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院单病种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

朱晖;李炎;匡建芳

关键词:临床路径, 单病种, 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对单病种医疗质量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出院并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5个单病种作为临床路径管理组和同一时期未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对应5个病种为对照组,对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抗生素的使用费用、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临床路径的实施降低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临床路径对提高单病种的医疗质量和增加患者满意度有显著提高作用,值得深入实施和推广。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免钉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130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免钉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安全性、临床效果,为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将该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255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采用免钉合腹腔镜修补术,对照组采用钉合腹腔镜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复发率、慢性疼痛、感觉异常、阴囊血肿、血清肿、术区感染、睾丸鞘膜积液、大出血、尿路感染等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钉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与钉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相比具有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的优势,同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术中出血量。

    作者:李念;李天梁;邓超;付振宝;李蜀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维生素D分子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其分子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维生素D过多或过少均会引起疾病,如骨质疏松症、佝偻病、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该文将近年来研究维生素D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邱艳;赵凌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闭孔无张力尿道悬吊( 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行TOT治疗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45例,分析患者术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尿失禁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1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6 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无尿失禁复发,手术治愈率达100%。结论 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可靠,安全,创伤小,患者恢复快。

    作者:江长琴;梁朝朝;施浩强;张翼飞;郝宗耀;周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急性哮喘患者新抢救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

    目的:探讨研究针对急性哮喘患者的采用新抢救护理方案后的实施效果。方法对该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哮喘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专针对急性哮喘制定的新抢救护理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以往传统的统一抢救方案,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生命体征等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其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抢救后比较,治疗组患者抢救后恢复情况良好,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照组虽死亡率与治疗组比较无差异,但经抢救后24 h观察无效患者为28例,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对于急性哮喘患者采用新制定的抢救护理方案有利于缓解哮喘的发作,降低了急性哮喘的死亡率,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大力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彭为;张罡;周云霞;韩从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双管喉罩通气在老年高血压患者LC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比较双管喉罩与常规气管导管应用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行LC手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ASA I~Ⅲ级,随机分为双管喉罩组( L组)与气管插管组( T组),每组60例,观察插管(喉罩)前后以及拔管(喉罩)即刻患者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气道峰压( PPeak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并记录术中及术后的相关并发症。结果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L组在置入期和拔除期HR、MAP的变化与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气效果:两组的SpO2、PetCO2、PPeak数值随麻醉手术影响变化一致,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并发症:L组苏醒期躁动、拔出时呛咳、术后咽喉不适发生率与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管喉罩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LC手术操作简便,心血管应激反应轻,通气满意,苏醒快,咽喉部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作者:郑建武;饶翔;周斌;谢亚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一起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及暴发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暴发的原因,为更好防控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庐江县某小学8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资料进行描述,并对这些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此次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持续时间长,覆盖面广,发病班级占班级总数的76.19%,学生总罹患率为6.94%,其中男生罹患率为7.32%,女生罹患率为6.46%,男女生罹患率无明显差异。病例多未接种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仅为5.81%。发病年龄以6~11岁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4.19%。结论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低、未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以及应急接种措施是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的主要原因。疫情处理中,应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应急接种疫苗和严格隔离是预防、控制疫情扩大、蔓延的有效措施。

    作者:左登敏;潘发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某院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

