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无菌检查方法适用性研究

佘凡;王自义;高翔;李秋菲

关键词: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 无菌检查法, 方法适用性
摘要:目的 建立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无菌检查方法标准.方法 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采用薄膜过滤法,对14家企业生产的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无菌方法适用性研究.结果 确定了规格为0.1g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无菌检查方法.14家企业(共111批次)无菌检验方法均为:取样品60支,采用薄膜过滤法,用pH 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每次100 mL,共冲洗2次.结论 通过对14家企业生产的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方法验证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试验,终确定严谨统一的无菌检查方法.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脑脊液/血浆中的腺苷脱氨酶比值对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脑脊液(CSF)/血浆中的腺苷脱氨酶(ADA)比值在鉴别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结核性脑膜炎患者6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80例,检测患者静脉血及CSF中糖、蛋白、ADA和氯化物含量.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CSF和血浆ADA分别为(10.21 ±4.33)U·mL-1和(15.04±6.21)U·mL-1,明显高于化脓性脑膜炎(P<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CSF和血浆氯化物为(101.22±10.73) mmol·L-1和(97.20 ± 6.07) mmol·L-,明显低于化脓性脑膜炎(P<0.05);结核性脑膜炎血浆蛋白为(60.51±5.78)g·L-1,明显低于化脓性脑膜炎(P<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CSF与血浆蛋白比值、ADA比值分别为(0.023±0.007)和(0.691±0.121),均高于化脓性脑膜炎,而氯化物比值为(1.041±0.160),低于化脓性脑膜炎(P <0.05);CSF/血浆ADA比值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P<0.05),截断值为0.552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90%和90.00%;CSF/血浆氯化物比值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3(P <0.05),截断值为1.086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00%和64.52%.结论 CSF/血浆中的ADA比值在诊断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有较高的意义,有助于临床医生鉴别诊断.

    作者:谢三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社区糖尿病合并烫伤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分析

    目的 探讨社区糖尿病合并烫伤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糖尿病合并烫伤患者120例,将创面清洗后取其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统计社区糖尿病合并烫伤患者感染率,比较社区糖尿病合并烫伤患者感染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社区糖尿病合并烫伤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120例社区糖尿病合并烫伤患者中感染者41例,感染率为34.17%.与无感染者比较,感染者的年龄≥60岁的患者比例、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比例、伤后入院时间≥6 h的患者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的患者比例、烫伤总面积(TBSA)≥20%的患者比例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伤后入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及TBSA均与社区糖尿病合并烫伤患者感染相关.进一步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伤后入院时间及TBSA均是社区糖尿病合并烫伤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社区糖尿病合并烫伤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病程、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伤后入院时间及TBSA等,控制这些因素有利于社区糖尿病合并烫伤患者感染的预防.

    作者:唐文平;蔡光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动态显色法定量检测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

    目的 建立动态显色法测定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方法.方法 建立动态显色法测定细菌内毒素的标准曲线,通过干扰预试验及干扰验证试验测定回收率以确定样品佳稀释倍数及检测范围,并定量测定样品内毒素含量.结果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lgT=-0.28lgC+ 5.65,r=0.998,相关系数的绝对值(|r|) >0.980,细菌内毒素浓度在0.01~1.25 EU·mL-1时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成立;样品稀释4 ~ 50倍时,细菌内毒素回收率在50% ~ 200%范围内,均无干扰作用;干扰验证试验进一步证明样品稀释20倍时,其回收率均接近100%,无干扰作用,所测样品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均小于0.01 EU·mL-1.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强、精密性和准确性良好,能快速定量检测样品中内毒素含量,可用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含量的测定.

