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的长效机制研究

马丽平;梁铭会;于宗河;洪宓;徐成

关键词: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 长效机制
摘要:目的 研究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研究,问卷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在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缺乏法律规范;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门诊的监督管理处于缺位状态;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在基层的公安部门和卫生部门协调工作难以落实;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门诊经营困难,在调查的334个门诊中有43.9%亏损,17.8%盈利.结论 要建立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的长效机制必须从法律上、政策上、管理和经营上进一步对该工作加以完善.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国内职业病危害的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和管理理论于1983年南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首先提出,将其划分为危害识别、剂量-反应评价、暴露评价和危险性描述4个阶段.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问题,相应建立了有关工作场所的危险性评价和管理方面的应用指南,形成了工作场所危险性评价与管理的系统模式[1].

    作者:寿卫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南宁市医疗机构防病及疫情报告工作管理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南宁市防病工作管理及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现状.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方法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制定<南宁市疾病控制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对南宁市各级医疗机构防病工作及传染病疫情报告现状进行调查.结果 市级医疗机构防病工作管理优于省级医疗机构.乡镇级因管理不到位,仍处于较低水平.结论 南宁市医疗机构防病工作管理有待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准确性有待提高,不断完善防病工作考核检查体系,推动医疗机构防病及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作者:唐莉;林新勤;黄夏萍;郭亮永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008年河北省高阳县传染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高阳县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做好疫情预测和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高阳县发病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常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年高阳县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1107例,年发病率为345.94/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18种631例,年发病率为197.19/10万;丙类传染病5种476例,年发病率为148.75/10万.传染病构成以肠道传染病(其他感染性腹泻247例、手足口病202例、痢疾61例)、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213例)、血源性传染病(乙肝312例)为主.结论 预防和控制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和血源性传染病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乙肝、肺结核等疾病的监测.

    作者:段爽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6起狂犬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廊坊市2006~2008年6起犴犬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和防控制狂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廊坊市2006~2008年狂犬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6起事件致伤动物主要是家犬,咬伤部位以上肢为主,女性多发,主要集中在夏季,高发于农村,潜伏期短、临床症状明显、病情重,病死率100%.结论 犬的免疫接种率低,疫苗质量及管理把关不严,伤后处理不及时、不规范,防护意识淡薄是狂犬病发病死亡的原因.

    作者:任合彦;张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不到位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到位情况,分析不到位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7年1~12月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到位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对追踪未能到位的585病人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辖内综合医院网络直报辖内肺结核病人2 062例,转诊主动到位453例,需要追踪1 609例.实际追踪1454例,追踪到位869例,总体到位1 322例,总体到位率64.1%,未追踪到位585例(40.2%),其中其他原因拒治146例(25.0%),地址不详120例(20.5%),查无此人86例(14.7%),住院109例(18.6%),其他71例(12.1%),外出33例(5.6%),死亡20例(3.4%).城市到位率高于农村到位率(P<0.05).综合医院查痰者拒治率明显小于未查痰者(P<0.05).结论 影响综合医院网络报告肺结核病人不到位因素有多个,除结防机构自身未追踪因素外,拒治、地址小详,查无此人为主要因素,占不到位病人总数的50%,占追踪小到位人数的60%.

    作者:杨光旭;李晓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延吉市HIV/AIDS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延吉市HIV/AIDS的流行特征,为翩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延吉市HIV/AIDS疫情报表及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延吉市从2000年1月发现第一例HIV感染者以来,至2008年底以现住址累计报告HIV/AIDS 34例,疫情呈快速增长态势;感染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6:1,年龄以21~40岁为主,有22例,占报病总数的64.7%;异性性接触是本地区主要的传播途径,占报病数的88.8%;朝鲜族为22例,占报病总数的64.7%;有出国史的人员为14例,占报病总数的41.2%;对本地区HIV/AIDS流行影响明显.结论 本地区艾滋病处于低感染阶段有快速增长的势头,艾滋病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需强化综合干预措施,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

    作者:方学哲;钟晓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七台河市儿童猩红热2005~2008年分析

    目的 了解七台河市0~15岁儿奄猩红热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找出防治工作中的关键点,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按照不同的年份、年龄和月份分布对七台河市2005~2008年的258例儿童猩红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七台河市2005~2008年猩红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冬季和季节交替时段,发病人群99%为15岁以下儿童.结论 预防猩红热的重点人群为儿童,要注意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集中发病,尤其是托幼机构和学校.在猩红热流行时段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如发现病例要及时隔离治疗.

    作者:孟庆成;田宏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的法流行现状、负担及应对措施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的研制成功和运用,对于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由OPV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病例(VAPP)尽管发生率极低,但却不容忽视.在提出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后,尤其是中国1994年报告的后l例野毒株脊髓灰质炎病例之后,VAPP病例的发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包括儿童家长及广大免疫规划工作者)的关注.

    作者:吴燕;倪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提高卫生行政执法效能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放能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影响卫生行政执法效能的原因主要与卫生行政执法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财政对监督体系的投入政策导致机构的趋利行为,缺乏切实可行及有效的绩效评估手段和机制、卫生行政执法办案的技术手段有限、信息流通、使用不畅等因素有关.本文就近几年影响行政执法效能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作者:陈德坤;曹月娣;薛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食品安全自查体系应用研究

    调查研究40家食品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进行分析,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企业的检测资料,制定每一个生产加工环节的自查标准,建立食品安全自查体系;企业通过对控制要点的自查,及时发现哪个环节未达到自查标准,及时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企业通过实施自查体系前后餐饮具消毒、熟肉制品检测等一系列的比较,证实自查体系的应用可以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以期为其他企业实现食品安全的有效方法提供借鉴.

