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群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流行率及其疫苗免疫效果

孙海燕;袁家麟;王树巧

关键词:人群, 水痘疫苗, 带状疱疹, 疱疹病毒, 血清流行率, 疫苗接种, 抗体阳转率, 免疫, 进口, 比较差异, 皮疹, 发热,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感染, 水痘减毒活疫苗, 易感者, 生产, 局部, 几何平均滴度, 发生率
摘要: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是儿童期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初次感染恢复后,较广泛导致潜伏感染,引起带状疱疹。1998年10月在上海市卢湾区进行了人群VZ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观察了Oka株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性。  1.对象与方法:随机选择本区384名0~50岁的健康人群,分为7个年龄组,进行VZV血清流行率调查;同样选择2~6岁未接种过水痘疫苗及无水痘感染史的健康儿童作为免疫接种对象。免疫后6周采手指末梢血(0.3 ml),用日本Deca研究所生产的抗-VZA/IgG试剂(ELISA)检测水痘抗体,抗体效价≥2为阳性。  采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Oka株水痘疫苗批号为:9602、9701。日本BIKEN研究所生产的Oka株水痘疫苗批号为VZ05。每批疫苗接种后均进行全身反应(发热、皮疹)、局部反应(红肿、硬结)等观察。  2.结果:  (1)人群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血清流行率在0~2岁、3~6岁、7~12岁、13~19岁、20~29岁、30~39岁、40~50岁组分别为13.24%、29.58%、75.71%、88.57%、97.14%、94.29%和100.00%,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4.32%。  (2)对免前抗体阴性者,国产疫苗(9602、9701)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分别100.00%(10/10)和85.71%(6/7),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412>0.05),合并后抗体总阳转率为94.12%;进口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为81.82%(18/22),与国产疫苗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364>0.05)。免疫前,国产疫苗组与进口疫苗组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0.859、0.84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33,P>0.05);免疫后,国产疫苗组和进口疫苗组的GMT分别为8.400和7.01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690,P>0.05)。  (3)两批国产疫苗共接种89人,进口疫苗接种24人,均无局部红肿、硬结反应发生;国产疫苗组有4人发热、2人皮疹,进口疫苗组无发热、皮疹反应发生;发热及皮疹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发热=0.743>0.05;P皮疹=1.000>0.05)。  3.讨论:调查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流行率很快上升,这一结果与我国其他省市(如北京、大连、广州等)报告的人群VZV流行率趋势相一致。0~2岁组约有87%的幼儿为VZV易感者,3~6岁组约有70%的儿童为易感者,因此0~6岁的学龄前幼儿是VZV疫苗免疫的首选对象。  国产水痘疫苗接种后6周抗体阳转率、GMT与进口水痘疫苗接种后差异无显著性,与国外有关报道Oka株水痘疫苗抗体阳转率及GMT水平相一致。国产水痘疫苗接种后全身和局部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微,故建议在易感人群中推广应用国产疫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分析楔状缺损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对493名机关干部使用Smith(TWI)磨损指数进行楔状缺损的患病情况调查。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该组人群楔状缺损患病率90.5%,患牙率30.5%,患牙均7.49颗。楔状缺损患病率和患病程度随年龄而增加;年龄、性别、偏侧咀嚼、每日刷牙两次和近中错牙 合因素是楔状缺损形成和发展的危险因素。 结论 牙 合应力疲劳及刷牙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清;王嘉德;李萍;李吉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群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流行率及其疫苗免疫效果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是儿童期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初次感染恢复后,较广泛导致潜伏感染,引起带状疱疹。1998年10月在上海市卢湾区进行了人群VZ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观察了Oka株水痘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性。  1.对象与方法:随机选择本区384名0~50岁的健康人群,分为7个年龄组,进行VZV血清流行率调查;同样选择2~6岁未接种过水痘疫苗及无水痘感染史的健康儿童作为免疫接种对象。免疫后6周采手指末梢血(0.3 ml),用日本Deca研究所生产的抗-VZA/IgG试剂(ELISA)检测水痘抗体,抗体效价≥2为阳性。  采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Oka株水痘疫苗批号为:9602、9701。日本BIKEN研究所生产的Oka株水痘疫苗批号为VZ05。每批疫苗接种后均进行全身反应(发热、皮疹)、局部反应(红肿、硬结)等观察。  2.结果:  (1)人群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血清流行率在0~2岁、3~6岁、7~12岁、13~19岁、20~29岁、30~39岁、40~50岁组分别为13.24%、29.58%、75.71%、88.57%、97.14%、94.29%和100.00%,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4.32%。  (2)对免前抗体阴性者,国产疫苗(9602、9701)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分别100.00%(10/10)和85.71%(6/7),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412>0.05),合并后抗体总阳转率为94.12%;进口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为81.82%(18/22),与国产疫苗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364>0.05)。免疫前,国产疫苗组与进口疫苗组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0.859、0.84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33,P>0.05);免疫后,国产疫苗组和进口疫苗组的GMT分别为8.400和7.01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690,P>0.05)。  (3)两批国产疫苗共接种89人,进口疫苗接种24人,均无局部红肿、硬结反应发生;国产疫苗组有4人发热、2人皮疹,进口疫苗组无发热、皮疹反应发生;发热及皮疹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发热=0.743>0.05;P皮疹=1.000>0.05)。  3.讨论:调查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流行率很快上升,这一结果与我国其他省市(如北京、大连、广州等)报告的人群VZV流行率趋势相一致。0~2岁组约有87%的幼儿为VZV易感者,3~6岁组约有70%的儿童为易感者,因此0~6岁的学龄前幼儿是VZV疫苗免疫的首选对象。  国产水痘疫苗接种后6周抗体阳转率、GMT与进口水痘疫苗接种后差异无显著性,与国外有关报道Oka株水痘疫苗抗体阳转率及GMT水平相一致。国产水痘疫苗接种后全身和局部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微,故建议在易感人群中推广应用国产疫苗。

