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狂犬病防制工作不容忽视

唐青;俞永新

关键词:狂犬病毒, 国家, 法定报告传染病, 基因工程疫苗, 生物学的发展, 预防与控制, 乙类传染病, 全基因序列, 狂犬病预防, 狂犬病疫情, 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流行, 动物狂犬病, 周边地区, 政府, 载体表达, 应用, 野生动物, 研究领域, 细胞纯化
摘要:我国在公元前300多年就有狂犬病的记载,从发现狂犬病的那一天就开始了狂犬病的防治,并且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有关狂犬病研究的各个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狂犬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子结构的阐明,狂犬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的日益明确和狂犬病毒基因工程口服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在狂犬病预防和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人狂犬病已从80年代的每年数千例降至目前的数百例;Vero细胞纯化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成功;人腺病毒和禽痘病毒为载体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和/或核蛋白制备基因工程疫苗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有保护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继续努力和解决。  目前人狂犬病多见于亚洲的印度、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孟加拉国、越南和缅甸等国家,而北美和欧洲,狂犬病主要限于野生动物中。我国仍属于人狂犬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我国周边地区很多也是狂犬病高发病国家。从这种人、动物狂犬病的分布可以看出,人狂犬病流行的国家大都属于尚不够发达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也揭示了一个社会整体治理的水平问题。因为狂犬病的流行很多是人为造成的,是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规秩序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在国际上,我国已逐步被列入发达国家行列,在许多领域,我们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可是我们在狂犬病的防制方面与众多飞速发展的领域不相符合。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先进要体现在方方面面,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狂犬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必须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在过去,死亡数一直位居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国在狂犬病的控制方面卓有成效。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狂犬病疫情的下降,这种政府参与的多部门的联手协作没有能够继续下去,致使各部门各自为政,有些地区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这种缺乏整体和全面有序的工作现状很难使狂犬病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流行性出血热Ⅱ型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安全性及血清学效果观察

    为观察流行性出血热(EHF)Ⅱ型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安全性及血清学效果,山东省卫生防疫站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和浙江省台州市卫生防疫站合作于1999年在浙江台州和山东高密共同进行了人群接种观察。  一、材料和方法  1.疫苗:Ⅱ型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为天元生物药业生产,新药临床研究批件(1999)制申体第六号,疫苗批号:980526、980623、980609,所用毒株为Z37;另以该公司生产的双价疫苗为对照组,批号:990307。以上两种疫苗有效期均为两年。  2.观察对象:分设南北两个观察点,南方点设在浙江省台州市,北方点设在山东省高密市。选择16~60岁无EHF病史健康人,随机分组,分别接种单价Ⅱ型和双价疫苗。  3.疫苗分组及接种对象:单价Ⅱ型疫苗(批号:980526、980623、980609)接种对象分别为高密市卫生防疫站职工(466人)、台州市交警(396人)、高密市农民(124人)和高密市卫生防疫站(60人)。双价疫苗(批号:990307)接种对象高密市税务局职工(503人)。  4.接种部位与免疫程序:接种部位在上臂三角肌内,每人每次接种1 ml,按0、7、28 d接种3针。  5.反应观察:在4个组中,每组各选50人于每次接种前及接种后24、48、72 h分别进行全身体温和局部红肿反应观察。具体观察方法及判断标准参见文献[1]。  6.免疫学效果观察:4个组各选择30人,于免前、全程免后2周采静脉血,进行荧光抗体和中和抗体检测。  (1)荧光抗体检测:抗原片为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制备,羊抗人荧光抗体购自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批号:990310。阳性界值为1∶10。  (2)中和抗体检测: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

    作者:王志强;王宇露;傅继华;王少军;姜玉亭;李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上海市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预防控制策略

    目的 分析1950~2000年上海市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评价预防控制策略。方法 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死亡病例病毒分离和间接荧光法测狂犬病毒IgG。结果 上海市狂犬病发病率1950年的1.98/10万为高,1958~1988年无本地内源性感染病例,1989年至今共发生19例狂犬病病例。1985~2000年9月报告的20例狂犬病病例平均潜伏期66.37 d,平均病程4.55 d,其中70%未经任何医疗预防处理。194例阳性犬咬伤者经及时全程医疗预防处理后,均未发病。结论严格的犬类管理,及时伤口处理,注射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可以预防狂犬病和降低发病率。

    作者:胡家瑜;徐天强;伍稚梅;施燕;赵丽丽;沈蕊华;刘敏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临沂市百岁老人长寿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为探讨百岁老人体质状况及影响因素,寻求健康老化途径,对临沂市33名百岁老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1.对象与方法: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为基础,选择山东省临沂市所辖9个县区内的百岁以上老人,通过档案及旁证法等确定年龄无误者共33名作研究组;另选百岁老人邻居中居住条件相似、年龄在70~88岁的老人40例作对照组。并于1997年3月至1998年12月分别对其进行了综合调查,采集样本,并对各项血液生理指标及头发微量元素等进行检测和分析。各组资料均经统计学处理。  2.结果:  (1)一般资料:被调查百岁老人共33人,分布于临沂市9个县区,年龄在100~112岁,平均年龄103.4岁,其中男14人、女19人,男女之比为1∶1.4。农民26人,占79%;工人4人,占12%;干部及脑力劳动者3人,占9%。33名百岁老人中文盲和半文盲占79%,有长寿家族史者21名(调查32名,1名情况不明)。

