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人高血压病46例临床分析

程颍谯;吴金友

关键词:老年人, 高血压病, 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年龄, 男女, 老年组, 对照组
摘要:我院近年来共收治老年人高血压病46例,为掌握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老年组46例,男37例,女9例,男女之比为4.1:1,年龄60~89岁,平均70.2岁,高血压病史6个月~40年.对照组50例,男31例,女19例,男女之比为1.6:1,年龄32~58岁,平均50.1岁,高血压病史3个月~20年.两组96例均符合1998年WHO诊断标准.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单侧结节手术方法的探讨(附62例报告)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方法.方法对62例术前拟诊良性病变的单侧甲状腺结节者采用改良的手术方法:不离断颈前肌;初期11例仅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或结节摘除术,后期51例根据术中探查结果30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21例行腺叶切除术;灵活掌握甲状腺手术步骤,囊内结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切口皮内缝合或粘合.结果无手术及住院期间死亡,无一例发生大出血、甲状腺危象;术前诊断单发结节55例中,术后病理证实多发结节8例;初期手术2例复发,后期无复发病例.结论对单侧甲状腺结节慎用摘除术或腺叶部分切除,而应选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或腺叶切除术,甲状腺手术技巧性强,应微创化操作.

    作者:章礼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寻找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或抗性基因,为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线索.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技术,检测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51例健康对照组的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本地区一般健康人群中以HLA-DRB1*15等位基因常见,频率为16.67%.慢性乙型肝炎组的HLA-DRB1*03等位基因频率为12.7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人群3.92%(x2=5.20,P<0.05),相对危险度为3.58.其他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LA-DRB1*03等位基因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性呈相关性,可能为本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基因.

    作者:孔建新;王保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研究(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方法对1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局部切除肿瘤和部分乳腺组织,清扫同侧腋窝淋巴结,探查胸肌间淋巴结.术后CMF(CerbB-2阳性则用CAF)方案化疗加放疗(残乳50Gy/25次,肿块位于内乳区另作胸廓内照射).ER阳性者服用TAM 5年.结果全组随访1~66个月,均无瘤生存,乳房外形优良率达90%.结论对早期乳腺癌在严格掌握指征的前提下保留乳房是切实可行的,术后要正规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

    作者:施开德;朱际飚;李启信;孙劲松;杨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消化性溃疡的内外科治疗方法变化的分析

    目的了解近20年消化性溃疡的内外科治疗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2 165例,其中采用手术治疗484例(GU 251例;DU 233例)、内科治疗1 681例.结果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选择外科治疗方法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总体的差异显著性(P<0.01),特别在1996~1999年段与上一年段相比(P<0.005).结论通过内科的抑酸、抗HP规范治疗、内镜治疗及维持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外科手术率.

    作者:汪文生;李敏;陈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31例体会

    近年来,宫腔镜电切术由于其手术简便安全,避免开腹手术,深受医患欢迎.我院自1999年11月至2003年12月应用此项技术,治疗粘膜下肌瘤31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张晓萍;刘永莹;谢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体温与死亡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体温升高与急性脑血管病(acute cerebral disease,ACVD)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定群研究的方法,对289例ACVD患者入院时体温与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体温分为低体温(≤36.5℃)、正常体温(>36.5℃而≤37.5℃)、高体温(>37.5℃)三组.采用Logistic回归和成比危险函数(proportional hazards function)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脑梗死组中,入院时低体温者病死率低而高体温者病死率高.脑出血组也有类似的趋势.结论入院时体温升高是病死率增高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袁良津;蒋鸣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284例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并对经验性用抗生素作出合理评价,由此提出如何是合理用药.方法对2001年1月到2003年12月我院284例医院获得性肺炎进行研究: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患医院获得性肺炎前的抗生素的应用、侵袭性操作、致病菌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住院时间长、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侵人性操作和合并基础疾病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危险因素,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3%).结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预防是有可能的,措施得当可适当减少其发病率;治疗时必须根据当地细菌的药敏结果正确选药物;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且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作者:姜有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体会

    我院自2002年6月开展了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工作,现累计治疗18例病人,报告如下.

    作者:曲虹;方向宏;丁美精;杨爱兰;沙爱萍;周丽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为掌握中医肺气虚证的本质特征,对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探讨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改变的客观量化指标.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采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烟熏方法造模,对照组仅向大鼠气管内注入0.9%氯化钠溶液.采用气道形态计量及气道病理观察指标与评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差异,并重点观察模型组大鼠气道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的症状、体征符合肺气虚证的证候特点.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显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病变.模型组大鼠气管壁厚度及腺体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气道病变的病理积分也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性肺气虚证气道病理改变采用形态计量及观察指标评分法,是肺气虚证本质研究客观量化指标之一.

    作者:窦红漫;王元勋;蔡圣荣;方志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颅内中线脂肪瘤的MR诊断及意义

    目的回顾性分析颅内中线脂肪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对其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11例患者采用MR平扫及脂肪抑制技术扫描成像,分析其MRI影像学特点.结果11例病灶均为单发,MRI平扫表现为短T1、中长T2和高质子信号,脂肪抑制扫描信号被抑制降低,在各序列上均与脂肪组织信号相同.9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胼胝体发育不良或缺如.结论颅内中线脂肪瘤在MRI上有特征性表现,MRI不仅可以在活体上做出定性诊断,并可显示颅内中线脂肪瘤的全貌及伴发畸形,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朱丹红;苏小方;吴哓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阑尾炎合并结肠癌22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在阑尾切除术中探查右半结肠的意义.方法统计分析右半结肠癌(cancer of right hemicolon,CRH)临床误诊、漏诊的原因.结果本组行阑尾切除术3 986例,术中探查发现CRH 22例,占0.60%;其中盲肠癌13例,升结肠癌8例,肝曲癌1例,腹腔内无远处器官和淋巴结转移,全部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均为腺癌.结论在阑尾切除术中,注重探查和扩大检查范围,是有效防止CRH漏诊的重要环节之一.

