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单药与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临床效果。方法Ⅲb期和Ⅳ期老年NSCLC患者5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组(单药组)与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组(联合组),每组28例。单药组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天,21 d为1个周期。联合组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8天;奥沙利铂化疗剂量按曲线下面积=5的剂量水平给药,第2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两组方案均化疗3个周期。结果单药组完全缓解( CR)1例,部分缓解(PR)12例,有效率为46.4%;联合组CR 1例,PR 13例,有效率为50.0%,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9.7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31.3%、12.5%;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1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33.8%、15.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743、1.529、1.739,均P>0.05)。联合组3~4度白细胞减少及3~4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0.0%、46.4%,明显高于单药组的28.6%和18.0%(χ2=4.41、4.69,均P<0.05)。肺癌症状量表观察者表评分显示单药组治疗后食欲缺乏、乏力及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2.687、2.789、2.603,均P<0.05),而联合组无明显改善;治疗后单药组有3种症状评分均明显高于联合组(t=2.986、3.569、2.764,均P<0.05)。结论治疗老年人晚期NSCLC,吉西他滨单药化疗方案与联合化疗方案疗效相当且耐受性较好。
作者:陈明;程东苗;苏兆顶;李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12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40例,采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B组40例,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C组40例,采用单纯丙泊酚麻醉。比较三组麻醉前、注药后2 min、苏醒时的MAP、HR、SpO2,并记录丙泊酚总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术后腹痛情况等。结果 A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苏醒后30 min下腹痛VAS评分分别为(3.8±1.0)min、(4.6±1.1)min、(111.0±14.5)mg、5.0%、10.0%、7.5%、(1.0±0.9)分,B 组分别为(3.9±1.1) min、(4.7±1.2) min、(108.9±13.6) mg、7.5%、45.0%、27.5%、(4.4±1.9)分,C组分别为(5.0±1.1) min、(5.8±1.2) min、(137.3±18.7) mg、42.5%、15.0%、5.0%、(5.0±1.7)分,A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B组(χ2=12.29,P<0.05);A组、B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中的体动反应发生率评分均优于C组( t=5.11、4.47,4.67、4.10,7.03、7.76,3.25、2.16,均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麻醉术中呼吸抑制较少,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并发症少。
作者:陈森林;李建平;聂成;蔡青;温剑华;邹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Ⅰ期切除吻合术对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影响。方法92例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Ⅰ期切除吻合术,对照组采用Hartman术,术前、术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IGF-1和VEGF的表达。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4.9±6.4)d,短于对照组的(28.3±9.6)d(t=5.426,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分别为2例、1例,对照组分别为3例、1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19、1.29,均P>0.05);两组术后血清IGF-1和VEGF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 t=3.064、2.394,均P<0.05)。结论Ⅰ期切除吻合术可以明显减少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患者血清IGF-1和VEGF的表达。
作者:潘福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女性60例,男性38例,年龄75~94岁,平均83.5岁。骨折按Tronzo-Evans分型Ⅲ型56例,Ⅳ型42例。均采用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方法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术后X线片显示转子间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术后96例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按Harris评分,优良率85.4%。结论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术后功能恢复快、负重活动早、可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合理的手术方法。
作者:柏文昆;鲁木;胡红耘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在急诊脓毒血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急诊脓毒血症患者12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均参照2004国际拯救脓毒症战役( SSC)指南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2 h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降钙素原(PCT)、CRP、机械通气时间、E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28 d内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治疗72 h时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下降(t=11.12、7.23,均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4.32,P<0.05)。两组治疗72 h时PCT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9.45、12.31、5.87、9.10,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t=4.91、5.12,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E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9.60、5.12、13.60,均P<0.05)。观察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34.72%、26.39%,对照组分别为55.36%、3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1、4.22,均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用于急诊脓毒血症患者可快速逆转病情,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作者:顾益萍;唐和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对早产儿贫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产儿按照抽签法随机均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20例,四组早产儿自出生第1周起口服维生素E、元素铁及叶酸片,于第4周注射维生素B12。分别于发现血红蛋白( Hb)下降后第1周、2周、3周、4周开始给予EPO治疗,每周200 IU/kg皮下注射,隔天1次,每周分3次使用;同时每天口服铁剂5 mg/kg,维生素E 25 mg,维生素C 25 mg。