    作者:季海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1世纪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面临的挑战与任务

    众所周知,21世纪人类将迎来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的超速积累,不但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着根本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达,交通、通讯的便捷,互联网的应用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公共卫生国际化成为可能。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加复杂,人们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这一切都决定了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笔者试图从两方面来论述我国21世纪疾病预防与控制所面临的挑战与任务。  一、21世纪疾病预防与控制面临的挑战  1.疾病监测与信息系统无法满足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需要。疾病监测与信息系统应能及时反映疾病谱的变化,定期向全国公布国民健康状况,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疾病报告系统;尚未建立依法报病的监测系统和运行机制;大疫情报告系统中漏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居民对全国的健康状况更是缺乏系统的了解;通过疾病监测系统和信息系统向政府提供的政策性建议也十分有限。  2.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仍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首先,由于我国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人口素质的差异、卫生条件的不同,特别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其次,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等既带来了经济发展、交通便捷、人口流动,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势必造成原本在局部流行的疾病流行范围扩大,导致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再次,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交往的飞速发展也加速了一些传染病全球化的进程,新发传染病传播速度加快,一些过去得到控制的传染病重新蔓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北京昌平地区1990~1999年腹泻病原菌监测

    为了解北京昌平地区腹泻病原菌分布及构成特点,探讨其流行规律,制定可行的防治措施,于1990~1999年6~8月采集昌平区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大便标本2 226份进行病原菌检测及细菌耐药性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标本来源:昌平区医院肠道门诊1990~1999年6~8月就诊腹泻病人大便。  (2)检测内容:所有标本均检测霍乱弧菌、沙门菌、志贺菌、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EIEC、ETEC),部分标本还检测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及其他引起腹泻的细菌。  (3)分离和鉴定方法:粪便标本直接接种SS、Mac、SIB、弧菌琼脂分离,按常规方法进行鉴定,1998年后用API细菌鉴定系统鉴定。  (4)诊断血清:沙门菌、志贺菌、病原性大肠杆菌血清购自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API试条及配套试剂购自法国梅里埃公司,药敏试验培基及纸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标准菌株由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提供。以上全部诊断试剂及培基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作者:牛桓彩;王连秀;赵维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狂犬病防制工作不容忽视

    我国在公元前300多年就有狂犬病的记载,从发现狂犬病的那一天就开始了狂犬病的防治,并且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有关狂犬病研究的各个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狂犬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子结构的阐明,狂犬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的日益明确和狂犬病毒基因工程口服疫苗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在狂犬病预防和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人狂犬病已从80年代的每年数千例降至目前的数百例;Vero细胞纯化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成功;人腺病毒和禽痘病毒为载体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和/或核蛋白制备基因工程疫苗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有保护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有许多问题有待于继续努力和解决。  目前人狂犬病多见于亚洲的印度、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孟加拉国、越南和缅甸等国家,而北美和欧洲,狂犬病主要限于野生动物中。我国仍属于人狂犬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我国周边地区很多也是狂犬病高发病国家。从这种人、动物狂犬病的分布可以看出,人狂犬病流行的国家大都属于尚不够发达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也揭示了一个社会整体治理的水平问题。因为狂犬病的流行很多是人为造成的,是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规秩序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在国际上,我国已逐步被列入发达国家行列,在许多领域,我们已经居世界领先地位。可是我们在狂犬病的防制方面与众多飞速发展的领域不相符合。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先进要体现在方方面面,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狂犬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必须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在过去,死亡数一直位居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我国在狂犬病的控制方面卓有成效。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狂犬病疫情的下降,这种政府参与的多部门的联手协作没有能够继续下去,致使各部门各自为政,有些地区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这种缺乏整体和全面有序的工作现状很难使狂犬病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作者:唐青;俞永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云南玉溪地区首次发现斑点热

