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涛;杨红;丁勇;孔辉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及防治措施.方法:综合分析9例胆囊切除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残余胆囊结石6例,腹腔出血1例,胆管损伤1例,胆漏1例.9例再手术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对胆囊切除术后仍有症状者应做全面检查,找出原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绝大部分的再次手术通过术前评估及术中各种方法的应用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李晓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电化学发光(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的结果.方法:选择HBsAg阳性标准品和99例4种模式样本[①HBsAg(+)/HBeAg(+)/HBcAb(+);②HBsAg(+)/HBeAb(+)/HBcAb(+);③HBsAg(+)/HBcAb(+);④HBeAg(+)HBcAb(+)],分别采用ECLIA和ELISA一步法、二步法检测HBsAg.结果:ECLIA的日内CV比ELISA一步法、二步法分别提高3.3%和3.2%,日间CV分别提高3.5%和3.3%,敏感度各为0.063、0.5和0.25 ng/ml.①②③模式3种方法HBsAg 100%阳性率.④模式2例ECLIA 1:50稀释和ELISA二步法为阳性,而ECLIA原倍和ELISA一步法为阴性.①模式1:50稀释后的HBsAg COI值比原倍血清高.结论: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简便快速,标本的含量较低或浓度过高可出现假阴性.为避免一步法Hook效应造成的假阴性,可采用经典的两步法.ECLIA灵敏度高,但也存在Hook效应,必要时应稀释标本进行检测或进行中和确证试验.
作者:黄秋芳;李守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涤纶补片修补.结果:术后无一例死亡,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例,胸腔积液1例.出院时彩超检查1例存在2 mm残余分流,随访1年,临床症状消失,营养发育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过及早诊断、治疗,绝大多数得到根治,且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均可恢复正常.
作者:张全进;周谦让;杭红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过期妊娠对母体及围生儿的影响及适时终止妊娠的意义.方法:对4 383例分娩产妇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过期妊娠组手术产、产后出血、羊水过少、巨大胎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等均高于足月妊娠组(P<0.01~P=0.000).结论:过期妊娠对母婴的危害极大,应尽力避免过期妊娠的发生,适时终止妊娠,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改善母儿预后.
作者:周云;李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研究Perthes病治疗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健康未成年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周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16 mg/kg)2次;另一组用液氮冷冻股骨头,术后定期行X线、MRI、ECT检查,并取股骨头行组织切片了解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两实验组均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激素组第4周复制成功率为40.0%,第8周成功率为75.0%,总成功率为55.6%;而液氮冷冻组第4周复制成功率为90.0%,第8周成功率为100.0%,总成功率95.0%.结论:单独使用激素或液氮冷冻股骨头均可建立幼犬股骨头坏死模型,但单用激素并非一定引起股骨头坏死.液氮冷冻建立的幼犬股骨头坏死可作为研究Perthes病治疗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官建中;周建生;肖玉周;刘振华;郭冰沁;张俊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眼外伤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对住院治疗的376例(392只眼)儿童眼外伤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儿童眼外伤中穿孔伤多,钝挫伤次之.致伤原因主要是爆炸、玻璃、铁器、剪刀等.治疗前盲目者192只眼(48.98%),治疗后盲目者129只眼(32.91%),恢复有用视力者(>0.3)146例(37.24%).结论:儿童眼外伤严重危害视功能,及时正确处理可获得较好疗效.
作者:赵德宣;刘亚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及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两组患者术后第24 h开始至术后第8天接受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支持.观察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双胺氧化酶.结果:血清双胺氧化酶活性两组都下降,EN组术后第7天即恢复正常(P>0.05),而PN组第14天才恢复正常(P>0.05).EN组营养支持后IgA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和PN组术后(P<0.01).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以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和肠道的免疫屏障.
作者:康明;汪淮莉;马小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疗效及影响脑胶质瘤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对脑胶质瘤低级别39例(Ⅰ+Ⅱ级)、高级别31例(Ⅲ+Ⅳ级)及室管膜瘤4例均进行手术切除,其中肉眼肿块全切31例,大部切除38例,部分切除5例,均在手术后3~4周内接受放射治疗.其中16例高分级患者放射治疗后接受化疗.结果:年龄<45岁、全切术和病理低级别者1、3和5年生存率较高(P<0.05~P<0.01).结论:脑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是有效治疗方法,年龄、病理分级、手术方式、化疗是影响放射治疗脑胶质瘤的重要预后因素.
