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美玲;张国山;张成玉;王爱艳
目的:探讨脑损伤后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MRI 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5例原发性脑损伤后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 MRI 资料,并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25例患者中,原发病灶均位于幕上,2例于原发病灶同侧锥体束走行区出现连续的条带样长 T1或等 T1,长 T2改变,FLAIR 及 DWI 呈高信号。2例 T1 WI 呈低信号,T2 WI 及 FLAIR 呈高信号,DWI 等信号。21例为 T1 WI 低信号,T2 WI 高信号, FLAIR 高信号,DWI 等低信号且合并脑干萎缩。结论MRI 是诊断脑损伤后锥体束华勒氏变性的可靠方法。
作者:杨扬;严肃;吴立伟;单海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石斛夜光丸联合氨碘肽滴眼液治疗玻璃体混浊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玻璃体混浊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氨碘肽滴眼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石斛夜光丸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33%(χ2=9.09,P <0.05);观察组患者中青年玻璃体混浊患者总有效率(78.79%)明显高于老年玻璃体混浊患者(5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P <0.05);观察组治疗后两年内玻璃体混浊复发率为2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33%(χ2=11.67,P <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石斛夜光丸联合氨碘肽滴眼液对玻璃体混浊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恢复患者视力,避免玻璃体混浊的再次复发,安全、有效,应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何陈亮;胡振仙;李永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提高造口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方法查阅近年结肠造口患者护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该单位结肠造口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对结肠造口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术前后有效的心理护理、个体化的结肠造口定位、有效地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可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有效地造口护理和康复可以提高造口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苏小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操群组管理在脑卒中肌痉挛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康复科脑卒中肌痉挛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进行常规“一对一”的康复训练;观察组40例,实施康复运动操群组管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功能训练依从性和康复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参与训练依从性、效果监测依从性、主动学习依从性评分分别为(17.2±2.2)分、(8.3±1.7)分、(7.8±1.3)分,均高于对照组(t =9.781、7.979、6.951,均 P <0.01);功能训练两周后观察组患者 FMA 和 BI 评分分别为(75.88±17.52)分、(63.32±13.72)分,均高于对照组(t =3.994、5.611,均 P <0.01);观察组患者Ashworth 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z =2.545、2.599,P <0.05)。结论康复运动操群组管理能提高患者功能训练依从性;明显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
作者:詹小理;朱文宗;张晓晓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与180例体检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空腹血糖(FBG)测定,比较观察组与体检组 FPG、HbA1c 检测结果;以 FPG 5.6~6.9 mmol/L、HbAlc 5.7%~6.4%为诊断标准对体检组进行早期糖尿病检测并比较结果。结果体检组平均空腹血糖为(5.03±0.22)mmol/L,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46±1.2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4.76,P <0.05)。观察组 HbAlc 检测为(9.78±2.66)%,明显高于体检组(4.48±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3.82,P <0.05)。以 FPG 5.6~6.9 mmol/L 为诊断标准,体检组中诊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8.89%,以 HbAlc5.7%~6.4%为诊断标准,体检组中诊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7.78%,联合 FPG 与HbAlc 诊断体检组中诊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4.44%,与单独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4、9.65、46.71,均 P <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筛查、诊断均有重要临床意义。联合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前期诊断与控制有重要价值。
作者:陶晓薇;赵晓飞;杜维婧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和苏芬太尼联合用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方法造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按照上述造模方法一共制造40只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随机分成 A 组(罗哌卡因和苏芬太尼联合给药,n =10)、B 组(罗哌卡因给药,n =10)、C 组(苏芬太尼给药,n =10)和 D 组(不给药,n =10)。纳入10只健康的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正常喂养,命名为 E 组。在手术后1、3、7、11、14、21 d 用 von-Frey filaments 测定机械性痛觉过敏(MWT),按 Hargreaves 法测定热痛觉过敏(TWL)。采用 ELISA 试剂盒(IL-6和 TNF-α)检测手术前和术后1、7、14、21 d 时血清中 IL-6和 TNF-α浓度。结果手术后1 d 的 MWT 和 TWL 与手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A 组、B 组和 C 组术后3、7、11、14和21 d MWT 和 TWL 均显著低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 d 时的值(均 P <0.05),并且 A 组术后3、7、11、14和21 d MWT 和 TWL 均显著低于 B 组和 C 组术后3、7、11、14和21 d 时的值(均 P <0.05)。A 组术后7、14和21 d 血清 IL-6浓度和 TNF-α浓度均显著低于 B 组和 C 组术后7、14和21 d 血清 IL-6浓度(t =7.10、5.84、9.11,均 P <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苏芬太尼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镇痛作用显著高于罗哌卡因或苏芬太尼单独治疗。
