵护理中的运用

    目的: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提高护士使用胰岛素泵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制定各种操作规范,并由护士长全程监督控制,专职护士具体实施.结果:经过1年的实施,护士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提高,故障处理准确率99%.44例患者的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水平,无并发症发生,服务态度满意率100%.结论:PDCA循环管理有助于提高护士业务技能,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监测提供保证,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折45例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在四肢骨折内固定中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采用AO微创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和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 plate,LCP)等治疗四肢骨折45例51处.22例股骨远端与胫骨近端骨折采用LISS固定,其余骨折采用LCP治疗.通过间接复位、微创技术等,于肌层下骨膜外闭合插入,完成锁定钢板的固定.结果:术后干骺端骨折均恢复关节面的高度,骨干骨折无明显旋转和成角畸形.随访1~17个月余,切口无感染和延迟愈合,无骨不连、关节面高度丢失、骨折再移位、成角畸形、螺钉拔出、钢板断裂等并发症.所有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8~16周.术后12~16周均能弃拐行走或正常持物,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具有软组织创伤小、感染率低、骨折愈合快、肢体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孕中期母体血清标志物筛查唐氏综合征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孕中期母体血清标志物对筛查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DS)胎儿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孕中期妇女血清甲胎蛋白(AFP)和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浓度,再根据孕妇年龄、孕周、体重等因素,通过国产DS筛查软件输出中位数值倍数(MOM)计算风险概率.结果:3 117例孕中期妇女接受筛查,其中高危177例,高危率5.68%,比用进口软件算出的高危率低.177例高危中有82例接受羊水穿刺细胞学检查,3例确诊DS,95例未接受羊水穿刺细胞学检查,有2例未足月就自发流产;筛查阴性的孕妇中皆没有DS患儿出生.≥35岁的孕妇组异常发生率高于35岁以下孕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中期母血清中检测AFP和游离β-hCG二联指标,采用国产DS软件进行风险评估,是目前较为可行、容易被孕妇接受的产前筛查技术.国产软件输出的MOM更适合中国人群,对于降低筛查假阳性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有重要作用.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非脱垂子宫阴式全子宫切除术35例分析

    目的:评价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35例阴式子宫切除术为观察组,同期指征相近的35例腹式子宫切除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脱垂子宫阴式子宫切除术如选择好合适的病例,手术成功率高,较腹式子宫切除术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腹腔干扰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短,腹壁无瘢痕,符合微创原则,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中性粒细胞在深Ⅱ度烧伤早期创面进行性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分析360例烧伤患者的血常规检查报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观察烧伤深Ⅱ度创面的愈合时间.结果:入院时中性粒细胞均高于正常,很快降至正常的创面愈合快,下降慢的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延长.结论:中性粒细胞导致的创面损伤可能烧伤后即发生,入院后应使用抗氧化剂及蛋白酶抑制剂.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激光结合高位结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6例

    目的:评价激光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用半导体激光进行静脉腔内治疗并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结果:手术时间单条肢体45~70 min;术后住院2~4天;切口2~5个;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疼痛轻微,不需使用止痛药.曲张静脉处出现血栓样硬结2例,一般在3~6周内逐渐消退; 皮下瘀斑2例,1周内消失;并发皮肤灼伤1例,较轻微,1周后治愈;并发隐神经损伤1例,3周内治愈.随访3~6个月,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无局部复发.结论:利用激光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美观,近期及中期疗效较好,可以部分替代传统的大隐静脉剥脱术.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泛素C末端水解酶L1活性对皮层神经元中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目的:在细胞水平探讨泛素C末端水解酶L1(UCH-L1)活性抑制对微管相关蛋白tau的磷酸化影响.方法:使用UCH-L1特异性抑制剂LDN-57444处理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后检测UCH-L1酶活性,tau蛋白磷酸化水平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结果:LDN-57444对UCH-L1酶活性的抑制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关系(P<0.01);伴随UCH-L1酶活性的显著抑制,tau蛋白Ser199、Ser202和Ser396位点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而总tau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UCH-L1抑制可诱发神经元过度磷酸化tau蛋白的聚积,UCH-L1活性失调可能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上皮化生、胃不典型增生、胃腺癌标本各40例,以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作为对照.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p-L型的感染情况;应用SP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上述组织的癌基因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的表达,检测Ki-67和p53等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腺化生、胃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的Hp-L型阳性率分别为22.5%、40.0%、65.0%和55.0%,除胃癌组外其他病变组Hp-L型阳性率呈逐渐增高趋势.Hp-L型阳性组的skp2 mRNA、Ki-67和p53在胃癌组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Hp-L型感染可能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上皮化生→胃不典型增生→胃癌这一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与胃癌的发生相关.其促进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可能涉及上调skp2、Ki-67和突变 p53的表达.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后腹腔镜手术43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的护理要点.方法:总结 43例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经验.结果:43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1~2天下床活动,平均住院8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腹腔镜手术较传统开放式手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积极做好护理工作是手术后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食管癌中抑癌基因PTEN研究进展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恶性度高,5年生存率仅20%左右,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异常等有关[1].因此,加强对食管癌特异的分子病理学变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其发生、发展的机制,而且更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巨大儿140例产科处理体会

    近年因营养过剩而致巨大儿(体重≥4 000 g)的孕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1-2].为了探讨巨大儿产科处理的合理性,减少因处理不当对母婴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就巨大儿的产前诊断、分娩方式与分娩结局作一分析.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术前评估的研究

    目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的穿支血管进行检测和定位,并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准确性.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7例大腿前外侧皮瓣进行了术前检测,并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血管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阳性率和阳性预测值.结果:17例股前外侧皮瓣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穿支血管48条,83.0%的穿支血管位于大腿中1/3.除2支外,其余多普勒超声发现的穿支血管均于术中找到;另有4条穿支血管于术中发现而未被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的阳性率为92.0%,阳性预测值为95.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做术前检查,准确率高,可靠性好,可明确穿支血管的数量并准确定位,皮瓣的解剖和游离更加方便,提高手术效率.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人工气道管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现状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 h内发生的肺实质感染性炎症.国外[1]报道,VAP的发病率为20%~75%.国内[2]报道,VAP的发病率为43.1%[2].患者一旦发生VAP,易造成脱机困难,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 胸膜腔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射尿激酶对减少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膜增厚、粘连的效果.方法:渗出性胸膜炎患者9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46例.治疗组每次抽胸腔积液(胸液)后注入尿激酶10万u+0.9%NS 20 ml,对照组仅注射0.9%NS 20 ml.两组其余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胸液吸收时间、胸穿次数、胸膜粘连发生率、胸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一秒率/用力肺活量(FEV1.0/FVC%)、肺活量和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注药后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以促进胸液吸收,减轻胸膜肥厚、粘连,改善肺功能.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5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