作者:包宗玲;魏洁;项飞;丁仁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索腭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方法:随机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择期整复术患儿180例.按年龄平均分为3组:A组1~2岁;B组2~3岁;C组4~7岁.观察麻醉期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和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SpO2变化均明显高于A组(P<0.01);拔管后舌后坠、喉痉挛及气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而B组、C组之间的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腭裂整复术的有利麻醉时机应选择在2~3岁为宜.
作者:李晓立;薛梅;李晓红;文公堂;王南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特点.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19名及HLD患者21例,散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及外周静脉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16+CD56+、CD19+计数.结果:HLD患者体液免疫指标中CD19+、IgG、IgM均较正常组升高,C4较正常组减低(P<0.05~P<0.01);细胞免疫指标CD4+、CD4+/CD8+、CD3-CD16+CD56+均较正常组减低,CD8+升高(P<0.05~P<0.01).结论: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紊乱表现为体液免疫处于亢进状态,细胞免疫低下.
作者:许力;杨任民;洪铭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癌栓塞术后碘化油沉积形态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肝固有动脉造影、碘化油乳剂栓塞术,术后4~6周进行CT扫描,分析碘化油聚集形态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按其碘化油分布范围和沉积程度可将碘化油沉积形态分为完全型、缺损型、簇集型、稀少型,其2年生存率分别为69.2%、57.9%、20.0%、0/8.结论:肝癌栓塞术后碘化油沉积形态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碘化油充盈愈完全,生存率愈高.
作者:黄涛;杨红;丁勇;孔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评估PCI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适合PCI的患者32例,其中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12例,于PCI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测HRV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结果:PCI术后1个月HRV中24 h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24 h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和高频均较术前改善(P<0.05),而术后6个月HRV除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P>0.05)外,其余指标均进一步改善(P<0.01).结论:PCI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可能与PCI改善了患者心肌缺血及纠正神经体液因子对窦房结功能、心室肌功能的调控失衡有关.
作者:竟雪莹;余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在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一般性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治愈出院22例(占79%),自动出院3例,死亡3例.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5~18天,每天体重增长5~20 g/kg,治愈者出院时体重1 780~2 240 g,住院时间23~52天,静脉营养时间18~42天.结论: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玉国;朱长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手术临界值的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对21例手术临界值的硬膜外血肿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加尿激酶冲洗术.结果:21例中有1例出现活动性出血,注入肾上腺素后血止住.1例再出血伴意识障碍,复查CT血肿明显增加达50 ml,行开颅血肿清除.其余19例术后症状均减轻,术后2~3天复查头颅CT,血肿均基本清除.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手术临界值的硬膜外血肿安全,创伤小,操作简单,疗程短,费用低,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张义辉;周维广;许峰;刘连英;韩艳;赵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2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56例,保守治疗64例.结果:愈后良好24例,中残17例,重残39例,植物生存2例,病死38例,病死率31.7%.结论: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规范化治疗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作者:田绪平;张辉;宣善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28岁,停经2个月,右下腹痛伴阴道流血6 h入院.临床拟诊急性阑尾炎伴先兆流产.
作者:郑凯;陈淑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妊高病)产妇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的影响.方法:66例妊高病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A组)和肌肉注射(肌注)镇痛组(B组).结果:A组患者术后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01),而血氧饱和度除术后48 h(P>0.05)外,其余时间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重度妊高病剖宫产手术后硬膜外镇痛有利于血压心率平稳下降,控制血压升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1 mm×1 mm×1 mm)栓塞,栓塞程度50%~70%.结果:术后1天白细胞即可回升,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3天和2周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恢复至正常水平或基本接近正常.无严重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栓塞程度控制在50%~70%的PSE能有效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作者:张阳;华元人;袁牧;高杰;陆惠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残留结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4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石残留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是术前并存的胆道结石漏诊,2例是医源性胆道结石残留.结论:对残留结石的预防可以通过术前检查,术中多途径探查胆道,避免胆道二次手术.
作者:陈玉银;邬义德;孙礼侠;吴洁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次手术清除对侧迟发性血肿者16例,另4例病情较轻行保守治疗;20例中10例恢复良好,残疾4例,病死6例,病死率30%.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或术后出现病情恶化时,应想到对侧迟发性血肿形成的可能,应及时进行对侧钻颅探查或复查头颅CT,早诊早治以改善预后.
作者:吴保浒;黄爱强;许淮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