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萍
目的:探讨骨源性抑制细胞( MDSC)含量与乙肝患者免疫功能及乙肝病毒DNA( HBV-DNA)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乙肝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同期入院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SC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DN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乙肝组MDCS含量为(8.77±3.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4±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0, P<0.05);HBsAg阳性组MDCS含量为(11.29±3.39)%,显著高于HBsAg阴性组的(4.71±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6,P<0.05);HBsAg阳性的HBA DNA<103 IU/mL、103~104 IU/mL、105~106 IU/mL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00%、0.00%、9.09%,显著低于HBsAg阴性组的54.05%、22.97%、20.27%,>107 IU/mL所占比例为90.91%,显著高于HBsAg阴性组的2.70%( P<0.05);HBV DNA阳性组MDCS含量为(10.82±3.26)%,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组的(5.84±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P<0.05);Spearman's相关性分析显示,MDCS表达水平与DNA复制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69,P<0.05)。结论 MDSC含量水平增高会引起机体免疫抑制,与HBV DNA复制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李晓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氟化泡沫和氟保护漆预防对4~5岁学龄前儿童龋齿的效果。方法选取幼儿园4~5岁学龄前儿童700名,在征求监护人意见下进行预防研究,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50名学龄前儿童每半年进行1次常规基础口腔保健措施和给予氟化泡沫治疗。观察组350名学龄前儿童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每半年用氟制剂护理牙齿,进行研究2年后,对两组学龄前儿童的乳牙患龋率及龋面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在进行儿童龋齿预防24个月后,观察组儿童乳牙患龋率及龋面显著降低,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观察组乳牙患龋率为11.3%,龋均数0.85;对照组乳牙患龋率为36.1%,龋均数1.77),两组儿童乳牙患龋率及龋面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牙患龋率比较χ2=4.3391,龋均数比较χ2=3.0168,均P<0.05)。结论对学龄前儿童定期使用氟制剂即氟化泡沫和氟保护漆可明显预防龋齿,较之常规基础口腔保健措施更为有效。
作者:黎曙光;徐高洋;黎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于滨州市中心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0例卵巢癌腹腔积液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作两组。对照组30例单用腹腔热灌注化疗,观察组30例采用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血红蛋白减少、恶心呕吐及腹痛,各项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7、1.87、0.90、1.51、2.88,均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生活质量降低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9.31,均P<0.05)。结论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可取得显著疗效,且安全性高,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俊芳;张琴;毛莉;程丽娟;张花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索早产儿及低体质量儿视网膜病变( ROP)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威海医院行眼底筛查的563例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OP 患病61例, ROP 发病率为10.83%。男性 ROP 发病率(10.68%)与女性ROP发病率(1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5,P>0.05)。而出生胎龄>35周、31~34周、≤30周新生儿ROP发病率分别为1.53%、15.04%、35.71%,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ROP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5,P<0.05),且出生胎龄越小,ROP发病率越高。出生体质量>2000 g、1500~2000 g、<1500 g新生儿ROP发病率分别为5.83%、13.46%、32.61%,不同出生体质量ROP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3,P<0.05),且出生体重越小,ROP发病率越高。机械通气和呼吸暂停与ROP发病率有密切相关性(χ2=11.455、9.765,均P<0.05);而剖宫产、多胎、输血、胎膜早破等与ROP检查率无明显相关性(χ2=0.732、1.175、1.542、1.782,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视网膜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新生儿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机械通气、呼吸暂停。结论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及机械通气、呼吸暂停是ROP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防止病变发展,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张学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培哚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对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衰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45例,观察组采用比索洛尔、培哚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共治疗6个月。在治疗后测定心脏功能与左室内径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 t=4.217、5.842,均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47±8)%增加显著,与对照组(3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4,P<0.05)。结论比索洛尔、培哚普利和螺内酯联合治疗风心病心力衰竭较常规治疗方法在改善心衰,阻止心脏重构方面效果更好。
作者:蔡乐彦;夏兴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通过对前列腺脓肿病例的诊治分析,提高前列腺脓肿的治疗水平。方法分析前列腺脓肿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经过。11例分别采取经直肠穿刺引流、经尿道电切或应用敏感抗生素保守治疗。结果1例经药物保守治疗治愈。其余10例患者,7例行超声引导经直肠穿刺引流,3例行经尿道电切脓肿去顶减压术;复查显示其中8例脓肿明显减小或消失,2例变化不显著,再次穿刺引流后治愈。随访3~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前列腺脓肿临床较少见,应根据脓肿大小、位置及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并结合患者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靖;朱东川;聂磊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斯特钠对小儿支原体肺炎咳嗽的疗效。方法选取17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咳嗽的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孟鲁斯特钠咀嚼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咳嗽程度评分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咳嗽程度均有明显的改善,观察组中患儿评分由(7.4±2.2)分降至(1.5±0.6)分(t=24.271,P<0.05);对照组中由(7.5±2.3)分降至(5.4±1.8)分(t=6.745,P<0.05);但观察组评分显著下降,由(7.4±2.2)分降至(1.5±0.