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康教育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实施效果评价

方亚燕;汤燕芬;杨潇青

关键词:儿童, 输液, 健康教育, 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输液室输液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期做好全方位服务,保证护理质量.方法 在2013年6月-2014年7月期间将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分为进行健康教育输液和常规输液.随机抽取健康教育输液室患儿及其家属(实验组)270例,常规输液患儿及其家属(对照组)380例和进行进行输液护理质量、护理差错发生次数、护患纠纷发生次数、患儿及其家属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观察和分析儿科门诊输液室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输液护理质量、患儿及其家属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满意度均有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护理差错次数和护患纠纷次数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 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输液室输液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使护士综合素质提高,提高护理质量,使患儿在医院输液治疗期间得到安全有效的输液护理服务,患儿及其家属对儿童输液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输液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患儿输液治疗依从性提高,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建立区域影像系统对于优化医疗资源分配的影响

    中国目前在医疗资源分配上由于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分配不均和浪费共存现象,该现象一直制约着中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采取措施对医疗资源的分配优化是迫在眉睫的[1].而影像医疗业务直接依赖于影像信息,不受地域和地理位置的制约.并且在21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兴起了一批跨地域、跨学科、跨机构的企业级区域影像系统.在国内对区域影像系统的应用,也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渐成熟.在区域影像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在其满足机构件影像信息互通、互联及集中存储等业务中,区域影像系统均发挥出了其对类似工作的胜任性和优越性.然而对于区域影像系统应用于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在研究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使用的优越性.但是,实际落实建立区域影响系统对于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是一项长期、复杂、庞大的艰巨任务.

    作者:柏青;苏夏伟;褚春燕;包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生态文明视角下医疗废物处置现状及管理对策

    针对温州市医疗废物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医疗废物管理、运输、处置等环节存在疾病传播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安全隐患,直接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深入剖析现状,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监督管理,政企联手优化医疗废物回收服务、加大交运管理杜绝流失风险,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废物管理,健全医疗废物配套法律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废物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郑玮;陈建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已婚妇女宫颈癌发病影响因素Meta分析

    目的 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文献报道的中国已婚妇女宫颈癌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依据询证医学要求对相关医学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将已婚妇女宫颈癌的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出来,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然后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宫颈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的合并OR值及其95%CI为:首次性交年龄1.91[1.23,2.97]、首次怀孕年龄2.90[1.33,6.30]、结婚次数4.34[2.18,8.64]、孕次2.40[1.26,4.56]、HPV25.49[4.23,153.75]、经济收入5.88[0.23,147.64]、初潮年龄10.52[0.56,196.54]、肿瘤家族史5.06[2.70,9.51]及吸烟2.36[1.64,3.37].结论 综合研究发现,首次性交年龄、首次怀孕年龄、结婚次数、孕次、HPV、经济收入、初潮年龄、肿瘤家族史及吸烟均为宫颈癌发病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胡春霞;李小丰;余贵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流行病学调查及脑电图变化特征分析

    目的 调查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病例,分析诸暨地区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流行病学及脑电图变化特征.方法 收集2012年2月-2015年2月诸暨地区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319例患儿资料,对319例患儿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流行病学特征统计分析.结果 患儿发病月份集中在4-7月,以及11月;男女比例为1.49:1,主要以1~3岁患儿居多.脑电图检查结果正常21例,占6.58%;脑电图显示轻度异常患儿152例,占47.65%;中度异常患儿91例,占28.53%;重度异常患儿55例,占17.24%.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随着脑炎病情越严重,脑电图的异常程度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其流行病学表现与无并发脑炎的患儿无明显差别, 而脑电图检查能够作为判断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周依云;陈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山西省疾控机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探讨

    通过对山西省疾控机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现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缺乏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专项经费、现有参考规范过于宏观、应急物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会商法、风险矩阵法、ABC分类法进行专家会商评估,探讨从应急物资使用的可能性和必需性出发,对现有应急物资储备进行分类管理;进而制定地方性标准,规范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卫生应急物资的小实物储备量,建立物资调配联动与风险管理机制,探讨应急物资储备经费来源,以期建立起山西省疾控机构卫生应急物资科学规范的储备模式,为山西省卫生应急处置提供保障,为全国疾控机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参考.

    作者:张夏虹;刘翔宇;左素俊;张庆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黑河市2014年脊髓灰质炎输入疫情风险评估

    目的 在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消除阶段,及时发现和迅速处置输入病例是控制疫情蔓延、保持无脊灰状态的重要措施.为此,对输入疫情进行风险评估并把评估结果报告给决策部门是重要手段.方法 用描述性分析方法从地理位置、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脊灰疫苗常规免疫和加强免疫、强化免疫接种率水平、目标人群抗体水平等方面对黑河市2014年脊灰输入风险开展全面评估.结果 通过风险评估发现,黑河市爱辉区为脊灰发病中度风险地区,其他地区为低度风险地区.结论 为防范脊灰输入,应继续开展好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常规免疫、补充免疫,加强AFP监测报告,不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宣传教育等工作.