    作者:方韵;郝刚;陈卫;顾炳仁;李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分析

    目的 通过3.0T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评估不同期幕上脑梗死体积(CIv)、梗死区灌注异常程度与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的关系.方法 收集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52例,其中急性期13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13例.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ASL检查,记录并计算幕上CIV、幕上梗死区脑灌注与镜像区正常脑组织灌注差值和幕下小脑不对称指数(AI).以AI> 10%诊断CCD阳性,分析CCD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不同期幕上CIV及梗死区灌注异常程度的差异,分析CCD阳性组患者不同期幕上CIV、梗死区灌注异常程度与幕下小脑AI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梗死患者CCD发生率分别为46.2%、42.3%、61.5%.不同期CCD阳性组患者幕上CIV均高于阴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CCD阳性组患者幕上梗死区灌注降低程度与CCD阴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幕上梗死区灌注降低程度与阴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D阳性组患者各期幕上CIV、梗死程度与幕下小脑A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急性期幕上脑梗死区灌注降低程度与CCD发生有关,但是与CCD的严重程度不具有相关性.不同期幕上CIV与CCD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作者:朱婉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B淋巴细胞亚群在儿童过敏原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比较儿童过敏原免疫治疗前后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明确B细胞亚群在过敏原免疫治疗(AIT)治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32例儿童过敏原免疫治疗前后1年B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另选取3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AIT治疗后活性B淋巴细胞的相对数和绝对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 =0.001),其余B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敏原免疫治疗直接影响B淋巴细胞细胞分化,导致活性B细胞计数减少.活性B细胞计数或可作为AIT治疗效果及是否需要继续治疗的评估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江;任翼;何娜;石霖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探讨维生素D水平在哮喘儿童吸入皮质激素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维生素D水平在哮喘儿童吸入皮质激素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100例哮喘患儿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进行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检测,根据维生素D水平将其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维生素D水平<20 μg·L-1)共10例、维生素D不足组(维生素D水平在20~30 μg·L-1之间)共25例以及维生素D充足组(维生素D水平>30μg·L-1)共65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的吸入,每次200μg,每天2次.检测各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8个月后进行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以及用药后FEV1的改善率.结果 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和充足组用药前FEV1和用药8个月后FEV1改善率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得出维生素D不足组与充足组FEV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缺乏组则与充足组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对于哮喘患儿吸入激素治疗提升肺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检测维生素D水平以及维生素D的补充可作为临床上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后存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丁苯酞对db/db小鼠学习记忆及海马NR2B受体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2型糖尿病db/db小鼠学习记忆及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表达的影响,探讨丁苯酞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 将16只db/db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丁苯酞干预组(L-NBP组,n=8)和糖尿病对照组(DM组,n=8),同窝出生的db/m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n=10).适应性喂养1周后,L-NBP组每日以溶于植物油中的丁苯酞灌胃,剂量为120 mg·kg-1,DM组与NC组则给予同等剂量的植物油灌胃,干预6周后,进行指标观察.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R2B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NC组比较,DM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和平均探索次数减少(P<0.05),而L-NBP组小鼠较DM组上述学习记忆成绩明显改善(P<0.05);与NC组相比,DM组和L-NBP组小鼠海马CA1区NR2B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L-NBP组较DM组NR2B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 丁苯酞可改善糖尿病引发的认知功能障碍,推测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海马NP,2B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海芳;张钢;张彦春;董运强;赵娜;兰敏;冀素晓;张松筠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无菌检查方法适用性研究

    目的 建立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无菌检查方法标准.方法 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采用薄膜过滤法,对14家企业生产的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无菌方法适用性研究.结果 确定了规格为0.1g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无菌检查方法.14家企业(共111批次)无菌检验方法均为:取样品60支,采用薄膜过滤法,用pH 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每次100 mL,共冲洗2次.结论 通过对14家企业生产的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的方法验证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试验,终确定严谨统一的无菌检查方法.

    作者:佘凡;王自义;高翔;李秋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老年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转归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转归.方法 收集126例有完整资料的住院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老年组47例(年龄≥65岁)和中青年组79例(年龄16~<65岁).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等.结果 老年组的症状以咳嗽咳痰和胸闷气喘为主,其他症状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伴有合并症(63.83%,30/47)显著高于中青年组(18.99%,15/79).老年组中有既往抗结核病史和不正规治疗的患者(95.74%,45/47;80.85%,38/47)显著高于中青年组(77.22%,61/79;49.37%,3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71,12.291,均P<0.05).老年组的肺部病灶广泛,大于3个肺野的患者(72.34%,34/47)显著高于中青年组患者(45.57%,36/79).老年组的治愈率(38.30%,18/47)低于中青组(62.03%,49/79),病死率(17.02%,8/47)高于中青组患者(1.27%,1/7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54,8.773,P<0.05).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血白细胞减少在老年组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1.28% (10/47)、27.66%(13/47)和17.02% (8/47),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8.86% (7/79)、12.67% (10/79)和3.80% (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892、4.444和4.911,均P<0.05).老年组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患者(68.09%,32/47)显著高于中青年组患者(34.18%,27/79),其他耐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临床特征不典型,肺部病灶常伴有多发空洞,合并症较多,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高,耐药程度高,临床疗效欠佳.

