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武平县定点医院结核病控制模式的建立与运作

胡职权;郑建莉;林文革;钟永生

关键词:结核病, 定点医院, 疾病控制, 武平县
摘要:目的 了解县级定点医院结核病控制模式的建立,对其运作进行分析,为更好推广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项目相关文件、报表及市对县现场督导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0年1~9月,确诊活动性肺结核病人94例(其中涂阳45例),同比增长1.76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正朝规范化迈进.结论 县级定点医院结核病控制模式,能更有效地运用卫生资源,解决当地结防机构诊疗水平和人力资源问题,病人依从性高,诊断可靠,社会效益大,值得推广应用.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起家庭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目的 进一步做好食品卫生工作,预防家庭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方法 对2007年浦口区内发生的3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3起均是家庭性化学性食物中毒,在农村地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结论 加强农村及社区食品卫生宣传教育,提倡科学卫生的生活习惯,加强对基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

    作者:任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职业性汞中毒患者生殖损害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汞对作业工人生殖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某照明灯具厂56名驱汞治疗的汞中毒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中毒组的生殖系统功能检测指标(男性精液常规、睾酮,女性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基本正常.但指标均劣于对照组;轻度中毒组的内科常规检查(脑衰弱综合症、口腔-牙龈炎以及眼、舌、手颤抖等症状)、晨尿汞检测、男性精液常规和血液睾酮检测值也劣于观察组,但女性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检测结果类似.结论 汞未对作业人员产生明显的生殖损害,但有关检测指标均产生明显改变.对从事汞作业者,应加强生殖保护,保障其职业健康.

    作者:刘珍兴;高远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多部门合作防治结核病工作机制研究

    目的 开展多部门合作防治结核病工作机制研究,实现农村地区有效控制肺结核病.方法 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对寿宁县辖区内开展结核防治工作,按国家要求监测主要技术指标.结果 4年来,以村为单位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100%;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均达到项目设计要求.全县接诊可疑肺结核1 372例,发现活动性肺结核678例,其中涂阳肺结核359例;初治涂阳、复治涂阳病人治愈率分别达93.6%和83.9%.医疗机构参与防治工作,参与率100%;乡村医生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率100%,合格率98.4%;社会群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结论 寿宁县建立多部门合作防治工作机制,控制效果显著,值得在农村控制结核病工作中推广.

    作者:缪仕栋;叶俊修;李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产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提高产房医院感染质量管理的方法.方法 引入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定相应质量改进方案.结果 医院感染各项制度健全率98%,在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相关考核中,相关知识普及面90.0%以上,医院感染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显著提高;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 通过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的活动,产房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整体提高,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各项比率均能达到标准.

    作者:郭燕云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测定游离麦角甾醇的含量

    目的 探索保健食品中国被毛孢菌丝粉胶囊中游离麦角甾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PDA法)测定游离麦角甾醇的含量,以甲醇为流动相,用Ultimate AQ-C18(4.6×250 mm,5 μm)色谱柱.检测波长282 nm.结果 此法的回归方程:y=12978x-11618(r=0.9998),回收率98.67%~100.95%,检测限为340 ng/mL.结论 用HPLC-PDA法测定虫草类保健品中游离麦角甾醇方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定性可靠,定量精确.

    作者:邓婧;黄宏南;林宏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泉州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调研

    目的 分析评估泉州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现状,提出提升能力的重点方向和内容.方法 设计使用3种专用的调查表.对确定为调查对象的5家疾控机构、18家医疗机构及16所学校进行定量和定性调查.结果 泉州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层疾控及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实验室检测能力弱等问题,各类学校的传染病疫情发现报告组织管理尚有不足.结论 需重点加强基层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各级学校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建设.

    作者:苏培聪;王伟明;洪荣涛;欧剑鸣;李锋平;龚苍涛;刘江艺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福建省霞浦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源地调查

    目的 调查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疫源地主要传染源及感染情况,为钩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8月宁德市霞浦县水门乡钩体病暴发流行后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及其带菌情况、血清抗体与人群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钩体疫源地平均鼠密度为25.3%,黄毛鼠占93.8%;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3.5%,感染血清群主要为爪哇群(95.0%).从黄毛鼠血中分离出1株秋季群钩体.人群钩体感染率为55.3%,血清群均为秋季群.与黄毛鼠中检出菌型相一致.结论 调查地区是钩体病自然疫源地,黄毛鼠是2008年当地钩体病暴发流行传染源,携带秋季群和爪哇群,人群感染血清群均为秋季群.