    作者:吴琼;杨红霞;屈树显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泰州市姜堰区2014年居民主要死因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和分析姜堰区2014年居民主要疾病死亡原因与特征,为下一步政府部门制定综合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对其发病率及其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姜堰区共报告死亡病例5 553例,死亡率为761.50/10万,其中男性死亡3 197例,死亡率为902.34/10万;女性死亡2 356例,死亡率为626.24/10万.慢性病为主要死亡病因,因慢性病死亡5 127例,占死亡总数的92.33%,其中心血管病占慢性病死亡总数的41.82%,为慢性病死亡首位;恶性肿瘤为39.12%,主要呼吸系统疾病为11.86%,三者合计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92.80%.结论 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姜堰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干预措施,以减少慢性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作者:仇爱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一例预防接种纠纷引发异常反应补偿机制的探讨

    目的 对一起预防接种纠纷引发的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进行分析,为预防接种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一例儿童接种后出现颅内出血的临床治疗、诊疗经过以及处理经过,邀请专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下一步建议.结果 患儿可判断由于儿童维生素K缺乏,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后偶合发生颅内出血.患儿家长对市级专家组的诊断结论不认可,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引起社会关注.政府部门反复沟通无效后,终由患儿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儿童的治疗费用.结论 应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领域媒体报道的监管.调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医疗费先行补偿制度.

    作者:马俊清;李帅一;李春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滨州城乡中小学生视力调查及多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城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的差异及其潜在原因.方法 对城乡950名中小学生发放问卷,问卷调查与视力检查结果相结合进行订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年级及以上城乡学生视力状况出现显著统计学差异,而这种差异可以由遗传因素、不良读书习惯、作业负担、电子产品使用频度及户外锻炼情况等方面的城乡差异所解释;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其中诱发视力不良的主要危害因素依次为于昏暗处读书、卧床读书、作业负担以及电子用品的使用.结论 预防视力不良的主要保护因素依次为户外锻炼、睡眠、少使用电子产品.

    作者:王秋芹;王树美;纪象芹;高国利;刘娟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美合作慢性病队列研究项目管理经验探讨

    项目管理对于公共卫生项目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文章以中美合作的一项慢性病队列研究项目为例,探讨在中外合作慢性病研究项目中的管理问题.首先对项目目的、实施内容、具体方法与特点进行概括介绍;然后分析总结了项目管理的5条成功经验:目标清晰合理、资源保障有力、实施单位执行力强、沟通良好有效、质控措施严格,并提出3条建议:稳定工作团队、完善合作机制、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作者:冯雅靖;丛舒;王宝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实施新碘盐标准前后顺义区孕妇碘营养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实施新碘盐标准前后孕妇的碘营养水平变化.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将顺义区按东、西、南、北、中划分5个抽样片区,在每个片区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街道),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0名孕妇,共200人进行尿碘水平检测.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WS/T 107-2006)测定尿碘含量.结果 近5年顺义区孕妇尿碘水平呈下降趋势,实施新碘盐标准前后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73.4μ g/L和129.0μ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01,P<0.05);城区孕妇尿碘含量在食用碘盐含量标准调整前后中位数分别为156.8μg/L和128.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11,P<0.05),农村孕妇的尿碘在食用碘盐含量标准调整前后中位数分别为180.5 μg/L、129.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56,P<0.05).孕早期孕妇尿碘含量在食用碘盐含量标准调整前后中位数分别为221.3μg/L、136.6μ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96,P<0.05),孕中期孕妇尿碘含量在食用碘盐含量标准调整前后中位数分别为164.5μg/L和131.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03,P<0.05).孕晚期孕妇尿碘含量在食用碘盐含量标准调整前后中位数分别为175.9μg/L、123.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20,P<0.05).结论 食盐碘含量调整后,顺义区孕妇尿碘水平有所下降,应继续加强对全区孕妇尿碘水平监测,在该人群坚持食用合格碘盐的同时,还应适当食用富碘的海产品.

    作者:李长青;宋士勋;马玉欣;吴殚;石玮;张松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农村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及抗菌素耐药分析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泰顺农村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及对抗菌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医院门诊行胃镜检查的3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分析HP对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甲硝唑和四环素等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在317例患者胃黏膜标本中,HP阳性率为78.23%(248/317),其中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80.21%和7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耐药结果显示,HP对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甲硝唑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38%、1.04%、42.19%、0.00%、81.25%和0.00%.结论 泰顺农村地区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HP对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及四环素的敏感性较高,但对甲硝唑与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高.

    作者:焦军强;毛祥云;吴晓珍;冯海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深圳市免疫预防工作策略、问题及对策

    目的 总结深圳市免疫预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结果 全人群管理策略、信息化全覆盖策略和高度可及性策略是深圳市免疫预防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对免疫预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相对弱化、预防接种工作受院办院管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体制机制拖累和对预防接种工作投入相对下降的因素阻碍了免疫预防工作的发展.结论 对策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对现有院办院管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体制机制实施改革;增加免疫预防工作的投入;同时要在过渡时期实施加强督导、宣传教育等权宜之计.