    作者:陶满意;杨淇;张雷;李玉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探讨降钙素原在治疗脓毒症患者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治疗中用降钙素原(PCT)水平来指导临床抗生素使用的意义.方法 6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方法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组通过检测血清PCT浓度来指导抗生素使用.比较两组患者炎性指标:PCT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异及两组治疗抗生素使用时间费用及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治疗组抗生素使用天数、费用及入住ICU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6.27,7.24,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治疗中采用PCT浓度水平用药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结果,减少入住ICU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田现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HBV-ACLF患者43例,随访观察3个月后患者的存活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及CD4+ CD25+ Treg细胞的百分比,并计算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值,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对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选择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3个月后,43例HBV-ACLF患者存活26例,死亡17例.与肝衰竭存活组相比,肝衰竭死亡组CD3+细胞百分率(22.96±20.59)%、CD8+细胞百分率(31.63±12.69)%均低于存活组(37.89±17.36)%和(36.52±9.75)%,而CD4+细胞百分率(55.15±14.23)%、CD4+/CD8+(1.77±1.38)高于存活组(48.51±13.35)%、(1.32±0.68),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衰竭死亡组患者外周血CD3+、CD8+T淋巴细胞及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下降,CD4+T淋巴细胞、CD4+/CD8+升高,肝衰竭存活组患者CD3+T淋巴细胞及CD4+ CD25+ Treg细胞百分比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HBV-ACLF患者的预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CD4+ CD25+ Treg比例下降的程度越重,预后可能越差.

    作者:汪增秀;谭善忠;孙薇薇;沈建军;肖倩;梁重锋;蒋淑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多原发癌17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多原发癌的临床情况.方法 对176例多原发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发病比例为2.26∶1,同时性多原发癌63例(35.8%),异时性多原发癌113例(64.2%).多原发癌的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约139例(79.0%),多原发癌时间间隔为0~ 336个月.消化系统是首发癌和多原发癌的好发部位,其中首发癌的高发器官为食管、胃、肠道(54.5%),二发癌高发的器官为肠道、肺、胃、食管(67.6%).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是首发癌和多原发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多原发癌的手术率明显低于首发癌.结论 临床需提高多原发癌的诊断意识,掌握多原发癌发病特点、诊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水平.

    作者:李麦冬;胡长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普萘洛尔和聚桂醇分别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普萘洛尔和聚桂醇分别治疗婴幼儿浅表皮肤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浅表皮肤血管瘤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萘洛尔口服治疗组(32例)和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组(28例).普萘洛尔组观察时间为6个月~1年.聚桂醇组总注射次数不超过3次,治疗结束后采用Achauer标准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记录两组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普萘洛尔组、聚桂醇组有效例数分别为26例(81.25%)、21例(75.00%),普萘洛尔组有效率偏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萘洛尔组、聚桂醇组不良反应的发生分别为12例(37.50%)、18例(64.29%),普萘洛尔组不良反应更少,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普萘洛尔组、聚桂醇组治疗时间分别为(160.73±43.79)、(54.93±14.96)d,聚桂醇组治疗时间较普萘洛尔组短(P <0.001).结论 口服普萘洛尔和局部注射聚桂醇治疗能有效治疗小儿浅表皮肤血管瘤,且普萘洛尔口服治疗不良反应更少.

