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S-GC-MS法测定绩独活中挥发性成分

贾淑云;王斌

关键词:绩独活, 重齿毛当归, 顶空, 气相色谱, 质谱, 挥发性
摘要:目的:测定绩独活(重齿毛当归)中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HS-GC-MS )联用技术,并通过所用质谱库(NIST 11.L)检索研究其挥发性化学成分组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分辨出235个色谱峰,鉴定出99个化学成分,约占总挥发性成分含量的85.23%。结论该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分离效果较好,所鉴定组分较准确,能够较全面反映出独活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宫颈准备方法用于绝经后取宫内节育器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宫颈准备方法对绝经后妇女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的绝经后妇女6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行米索前列醇与联合雌激素准备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中疼痛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明显缓解,观察组患者宫颈扩张程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戊酸雌二醇片联合米索前列醇作为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的准备方法,明显优于单独应用米索前列醇,宫颈软化效果较好且药物安全性较好,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韩巧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该院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患者90例。根据相关资料,对可能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疗效与体重、Sanders骨折分型、关节面塌陷程度和Bohler角四因素有关,而与性别、年龄、吸烟、手术时机和Gissane角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anders骨折分型、关节面塌陷程度和Bohler角三因素是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效果的危险因素主要有Sanders骨折分型、跟骨关节面塌陷程度和Bohler角,它们可作为判断跟骨关节内骨折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德;吴胜祥;李环如;郭思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可可碱精制工艺的优化

    目的:针对可可碱精制过程中,由于3-甲基黄嘌呤残留高,造成的产品色泽差,质量达不到要求的问题,对精制工艺优化改进。方法通过优化调整精制工艺过程中可可碱结晶析出pH值,而将可可碱成品精制步骤由两次降为一次。结果3-甲基黄嘌呤残留由原可可碱产品中的0.6%降至0.2%以下,产品外观由黄绿色改善为乳白色,产品色泽和质量符合企业要求。结论该精制工艺简捷,降低了可可碱生产成本,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前景。

    作者:刘晖;韩志杰;黎冰;石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5-Fu浓度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5-氟尿嘧啶(5-Fu)浓度的方法。方法以5-溴尿嘧啶(5-Bru)为内标,硫酸铵为蛋白沉淀剂,血浆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处理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进样测定,其中,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5μm,4.6 mm ×250 mm),流动相为甲醇∶水(5∶95,V/V)溶液,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66 nm,柱温为25℃。结果在0.020~0.250 mg·L-1浓度范围内药物浓度与响应值之间线性关系良(r=0.9996),低定量限浓度为0.020 mg·L-1,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2.97%~11.17%、1.67%~5.47%;高、中、低浓度的方法回收率均高于96%,高、中、低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均高于70%。血浆样品在室温24 h内及冷冻条件下20 d内稳定性良好。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可靠、准确、稳定性高等特点,适用于氟尿嘧啶植入剂人血浆中5-Fu浓度的测定。

    作者:俞敏;王世亮;王小董;陈蒙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乐卡地平与培哚普利联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评价乐卡地平与培哚普利小剂量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轻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0例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A组)和单用乐卡地平组(B组)和单用培哚普利组(C组)。A组服用培哚普利2 mg· d-1+乐卡地平5 mg·d-1;B组服用乐卡地平10 mg·d-1;C组服用培哚普利4 mg·d-1。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后4、8、12周后降压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联合治疗组第4周开始,血压达标率及血压下降幅度均优于单药治疗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4例,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乐卡地平组7例,培哚普利组19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乐卡地平与培哚普利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加降压幅度和降压速度、提高降压有效率,两药小剂量联合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吴丁烨;张煜;顾向红;羊镇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结局研究

    目的:对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收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共55例,其中38例行输卵管开窗术,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38例异位妊娠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患者转行开腹式手术,术中出血量(180±25.67)mL;手术平均花费时间为(51±17)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2.7±2.5)h;用抗生素时间为(3.1±1.6)d;术后5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36例输卵管恢复通畅,住院时间为(3.64±0.93)d。结论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开窗术,不仅创伤小,同时还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晶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对其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对其复发率与远处转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4例,随机分为立体定向放疗组和常规放疗组,每组各52例。立体定向放疗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放疗进行治疗,常规放疗组采用常规分割照射进行治疗。患者随访3年,死亡病例依据死亡原因纳入统计。统计患者的近期疗效与放疗后1、2、3年的复发率和转移率。结果立体定向放疗组获得了较高的完全缓解(CR)率和较低的进展(PD)率。立体定向放疗组的有效率(80.77%)与放疗后常规放疗组(51.92%)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立体定向放疗组患者1、2、3年的复发率和转移率与同时间段的常规放疗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可以获得较好的完全缓解率,有效的控制了复发与远处转移的发生。

    作者:庞晓琳;马燕;刘灵慧;郑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CO PD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调查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营养风险及临床营养支持情况。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该院COPD患者的营养风险及临床营养支持进行调查。结果71.8%的 COPD住院患者处于中重度营养风险,但只有7.3%的COPD患者得到了营养支持。结论有必要加强对医护人员和COPD患者的培训和宣教,使之认识到营养支持对患者长期治疗的重要性。

