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部门合作防治结核病工作机制研究

缪仕栋;叶俊修;李雯

关键词:肺结核, 疾病控制, 农村, 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 开展多部门合作防治结核病工作机制研究,实现农村地区有效控制肺结核病.方法 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对寿宁县辖区内开展结核防治工作,按国家要求监测主要技术指标.结果 4年来,以村为单位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100%;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均达到项目设计要求.全县接诊可疑肺结核1 372例,发现活动性肺结核678例,其中涂阳肺结核359例;初治涂阳、复治涂阳病人治愈率分别达93.6%和83.9%.医疗机构参与防治工作,参与率100%;乡村医生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率100%,合格率98.4%;社会群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结论 寿宁县建立多部门合作防治工作机制,控制效果显著,值得在农村控制结核病工作中推广.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期膳食模式研究现状

    膳食模式关注食物间、营养素间存在的交互作用,而非单个食物或营养素的作用.妊娠期膳食模式的研究从孕期的营养调查开始,采用食物频率法收集孕妇食物摄入情况,籍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妊娠期的膳食模式,膳食模式与营养素、人口因素和妊娠结局存在相关性.

    作者:陈爱珍;许榕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福建省霞浦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源地调查

    目的 调查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疫源地主要传染源及感染情况,为钩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8月宁德市霞浦县水门乡钩体病暴发流行后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及其带菌情况、血清抗体与人群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钩体疫源地平均鼠密度为25.3%,黄毛鼠占93.8%;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3.5%,感染血清群主要为爪哇群(95.0%).从黄毛鼠血中分离出1株秋季群钩体.人群钩体感染率为55.3%,血清群均为秋季群.与黄毛鼠中检出菌型相一致.结论 调查地区是钩体病自然疫源地,黄毛鼠是2008年当地钩体病暴发流行传染源,携带秋季群和爪哇群,人群感染血清群均为秋季群.

    作者:潘敏楠;陈阳;林代华;李述杨;何似;林庆和;陈良斌;邓艳琴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一例接种乙肝疫苗疑似异常反应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预防接种后发生死亡病例的原因,总结预防接种工作经验.方法 根据现场调查、患儿发病和死亡的表现及尸检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患儿按免疫规划要求接受乙肝疫苗第2针次和卡介苗接种,接种过程符合要求.患儿病变突然,死亡急速.尸检:颅内出血和脑水肿致脑疝形成、胸腺肥大和胸腺出血.结论 死者被排除由于疫苗质量和接种操作不当引起死亡,分析可能由于接种疫苗后诱发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死亡.

    作者:肖福明;罗兴尧;陈由明;陈彩云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漳州市2006-2009年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漳州市不同医疗机构消毒工作情况,探讨监管机制,提高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方法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漳州市2家市级医院、15家县级医院及市区7家市属民营医院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结果 2006-2009年24家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总合格率为94.2%.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高(99.5%),其次为浸泡消毒医疗器械(99.3%),医护人员手(92.5%),物体表面较低(86.7%).民营医院消毒总合格率(97.8%)高于市级和县级医院(均为93.7%).结论 近几年漳州市医疗机构消毒合格率较为平稳.

    作者:陈锦钟;蔡茂荣;方跃珍;陈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平和县2005-2009年其它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平和县2005-2009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用Excel软件分析<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报告卡信息.结果 2005-2009年平和县其它感染性腹泻累计发病数分别为1 175例、1 227例、1 041例、897例、992例;发病率159.49/10万至213.39/10万,年均190.98/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小溪、坂仔、霞寨和山格4个乡镇,发病率以小溪高、秀峰低,发病高峰在当年11月至次年1月;病例主要集中在3岁以下散居儿童;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结论 提示应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同时加强零缺报医疗单位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网络直报工作.

    作者:杨万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沈阳区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人员能力调查