    作者:潘敏楠;陈阳;林代华;李述杨;何似;林庆和;陈良斌;邓艳琴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儿童青少年伤害的个体易患因素研究进展

    伤害是威胁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青少年个体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等对伤害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性别、年龄、种族、生物因素和疾病造成儿童青少年个体的伤害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差别.麻烦型气质特征、内外向性格、不稳定的情绪、危险行为特征、认知能力等与伤害紧密相关.既往伤害史、与同龄人相处困难、偏爱团体运动以及不适宜的运动方式等在伤害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儿童青少年伤害的个体易患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是当前儿童青少年伤害危险因素研究的重要方向,文章就上述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罗艳;汪耀;张道立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神经生长因子对哮喘大鼠肺Muc5ac表达的影响

    目的 用卵白蛋白(OVA)诱导建立的急性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处理后肺部粘蛋白基因Muc5ac的表达,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NGF干预组.激发后24 h解剖大鼠,取肺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大鼠肺中Muc5ac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及NGF干预组肺Muc5ac蛋白含量(用阳性面积μm2表示)分别为(501.8±270.6)、(1 330.2±662.9)和(2 033.9±892.3).结论 哮喘组大鼠粘蛋白基因Muc5ac表达增加,NGF加重哮喘气道炎症,在哮喘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陈巧彬;陈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保健食品中5种水溶性维生素的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保健食品中5种水溶性维生素B1、B2、B6、烟酸和烟酰胺.方法 以GRACE Apollo C18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以0.1%三氟乙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结果 各种维生素在10.0~200.0 μg/mL间线性关系良好,r在0.9995~0.9999间,平均回收率96.0%~107.8%,相对标准偏差(n=6)为0.81%~2.61%.结论 该方法用于保健食品中5种常见水溶性维生素的分析,可准确、快速的定性、定量,方法简便可靠、易于掌握、便于推广.

    作者:华永有;林坚;周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一例接种乙肝疫苗疑似异常反应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预防接种后发生死亡病例的原因,总结预防接种工作经验.方法 根据现场调查、患儿发病和死亡的表现及尸检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患儿按免疫规划要求接受乙肝疫苗第2针次和卡介苗接种,接种过程符合要求.患儿病变突然,死亡急速.尸检:颅内出血和脑水肿致脑疝形成、胸腺肥大和胸腺出血.结论 死者被排除由于疫苗质量和接种操作不当引起死亡,分析可能由于接种疫苗后诱发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死亡.

    作者:肖福明;罗兴尧;陈由明;陈彩云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福建省人群1973-2009年死亡谱变化的定量研究

    目的 分析福建省1973-1975和2008-2009年人群死亡谱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疾病死因、构成比、调整死亡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对死亡率差别进行定量分解.结果 2008-2009年人群粗死亡率和调整死亡率均下降.呼吸系病从首位降至第4位,传染病从第3位降至第10位,恶性肿瘤从第2位升至首位.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等疾病死亡率的上升主要是人口因素引起的;传染病、呼吸系病等疾病死亡率下降主要是非人口因素所致.结论 福建省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慢性病将成为疾病控制的重点.

    作者:钟文玲;林曙光;黄少芬;李晓庆;林熙;陈铁晖;胡祥炬;苏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厦门市思明区学校学生意外伤害预防措施调查分析

    目的 为了解学校预防学生意外伤害的措施,对预防学生意外伤害提供依据.方法 2007-2008年对辖区内16所中小学进行了学生意外伤害预防措施调查.结果 部分学校在建筑和设备,校医和卫生室的配备等学生意外伤害预防措施有待于改善.结论 学校通过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学生预防伤害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伤害的救护能力,改善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环境.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

    作者:施红;李恩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复方戊二醛消毒液杀菌性能观察

    目的 观察复方戊二醛消毒液的杀菌效果.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载体定性试验和理化分析方法进行实验室研究.结果 用19 200 mg/L,戊二醛对悬液中的细菌芽胞作用2 h,480 mg/L对细菌繁殖体作用10 min,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00;用1 920 mg/L戊二醛对白色念珠菌作用15 min,其杀灭对数值>4.00.该消毒液原液对污染于载体上的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作用3 h可完全杀灭.连续使用17 d,仍能在相同作用时间内对医疗器械达消毒灭菌效果.结论 复方戊二醛消毒液对悬液内的细菌芽胞、细菌繁殖体和真菌都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原液使用对载体上的细菌芽胞也具有较好杀灭效果.