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评分(5.4±1.8)分(t=19.282,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6,P<0.05);虽然观察组患儿在接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4.55%)小于对照组患儿出现的概率(11.36%),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复发率为7.9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斯特钠小儿支原体肺炎咳嗽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秀员;胡央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索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患者口服利培酮治疗,观察组26例患者口服帕利哌酮治疗,对比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泌乳素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P>0.05)。治疗后第4周末、8周末、12周末时,观察组患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分别为(42.86±17.54)μg/L、(35.47±18.29)μg/L、(26.14±17.38)μg/L,均较治疗前[(10.21±4.09)μg/L]明显增加(t=8.44、6.89、6.03,均P<0.05);且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3、8.01、7.67,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末、8周末、12周末时血清催乳素水平分别为(56.72±11.38)μg/L、(51.26±21.48)μg/L、(48.31±22.76)μg/L,较治疗前明显增加(t=10.43、9.30、7.83,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3.8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P<0.05)。结论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极具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温占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胰腺癌合并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晚期胰腺癌合并腹腔积液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对护理的满意度、治疗依从性以及心理状态。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住院时间(33.2±6.5)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4.5±1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9,P<0.05);观察组满意度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4,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23,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39.71±5.22)分、(41.36±5.4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8.98±5.56)分、47.72±5.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36、8.544,均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晚期胰腺癌合并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张跃;夏捷;叶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比较两种定量检测方法测量血清降钙素原的结果和血培养结果有无差异。方法收集1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种定量检测方法与血培养进行比较,其中一种血清降钙素原定量检测方法为电化学发光法,另一种定量检测方法为上转发光法。结果血培养阳性率与血清降钙素原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阳性率,以及上转发光法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531、43.671,均P<0.05);上转发光法检测阳性率为66.1%,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阳性率为75.5%,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7, P<0.05),电化学发光法较上转发光检测法灵敏度更高。在界值下,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对血培养的诊断灵敏度为93.7%,特异度为33.3%,阳性预测值为40.7%,阴性预测值为91.5%,ROC曲线下面积为0.628;上转发光法检测对血培养的诊断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46.5%,阳性预测值为45.7%,阴性预测值为90.7%,ROC曲线下面积为0.554。结论血清降钙素原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优于血培养检测和上转发光法检测结果,可快速定性和准确定量检测,可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指导用药,并预测疾病预后。
作者:郭绘芳;郭玉亮;周艳芬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嘉兴地区近年来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菌构成比及耐药性,为临床正确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滥用提供依据。方法对嘉兴地区诊断为感染性新生儿肺炎3025例进行无菌取痰,进行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菌株1156例,其中革兰阴性菌875例(75.7%),革兰阳性菌269例(23.3%),真菌12例(1.0%)。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常见(肺炎克雷伯菌178例,大肠埃希菌151例,鲍曼不动杆菌87例,阴沟肠杆菌113例),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245例)。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哌拉西林耐药严重,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 ESBL阳性菌耐药性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严重,对力奈唑脘、万古霉素、呋喃妥因等敏感。结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耐药性严重。规范管理,及早隔离,加强病原菌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沈方方;朱雯;陆巧英;金剑;縢懿群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选择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42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4.41%,明显高于同期全医院的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P<0.05)。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发生率为57.28%,其次为泌尿系统占25.24%、消化系统占9.71%。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时间≥14 d、有意识障碍者、有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及糖尿病史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5、10.76、16.87、9.43、9.25、9.87,均P<0.05)。结论患者年龄越大、住院时间越长、有意识障碍、有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治疗及有糖尿病史等均是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护理,做好预防和监控工作,尽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蔺素英;刘锦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患者的资料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术前CDFI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TCD评估侧枝循环代偿情况,TCD术中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指导是否转流、有无过度灌注,CDFI检查缝合后管腔通畅情况及有无内膜游离,术后CDFI随访了解管腔通畅情况及有无内膜增生再狭窄。结果45例患者术前超声均提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低回声斑块17例,强回声斑块12例,不均质回声斑块16例,侧枝循环良好者31例,侧枝循环代偿不良术中需转流者14例,45例患者颈动脉内剥脱后,狭窄处颈动脉的内径恢复、颅内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随访疗效满意,管腔通畅,未见再狭窄情况发生。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血管超声能够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患者提供术前准确评估、术中安全监测、术后有效随访。