    作者:陈春达;黄雪敏;陶惜丹;孙坚;黄玉敏;严岩川;吴宪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成人接种不同种类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成人接种不同种类10μg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 选择寿光市年龄在20岁以上的乙肝表而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均阴性的居民505人,分别按照0-1-6方案接种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和垂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结果 接种CHO乙肝疫苗后阳转率为96.22%,GMT为414.2 mIU/ml,汉逊乙肝疫苗分别为95.88%和383.3 mlU/ml,两种疫苗阳转率和抗体滴度均无统计学差异.接种者的年龄对免疫效果有影响,随年龄增长免疫效果下降.60岁以上的人群接种CHO乙肝疫苗后阳转率为87.0%,GMT为385.89 mIU/nd.结论 成人接种同等剂量10μg的CHO和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后免疫效果相当,按年龄组比较,高年龄组人群接种CHO细胞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作者:吉秀兰;刘君;刘中芹;刘召红;张月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上海市卢湾区2008年卫生监督举报投诉情况分析

    自2005年上海的食品卫生监督职能从卫生监督所平移之后,卫生监督所将工作重点和重心转向了公共卫生和医疗市场安全的监管,而举报投诉作为卫生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担负着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同时,举报投诉的处理也是推进依法行政、展示卫生监督形象的窗口,是加强作风建设,体现政府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

    作者:姜颖慧;俞淑华;韩常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4月7日成立,是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性机构,是国际上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中国足WHO创始国之一,1972年,第25届世界卫生大会恢复了我国在该组织中的合法席位.从加人世卫至今,中国长期保持着与该组织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技术、人员等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从而导致了疾病传播的加快.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多的国家,在世界卫生组织中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辰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003~2008年兰州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五项标志物分析

    目的 了解兰州市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五项标志物携带情况,为加强食品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3~2008年进行乙肝三系统检测的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资料.HBsAg等己肝五项标志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 2003~2008年接受复查人员的HBsAg/HBeAg指标阳性率波动在2.82%~15.77%.6年来小三阳人数占当年接受三系统HBV感染阳性人群中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大三阳人数在2006年达到一个高峰后逐渐下降,男女性别比为1.06:1.结论 HBV阳性标志物的人群比例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监督,强化他们对乙肝的预防意识.

    作者:马岚;曹文正;罗军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一起由两种细菌混合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

    2007年7月19日上午7:40,接江阴市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话,称该服务中心先后收治了十多名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且尚有患者不断前来就诊,所有患者都为某服装公司职工.接报后中心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验,证实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28:K67混合污染食物,导致208人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

    作者:缪国忠;蒋建章;金宇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提升疾控机构核心竞争力探索

    1990年,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y)概念由Hamel和Prahalad在<哈佛商业周刊>首次提出并很快得到公认.一个组织竞争优势潜能依靠其资源和能力的价值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面对公共卫生发展的新形势,其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应该是围绕自身的使命、职责和任务,运用管理手段、大限度地开发、调动和使用有限资源、提升机构的创新力、管理力、应急力、服务力、执行力等综合实力,向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2].

    作者:邓辉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卫生行政处罚中当事人资格确认问题分析

    高质量的卫生行政处罚案件取决于当事人资格确认准确、程序合法正确、收集的证据确实充分等因素.卫生行政处罚案件中当事人资格的确认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笔者就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医疗机构、学校食堂等的当事人资格确认问题作了探讨,希望有助于提高卫生行政处罚案件的执法水平.

    作者:王道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忻州市2008年麻疹特征及控制措施分析

    目的 分析忻州市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8年忻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忻州市2005年麻疹发病率9.37/10万,在当年全市强化免疫后,2006、2007年麻疹发病率维持在5/10万以下,2008年报告发病率为8.57/10万.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1.32%,所占比例较2007年(77.70%)升高.其中<8月和7~14岁组有所上升,8~11月和1~6岁组有所下降.结论 在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MV)强化免疫后应切实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同时应提高MV 1剂及时接种率.提高易感人群MV免疫覆盖率,降低人群易感性是控制麻疹的首要措施,加强麻疹监测,适时开展高质量的MV强化免疫,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根本措施.

    作者:杨跃生;高玉凤;栗新;李亚红;李日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995~2008年黑龙江省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黑龙江省1995~2008年梅毒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方法 利用1995~2008年黑龙江省法定传染病直报系统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5~2008年全省共撤告梅毒36 092例,死亡6例.梅毒报告发病率由1995年的0.04/10万上升到2008年的15.99/10万,年均发病率6.78/10万,年均增长率为112.73%;各期梅毒报告病例均有增加;女性梅毒病例稍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12;25~40岁年龄段梅毒病例多;全省13个市(地)均有梅毒病例报告;1995~2001年7、8月份发病较多,1月、2月和12月寒冷季节发病较低;2004~2008年间12月发病高,占发病总数的10.01%,1月和2月发病仍是低.结论 黑龙江省梅毒流行呈上升趋势,隐性梅毒病例上升较快,需加强高危人群梅毒筛查和检测,加强对梅毒知识的健康教育.

    作者:金慧心;王德焕;蒋志坚;周颖;薄潜;杜学博;王卫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运用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应对婴幼儿奶粉事件的研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害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事件[1].2008年秋季发生婴幼儿奶粉事件,因其突发性强,儿童就医数量猛增,造成医院人力不足、时间紧迫等,使医院诊护工作的程序被打乱,难以充分合理发挥医护力量,影响诊治程序.

    作者:张东航;刘阳;刘迎春;伦志军;徐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黑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