    作者:徐丙发;秦侃;李秀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安庆市螨诱发变应性鼻炎的人群和季节性特点

    目的:了解安庆市不同人群和季节中螨诱发变应性鼻炎特点。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2月就诊的992例疑似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记录点刺结果;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结果在不同季节中,秋季尘螨阳性率显著高于春季(χ2=21.63,P<0.01)、夏季(χ2=18.25,P<0.01)和冬季(χ2=6.93,P<0.01),而夏季螨过敏性鼻炎比例分别和春季(χ2=137.13,P<0.01)、秋季(χ2=64.24,P<0.01)以及冬季(χ2=284.90,P<0.0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人群中,少年、青年分别和童年(χ2=4.32,P<0.05;χ2=3.89,P<0.05)、中老年(χ2=24.01,P<0.001;χ2=27.57, P<0.001)相比,尘螨阳性率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青年螨过敏性鼻炎比例分别和童年(χ2=284.94,P<0.01)、少年(χ2=94.16,P<0.01)以及中老年人(χ2=62.24,P<0.0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秋季是螨致敏过敏性鼻炎高的季节,但夏季为螨过敏性鼻炎高发季节;少年和青年是螨致敏过敏性鼻炎的危险人群,青年人群的螨过敏性鼻炎比例高。

    作者:王保霞;梁素青;何凤;田华;王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马鞍山地区体检人群的骨密度调查

    目的:了解马鞍山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情况,以探讨和分析该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OP)的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820例自2012年起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并根据其体质量及年龄分别进行分组,根据体质量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年龄划分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年龄>70岁者合并为一个年龄段。对所有受试者均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DPX Bravo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每位受试者腰椎1-4(L1-4)、股骨颈、髋部进行骨密度值(BMD)和T值测量。结果判断:T≤-2.5为骨质疏松,-2.5~-1为低骨量,≥-1.0为正常。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及不同体质量受试者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50岁年龄段,男性与女性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髋骨骨密度的BMD及骨丢失率均无明显差异,但>50岁各年龄段,女性在L1-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髋骨骨密度的BMD值及骨丢失率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男性,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骨密度明显高于低体质量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机体相对体质量的增加,骨密度也随之升高。结论马鞍山地区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50岁的女性骨密度及骨丢失率显著,其与低体质量者均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应进行重点防治。

    作者:朱俊;晏莲英;刘翔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198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近年来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种类、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Danan标准RUCAM简化评分系统对2002年4月-2012年4月间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而入住该院的19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将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8例患者中,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生素等,共占62.12%,男性97例(48.99%),女性101例(51.01%);年龄3~88岁,中位年龄47岁;第一次服药至发生肝损伤的潜伏期在4~180 d,中位时间26 d;肝细胞损伤型124例(62.63%),胆汁淤积型35例(17.68%),混合型39例(19.69%);38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体征,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19.19%),而有临床症状160例(80.81%),主要表现为乏力(65.66%)、纳差(52.02%)、眼黄尿黄(44.95%);经治疗后痊愈59例(29.80%),好转108例(54.55%),自动出院28例(14.14%),死亡3例(1.52%),预后较好。结论该院198例药物性肝损伤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临床特点与各类型急、慢性肝脏疾病相似,并无特异性,预后好。

    作者:江学富;汪凯;汪朝辉;温已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的临床和遗传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中国人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PSEK)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对该科收集的1个PSEK家系和1990年以来报道相关中国人PSEK的8个PSEK家系进行系统的临床和遗传学的总结分析。结果(1)PSEK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初发于掌跖的对称性、边界清楚的角化性红斑、部分患者皮损可扩展至其他部位,但多较为局限,多幼年发病,患者身体健康不受影响;(2)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同一家系内或不同家系间患者的表现度可存在明显差异;(4)多不伴发其他疾病;(5)部分家系的发病情况呈不规则显性;(6)近亲结婚家系中可见PSEK患者。结论 PSEK为一种少见的、有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对称分布的、固定的红色角化性斑块为特征,但不同患者表现度可存在明显差异,近亲结婚患病的几率可能增加。

    作者:郭碧蓉;方红芳;朱启明;潘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探讨贝伐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研究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应用ELISA法检测化疗前及化疗4周期后血清VEGF水平,其中30例患者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结果30例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22.5±39.4)、(331.4±49.8)ng· L-1,另外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18.1±32.4)、(371.7±26.3)ng·L-1,是否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下降率平均值分别为21.18%和10.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变化与疗效有关,患者血清VEGF水平下降程度与疗效存在正相关关系(r=0.750,P<0.005)。结论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下降更明显,疗效更好。

    作者:朱磊林;陈健;王刚;李世伟;孙玉蓓;季楚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2008-2013年某院传染病病例流行特征回顾性分析