    目的 了解沈阳市9区4县市疾控机构检验人员现状,为管理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分析检验人员的年龄、学历、岗位及工作年限、培训经历等.结果 沈阳市9区4县CDC共有215名检测人员,区、县分别平均18.5人和12.2人,平均年龄41.5岁和37岁;学历区CDC大专以上占83.6%,县CDC大中专占92%;职称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区CDC为正态分布,县CDC初中级占90%;在岗工龄11年以上的达60%,新增人员多为转岗;培训率区CDC 77.6%,县CDC 68.0%,转岗人员培训率低.结论 沈阳区县CDC检验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县CDC学历及职称均偏低,缺乏实践技能、工作疑难问题等实用性培训,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年龄梯队,保证实验室能力,提高实验室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作者:高嵘;刘秋华;白丽娜;杨丽丽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福建省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福建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报告卡信息,用SAS 9.0软件包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9年全省共报告19 204例,重症40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52.87/10万;疫情呈散发态势,发病率以宁德和漳州较高,构成比以漳州和福州较高,均以莆田低.每月均有疫情报告,2月发病少,9月多,全年以4~6月和9~10月为发病高峰,呈双峰分布.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71:1,以散居(68.0%)和幼托儿童(29.2%)为主,高发人群0~3岁(87.8%).实验室确诊941例,占全省病例的4.9%(941/19 204),其中EV 71型占79.5%(748/941).结论 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建议加强疫情监测与分析,加强实验室检测工作和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加强高发地区的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陈武;谢忠杭;欧剑呜;洪荣涛;黄文龙;詹美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HPLC-MS-ESI法快速测定乳粉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乳粉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含量的HPLC初筛、离子阱质谱确证的测定方法.方法 液相色谱以离子对缓冲液:乙腈=90:10(V/V)为流动相,Xtimate-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240 nm检测波长,离子阱质谱电离方式:电喷雾电离(ESI),正离子.结果 回归方程为:y=1.085 517×104x+8.576 547×104(r2=0.999 925);添加浓度0.8~2.0 mg/kg,回收率82.0%~94.1%,相对标准偏差<5.8%.结论 用HPLC进行粗筛,以LC-MS-ESI确证乳粉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方法简便,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定性准确,定量精确.

    作者:黄宏南;林宏琳;华永有;庄宛;邓婧;郑奎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多部门合作防治结核病工作机制研究

    目的 开展多部门合作防治结核病工作机制研究,实现农村地区有效控制肺结核病.方法 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对寿宁县辖区内开展结核防治工作,按国家要求监测主要技术指标.结果 4年来,以村为单位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100%;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均达到项目设计要求.全县接诊可疑肺结核1 372例,发现活动性肺结核678例,其中涂阳肺结核359例;初治涂阳、复治涂阳病人治愈率分别达93.6%和83.9%.医疗机构参与防治工作,参与率100%;乡村医生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率100%,合格率98.4%;社会群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结论 寿宁县建立多部门合作防治工作机制,控制效果显著,值得在农村控制结核病工作中推广.

    作者:缪仕栋;叶俊修;李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产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提高产房医院感染质量管理的方法.方法 引入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产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定相应质量改进方案.结果 医院感染各项制度健全率98%,在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相关考核中,相关知识普及面90.0%以上,医院感染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显著提高;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 通过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的活动,产房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整体提高,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各项比率均能达到标准.

    作者:郭燕云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检验

    目的 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菌.方法 在排除沙门菌和霍乱弧菌后,在对十二垸基硫酸钠发现的副溶血弧菌特征菌落,用碱性蛋白胨增菌液分离培养.结果 随机抽取的10份标本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 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副溶血性弧菌在1%氯化钠的碱性蛋白胨增菌液中能旺盛增长.

    作者:张莲玉;蔡赞宾;费扬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武平县定点医院结核病控制模式的建立与运作

    目的 了解县级定点医院结核病控制模式的建立,对其运作进行分析,为更好推广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项目相关文件、报表及市对县现场督导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0年1~9月,确诊活动性肺结核病人94例(其中涂阳45例),同比增长1.76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正朝规范化迈进.结论 县级定点医院结核病控制模式,能更有效地运用卫生资源,解决当地结防机构诊疗水平和人力资源问题,病人依从性高,诊断可靠,社会效益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胡职权;郑建莉;林文革;钟永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泉州市服务场所女性桑拿服务人员STD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泉州市区酒店桑拿女性服务人员性传播疾病(STD)感染情况,为指导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人群2005-2008年的STD定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8年共检测8 800人次,STD检出率16.9%,其中非淋菌性尿道炎占69.4%,各年度检出率类似.感染者主要分布在21~25岁,初中学历占83.7%,省外籍占89.3%.检测人群的年龄、学历、婚姻及籍贯类似.结论 泉州市娱乐场所存在传播STD的高危行为,定期监测有助于STD早发现和早治疗,对减少传播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丽娇;刘碧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职业性汞中毒患者生殖损害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汞对作业工人生殖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某照明灯具厂56名驱汞治疗的汞中毒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中毒组的生殖系统功能检测指标(男性精液常规、睾酮,女性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基本正常.但指标均劣于对照组;轻度中毒组的内科常规检查(脑衰弱综合症、口腔-牙龈炎以及眼、舌、手颤抖等症状)、晨尿汞检测、男性精液常规和血液睾酮检测值也劣于观察组,但女性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检测结果类似.结论 汞未对作业人员产生明显的生殖损害,但有关检测指标均产生明显改变.对从事汞作业者,应加强生殖保护,保障其职业健康.

