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刚;冯占春
结合非营利组织监管理论和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现状,从监管组织体系、信息平台、公正透明的监管模式、多方参与的全程监管体系、内部治理结构和法规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经济监管的对策建议.
作者:段光锋;田文华;金春林;吴扬;夏文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文章通过对公立医院利用银行务种金融工吴带来财务收益的可行性分析和比较,以期在促进医院增强理财意识,提高医院资金管理效益方面有所贡献.
作者:陈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长期以来伤残调整生命年一直被应用于全球疾病负担的测算.文章将对这一指标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作者:和沛森;吴群红;郝艳华;滕百军;和培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医院资源总是有限的,如何向各科室分配资源,优先发展哪些科室,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典型难题.文章从医院服务产品与价格的角度对决策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为医院对科室投资决策提供方法.
作者:邹俐爱;许崇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文章围绕着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构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之间的协调性与连续性的目标,在分析连续性医疗服务的特征和农村卫生网络连续性服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开展农村卫生网络服务连续性互动机制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王淼淼;张翔;张亮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文章通过分析16个省级基本药物增补目录的药品收录情况,旨在为各省(区、市)合理制定省级增补目录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法,总结省级增补目录在药品收录方面的特点与差异.结果:不同地区收录的药品数量和种类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增补的药品种类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少;各地增补药品目录以收录心血管系统用药、激素和内分泌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和血液系统用药等慢性病治疗药物为主;由于疾病谱和用药习惯不同,各地增补目录的药品重合性不高.结论:制定省级基本药物增补目录可缓解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不够用”的问题,但应适当控制省级基本药物的增补数量;对于重合性较高的省级基本药物可考虑收录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省级基本药物增补目录发挥应有作用.
作者:常星;代涛;唐圣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根据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性质,文章归纳总结了社会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能存在的营利行为,并对其愿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防范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营利行为的对策,以确保其非营利性和公益性.
作者:段光锋;田文华;金春林;吴扬;夏文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文章利用2009年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在青海藏区的调查资料,对西部贫困地区小苏莽诊所实行的免费医疗模式之下医生的行医及用药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诊所提供的服务对当地人口健康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免费医疗模式下医生的治疗方式和用药行为与乡镇卫生院不同,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上有借鉴意义.
作者:谈玲芳;黄成礼;杨存;丘明峰;石孟卿;古丽青;郑晓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医疗服务公益性是我国卫生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由于医疗服务供给与需要存在诸多特点和矛盾,公益性医疗服务供给还面临许多困难,需要一个制度体系来加以克服,以政府宏观控制与医院运行机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逻辑源于对医疗服务公益性内涵和问题实质的探讨.
作者:宁德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当前我国医改一项重要举措.文章在分析和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非营利组织监管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实际,从理论上探讨并构建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经济监管体系.
作者:田文华;段光锋;金春林;吴扬;夏文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很多地区将城市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到外来有组织依托的农民工,但农民工参保率并不高.文章从缴费主体——用人单位出发,分析了用人单位参保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作者:井明霞;吴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医保基金的支付与肿瘤治疗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文章着重评估了医疗保险结算方式对肿瘤治疗费用的影响和作用.方法:全国范围内选取9个城市,每个城市抽取600名肿瘤参保患者的就诊记录,并用多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次均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目前国内城镇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对恶性肿瘤的结算方式主要有三种:按服务项目结算、按定额结算和按限额结算.同按服务项目结算相比,定额结算下的次均住院费用约低2 416元,限额结算与按服务项目结算下的费用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定额结算对于恶性肿瘤治疗的控费效果相对较好;采用单一的结算方式,不能全面地起到调控肿瘤患者治疗费用的作用,必须以多种结算方式的综合应用弥补单一结算方式的不足.
作者:黄韻宇;刘桦;陈文;熊先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将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范畴,基层医疗机构为居民提供免费的门诊医疗服务:将社会医疗保险门诊基金按年度划转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改革后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回归公益性,让人民群众真正享有全面、便捷、实惠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作者:杨道祥;廖传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为客观反映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社区卫生机构绩效评估组利用“服务金三角模型”分析了2010年度社区健康服务整体管理评估的结果.结论是深圳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策略多样化极大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逐步适应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和利用,服务组织的规范化有效提高了社区健康服务质量与安全,社区居民的满意度逐年提高.建议坚持社区卫生机构的院办院管,健全管理架构,加强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以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和规范全科医学临床技能训练为手段,积极培育行业组织和推动居民健康卡工程,继续提高社区居民的服务满意度.
作者:陈皞璘;赖光强;张校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提出简便可行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计算方法,并使计算结果尽可能合理、准确.方法:通过对医疗业务活动特点及医院服务产品的分析,结合医院成本核算的层次,研究医疗服务项目成本计算方法.结果:提出在科室成本核算基础上基于成本当量的项目成本计算方法,并区别情况,对不同科室使用不同的技术方法.
作者:胡守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描述广东省21个地级市间政府卫生投入公平性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模型描述2000-2009年间地级市政府卫生投入差距,找出差距加大的影响因索.结果:10年来,各市政府卫生投入差距日趋扩大,前期投入水平决定了当期投入增量.“基数+增长”的财政预算模式以及本级财权主要承担本级卫生发展事权的模式是加剧各地间政府卫生投入不公平程度的主要原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有助于抹平地区间政府卫生投入的不公平程度.结论:从我国财政预算体制的现实出发,要长期持续稳定地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缓解直至解决其财政投入“积弱已久”的局面.逐步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卫生投入的统筹水平,扩大统筹范围,促进各地间政府卫生投入的均等化程度.从根本上,实现卫生投入的均等化,还有赖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作者:吴颖芳;吕水文;任娜;匡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医疗保障城乡统筹是新医改工作的一项重点和明确任务,也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文章借鉴发达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的经验,分析当前城乡统筹探索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对实现医疗保障城乡统筹提出建议和思考.
作者:王翔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药产业必须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看待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方向.运用衡量国际竞争力的几个常用指标,来测度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中药产业的各个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同时,文章把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日本和韩国进行比较,从而明确我国在世界中药市场中的位置,以及主要的竞争对手.
作者:郝刚;冯占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江西省不同经济状况乡镇的大病统筹基金需方使用的公平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抽取了5个样本县,并对其乡镇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基金补偿情况进行了普查,用集中指数反映公平性.结果:不同经济状况的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住院总费用和实际报销费用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37 8和0.040 7,经济状况好组的参合率与实际补偿比低,而次均住院费用和次均补偿费用高.结论:不同经济状况的乡镇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基金使用上较为公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的科学制定在大病统筹基金使用的公平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李钟捷;付建华;周小军;袁兆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利用2004年和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集中的黑龙江省数据,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民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倍差法,以参合农民为处理组,非参合农民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农民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的差异.结果:2006年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门诊医疗服务利用.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初期,门诊实行家庭账户补偿形式,有利于发挥制度作用,减少了参合农民对门诊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
作者:张柠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