    作者:张世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健康干预对ICU重症患者家属心理状态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健康宣教干预对ICU重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医院收治的76例ICU重症患者家属作为调查对象,以2014年1月-2013年6月的患者家属作为对照组,2013年7月-2015年1月的患者家属作为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对患者家属采用健康干预方式,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健康指导.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两组患者家属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家属的SDS评分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家属在干预后其PC评分明显提高,NC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重症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其不良心理反应,尤其是缓解患者家属的抑郁情绪及焦虑情绪等.

    作者:郑秋秋;潘姜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介绍了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情况,并分别从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引进模式、多元化的人才激励机制、不断创新建设的培养载体以及多方位的对外交流平台等方面,介绍常州市疾控中心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建设上的主要做法.比较了2013年度与2002年度中心人才在年龄、学历、职称方面的结构变化,表明中心的人才结构已经日趋优化,更加合理,职称比例已经接近世界卫生组织为中等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比.结合近年来优秀人才的涌现,科研学术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反映了中心在人才建设上所取得的一定成效.另外,对于目前中心在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的引进与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共性与特有问题,如人才结构单一、缺少学科性高端人才、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科学性不足、激励机制受到现有政策的制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议与对策.

    作者:沈蕊莲;郑重;薛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传染病防治人员对改进工作的需求探讨

    目的 研究改进医院传染病防治工作对策.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四个地区县级以上医院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有关改进工作10项措施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7.9%认为需要将监督检查结果及时通报给医院相关部门.认为需要抓整改措施落实的为88.9%,多数认为卫生监督机构和医院需要开展培训,80.9%认为单位内部应加强监管,认为医院需要加强硬件投入的占62.8%.而认为需要完善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的需求人数占比只有29.0%,认为需要与个人奖惩挂钩的为37.2%;认为需要卫生监督机构增加监督检查次数,加大卫生行政处罚力度的只有29.9%和12.3%,占比较低.结论 医院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提升要注重加强内部监管,制订管理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职业培训,提高法律意识,更新传染病防治硬件设施,建立反应迅速、普遍预警的高效纠错机制.卫生监督应做好法律宣传贯彻和监督服务,重点对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抓整改措施的落实.

    作者:张文慧;卢建凌;何明强;过家义;郑礼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

    目的 建立测定水中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含量的自动顶空气相色谱法.方法 利用自动顶空进样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考察了不同来源的水中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分布情况,探讨了样品处理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 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0.9993,检出下限为5.843×10-2μ g/L和4.078×10-3μg/L.方法回收率为94.0%~108.5%,相对标准偏差(RSD,n=6)小于6.67%.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具有较好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可用于水中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的检测.

    作者:杨毅;尹红;肖红;王善雨;李强;安代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宁海县256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2010-2014年宁海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与规律.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56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和发病时间等一般疫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病毒RNA.结果 (1)每年5-7月为手足口病发病的高峰期,其中5月占23.05%,6月和7月分别占17.97%和15.23%.(2)城乡结合部发病人数多,占55.08%;其次为郊区26.17%,城区18.75%.(3)男女发病比例为1.42:1,且87.11%为5岁以下儿童,其中3岁以下幼儿占61.33%.(4)职业分布中,79.69%为散居儿童,其次为托幼儿童,占12.50%,学生占5.47%,其他占2.34%.(5)肠道病毒检出阳性率为64.84%,阳性患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A组16型(CoxA16)病毒感染为主,分别占28.52%和21.87%.结论 5-7月为手足口病发病的高峰期,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患者多以EV71和CoxA16病毒感染为主.

    作者:孙坚;童其田;黄美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厦门市湖里区幼儿园保育员传染病知识培训情况及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厦门市湖里区58家幼儿园312名保育员对传染病知识掌握情况,为开展幼儿园保育员传染病知识培训提供依据.调查结果:66.35%的保育员接受过岗前传染病知识培训,75.96%的保育员接受过在岗传染病知识培训.私立幼儿园保育员接受传染病知识岗前和在岗培训比例较低,97.12%的保育员表示需要加强对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希望能通过健康讲座、培训和宣传集册获得这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加强对保育员开展有针对性地传染病知识培训工作,能够促使保育员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尽早报告传染病发病例数,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作者:林满治;蔡黎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温州市社区卫生人员急救技能及改进策略研究

    目的 调查社区卫生人员急救技能掌握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方法 随机抽取温州市社区从事卫生工作的人员440名医护人员,其中医生220名、护士160名、技士60名,采用问卷调查以及技能考核的形式,统计440名医护人员得分情况.结果 社区卫生人员的急救知识来源主要为学校占64.55%,而由培训所得仅占8.18%;在急救知识掌握得分上,医生评分显著高于护士和技士(F=2.41,P<0.05);在急救理论知识需求评分上,医生>护士>技士,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813,P<0.05);在急救技能评分上,医生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护士、技士(F=2.957,P<0.05).结论 社区卫生人员其急救技能掌握情况较不理想,需建立起有效的培训、考核机制,并分层次进行急救知识以及急救技能的训练,保证基层卫生工作人员对于急救技能的掌握.

    作者:王海虹;黄国永;瞿建闪;黄志红;陈晶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黑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