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测定红细胞比容( HCT)、Hb、血清铁(SI)﹑网织红细胞(RET),并均于4月龄查HCT、Hb、SI ﹑RET,对4项贫血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B组HCT、Hb、SI、RE及ALT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2周、4周及6周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5.292,5.033,4.118,3.799,4.556;t2=6.099,7.112,4.383,5.936,6.039;t3=7.114,5.565,4.399,5.103,6.778;t4=7.388,6.113,5.882,4.190,6.664,均P<0.05),且B组治疗后与其他三组治疗后对应的时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6.727,5.332,4.117,5.050,6.118;t2=3.393,4.134,5.996,4.176,5.002;t3=3.679,5.668,3.737,6.011,5.338,均P<0.05),但其余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四组早产儿4月龄时HCT、Hb、SI及RE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b下降后第2周给予EPO治疗,其效果显著,为佳治疗时间,能够起到有效预防早产儿贫血的作用。
作者:余宇龙;李绍锦;方全中;黄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精神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 )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的ADR报告433例,按照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433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以抗精神失常药物居首位(35.2%),抗感染药物居第二位(19.7%);患者年龄>60岁ADR发生率高(47.6%);ADR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损害(23.5%)。结论应加强对抗精神失常药物和抗感染药物的安全性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作者:沈霞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光固化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牙齿楔状缺损患者60例(患牙共计132颗)为研究对象,按照修复材料的不同,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牙分为A、B、C三组,A组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缺损,B组使用FX-11玻璃离子修复缺损,C组使用FX-11玻璃离子水门汀+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缺损,分析并比较三组患牙治疗疗效。结果 A组、B组、C组修复成功率分别为81.4%、88.6%、95.6%,A组、B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成功率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3.92,均P<0.05)。结论使用FX-11玻璃离子水门汀+光固化复合树脂填充的方式修复楔状缺损临床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作者:刘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瘦素诱导下端粒酶反转录酶与乳腺癌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以乳腺癌MCF-7细胞系为处理对象,通过细胞培养传代得到足量乳腺癌细胞,以1×105个/孔种植于96孔板,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观察组以10 nmol/L瘦素处理细胞,对照组饥饿后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利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瘦素刺激前后两组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端粒酶反转录酶单表的表达情况的改变。设计针对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的特异性实验,下调乳腺癌细胞中STAT3的表达水平,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下调STAT3表达水平前后及瘦素刺激前后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经瘦素处理后,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都出现了倍数增加,其中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比对照组增加了(3.2±0.5)倍(t=2.675,P=0.009),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比对照组增加了(2.5±0.3)倍(t=2.352,P=0.032)。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 STAT3表达水平下调的情况下,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也随之下调(t=2.019,P=0.045),而且经瘦素处理后,瘦素对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上调的现象也没有出现(t=2.348,P=0.037)。结论瘦素通过STAT3信号途径上调端粒酶反转录酶的表达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丁敏;崔世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级护理结合个性化护理表应用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一级护理"医嘱的SAH患者1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79例,对照组患者按"一级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生理指标、意识状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心理需要、潜在合并症的危险度"五方面进行评估,将一级护理进一步分为A、B、C三度,同时根据意识、瞳孔、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头痛、尿量的不同程度改变制定SAH个性化护理表,分别制定详细的护理内容和标准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再出血12例次,死亡2例;对照组再出血28例次,死亡11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3、6.72,均P<0.01);观察组FMA、NDS和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5.31、4.23、5.71,均 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3.2%,对照组为78.5%,两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8,P<0.01)。结论分级护理结合个性化护理表应用于SAH,可提高康复效果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胡建华;宗福群;杨碧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04例,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A、B两组,各102例。 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2 mg/kg,B组患者给予同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丙泊酚诱导剂量、追加剂量和总量,以及检查中呛咳反应、体动的发生率,麻醉时间,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医生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丙泊酚诱导剂量[(1.51±0.39)mg/kg]较B组[(1.69±0.47)mg/kg]减少约0.17 mg/k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5);其余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多卡因用于无痛胃镜检查麻醉,能减少丙泊酚诱导剂量。
