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卫东;陈垂华
目的 讨论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开始抗病毒治疗时机对免疫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 对60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采用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3个月以上,根据治疗前CD4+T细胞值分组(分组一CD4+T细胞在0~100间,分组二CD4++T细胞在100~200间,分组三CD4+T细胞在200~350间),在治疗后规定时间内采集3mL抗凝全血进行CD4+T细胞检测,统计不同治疗组CD4+T细胞变化,分析不同HAART开始时机对免疫功能重建即CD4+T细胞增长率的影响.结果 HAART不同开始时机CD4+T细胞增长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组二、分组三CD4+T细胞增长率明显且高于分组一.结论 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开始时机对免疫功能重建有影响.
作者:秦玲玲;曲铭锐;孙晔;刘锋;施京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使得人口数量得到了控制,人口素质相对提高[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婚前性行为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工流产率也不断提高[2].资料显示,人工流产是造成不孕不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还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如急性盆腔炎、术后出血、感染、宫腔粘连、不孕等[3].为此,本研究为增强女性的自我保健及生殖健康意识,于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对1 562例人工流产孕妇,进行多样化的健康教育.
作者:徐静谊;林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2011年新疆发生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的疫情后,为了缩短检测时限,中国决定从2013年起启用WHO推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新的检测流程》,要求省级脊灰实验室经过培训考核,使用美国CDC研制的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试剂和方法[1],对分离出的脊灰病毒(PV)培养物进行型内鉴定(ITD).
作者:张世婷;王晗;吕珀;薄芳;宋长江;马玉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12年7·21洪涝灾害后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确定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结果,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运用历史数据分析、文献法和专家咨询法以及现场观察,开展风险识别和客观评价,并利用矩阵法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确定洪涝灾后可能的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风险,并制定管理策略.结果 综合分析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雨洪灾害后传染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确定北京市雨洪灾害后需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主要包括肠道传染病(8种)、自然疫源性疾病(2种)、虫媒传染病(乙脑)以及狂犬病等12种疾病.并树立”大卫生”观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管理策略.结论 这些风险评估的结果和管理策略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落实到了灾后疫情应急管理的每个环节,为此次洪灾后的风险管理做到了有的放矢,”关口前移”,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作者:高婷;苏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土源性线虫如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等在四川省分布广泛[1],感染人数众多,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次全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检出肠道蠕虫9种,总感染率为39.79%,其中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为19.77%、23.12%和6.82%[2].根据全国和四川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实施方案2012年修订版要求,三台县被确定为四川省土源性线虫监测点.
作者:赵子贺;谭斌;杨干金;肖永常;雷玉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新医改背景下疾控机构如何提高社会影响力,为充分发挥疾控机构的作用提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方法 分析疾控机构发展的阶段,结合宁波市疾控中心成立十年的主要做法,着眼新医改的主要内容和当前社会对卫生工作的关注点,提出未来疾控机构重点工作内容.结果 通过对中心发展的分析,总结出工作开展的难点,提高影响力的方法.结论 疾控机构提高社会影响力的途径是要朝社会关注的,能体现疾控机构权威技术的,体现政府职能的方向开展工作.
作者:陶毓敏;许国章;董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慢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需求,为制订培训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全省从事慢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用SAS9.1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417人,平均年龄35.85±8.97岁;初级职称多,占47.96%.其中疾控与医院以中级职称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初级职称为主,不同单位间职称有差异;学历以本科为主,占53.24%;不同单位间学历有差异.其中需求前五项为现场调查和处理、健康教育与促进、资料的分析与利用、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慢病检测,不同单位间需求不同.结论 应根据不同人员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
作者:詹一;顾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驻马店市餐饮单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加强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方法 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等对辖区内210家餐饮单位食品添加剂的采购、贮存、使用、产品标识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80%的餐饮单位使用了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的占14.88%;食品添加剂专用称量工具的配备率为15.48%.未发现在食品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现象.采购时索证率为22.02%.索证知晓率为59.52%,均无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和固定存放场所.标签合格率为31.25%.结论 驻马店市餐饮单位存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产品标识不全,溯源及使用管理制度不落实等卫生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监管,开展风险监测,强化诚信和自律机制建设.
作者:李秀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社会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多,公共场所的类型和数量也不断增多,公共场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场所中空气质量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到在里面活动的人群健康[1].公共场所空气细菌总数是评价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为了解北京市延庆县公共场所空气卫生状况,确保公众身体健康,为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10-2012年采集的各类公共场所室内空气细菌总数的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芸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为了解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地域规模和年收入,选择内蒙古科尔沁区三个乡镇(苏木)各抽取3个村屯进行调查.结果 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程度很高(99.00%);参合率高(96.55%);满意度高(84.00%);能够报销医药费认知率高(99.00%);只保大病认知率高(93.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缓解家庭负担作用明显(90.98%);认为农牧民应参与新农合管理率高(100.00%);需要对农牧民进行健康教育认知率高(78.00%);应定期听取农牧民意见率高(62.00%);迫切需要的服务新农合比率高(77%);加强农村疾病防疫工作认知率高(77.00%);大多数农民表示愿意继续参合(94.30%).但农民对新农合的期望值较高,认为不能及时报销医药费(83.00%)是其大的弊端.结论 对于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绝大多数农牧民比较满意,但新农合可持续发展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
作者:白旭华;赵文海;卜繁强;闫妍;包丽红;刘兰英;周培清;汤文莉;赵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子女不能随父母外出,留在农村生活,致使留守儿童数量逐年上升[1].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而监护人年龄偏大,记忆力差,文化水平不高,经常忘记带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各种原因造成留守儿童预防接种问题较为突出.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预防接种问题已成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预防接种成为儿童免疫预防工作的难点[2].