作者:徐金辉;臧运华;许长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改良电痉挛法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抑郁状态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改良电痉挛法联合帕罗西汀片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单纯服用帕罗西汀片进行治疗。治疗8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6周以及治疗8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治疗1周、2周、4周、6周以及8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分别为(16.29±5.13)分、(14.28±3.92)分、(11.19±2.97)分、(7.21±2.24)分以及(4.13±1.7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t =6.35、9.88、6.27、4.65、3.98,均 P <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治愈率是89.09%,总有效率为98.18%,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0.34,P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头痛发生率为10.91%,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记忆力减退发生率为14.55%,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91、5.93,均 P <0.05)。结论改良电痉挛法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首发抑郁症具有起效迅速,临床疗效良好等优点,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杨致蓉;罗晓东;叶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造口师为主体的个案管理团队在肠造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院的首次肠造口患者120例,按出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 =60)和观察组(n =60),对照组实施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以造口治疗师为主体的个案管理团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1年的生活质量和焦虑程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不良反应和特异性模块评分分别为(63.34±30.04)分、(63.78±27.25)分、(66.59±24.52)分、(67.32±21.87)分、(62.44±23.52)分,对照组分别为(57.15±24.88)分、(59.04±26.29)分、(59.42±25.33)分、(64.45±28.44)分、(59.72±20.25)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560、2.498、3.002、2.324、2.038,均 P <0.05);干预后,观察组 SAS 评分为(47.74±5.70)分,对照组为(50.29±5.4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54,P <0.05)。结论造口治疗师为主体的个案管理团队能够有效提高肠造口患者出院后的生命质量,减轻其焦虑,是延续护理可行途径之一。
作者:宋海芳;金文君;谈振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医用皮肤胶原修复再生功能敷料治疗面部皮炎的疗效。方法选取面部皮炎湿疹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A 组为试验组,给予口服酮替芬片治疗及外用医用皮肤胶原修复再生功能敷料;B 组为对照组,仅给口服酮替芬片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每3天随访1次,疗程15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12 d、15 d 痊愈率分别为63.2%、65.0%,高于对照组的5.0%、5.0%,两组治疗后12 d、15 d 痊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83、15.82,均 P <0.01)。结论医用皮肤胶原修复再生功能敷料联合酮替芬片治疗面部皮炎湿疹安全有效。
作者:刘宏业;郭书萍;白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冠心病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观察组每晚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 服用,对照组每晚给予同等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服用,连续21 d 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728、4.516、5.322、3.143,均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 TC、TG、LDL-C 水平低于对照组 HDL-C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512、5.529、6.325、3.139,均 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 hs-CRP、Hcy、IMT[(14.35±1.56)μmol/L 与(22.45±1.82)μmol/L、(0.31±0.03)g/L 与(0.45±0.06)g/L、(1.64±0.11)mm 与(2.03±0.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728、3.231、3.452,均 P <0.05),且观察组治疗后 hs-CRP、Hcy、IMT 低于对照组[(14.35±1.56)μmol/L 与(16.56±1.26)μmol/L、(0.31±0.03)g/L 与(0.38±0.05)g/L、(1.64±0.11)mm与(1.81±0.12)mm](t =3.512、3.529、4.325,均 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效果和降脂水平要优于阿托伐他汀。
作者:李春善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相关性肾损害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 SAP 合并急性肾损害(AK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例和 CRRT 组1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CRRT 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 CRRT 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肌酐、尿素氮水平,TNF-α、IL-1、IL-6水平,APACHEⅡ评分及机械通气例数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RRT 组第3天肌酐、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降低(t =2.836、2.952,P =0.003、0.004);与对照组比较,CRRT 组患者第3天 IL-1、IL-6、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t =2.376、2.414、2.197,P =0.351、0.028、0.042);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治疗后 CRRT 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例数、病死率明显降低[(20.16±5.23)分与(13.83±4.48)分,14例(66.7%)与6例(31.6%),8例(38.1%)与2例(14.3%),t =4.572,χ2=4.912、4.043;P =0.0329、0.027、0.044]。结论早期 CRRT 治疗 SAP 患者能通过清除 SAP 患者 IL-1、IL-6、TNF-α等细胞因子,减轻患者急性肾损害,使重症胰腺炎患者获得更大的临床效益。
作者:蒋帆;黄文娣;张凌志;张近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5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 A、B、C 三组,每组35例。A 组采用硝苯地平治疗,B 组给予硝苯地平和阿司匹林,C 组给予硝苯地平与双嘧达莫。观察三组患者的降压疗效,3年来通过定期随访所有患者,观察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结果B 组脑梗死、心肌梗死、脑出血发生概率分别为2.85%、2.85%、0.00%,均少于 A组和 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P <0.05)。结论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较佳的预防作用,值得推广和使用。