    作者:吕文强;王亮;徐兵;王忠荣;苏义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医适宜技术在二次剖宫产优质护理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中医适宜技术在二次剖宫产后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二次剖宫产产妇60例,按照手术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干预组在优质护理模式的基础上使用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耳穴埋豆等中医适宜技术.对两组产妇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术后排气时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VAS评分、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通气时间早,效果较为满意.结论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赵春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原发性痛经子宫肌层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 运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技术探讨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发作期子宫肌层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对符合选择标准的原发性痛经患者30例及正常志愿者19例进行子宫常规磁共振成像扫描及子宫肌层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检查,分别获取子宫内部肌层及外部肌层感兴趣区的时间-信号强度(TIC)曲线及灌注参数.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痛经组在发作期内部肌层与外部肌层的TIC曲线大致相似,在注入造影剂后即出现一段陡峭的上升段,然后为一段时间较长的缓慢上升段,达到峰值后进入较为平缓的平台期.对照组在注入造影剂后即出现一段较为陡峭的上升段,然后内部肌层快速达到峰值随即开始下降;而外部肌层继续经历一段相对缓慢的上升段达到峰值后进入较为平缓的平台期.痛经组与对照组的子宫内部肌层的峰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1),子宫外部肌层的峰值时间及子宫内、外部肌层强化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0 3、0.075 0、0.067 1).结论 痛经发作期子宫内部肌层的动脉,尤其是细小动脉的血流阻力显著增加,这可能是引发痛经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艳;崔利;何江波;吴晓燕;彭雨彬;王岩;王磊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术中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2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并发症、结石清除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而手术时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4.6vs36.6%,P<0.05);两组结石清除率均为100%,观察组术后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vs7.3%,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势,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严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凝血功能和内环境监测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和内环境监测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0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采用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术中常规监测,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凝血功能和内环境(血气)监测,且在换血前后从外周同一静脉抽血测定生化指标K+、Na+、Cl-、Ca2+6、Mg2+离子;凝血因子: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血气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pH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换血前和换血后生化指标、血气指标、凝血因子、免疫状态(CD3+、CD3+ CD4+、CD4 +/CD8+)各项数据变化情况.结果 换血后,两组患儿同换血前比较,对照组血清K+、Na+、Cl-、Ca2+、Mg2+离子的变化无明显变化,观察组的K+、Na+、Cl-变化亦不大,但Ca2+、Mg2+离子的变化较大;组间比较,换血后Ca2+、Mg2+离子有显著的变化(P<0.05),而p(O2)、p(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换血前后BE的变化较大,且观察组的pH值在换血前后也有大幅变化.观察组换血后较换血前凝血四项异常人数占比均偏低,而对照组仅两项有降低无明显改变;换血后观察组CD3+、CD3+ CD4+、CD4 +/CD8+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CD3+、CD3+ CD4+、CD4+/CD8+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机体血气分析、内环境及凝血常规有一定影响,治疗安全有效,但这些影响不对新生儿构成生命危险.

    作者:庄秀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初次复治肺结核患者出现耐药的原因分析

    目的 对初次复治肺结核患者的复发与治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初次复治肺结核出现肺结核的原因,并对患者产生原发性耐药、获得性耐药的发生原因、临床处置以及治疗对策.方法 选取242例复治肺结核患者,对所选患者进行肺结核复治的原因分析,并对患者出现的耐药类型,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患者出现原发性耐药或获得性耐药的原因以及对策,并对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经验.结果 不同年龄段不同耐药性患者的单耐药率、多耐药率、耐多药率、广泛耐药率、利福平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患者的获得性耐药发生率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可见不同年龄段肺结核患者的耐药率相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6.74%,患者用药时间0~4个月时的耐药性值明显低于用药5~8个月的患者以及用药9~12个月的患者,患者中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任一药物耐药率为40.14%,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任一药物耐药率为43.00%.结论 继发性耐药是我国初次复治肺结核患者耐药的主要类型,用药时间越长,耐药率越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的发生,同时对结核病的传染源进行有效控制,减少原发耐药的发生.

    作者:王玉红;王智慧;董雅坤;谢兰品;杨帆;王秋梅;池跃鹏;梁亚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目的 探讨具有晨峰现象的H型高血压与早期肾功损害关系.方法 选择已确诊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10 μmol·L-1]者共210例,对这些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108例)和非晨峰组(102例),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以及尿β2-微球蛋白的含量,同时检测一般生化指标.结果 晨峰组24 h平均收缩压[(155.7±14.6) 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160.4±15.5) 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47.7 ±16.5) mmHg]、收缩压晨峰[(35.4±7.2) mmHg]、尿β2-微球蛋白[(1.11±0.31) mg·L-1]及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1.86±1.04) mg·L-1]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中具有血压晨峰者较非血压晨峰者更易出现早期肾功能损害.

    作者:刘宗涛;刘涛;谢丹;汪志新;崔跃;魏莱;余敏;黎鹏飞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泪小管切开联合激光置管术治疗泪小管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并总结泪小管炎的临床特征及患者行泪小管切开联合激光+置管术的疗效,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泪小管炎的30例(31眼)患者临床资料,采用YAG激光疏通泪道后再行泪小管切开联合环形引流管植入术,术后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于3~6个月后拔除泪道引流管,并继续跟踪随访半年.结果 30例患者中29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并消除,1例患者症状仍持续.结论 选择泪小管壶腹部切开联合激光置管术能有效治愈泪小管炎,值得临床使用并推广.

    作者:刘溢;卢江;张云;史叶琴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