    目的:研究该院收治传染病的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传染病的患病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8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传染病人中占人数排名前五的病种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淋病、梅毒和感染性腹泻。同时,医院收治的传染病人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病例数增加较快的病种主要是淋病和梅毒。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和感染性腹泻多发于20岁以后。流行性腮腺炎、水痘以及麻疹多发于婴幼儿。结论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升高,在今后传染病的防治中应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作者:伍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药学服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患者预后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药学服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8月该院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作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照药学服务计划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发作的次数及肺功能指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急性发作次数是每月(1.3±0.7)次,对照组为每月(3.2±1.4)次,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FEV1/FVC值分别为(2.55±0.77)L、(1.94±0.71) L、(78.57±12.67)%,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服务计划减少了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改善了患者的肺功能。

    作者:孙冬生;孔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后双J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研究

    目的:研究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碎石术后双J管留置时间与并发症关系。方法将该院从2011-2013年收入的90例肾结石患者(结石<2.0 cm)随机分成2组均行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碎石术。术后观察分析2组留置双J管时间(留置2周和4周)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关系。所有患者记录在其拔除双J管前并发症的发生;分别于拔除双J管后1周和1月复查尿常规;拔管后1个月复查彩超、腹部平片检查残石率,并行99 Tc m-DTPA核素肾图检查,记录患侧肾脏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2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拔除双J管前2组患者出现下尿路刺激症状(LUTS)分别为33例(70.2%)和40例(93.0%),腰腹痛分别为13例(27.7%)和21例(48.8%),肉眼血尿分别为36例(76.6%)和42例(97.7%),双J管上移分别为0例(0.0%)和2例(4.7%),拔管管壁钙盐沉积或拔管困难分别为4例(8.5%)和11例(25.6%)。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留置时间延长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双J管1个月后复查彩超及腹部平片,提示无泌尿系结石残留,或残留结石直径<3 mm,2组的结石残石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拔管后1周及1个月复查尿常规大致正常。2组比较,患侧肾脏的肾小球滤过率(GFR)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时间2周较安全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同时不影响残石清除及肾功能的恢复。

    作者:高子剑;刘龙;孙永明;段中阳;李昕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结直肠无蒂息肉内镜电切术和套扎术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对结直肠无蒂息肉行电切术以及套扎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74例患结直肠无蒂息肉病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对照组采取的是内镜电切术,而观察组采取的是内镜套扎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病理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套扎手术成功率为88.9%,对照组患者的成电切功率为94.7%。所选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治疗,其关键在于术前对息肉良恶性的判断是否准确。

    作者:梁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突发性耳聋患者耳鸣状况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耳鸣状况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507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完整的病历资料,对其听力损失的程度、听力曲线的类型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对耳鸣响度进行分级。分析不同耳鸣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507例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程度以3级所占的比例大,为32.94%(167/507);所占比例低的为1级,为13.02%(66/507);2、4级分别各占27.02%(137/507)。不同耳鸣程度的患者在年龄、性别、耳侧、不同听力损害程度及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在年龄、性别、耳侧等方面的不同分布情况、不同听力损害程度及不同听力曲线类型等不同的突发性耳聋的听力学特征及治疗效果与耳鸣的严重程度并不存在相关性,并非造成突发性耳聋患者伴发不同严重程度耳鸣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作者:闫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氨甲环酸应用时机对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失血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使用氨甲环酸对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组(30例,氨甲环酸术前1 h使用)、晚期组(30例,氨甲环酸术中使用)和对照组(30例,不使用)。统计分析患者的显性红细胞丢失量、隐性红细胞丢失量与总红细胞丢失量。结果(1)对照组(96.3±21.7)mL的显性失血量显著多于早期组(45.9±9.7)mL、晚期组(46.2±9.5)mL,Ps<0.01;早期组的显性失血量与晚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组(140.6±21.1)mL、晚期组(216.7±48.6)mL的隐性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335.1±60.3)mL,Ps<0.01;早期组的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晚期组(P<0.01)。(3)早期组(236.7±42.4)mL、晚期组(344.0±51.5)mL的总红细胞丢失量显著少于对照组(492.8±65.1)mL,Ps<0.01;早期组的总红细胞丢失量明显少于晚期组(P<0.01)。结论氨甲环酸能够明显减少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术前1h使用比术中使用更能明显减少隐性失血量。

    作者:甘伟伟;刘斌;谢贵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百草枯中毒致胸部损害的CT分析

    目的:探讨CT在百草枯中毒胸部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口服百草枯中毒致胸部损害的CT资料。结果5例患者首次CT检查4例表现为肺内斑点状、斑片状、线条状密度增高影,伴少量胸腔积液;1例胸部未见明显异常。5例首次CT复查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同时吸收1例,仅肺部病变吸收1例;1例首次CT检查胸部未见明显异常者出现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2例肺部病变范围增大;1例胸腔积液增多。4例第2次复查2例肺部病变和胸腔积液增多。3例第3次复查胸部病变基本吸收。结论 CT对百草枯中毒后胸部损害的评估、治疗和判断疗效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作者:周长青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