    作者:孙海燕;袁家麟;王树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上海市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预防控制策略

    目的 分析1950~2000年上海市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评价预防控制策略。方法 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死亡病例病毒分离和间接荧光法测狂犬病毒IgG。结果 上海市狂犬病发病率1950年的1.98/10万为高,1958~1988年无本地内源性感染病例,1989年至今共发生19例狂犬病病例。1985~2000年9月报告的20例狂犬病病例平均潜伏期66.37 d,平均病程4.55 d,其中70%未经任何医疗预防处理。194例阳性犬咬伤者经及时全程医疗预防处理后,均未发病。结论严格的犬类管理,及时伤口处理,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可以预防狂犬病和降低发病率。

    作者:胡家瑜;徐天强;伍稚梅;施燕;赵丽丽;沈蕊华;刘敏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北京昌平地区1990~1999年腹泻病原菌监测

    为了解北京昌平地区腹泻病原菌分布及构成特点,探讨其流行规律,制定可行的防治措施,于1990~1999年6~8月采集昌平区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大便标本2 226份进行病原菌检测及细菌耐药性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标本来源:昌平区医院肠道门诊1990~1999年6~8月就诊腹泻病人大便。  (2)检测内容:所有标本均检测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EIEC、ETEC),部分标本还检测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及其他引起腹泻的细菌。  (3)分离和鉴定方法:粪便标本直接接种SS、Mac、SIB、弧菌琼脂分离,按常规方法进行鉴定,1998年后用API细菌鉴定系统鉴定。  (4)诊断血清:沙门菌、志贺菌、病原性大肠杆菌血清购自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API试条及配套试剂购自法国梅里埃公司,药敏试验培基及纸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标准菌株由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提供。以上全部诊断试剂及培基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作者:牛桓彩;王连秀;赵维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双胎与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研究