    作者:刘珍兴;高远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泉州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调研

    目的 分析评估泉州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现状,提出提升能力的重点方向和内容.方法 设计使用3种专用的调查表.对确定为调查对象的5家疾控机构、18家医疗机构及16所学校进行定量和定性调查.结果 泉州市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基层疾控及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实验室检测能力弱等问题,各类学校的传染病疫情发现报告组织管理尚有不足.结论 需重点加强基层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各级学校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发现能力建设.

    作者:苏培聪;王伟明;洪荣涛;欧剑鸣;李锋平;龚苍涛;刘江艺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诸暨市淡色库蚊对5种化学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目的 比较淡色库蚊自然品系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为合理选择有效的化学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药液浸渍法,测定四龄期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比较淡色库蚊自然品系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倍数.结果 诸暨市淡色库蚊自然品系对5种杀虫剂敌敌畏、仲丁威、澳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4、1.8、4.0、6.2和8.7.结论 诸暨市淡色库蚊自然品系对5种杀虫剂存在不同程度抗药性,其中以氯菊酯抗性倍数为高8.7,其次为敌敌畏7.4,这与近年来我市所使用的杀虫剂种类和数量等有关.

    作者:赵雪松;郭钦瑞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1960-2009年蓬莱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蓬莱市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指导制定防制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60-2009年蓬莱市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蓬莱市50年共发生病毒性肝炎25 037例,死亡53例,年均发病率为110.80/10万,年均死亡率为0.23/10万,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尤以甲肝下降明显,乙肝2004年以来疫情下降,戊肝有上升趋势.甲肝和乙肝疫苗接种是发病率下降的重要原因.结论 甲肝和乙肝疫苗接种是蓬莱市病毒性肝炎防制的主要措施,农民、工人是戊肝和丙肝的防控重点人群.

    作者:周淑琴;王治电;孟慧;孙爱民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神经生长因子对哮喘大鼠肺Muc5ac表达的影响

    目的 用卵白蛋白(OVA)诱导建立的急性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处理后肺部粘蛋白基因Muc5ac的表达,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7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NGF干预组.激发后24 h解剖大鼠,取肺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大鼠肺中Muc5ac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及NGF干预组肺Muc5ac蛋白含量(用阳性面积μm2表示)分别为(501.8±270.6)、(1 330.2±662.9)和(2 033.9±892.3).结论 哮喘组大鼠粘蛋白基因Muc5ac表达增加,NGF加重哮喘气道炎症,在哮喘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陈巧彬;陈琅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工业区周边儿童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调查工业区周边儿童血铅水平,探讨血铅增高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随机整群抽取儿童240名(暴露组)和远离工业区的儿童140名(对照组),比较其血铅水平及异常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暴露组血铅水平高于对照组,血铅异常率也较高;男性、住址与工厂距离近、家庭年收入高,是血铅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工业区周边铅污染严重.加强环境干预、进行儿童血铅筛查和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工业区周边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的有效途径.

    作者:谢德兴;陈清洪;连理云;陈惠娟;郑清花;陈美珠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福建省2009年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资料分析

    目的 分析2009年福建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资料,探索导致居民死亡的疾病及影响因素,了解死因构成,分析变化趋势,为制定政策与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9年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经审核有根本死因编码的个案,作相关研究与因素分析.结果 全省共报告死亡病例33 922例,男女比为1.68:1.70岁以上占49.2%,家中死亡占56.0%.按3大类死因慢性病25 037例(73.8%)、伤害死亡5 125例(15.1%)、感染性与母婴疾病死亡1 884例(5.6%)、5.5%死园不明.居前3位的慢性病为心脑血管病(38.9%)、肿瘤(34.7%)、呼吸系病(12.2%);其中肿瘤依次为肝癌(20.1%)、气管和肺癌(20.0%%)、胃癌(14.8%);感染性病与母婴病为肺炎(45.8%)、围产期病(28.3%)、传染病(23.6%);伤害为交通事故死亡(43.8%)、跌倒(18.2%)、自杀(12.15%).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损伤与中毒是危害青少年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慢性病防治,尽快把伤害纳入疾病防控规划.

    作者:黄文龙;洪荣涛;欧剑鸣;吴生根;谢忠杭;李宏;詹美蓉 刊期: 2011年第01期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福建省卫生厅

主办:福建省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