作者:江洪;刘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判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6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血管病患者,均行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增强情况对斑块进行半定量分级,并检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96例患者共查出146个斑块,其中硬斑块13个(8.9%),软斑块71个(48.6%),混合斑块62个(42.5%)。根据斑块超声造影半定量分级情况将患者分为三组,Ⅰ级组24例,Ⅱ级组46例,Ⅲ级组26例,三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9.942,P <0.05),组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6.837、20.682、15.416,均 P <0.05)。Pear-son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斑块超声造影增强分级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r =0.709,P =0.000)。结论超声造影可以准确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超声造影半定量分级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两者结合能够为早期准确预测斑块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肖凤美;周桂花;崔兆芹;王俊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乳腺癌术后患者1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锻炼,观察组给予术后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记录两组临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6,P <0.05)。观察组干预后大心率时间(4.67±1.21)min,距离(256.37±30.19)m,心率恢复时间(6.83±1.43)min,主观用力感觉评分(10.33±1.68)分;对照组干预后大心率时间(3.21±0.68)min,距离(189.71±17.83)m,心率恢复时间(10.38±2.57)min,主观用力感觉评分(7.75±0.65)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7.585、13.709、8.704、10.328,均 P <0.05)。观察组发生上肢水肿3例,皮下积液2例,皮瓣坏死2例;对照组发生上肢水肿11例,皮下积液9例,皮瓣坏死8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82、4.981、3.983,均 P <0.05)。结论早期阶段性功能锻炼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提升患者耐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叶美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人类在妊娠的进程中怎样逃避自身免疫系统排斥的问题,1953年首先由 Medawar 提出,但时至今日,还是不能研究得到满意的结果。近年来研究发现 CD +4 CD +25调节性 T 细胞可能在妊娠免疫耐受中发挥非常重要作用,它在体内表达的失调以及功能的异常可能将影响妊娠的成败。笔者就CD +4 CD +25调节性 T 细胞的产生机制以及它与妊娠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马兴璇;刘春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氧自由基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择8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方法治疗,包括休息、维生素 C、抗病毒药物和抗菌剂、营养心肌代谢药药物,对照组再给予卡托普利0.5 mg/kg,2次/d,观察组再给予磷酸肌酸钠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卡托普利同对照组,磷酸肌酸钠0.5~1 g/d,1次/d,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仪检测心功能指标(心脏射血分数EF、心室短轴缩短率 FS、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与心脏舒张功能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比值VA /TE),进行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为95%、9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367、8.571,均 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 EF、FS、SOD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 =11.689、8.447、9.524和7.714、7.985、6.166,均P <0.01),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VA /TE、血清 MDA 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 =17.572、5.772、9.744和9.228、3.553、3.855,均 P <0.05),观察组治疗后 SOD 明显高于对照组(t =3.932,P <0.05),VA /TE、MDA、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 =3.446、3.633、10.315,均 P <0.05)。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卡托普利能够协同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功能,与其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及清除自由基有关,显著提高常规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是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良好方案,值得临床尝试推广。
作者:林元涛;曾晓玲;陈亮;徐艳;张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106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倍氯米松治疗,研究组给予倍氯米松+沙美特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指标的情况,包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和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以及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三项指标: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1秒率)分别为(1.6±0.8)L,(3.4±0.4)L,(48.6±2.3)%,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效果较佳,既可有效改善患者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又可避免病情发展,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甘丽杏;王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检查对男性乳腺发育症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男性乳腺肿块行高频超声探查,观察乳腺腺体位置,厚度,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内部血流信号,腋窝有无肿大淋巴结。结果32例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发病例约为18例,右侧发病例14例,14例为双侧发病;声像图声像图表现28例为乳头下方见乳腺腺体组织回声,呈偏低回声,边界较为清晰,内部回声较为均匀,12例表现腺体组织增厚,回声增强,呈条索状,类似女性腺体增生的声像图,6例表现为片状不规则中强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表现为33例腺体组织内无明显血流信号,10例表现为腺体组织内见1~2条条状血流信号,3例表现为较为丰富的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其无痛苦,可重复性操作诊断率较高,是检查男性乳腺发育症首选方法。
作者:段秉慧;潘绪芳;刘建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非线性融合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脏疾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双源 CT 双能量非线性融合与线性融合成像,比较两种图像质量,并对肝脏病灶区及健康肝组织进行对比,分析肝脏病变门静脉血管的变化。结果非线性融合图像的CT 值差为(59.71±7.64)Hu,高于线性融合图像 CT 值差的(31.35±10.5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361,P <0.05);非线性融合图像肝病灶区对比噪声比、肝实质信噪比分别为(2.94±1.06)、(5.62±1.53),均高于线性融合图像的(4.84±2.36)、(8.35±1.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914、2.059,均 P <0.05)。结论采用双源 CT 双能量非线性融合技术可在不增加扫描期相的情况下显著提高 CT 对于肝实质及门静脉的成像质量,并且非线性融合图像对于病灶的成像较线性融合图像更加清晰,尤其是微小病灶,有助于提高肝脏病灶的临床检出率。
作者:宋冬冬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