    作者:银涛;熊鸿燕;李秀安;刘南;朱兵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龙岩市一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分析

    目的 对某校暴发一起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调查处置,总结经验,为控制学校疫情暴发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龙岩市首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进行个案调查.采集咽拭子标本,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采集病例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检测其病毒抗体.结果 该校在校学生甲型H1N1罹患率为16.5%,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22人份,11人份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8份急性期标本抗体滴度均<1:10,1份恢复期抗体滴度为1:320,2份为1:160,2份为1:80,1份为1:40,2份为1:20.结论 该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

    作者:王炳发;陈前进;罗招福;吴水新;曹春远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不同职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不同职业人群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1 128名不同职业在职职工,用问卷调查其工作经历及高血压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职业者高血压检出率有差异,从事危险性大、事务繁忙的职业人群,高血压检出率较高.结论 职业类别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其他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对高血压患病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杨华;刘宝英;李星明;陈建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2006-2009年龙岩市城区饮用水卫生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龙岩市城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促进饮水质量的改善.方法 对2006-2009年龙岩市城区集中式供水单位水源水、出厂水、二次供水、末梢水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年共检测水样988份,合格率90.2%,其中水源水合格率98.4%,出厂水96.9%,末梢水92.2%,二次供水72.9%.不同年份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二次供水是影响龙岩市城区生活饮用水合格率的主要原因,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二次供水的监督监测工作.

    作者:陈丽琼;张景平;段丽芳;刘素意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吸烟、饮酒与肝癌关系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吸烟、饮酒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福州地区388例肝癌新发病例和388例对照,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整混杂因素(喝茶、乙肝和人均收入)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吸烟和大量饮酒的OR值分别是2.42和2.98.吸烟与饮酒对肝癌的发生具有联合作用.结论 吸烟和大量饮酒是肝癌的危险因素.

    作者:林少炜;胡志坚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武平县定点医院结核病控制模式的建立与运作

    目的 了解县级定点医院结核病控制模式的建立,对其运作进行分析,为更好推广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项目相关文件、报表及市对县现场督导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0年1~9月,确诊活动性肺结核病人94例(其中涂阳45例),同比增长1.76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正朝规范化迈进.结论 县级定点医院结核病控制模式,能更有效地运用卫生资源,解决当地结防机构诊疗水平和人力资源问题,病人依从性高,诊断可靠,社会效益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职权;郑建莉;林文革;钟永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福建省2009年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资料分析

    目的 分析2009年福建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资料,探索导致居民死亡的疾病及影响因素,了解死因构成,分析变化趋势,为制定政策与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9年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经审核有根本死因编码的个案,作相关研究与因素分析.结果 全省共报告死亡病例33 922例,男女比为1.68:1.70岁以上占49.2%,家中死亡占56.0%.按3大类死因慢性病25 037例(73.8%)、伤害死亡5 125例(15.1%)、感染性与母婴疾病死亡1 884例(5.6%)、5.5%死园不明.居前3位的慢性病为心脑血管病(38.9%)、肿瘤(34.7%)、呼吸系病(12.2%);其中肿瘤依次为肝癌(20.1%)、气管和肺癌(20.0%%)、胃癌(14.8%);感染性病与母婴病为肺炎(45.8%)、围产期病(28.3%)、传染病(23.6%);伤害为交通事故死亡(43.8%)、跌倒(18.2%)、自杀(12.15%).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损伤与中毒是危害青少年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慢性病防治,尽快把伤害纳入疾病防控规划.

    作者:黄文龙;洪荣涛;欧剑鸣;吴生根;谢忠杭;李宏;詹美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福建省卫生厅

主办:福建省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