作者:夏凯;彭涛;段云古;陈清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来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PVCs)的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中常用标测方式的优劣。方法以60例右室流出道来源的特发性PVC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标测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第一组为联合标测组,即首先通过“激动标测”初步确定早心室激动区域,然后在此区域内采用“起搏标测”进行精细标定位寻找理想靶点试消融;第二组为起搏标测组,根据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在预测的起源区域内直接采用“起搏标测”寻找理想靶点试消融;第三组为激动标测组,激动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提前早心室激动区域予以试消融。消融即刻成功的终点是消融术后48 h内PVCs消失或偶发PVCs(≤1次/min)。观察三组患者即可消融成功的时间,每组消融成功例数及构成比。结果各试验组间的基线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律失常起多源于间隔部(45/60,75.0%),而起源于游离壁的心律失常相对少见(15/60,25.0%)。右心室来源PVCs消融成功率无论是间隔部还是游离壁均较高,总成功率可达91.7%(55/60)。联合标测组和起搏标测组消融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4,P>0.05),但均高于激动标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032、0.047,均P<0.05)。起搏标测组消融时间短于激动标测组,联合标测组消融时间短于激动标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消融标测方式中联合标测效果佳,起搏标测比激动标测更准确有效。
作者:林伟;林建锋;张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医用无纺布与棉布复合包装在手术器械灭菌中的闭合性能和阻菌效果。方法选用100个相同规格的手术器械包作为试验包,分别采用内层棉布外层医用无纺布复合包装(观察组)、双层医用无纺布包装(对照组)两种不同的包装方法,经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后,观察灭菌后包装的闭合性能、阻菌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闭合性能合格率分别为100%、88%,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闭合性能合格率明显下降(χ2=4.433,P<0.05);阻菌效果检测结果显示,在无菌物品室内温度<24℃、湿度<70%的环境中存放7、14、21、30、60、90 d送细菌室检测,均无细菌生长,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包装方法在一定存放条件下均能有效、安全地起到阻隔细菌的屏障作用,但灭菌闭合性能方面医用无纺布与棉布复合包装优于双层医用无纺布包装。
作者:朱莉莉;黄淳茂;沈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氯己定联合一次性组合吸痰管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为监护病房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有效方法。方法104例机械通气患者按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49例。患者住院期间观察两组出现口腔感染和VAP的发生率;在入院时和住院期间评价两组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CPIS)。结果观察组的口腔疱疹、溃疡发生率分别为3.64%、9.09%,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02、4.494,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3 d后和7 d后的VAP发生率分别为3.64%、12.7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45、4.037,均P<0.05)。机械通气3 d后和7 d后,观察组的CPIS评分分别为(4.94±0.76)分、(5.29±0.91)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2、3.295,均P<0.05)。结论氯己定联合一次性组合吸痰管处理机械通气患者,可降低口腔感染和VAP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戴金权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对专科健康教育延伸服务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实施效果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接受治疗的8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加专科健康教育延伸服务,分析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实施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总知晓率(87.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3.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P<0.05),研究组患者的遵医嘱行为百分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3.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P<0.05),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2.4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4.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增加专科健康教育延伸服务的效果较好,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和遵医嘱行为,明显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作者:徐朝霞;张敏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作者:《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调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探讨影响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入选的1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进行评估,筛查是否合并焦虑抑郁障碍,分析患者合并抑郁的影响因素,并与肺炎住院患者13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伴随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38.03%)明显多于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对照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度和自评健康状况5个变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0.413、1.534、2.651、1.673、2.442,均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病率较高,且性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受教育程度、社会支持度和自评健康状况是影响患者焦虑抑郁的重要因素。
作者:连婵;张江南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