    脑性瘫痪(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是脊髓灰质炎被控制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身体残疾的主要病因。低出生体重和窒息(胎儿宫内窒息和新生儿窒息)是目前公认的主要的脑瘫危险因素。由于双胎妊娠发生率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呈显著上升趋势,双胎又与低出生体重密切关联,这使得双胎与脑瘫关系成为倍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近由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妇婴保健中心刘建蒙博士、李竹教授和林庆教授等撰写的“中国脑性瘫痪与多胎妊娠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cerebral palsy and multiple births in China)发表于英国《国际流行病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0,29∶292-299)。这是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96-904-06-03)资助的“脑瘫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的子课题,这也是继“中国脑瘫的流行病学研究”(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 in China)之后在该杂志发表的第二篇论文。  作者于1997年5~6月在长江下游江苏省南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苏州、吴县、吴江、昆山、太仓、锡山和江阴7个市(县)进行了0~6岁小儿脑瘫的流行病学调查。脑瘫的诊断标准是:①1周岁以内出现中枢性运动障碍的症状;②肌张力异常;③静止或运动时有姿势异常。同时具备①和②或③,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即可诊断脑瘫。论文报道,中国双胎儿脑瘫患病率为9.74‰(95%可信限:6.15‰~13.33‰),是单胎儿脑瘫患病率1.60‰的6.4倍。如果按出生体重的实际测量值进行分组,则低出生体重双胎儿的脑瘫患病率低于相同出生体重组别的单胎儿,而正常出生体重双胎儿的脑瘫患病率却高于相应的单胎儿;如果按标准正态离差进行分组,则双胎儿脑瘫患病危险性亦大于单胎儿。作者认为:①就出生体重而言,双胎儿与单胎儿是两个不同质的总体。按出生体重的实际测量值分组来比较双胎儿与单胎儿的脑瘫患病率有欠妥之处;②低出生体重可能是双胎妊娠的结局,双胎儿可能通过“双胎-低出生体重-脑瘫”因果链导致脑瘫;③双胎导致脑瘫的危险性随着胎儿的生长而呈增长趋势;④双胎导致脑瘫的可能途径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双胎妊娠使胎儿发生各种不利情况的危险性增加,包括胎儿畸形、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胎盘血管异常分流和双胎之一死亡等;二是“子宫膨胀学说”,即随着胎儿的生长,子宫膨胀及子宫内拥挤所引发的各种产前和产时不利情况;⑤脑瘫可能的发病机理除了脑部缺血缺氧以外,可能还包括脑部的发育畸形或缺陷。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控制对策探讨

    目的 了解育龄妇女、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关系,婴儿胎传抗体衰减情况,不同月龄婴儿对麻疹疫苗的免疫应答情况,探讨减少小月龄麻疹病例的对策。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水平。结果 58对育龄妇女及其婴儿中有51对麻疹抗体相同,7对不同,但只相差1个滴度,且两者抗体均处于低水平。通过对胎传抗体追踪观察发现,新生儿抗体水平不高,3月龄时降低50%,6月龄和8月龄降到15%左右,抗体水平很低,几乎无保护作用,且6月龄和8月龄婴儿接种疫苗后免疫成功率间无差别。 结论 说明母婴麻疹抗体间有密切关系, 由于目前育龄妇女麻疹抗体水平低,因此,可通过对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来提高婴儿抗体水平,同时建议在某些地区将麻疹初免时间从8月龄提前到6月龄时进行。

    作者:王联君;康顺爱;刘英;姜晓春;孙丽英;姜忠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国产新型人用狂犬病疫苗临床观察及免疫学效果评价

    1994年后,我国部分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厂家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倡议下,开始研究 纯化狂犬病疫苗,现完成新药临床观察的有十余家企业。笔者就 这些疫苗的临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1.纯化原代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近几年来我们对已完成的9家企业的9批纯化地鼠肾细胞 狂犬病疫苗的临床观察进行综合分析。这些临床研究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主持,邀请 地方防疫站参加现场工作,人体血清抗体水平测定和总结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完成。 这9批疫苗除第9号为未加佐剂疫苗,其余均为加入氢氧化铝佐剂的疫苗。临床研究受试人群 基本上随机选择,不分性别年龄。有的临床研究依新药临床批件要求设立对照组(多为法国 产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商品名维尔博)。研究一般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注射少量受试者, 观察无严重的副反应,再进行第二阶段的扩大观察。第二阶段通常分3组即全量组、减半剂 量组和大人群观察组,前两组采血测定免前和免疫后一针2周后的人血清抗狂犬病抗体水 平(每组约30人)。大人群观察组不采血,只观察副反应。人血清抗体阳转标准为WHO规定 的≥0.5 IU/ml,低于此值则为阴性。

    作者:刘增顺;郑海发;董关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太原市115名3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应答调查

    乙型肝炎(乙肝)是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之一,乙肝疫苗的问世为乙肝的预防提供了主动、经济、便捷、有效的武器。为了解乙肝酵母基因工程疫苗接种剂量与免疫应答效果,对乙肝基因工程疫苗5 μg三针免后儿童进行了抗-HBs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对象:太原市某区7月龄至3岁幼儿115名,其中7月龄至1岁18名;1.1~2岁44名;2.1~3岁53名。男58名,女57名。  (2)疫苗:乙肝酵母基因工程疫苗为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接种剂量为5 μg×3针,采用0、1、6月三针的免疫程序。  (3)血清标本的收集及检测时间:应用经高压灭菌处理的一次性试管采集标本,分离血清后,置-20℃冰箱备用。检测时间为1999年4月。