作者:董丽萍;刘虹;柴建威;方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为保证作者文稿刊出准确无误,作者校对校样时,请按以下要求校对:(1)必须回答编者提出的问题(有“?”或横线处)。详核文题、作者姓名和单位名称(邮编)、科室。(2)对正文(包括外文字母及大小写、刊名缩写是否规范)、标点符号、数据、图表、计量单位、参考文献等认真细致逐一校对。无原则问题,尽量不改动。(3)若改动,宜在校稿的空白处写出(毋须重描编辑已改过的字符),只需直接订正,毋须重新誊印文稿。(4)务请核查文内角码是否与文末参考文献序号相对应。参考文献缺项的内容,按本刊规定格式补充(如前3位作者全录,卷、期要同时写明)。(5)认真核查法定计量单位及药物剂量;认真核校文内、表和图中的数字有无计算错误;认真复核统计学处理,写出统计量的具体值(如χ2值、t值、P值的大小)。(6)校毕请在校样上签名(以示对样稿负责),并于收到校样3日内将改动校样挂号回寄责任编辑收,以免延误刊登。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 AP)常见病因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3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病因、胰腺炎临床分型等,以胆道疾病、暴饮暴食或高脂餐、酗酒、高脂血症、其他病因等进行病因分组,以18~29岁(青年组)、>29~44岁(壮年组)、>44~59岁(中年组)、>59岁(老年组)进行年龄分组,对不同原因AP的性别、年龄段及不同临床分型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胆道疾病61例(46.3%),暴饮暴食或高脂餐38例(29.4%),酗酒21例(16.1%),高脂血症8例(5.9%),其他3例(2.3%)。壮年组暴饮暴食或高脂餐、酗酒及高脂血症构成比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df=12,P=0.085)。不同临床分型在各种AP病因构成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df=4,P=0.753)。结论胆道疾病是AP的主要病因,其次为暴饮暴食或高脂餐、酗酒,高脂血症性AP有明显上升趋势,治疗上需去除病因,加强对AP综合管理。
作者:张宏伟;郭永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促性腺激素类似物( GnRHa)曲谱瑞林对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 ICPP)女童体质量指数(BMI)及终成年身高(FAH)的影响。方法总结及追踪回访120例ICPP女童。62例ICPP女童接受曲普瑞林治疗(治疗组),观察治疗后6、12、18、24、36个月的骨龄(BA)、生长速率(GV)、BMI、预测身高(PAH),终身高及达终身高时的BMI。未治疗组(对照组)也观察相关的指标如BMI及终身高。结果曲普瑞林治疗后骨龄的增长低于年龄的增长,预测身高随着治疗疗程的增长有所提升。治疗后12、18、24、36个月PAH分别为(153.4±7.1)cm、(154.6±6.2)cm、(155.7±4.7)cm、(156.9±5.9)c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3、2.67、3.01、2.88,均P <0.01);BMI 分别为(16.37±1.41) kg/m2、(16.99±1.21) kg/m2、(17.17±1.38)kg/m2、(17.02±1.42)kg/m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1.28、0.89、1.11,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终身高分别为(158.2±3.9) cm、(153.7±2.8) 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P<0.01)。达终身高时两组BMI分别为(19.1±1.9)kg/m2、(18.7±1.8)kg/m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5,P>0.05)。结论曲普瑞林能有效抑制ICPP的性征发育、骨龄增长、改善成年终身高,对BMI无明显影响。
作者:冯海英;张蕾;周燕;黄邀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检测对老年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脂肪肝患者177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尿酸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血尿酸异常发生率为50.3%,高于对照组的10.0%(χ2=7.43,P<0.05);观察组血尿酸为(473.21±56.85)μmol/L,高于对照组的(349.14±62.73)μmol/L( t=9.63,P<0.05)。结论脂肪肝可引起血尿酸异常,应对老年脂肪肝患者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对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及预防其他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 PLAM)的高分辨率CT( HRCT)表现及病理表现,探讨HRCT对PLA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行HRCT检查的PLAM患者8例资料,分析其病理表现与HRCT特点。结果病理检查结果示肺组织呈弥漫性囊状改变,增生的不典型平滑肌细胞沿细支气管壁、肺泡壁、淋巴管壁和血管壁周围分布,形成结节。所有病例HRCT可见两肺弥漫、多发、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薄壁囊腔影,囊腔影直径约3~32 mm,囊壁厚小于2 mm,囊壁外可见贴壁的血管影。2例囊腔间可见正常肺组织,伴发胸膜下肺大疱1例,气胸2例,小叶间隔增厚2例,局限性磨玻璃影1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乳糜胸2例,胸腔积液4例,腹部淋巴管肌瘤、乳糜腹1例。结论 PLAM的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HRCT可显示PLAM的病理特征,对明确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永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手足口病患儿12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蒲地蓝口服液治疗,观察组在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基础上加甘草锌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56.7%,对照组显效率为31.7%,两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结论在清热解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甘草锌颗粒治疗手足口病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钟列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拟诊的冠心病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冠心病诊断“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价值。结果108例受检者,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74例,阳性检出率68.5%;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4.43、6.37、163.55,均P<0.05)。单支病变中19例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狭窄<50%)或正常,而根据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表现及家族史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临床作出了冠心病的诊断。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重要的微创手段,与其他无创检查方法相比,对冠心病的检出率及准确性高,并可明确冠状动脉病变位置、范围,宜作为冠心病诊断的常规方法。
作者:余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人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Ⅰ组30例与Ⅱ组30例,Ⅰ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或人工股骨头置换,Ⅱ组行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1.7±48.4) min、(662.7±324.3) mL、(1.9±0.9)周、(87.2±15.5)分、23%,Ⅱ组分别为(151.8±64.3) min、(393.2±304.1) mL、(11.3±6.5)周、(70.6±20.8)分、60%,两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484、12.224、5.615,χ2=8.297,均P<0.01)。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各有优劣势,无严重合并症且能耐受卧床的患者应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不能耐受长期卧床,追求早期下地活动者,可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
作者:吕充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