    作者:胡圣良;荚从正;刘飞;刘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咪唑安定、哌替啶辅用于硬膜外阻滞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和哌替啶辅用于硬膜外阻滞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于痛觉阻滞平面出现后,Ⅰ组咪唑安定3.0 mg和哌替啶50 mg;Ⅱ组氟哌利多2.5 mg和哌替啶50 mg静注.观察并记录麻醉前、麻醉后、牵拉胆囊和术毕4个时点BP、HR、SpO2值,及牵拉反应和胆-心反射发生情况.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病人麻醉后、牵拉胆囊和术毕BP、HR均降低,其程度Ⅱ组大于Ⅰ组.术中Ⅰ组较Ⅱ组牵拉反应轻、胆-心反射发生率低.结论咪唑安定和哌替啶合用于硬膜外阻滞下胆囊切除术,有循环影响小、牵拉反应轻和胆-心反射相对较少的优势,但呼吸抑制应予以重视.

    作者:肖勇;方梦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综合改良法抢救重症有机磷中毒11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提高急性重症有机磷中毒(AOPP)抢救成功率的新方法.方法将我院近六年收治的116例AOPP患者分为2组:新法治疗组采用:(1)在抢救程序方面,注射解毒剂、拮抗剂和清除毒物同时进行;(2)饭后服药,一次性洗胃不彻底者,保留胃管反复洗胃;(3)病人进入中毒病房全程监护的新方案给予处理治疗.对照组按先一次性清洁洗胃后注射解毒剂及收住普通病房的常规方法处理及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出现时间及阿托品总量分别为12.0±2.0分钟、32.0±5.0分钟和422.6±310.4 mg、464±345.5 mg;反跳例数及死亡数分别为4例、11例及1例(1.14%),5例(10.9%)(P<0.01).结论综合改良法对提高AOPP的抢救成功率有显著效果.

    作者:祁从锁;罗秀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高频超声彩色血流成像技术在游离筋膜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我院自2000年3月开始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协助骨科在游离筋膜皮瓣移植的设计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周晓纯;郑治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全身肿瘤3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全身肿瘤的神经系统病变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0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32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全身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的全身肿瘤患者神经系统表现多样而复杂,首发症状以头痛、呕吐、肢体运动障碍、脑神经麻痹、癫痫样发作为常见,原发部位肿瘤症状隐蔽或不表现,容易误诊.脑脊液细胞学、骨穿、头颅CT/MRI、胸片及或胸部CT、胃镜、颅底平片等可帮助确诊肿瘤病灶,必要时可行脑活检术以协助诊断.结论对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老年患者,一般情况差,经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及时行全面检查以除外全身肿瘤,提高早期诊断率.

    作者:尹长林;尹世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可调钠透析在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应用

    目的观察可调钠透析对预防血透中低血压的作用.方法对维持血液透析病人进行标准钠透析(透析液Na+浓度138 mmol·L-1和可调钠透析(Na+mmol·L-1由148阶梯下降至135 mmol·L-1),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透析中血压的变化.结果标准钠透析与可调钠透析在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8.5%和6.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可调钠透析可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且不增加病人钠负荷、不引起病人口渴以及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

    作者:阚明;陈雷;胡淑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胆囊癌临床诊治体会

    胆囊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占第5位,居胆道肿瘤首位[1].因其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被延误诊断.有人指出术前能确诊者仅有34.78%[2].我院近10年间经手术与病理确诊的胆囊癌9例.现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张厚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PKC抑制剂LY333531对大鼠糖尿病模型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探讨PKC抑制剂LY333531对大鼠糖尿病模型肾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建立单侧肾切除糖尿病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与糖尿病LY333531(10mg·kg-1·d-1,灌胃)给药组,每组10只.8周末观察体重、肾重、肾重/体重及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变化,应用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并检测肾组织与尿丙二醛(MDA)含量及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LY333531可明显抑制糖尿病大鼠肾重、肾重/体重、AER及肾小球面积(AG)、肾小球容量(VG)及系膜区面积(AM)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肾组织及尿MDA含量明显增加,肾组织SOD、CAT、GSH-PX活性明显下降;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LY333531给药组肾组织及尿MDA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肾组织SOD、CAT、GSH-PX活性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LY333531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肾组织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吴永贵;林辉;钱浩;赵珉;周典;梁维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清抗血小板抗体测定临床意义

    近年以来,我科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者进行血清抗血小板抗体测定,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血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而且其中部分明显高于正常,对该类病人加用小剂量强的松治疗,疗效明显,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作者:解悍东;杨桂斌;张夏;时新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段切除术加纤胆镜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目的总结肝段切除术为主综合手术加纤胆镜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外科在1997年5月至2002年4月间采用肝段切除术为主加术中和/或术后纤胆镜联合治疗43例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远期疗效.结果肝内结石的分布:左右双侧肝叶泛发22例,左半肝10例,左肝外侧叶9例,右半肝2例,合并胆囊结石8例,合并胆总管结石25例,其中已有1~4例次胆道手术史14例.结论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法中,肝段切除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术中和/或术后纤胆镜探查取石,是防治残余结石的重要手段.肝段切除术为主的手术加纤胆镜联合应用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理想方式.

    作者:叶世进;余庆胜;汪革新;徐杰明;沈宗义;笪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