    作者:赵和平;张玲荣;殷云;殷果华;翟如芳;常少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部分城市老年聋患病情况调查

    目的 研究老年聋在老年人群中的现状、分布特点以及对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六城市8 252例≥60岁的常住老年人老年聋患病情况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了横断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老年聋总患病率为33.7%,既往诊断率为15.9%,仅为现患率的47.1%;60~、65~、70~、75~、80~、85~岁年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21.6%、30.0%、35.6%、42.6%、55.5%、61.6%,随着年龄的增高患病率增加(P<0.01);老年聋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北京地区患病率高为58.5%,职业是影响老年聋患病率的重要因素,从事家务劳动者患病率较高为48.9%,从事科教文卫者患病率较低为28.5%。老年聋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表明,年龄、职业、地区的不同和老年聋密切相关。结论 在中国老年聋患病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且存在地区、职业、文化程度的差别;既往诊断率远低于现患率,提示今后应加强老年聋的防治工作。

    作者:于普林;黄魏宁;郑宏;刘桂芳;段春波;杨泽;高芳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狂犬病防制工作不容忽视

    我国在公元前300多年就有狂犬病的记载,从发现狂犬病的那一天就开始了狂犬病的防治,并且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有关狂犬病研究的各个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狂犬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子结构的阐明,狂犬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的日益明确和狂犬病毒基因工程口服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在狂犬病预防和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人狂犬病已从80年代的每年数千例降至目前的数百例;Vero细胞纯化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成功;人腺病毒和禽痘病毒为载体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和/或核蛋白制备基因工程疫苗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有保护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继续努力和解决。  目前人狂犬病多见于亚洲的印度、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孟加拉国、越南和缅甸等国家,而北美和欧洲,狂犬病主要限于野生动物中。我国仍属于人狂犬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我国周边地区很多也是狂犬病高发病国家。从这种人、动物狂犬病的分布可以看出,人狂犬病流行的国家大都属于尚不够发达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也揭示了一个社会整体治理的水平问题。因为狂犬病的流行很多是人为造成的,是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规秩序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在国际上,我国已逐步被列入发达国家行列,在许多领域,我们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可是我们在狂犬病的防制方面与众多飞速发展的领域不相符合。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先进要体现在方方面面,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狂犬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必须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在过去,死亡数一直位居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国在狂犬病的控制方面卓有成效。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狂犬病疫情的下降,这种政府参与的多部门的联手协作没有能够继续下去,致使各部门各自为政,有些地区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这种缺乏整体和全面有序的工作现状很难使狂犬病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作者:唐青;俞永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1世纪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面临的挑战与任务

    众所周知,21世纪人类将迎来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的超速积累,不但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着根本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达,交通、通讯的便捷,互联网的应用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公共卫生国际化成为可能。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加复杂,人们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这一切都决定了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笔者试图从两方面来论述我国21世纪疾病预防与控制所面临的挑战与任务。  一、21世纪疾病预防与控制面临的挑战  1.疾病监测与信息系统无法满足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需要。疾病监测与信息系统应能及时反映疾病谱的变化,定期向全国公布国民健康状况,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疾病报告系统;尚未建立依法报病的监测系统和运行机制;大疫情报告系统中漏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居民对全国的健康状况更是缺乏系统的了解;通过疾病监测系统和信息系统向政府提供的政策性建议也十分有限。  2.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仍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首先,由于我国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人口素质的差异、卫生条件的不同,特别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其次,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等既带来了经济发展、交通便捷、人口流动,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势必造成原本在局部流行的疾病流行范围扩大,导致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再次,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交往的飞速发展也加速了一些传染病全球化的进程,新发传染病传播速度加快,一些过去得到控制的传染病重新蔓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苏州市1994~1999年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情况调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面广,流速加快,流量增大,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其生活、工作条件与常住人口有所不同。为揭示流动人口中传染病发病的特征,我们收集了1994~1999年苏州市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传染病发病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苏州市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资料。常住人口指拥有本市户籍并长期居住在本地的人群,流动人口指未拥有本地户口而在本地居住,且领取暂住证的人群。  2.资料来源: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疫情资料来自传染病常规报告卡表,人口资料来自苏州市公安局户政科。  3.统计方法:对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发病率采用u检验分析。