    目的:调查干预前后该院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1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36份(干预前组),2012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46份(第一阶段干预后组),2013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33份(第二阶段干预后组),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结果经积极持续干预,与2011年相比,该院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7.2%下降到18.2%、术后24 h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40.0%上升到83.3%,人均抗菌药物总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也由13.66%降为2.66%。结论经过2个阶段的积极干预措施是可行的、有效的,该院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刘敏;徐小芳;朱春黎;康圆超;安志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温脾汤颗粒剂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温脾汤颗粒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大黄,人参,当归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处方大黄中的大黄素与大黄酚,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采用薄层色谱法均能检出大黄,人参,当归的特征斑点,分离度好;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出在大黄素0.0105~0.1048μg,r=1.0000,大黄酚0.0201~0.2013μg,r=1.0000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大黄素与大黄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9%,98.81%;RSD分别为1.29%,0.25%。结论建立的质量标准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温脾汤颗粒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贾丽娜;汪祥;汪涛;张慧;沈志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重症中暑20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总结2013年夏季该院重症中暑患者的抢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0例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中17例好转或治愈出院,2例自动出院,1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重症中暑是急诊危重症,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包括早期采取迅速有效的降温措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治疗合并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陶红;张立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并发低白蛋白血症52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患者腹透液蛋白丢失的相关因素及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06年5月-2013年4月入院的52例CAPD患者,根据血清白蛋白( ALB)含量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营养良好,ALB含量正常;B组为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患者。比较两组间C反应蛋白( CRP)、和主观营养评估法( SGA)的变化及其与临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52例CAPD患者中,B组患者CRP含量显著高于A组[(8.43±1.32)mg·L-1 vs(2.11±0.87)mg·L-1,P<0.01];B组腹膜炎发生率为6.9%,肺炎发生率为12.3%,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17.8%,均明显高于A组(腹膜炎发生率为0,肺炎发生率为9%,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为5.6%)(P均<0.05)。结论 CAPD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并发炎症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皆高于营养良好者,低白蛋白血症与并发症有关。采取有力措施可改善和预防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

    作者:俞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吡非尼酮的合成及结构确证

    目的:合成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方法以2-氨基-5-甲基吡啶为原料,经重氮化水解为5-甲基-2(1H)-吡啶酮,再经N-芳基化反应得到吡非尼酮。结果合成的吡非尼酮经高分辨质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和热分析确证结构,总收率为49.0%,纯度≥99.9%。结论该合成工艺操作简便,收率高,纯度高,是合成吡非尼酮的较好方法。

    作者:郭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踝肱指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踝肱指数( ABI)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 PAD)中临床意义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与肱动脉血压的比值,以ABI<0.9为切割点分成PAD组和非PA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检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21例(19.8%),其中无临床症状者10例。和非PAD组比较,PAD组患者年龄大,病程长,餐后2 h血糖(2 hPB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踝肱指数可用于早期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且无创、价廉、简单,患者易接受。高龄、病程长、高血糖、高TG、LDL-C是引起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海泉;赵静;藏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肝素抗凝血浆用于生化检验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两种对血液处理方式的生化检验,分析肝素抗凝血浆在生化检验中是否可行,为奠定肝素抗凝血浆在检验科的地位做好准备。方法将随机并自愿受试的、生理情况正常的120例做生化检验的患者选出,所有患者均接受采血6 mL,分别注入两种颜色(标签颜色分红、蓝两组颜色,红色为真空普通试管,蓝色为真空肝素抗凝血浆试管)不同的试管,分别进行生化分析,仪器型号为西门子2400,生化分析完毕后将两组所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通过观察,两组分别得到了测定值,血清组和血浆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的(P<0.05)指标有K+、Na+、GLU 、LDH、CO2,而相比之下所剩下的其他指标则差异不大(P>0.05),如:Cl-、CR、BUN、AST、UA、B-AMY、CK、CK-MB、LPS。结论分析结果证实了肝素抗凝血浆在生化中的可行性,为检验科今后应该继续使用该技术做了更为确定性的表达,血液凝固过程延长、标本分离时间缩短、血液互溶情况减少等都是肝素抗凝血浆在生化中应用的特异性优点,该技术推广可以更为清晰准确的测量出指标的浓度,关于钾离子测量的微小差异也能因此而得到纠正,故在临床中反应出患者真实的病情,这一点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徐震;吴继华;钮丽萍;陆小芳;朱同华;沈国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综合护理对胃肠肿瘤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作用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胃肠肿瘤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26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131例。第一次化疗即开始不同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为综合护理。采用血象分析和采用通用不良事件术语标准4.0版(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Adverse Events Ver-sion 4.0,CTCAE v4.0)评价化疗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常规护理组相比,综合护理组血红蛋白的含量较常规护理组升高,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5),白细胞、血小板和粒细胞含量的比较,综合护理较常规护理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人数与常规护理组相比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常规护理组(12.97%)化疗结束后患者死亡率高于综合护理组(5.34%)(P=0.043)。结论对术后化疗的胃肠肿瘤患者进行系统性的综合护理,能更好的保护胃肠道肿瘤患者。