作者:郭娓;赵翔;林蓉;蔡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并探讨山西西山某矿已婚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患病情况,指导妇女做好自我保健.方法 对西山某矿已婚妇女进行常规妇科诊查、乳腺红外测定、妇科彩超、液基细胞检查等普查.结果 妇科常见病排在前五位的是宫颈炎、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阴道炎;乳腺疾病以乳腺增生患病率高;宫颈炎症以宫颈糜烂患病率高,其分期与年龄有关;检出三种阴道炎,分别是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检出癌前病变.结论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大力宣传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是妇女常见疾病防护的重要内容.
作者:葛翠翠;李秀宏;赵智慧;陈文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越秀区“一门式”婚育服务模式的婚前医学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做好婚前医学保健服务,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政府制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参加广州市越秀区婚前医学检查的50 455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婚姻登记当天进行婚检的比率高;三年的婚检率均较2008年未实行“一门式”婚育服务时的婚检率明显增高;生殖系统疾病仍是检出的主要疾病,其次为传染病.结论 “一门式”婚育服务模式能够提高婚检率,将婚前和孕前检查进行整合更能够有效地降低出生缺陷率.
作者:刘小琴;郑燕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近年来,医院感染的控制越来越被医护工作所关注.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病人机体的不同部位,甚至是脏器在手术的过程中都可能暴露在外,因此,若消毒隔离管理不当,易发生手术患者的感染[1].手术室的消毒隔离管理也已经成为评价医院综合实力的因素之一,而消毒隔离管理中的护理工作与消毒隔离管理的质量息息相关[2].本研究针对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实施防范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周丽芳;丁爱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舆情的监测是公共管理部门不可或缺的监测和管理手段[1-3].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9年起在以往信息检索基础上开展舆情监测工作,对公共卫生相关的媒体和互联网信息,特别是对社会和公众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舆情监测,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决策和管理参考.2013年3月下旬,浙江和部分省市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引起国内、国际的普遍关注,公众反响日益强烈.为了提供专项舆情,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从2013年4月3日起以人感染H7N9禽流感一天一刊的专刊方式进行舆情监测.现就人感染H7N9禽流感舆情监测的方式方法等作一介绍,并就应用体会和效能进行分析.
作者:李莉;陈蕾;江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和卫生知识的普及,病人自我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1].医院门诊注射室作为病人接受常规注射的主要场所,每天人员流动量大而杂,存在着多方面的安全隐患和交叉感染因素[2].因而,抗感染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预防措施更应重视.
作者:傅岳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实现信息化带动业务现代化,全数字化工作模式是必然选择.荆门市疾控中心作为湖北省信息化建设工作先行者,用信息化的手段在转变疾控机构工作模式,实现规范管理,提高业务和工作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整合疾控各项业务,规范工作流程,建设集自动化办公、内部管理、日常业务工作为一体的数字化集成管理系统,形成覆盖市、县(区)疾控机构的网络平台.
作者:焦玲芳;马志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如今,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院内感染的危害日益严重,尤其是随着侵袭性操作及新的诊疗方法的不断出现,导致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呈广泛复杂的趋势特点[1].院内感染影响着医疗质量,关系着患者与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基层医院医疗条件差,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质量亟待提高[2].通过对基层医院感染现状的研究,分析如何有效建立预防控制管理模式.
作者:王秀贞;赵敏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生活质量是患者对疾病所造成的各种影响的主观体验和躯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适应状态的综合性的测量[1],了解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对于开展生活质量的干预实践和患者的综合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麻风病传染和流行的公共卫生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对于麻风病所造成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不良影响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改善麻风病受累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2011-2020年)规划的重要目标[2],因此,全面考察麻风病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对于今后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至关重要.有鉴于此,对近年来国内外麻风病人生活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为现场防治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作者:王超霞;王景权;谭又吉;归婵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1对象与方法1.1监测对象根据《全国儿童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手册》要求,辽宁省抽取2个城区、2个县区作为监测地区,每个监测区抽取4个乡镇(街道),按照每个乡镇(街道)监测5岁以下儿童500名左右样本量的原则,每个乡镇(街道)抽取部分或全部行政村(居)委会进行.对监测对象具体规定:5岁以下儿童,指在接受保健服务当日未满5周岁的儿童;户口在监测地区,但离开本地1年以上者不作为监测对象;户口在监测地区,但在外地出生并且1岁以后再回到监测地区的儿童不作为监测对象.
作者:于国威;高英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