    作者:陈立凌;邵梦篪;蔡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上海市城市社区高血压人群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07例高脂血症、104例临界高脂血症和108例正常血脂的LDL-R基因多态性。结果 发现LDL-R基因型有3种,即(+/+)型、(+/-)型、(-/-)型。男性,3组均有(+/+)基因型,高脂血症组2例,临界高脂血症组和正常血脂组均为1例。高脂血症组、临界高脂血症组、正常血脂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1.18%、46.15%、19.05%,3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4.51%、25.00%、11.11%。高脂血症组和临界高脂血症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正常血脂组(P<0.05);女性,3组均无(+/+)基因型,且3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LDL-R AvaⅡ(+/+,+/-)基因型与高脂血症(OR=3.08)、临界高脂血症(OR=3.82)关联显著。结论 上海市城市社区高血压人群中男性高脂血症LDL-R基因(+/-)基因型显著高于正常血脂组,(+)等位基因频率也明显高于正常血脂组,说明LDL-R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发生有一定关系,LDL-R基因可能是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之一。

    作者:刘爱萍;詹思延;李立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54例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发病特征分析

    为了解城市和乡村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罹病特征和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 将1991~1995年治疗的所有病例作回顾分析。发现乡村患儿就治年龄迟于城市患儿,治愈率 较低,并发症也相对较高。  1.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于浙江省儿童医院1991~1995年间所有确诊为CDH的住院病例,共254 例358髋,年龄为6月龄~13岁。  (2)调查方法:①根据病历所记载的病史资料,详细记录症状体征等相关内容。②按每一病 例手术前后及复查所摄X线记录治疗结果及并发症。③髋关节脱位程度参照吉士俊法 [1],保守治疗疗效参照邸建德等的标准评定[2]。将调查所得资料,分别按城 市患儿、乡村患儿、确诊时年龄、性别、脱位度数、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并发症、患儿父 母文化水平,逐项列表统计并输入计算机计算分析。  2.结果:  (1)发病情况:全组共254例计358个髋关节。农村患儿182例(男29例,女153例) ,年龄6月龄至13岁,其中<3岁94例,平均年龄2.6岁,>3岁59例;共263个髋关节, 其中Ⅰ°脱位129髋,Ⅱ°脱位130髋,Ⅲ°脱位4髋。城市患儿72例(男 14例,女58例),年 龄6月龄至11岁,其中<3岁60例,平均年龄1.8岁,>3岁12例;共95个髋关节, 其中 Ⅰ°脱位82髋,Ⅱ°脱位13髋。  (2)治疗方法:6月龄至3岁患儿全部采用保守治疗,即在基础麻醉和骶管麻醉下行内 收肌松解,手法复位石膏裤固定,3个月更换1次,治疗时间共9个月,>3岁者全部手术治疗 。  (3)保守治疗结果:乡村患儿保守治疗失败19髋,治愈率为90.7%。并发半脱位15髋,股 骨头缺血性坏死34髋,发生率分别为7.4%和16.6%。城市患儿保守治疗失败2髋,治 愈率97.6%。并发半脱位3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髋,发生率分别为3.6%和9.6 %。

    作者:张如荣;杨利平;梁建凤;叶文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云南玉溪地区首次发现斑点热