    作者:金海花;朱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年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心肌梗死(≤40岁)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年龄≤40岁的年轻心肌梗死患者22例作为年轻组,随机选取同期年龄>40岁且完成冠脉造影的心梗患者46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结果年轻组患者严重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及肥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对照组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年轻组患者(P<0.05)。年轻心梗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而多支受累者在对照组患者中多见(P<0.01)。年轻组患者心肌梗死发作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明确诱因、典型胸痛症状及STEMI心电图征象。与对照组相比,年轻患者严重心脏事件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及肥胖是年轻心梗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心梗具有更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征,且单支病变较多,预后较老年患者佳。

    作者:高传发;马礼坤;李家保;宋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埃克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观察埃克替尼用于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慈善赠药点接受埃克替尼治疗9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可评价疗效的9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55例(61.1%),疾病稳定(SD)28例(31.1%),疾病进展(PD)7例(7.8%),客观缓解率(ORR)为61.1%,疾病控制率(DCR)为92.2%。90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5(1.3~22.3)个月。已知EGFR突变阳性的40例患者中CR 0例,PR 28例(70.0%),SD 12例(30.0%)。 ORR为70.0%,DCR为100%。结论埃克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马祥垒;史美祺;寇莹莹;汤依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2011-2013年某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分析

    目的:通过调查该院2011-2013年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该类药物的用药情况及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该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中药注射剂使用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2011-2013年该院中药注射剂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DDs)、日均费用( DDDc)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2013年该院中药注射剂品种数变化不大,肿瘤、心脑血管、肝病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和DDDs上所占比例很大,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金额和所占比例3年中排序均稳居首位。结论近几年该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以肿瘤、肝病用药为主,心脑血管用药也日益增多,符合该院的诊疗特色和办院方针。临床使用应加强管理,确保合理用药,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曹辉;殷萍萍;燕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某院单病种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对单病种医疗质量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出院并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5个单病种作为临床路径管理组和同一时期未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对应5个病种为对照组,对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抗生素的使用费用、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临床路径的实施降低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临床路径对提高单病种的医疗质量和增加患者满意度有显著提高作用,值得深入实施和推广。

    作者:朱晖;李炎;匡建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ACTH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复发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 G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在肾病综合征复发患儿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激素敏感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95例患儿在停用激素后复发或治疗期间复发,将重新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上调激素剂量治疗的患儿纳入GC组,采用ACTH治疗的患儿纳入ACTH组,观察治疗前与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激素用量、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变化。结果 ACTH 组35例(83.3%)治疗期间未再复发,7例(16.7%)患者因感染导致频繁复发,治疗无效。 GC组41例(77.4%)治疗有效,12例(22.6%)单纯激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ACTH组与GC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 ACTH组患儿GC用量显著高于GC组(P<0.05)、身高增加显著高于高于GC组,体重增加显著高于低于GC组、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显著低于GC组(P均<0.05)。结论 ACTH 方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复发患儿效果肯定,可降低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改善患儿生长发育的抑制、减轻避免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

    作者:赵天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两种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的影响

    目的:探讨戊酸雌二醇和炔雌醇对去卵巢大鼠子宫内膜的作用,为绝经后妇女雌激素补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3月龄雌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40只,实验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Ovx组(去卵巢组)、A组(炔雌醇组)、B组(戊酸雌二醇组)。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均切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去势后4周开始A组炔雌醇(0.1 mg·kg-1·d-1)、B组戊酸雌二醇(0.4 mg·kg-1·d-1)灌胃。4组均在90 d对大鼠称重,取大鼠子宫进行称重,子宫内膜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用药12周后各组间大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 B 组子宫湿重及子宫指数明显低于A组(P<0.05),与Ovx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子宫湿重及子宫指数明显升高,与Ovx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组与Ovx组相比均显示子宫内膜增厚,上层单层柱状,肌层肌纤维排列规则一致,浆膜层光滑。 B组可见内膜增厚,但低于A组,两组均未见内膜增生过长、核异性和非典型增生样改变。结论戊酸雌二醇与炔雌醇用于绝经后雌激素补充治疗,虽对子宫内膜均有生长作用,但均未见过度生长及异型性改变。

    作者:武巧珍;徐珺;诸葛飞;张晓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