    玉溪市红塔区地处云贵高原西南、云南省中部,属中亚热带半湿润冷冬高原季风气候,辖2乡7镇30多万人口。1999年6~8月对7个镇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病例组)进行调查,以非发热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室温补体结合法,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抗原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抗体效价≥1∶8为阳性;根据抗体滴度、排除其他立克次体感染后确诊16例北亚蜱传斑点热(北亚热)病例。  调查本地常住人口273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5.8%,GMT为13.8,其中病例组阳性率为18.0%(38/211),GMT为14.6,对照组阳性率为8.1%(5/62),GMT为9.1,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4.4%(19/132)、17.0%(24/141),差异无显著性(χ2=0.35,P>0.05);年龄组阳性率:<7岁27.3%(6/22),7~18岁10.2%(6/59),19~40岁12.6%(11/87),>40岁19.1%(20/105),经检验χ2=5.08,P<0.05。6个镇检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高仓34.2%(14/41),大营街20.7%(17/82),州城10.0%(1/10),研和9.5%(2/21),春和9.4%(6/64),北城6.4%(3/47)。在高仓、大营街、春和三镇捕获的46只家鼠血清中检出阳性6份(褐家鼠4份、黄胸鼠2份),阳性率13.0%。鼠体表采到蜱8只,村外草丛中采到蜱6只,经初步鉴定为粒形硬蜱(12只)、血红扇头蜱(2只),鼠带蜱率、带蜱指数分别为:黄胸鼠16.7%(2/12)、1.5(3/2),褐家鼠14.7%(5/34)、1.0(5/5)。总带蜱率、带蜱指数分别为15.2%、1.1。确诊病例16例,平均潜伏期6 d,焦痂发生率43.8%(7/16),有中高度发热,呈弛张热型,持续2~15 d;多数出现头痛或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头晕、乏力、恶心、食欲减退、嗜睡等症,少数出现结膜充血、关节痛等;皮疹多不明显,6例在躯干、四肢或臀部出现散在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退色,发热5~8 d出疹,持续3~4 d消退;2例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  以上结果提示:①红塔区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很可能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这在玉溪市乃至云南省都属首次报道;②由于IgG抗体产生较晚,因而本次调查病例组抗体阳性率可能低于实际感染率;③病例与抗体阳性者的比例为1∶2.4(16/38),且对照组检出阳性证据,说明北亚热除显性感染外还存在隐性感染;④结合从家鼠体表采集到媒介蜱、鼠血清中检出北亚热抗体,推测该区北亚热可能是以住宅型为主的自然疫源性感染,这也可能是儿童和老人感染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未调查野鼠,因而尚不能肯定是否存在野外感染;⑤调查发现多数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焦痂和皮疹发生率较低,这将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⑥调查7镇中6镇发现阳性证据,从3镇捕获鼠类的血清中检出抗体,说明北亚热在该区分布可能较广,有必要进一步调查。

    作者:李雪梅;张德荣;陈存文;方桂琼;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卫生防疫站;张纯;郑毅;张远富;贺金荣;王仕明;常丙功;阮树祥;董国有;彭开荣;鲁春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目的 以肿瘤易感基因谷胱苷肽-S-转硫酶(GST)M1缺失基因型为例,说明基因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析方法以及应用。方法 采用社区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用PCR技术,资料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对象为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经扬中市人民医院确诊,肠型胃癌病例112例,以同期该地无上消化道肿瘤的“健康”人群为对照,共675例。结果 调整混杂因素后,GST M1缺失基因型与既往吸烟史的交互作用系数为3.38,OReg值达8.40,有极显著意义,为4型交互作用中的超相乘模型;GST M1缺失基因型与吸烟量的交互作用呈高暴露-基因效应,交互作用系数分别为0.995、2.085和2.157,即随着暴露剂量增加,交互作用强度也逐渐增加;与饮酒量呈低暴露-基因效应,交互作用系数分别为1.01和0.97,交互作用强度随暴露剂量增加而逐渐降低。结论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分析方法,可用于评价基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剂量反应关系的暴露基因效应。

    作者:沈靖;王润田;徐希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性复发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种急性免疫性周围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病变。有关本病复发的报道国内极为罕见,现报告1例。  男,9岁。因四肢进行性肌无力10 d入院。患儿10 d前自感左小腿痛麻,右手麻木,伸直不便。尚能跑,但感觉乏力,继之双下肢无力,不能直立。3 d后,双手不能握物,尚可坐起、翻身等。到县医院治疗3 d效果不佳,无力加重,四肢已不能活动,平躺时不能抬起。3 d后病情进一步发展,呼吸浅促,有呛咳吞咽困难、声音低哑。以再发性GBS收入院。3年前与本次患病的同一季节,曾有过以上病史,但较本次发病轻。来济诊断GBS住院半月治愈,随后无任何症状至本次发病。查体:体温36.5℃,呼吸32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心率62次/min,心音低钝。腹平软,四肢肌张力低,肌力Ⅰ级,膝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心电图:心肌劳累。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2×109/L,中性粒细胞76.4%,淋巴细胞23.6%,T细胞亚群值均低于正常范围。双份粪便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经地塞米松及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情好转,住院21 d时四肢肌力达Ⅳ级。其间发生一过性尿潴留,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住院24 d出院。发病60 d随访,恢复尚好。  讨论:复习近17年国内资料仅有1例(1993年)复发性GBS报告。国外报道复发病例约占4%~6.8%。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但是发病后不能引起终生免疫。国外报道复发性GBS与初发GBS发生病因一致者达55%,不一致者达45%。说明病因上的不同可以引起再发GBS,相同病因也可引起复发GBS。GBS可以单独发病,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本病可能与GBS易患基因有关。人对再发GBS具有易感性。此外,病理活检发现的周围神经残留炎症,可能是感染后本病急性发作的原因。每次复发的症状体征相似也支持上述观点。通过本例及有关的报道,复发性GBS有一定的临床特点:①四肢瘫痪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基本或完全恢复。②复发病例发病凶险,合并症多,病程较长,死亡率高,恢复期更长。③复发性病前多有感染病史,本例再发前1个月有发热史。④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

    作者:杜兆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患者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的量化评价

    高血压病(HT)是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同时又是冠心病和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RF)。在不同HT患者可同时存在多种致心脑血管疾病RF,予以有针对性地综合干预殊为重要。在目前国内尚缺乏多致病RF综合量化研究的情况下,我们采用Delphi专家调查法,对影响高血压病心脑血管并发症(CCVD)的主要RF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作量化评价,同时建立“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评分系统(quantitative score system of RF for CCVD, QSRFCCVD)”。期望能为HT的综合治疗和HT人群的二级预防提供决策性的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1)Delphi专家调查法时专家的选择:邀请具有高度学术造诣并从事有关研究的32位著名国内心血管病专家作为调查对象。  (2)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样本的选择:①病例组58例,有CCVD;②对照组164例,无CCVD。  2.研究方法  (1)采用Delphi专家调查法[1]建立RF调查与QSRFCCVD评分系统。

    作者:傅华;王家良;符宗胤;章茂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起学校风疹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2000年3月10日至6月20日,宜宾县李场镇中心小学发生一起传入性风疹暴发。全校 6个班共 有师生323名,累计发病161例,罹患率达49.85%。以小学三、四、五年级发病为主,占 发病总数的62.11%,无教师发病。男82例,女79例;发病年龄6~14岁,其中9~11岁占 发病总数的77.64%。本次暴发出现两次发病高峰,第一次小高峰出现在4月20~30 日,发病32例,占19.88%;第二次大高峰出现在5月20日至6月10日,发病110例,占6 8.32%。161例病人均无免疫史。全部病人均有较明显的临床表现,如症状轻,多数无发热 或低热,病程2~4 d,发病1~2 d内即出现遍及全身的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 ,疹后1~2 d退疹,不脱屑、不留痕等。5月15日前病人未隔离治疗,5月20日起对病人隔离治疗,全部治愈。对 未患病者采用注射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疫情得以终止。  本次传入性风疹暴发原因分析:①首例患者的邻居系一外出务工患风疹后返家者,两人关系 甚密;②4月下旬以来,小雨连绵,气温较低,且该校面积较窄,通风不良,使风疹病毒存 活力增强,易于扩散;③该校学生缺乏对风疹病毒的免疫力;④发生疫情后,学校及当地有 关部门未及时报告疫情,特别是出现第一次发病小高峰后,对患者未采取有效隔离治疗措施 ,对易感者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导致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作者:戴维;王莉萍;朱正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用狂犬病疫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早在1885年,路易*巴斯德证明狂犬病毒能通过兔神经系统重复传代而减毒,并制备出有效的疫苗首次用于人体免疫,从而开创了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发展史。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神经组织疫苗到现行的以组织培养疫苗为主的过程,并且正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  一、早期使用的传统疫苗[1-3]  1885年巴斯德尝试用感染狂犬病毒固定毒的兔脊髓干燥后制成减毒活病毒,给一名9岁男孩进行13次连续、毒力剂量逐渐增加的暴露后处理获得了成功。1908年Fermi通过在室温下用1%酚处理脑组织改进了巴斯德的方法,但悬液中仍有高达100 MLD50的残余毒力。1911年Semple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将脑组织悬液于37℃用酚固定、灭活,制备了无毒性的Semple疫苗。1925年Hempt通过补加乙醚处理,进一步确保了疫苗的无毒性。使用Semple疫苗后严重的神经麻痹事故的发生率在1/500~1/2 000间,这种疫苗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仍在广泛使用。我国自1949年起,一直使用由羊脑制备的Semple疫苗,直至1980年停止使用,由原代地鼠肾细胞疫苗取代。

    作者:王继麟;严家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