    玉溪市红塔区地处云贵高原西南、云南省中部,属中亚热带半湿润冷冬高原季风气候,辖2乡7镇30多万人口。1999年6~8月对7个镇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病例组)进行调查,以非发热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室温补体结合法,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抗原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抗体效价≥1∶8为阳性;根据抗体滴度、排除其他立克次体感染后确诊16例北亚蜱传斑点热(北亚热)病例。  调查本地常住人口273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5.8%,GMT为13.8,其中病例组阳性率为18.0%(38/211),GMT为14.6,对照组阳性率为8.1%(5/62),GMT为9.1,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4.4%(19/132)、17.0%(24/141),差异无显著性(χ2=0.35,P>0.05);年龄组阳性率:<7岁27.3%(6/22),7~18岁10.2%(6/59),19~40岁12.6%(11/87),>40岁19.1%(20/105),经检验χ2=5.08,P<0.05。6个镇检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高仓34.2%(14/41),大营街20.7%(17/82),州城10.0%(1/10),研和9.5%(2/21),春和9.4%(6/64),北城6.4%(3/47)。在高仓、大营街、春和三镇捕获的46只家鼠血清中检出阳性6份(褐家鼠4份、黄胸鼠2份),阳性率13.0%。鼠体表采到蜱8只,村外草丛中采到蜱6只,经初步鉴定为粒形硬蜱(12只)、血红扇头蜱(2只),鼠带蜱率、带蜱指数分别为:黄胸鼠16.7%(2/12)、1.5(3/2),褐家鼠14.7%(5/34)、1.0(5/5)。总带蜱率、带蜱指数分别为15.2%、1.1。确诊病例16例,平均潜伏期6 d,焦痂发生率43.8%(7/16),有中高度发热,呈弛张热型,持续2~15 d;多数出现头痛或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头晕、乏力、恶心、食欲减退、嗜睡等症,少数出现结膜充血、关节痛等;皮疹多不明显,6例在躯干、四肢或臀部出现散在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退色,发热5~8 d出疹,持续3~4 d消退;2例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  以上结果提示:①红塔区存在北亚蜱传斑点热,很可能存在斑点热自然疫源地,这在玉溪市乃至云南省都属首次报道;②由于IgG抗体产生较晚,因而本次调查病例组抗体阳性率可能低于实际感染率;③病例与抗体阳性者的比例为1∶2.4(16/38),且对照组检出阳性证据,说明北亚热除显性感染外还存在隐性感染;④结合从家鼠体表采集到媒介蜱、鼠血清中检出北亚热抗体,推测该区北亚热可能是以住宅型为主的自然疫源性感染,这也可能是儿童和老人感染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未调查野鼠,因而尚不能肯定是否存在野外感染;⑤调查发现多数病例临床症状不典型,焦痂和皮疹发生率较低,这将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⑥调查7镇中6镇发现阳性证据,从3镇捕获鼠类的血清中检出抗体,说明北亚热在该区分布可能较广,有必要进一步调查。

    作者:李雪梅;张德荣;陈存文;方桂琼;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卫生防疫站;张纯;郑毅;张远富;贺金荣;王仕明;常丙功;阮树祥;董国有;彭开荣;鲁春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一起学校风疹暴发的流行病学分析

    2000年3月10日至6月20日,宜宾县李场镇中心小学发生一起传入性风疹暴发。全校 6个班共 有师生323名,累计发病161例,罹患率达49.85%。以小学三、四、五年级发病为主,占 发病总数的62.11%,无教师发病。男82例,女79例;发病年龄6~14岁,其中9~11岁占 发病总数的77.64%。本次暴发出现两次发病高峰,第一次小高峰出现在4月20~30 日,发病32例,占19.88%;第二次大高峰出现在5月20日至6月10日,发病110例,占6 8.32%。161例病人均无免疫史。全部病人均有较明显的临床表现,如症状轻,多数无发热 或低热,病程2~4 d,发病1~2 d内即出现遍及全身的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 ,疹后1~2 d退疹,不脱屑、不留痕等。5月15日前病人未隔离治疗,5月20日起对病人隔离治疗,全部治愈。对 未患病者采用注射丙种球蛋白被动免疫,疫情得以终止。  本次传入性风疹暴发原因分析:①首例患者的邻居系一外出务工患风疹后返家者,两人关系 甚密;②4月下旬以来,小雨连绵,气温较低,且该校面积较窄,通风不良,使风疹病毒存 活力增强,易于扩散;③该校学生缺乏对风疹病毒的免疫力;④发生疫情后,学校及当地有 关部门未及时报告疫情,特别是出现第一次发病小高峰后,对患者未采取有效隔离治疗措施 ,对易感者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导致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

    作者:戴维;王莉萍;朱正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双胎与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研究

    脑性瘫痪(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是脊髓灰质炎被控制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身体残疾的主要病因。低出生体重和窒息(胎儿宫内窒息和新生儿窒息)是目前公认的主要的脑瘫危险因素。由于双胎妊娠发生率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呈显著上升趋势,双胎又与低出生体重密切关联,这使得双胎与脑瘫关系成为倍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近由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妇婴保健中心刘建蒙博士、李竹教授和林庆教授等撰写的“中国脑性瘫痪与多胎妊娠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cerebral palsy and multiple births in China)发表于英国《国际流行病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0,29∶292-299)。这是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96-904-06-03)资助的“脑瘫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的子课题,这也是继“中国脑瘫的流行病学研究”(prevalence of cerebral palsy in China)之后在该杂志发表的第二篇论文。  作者于1997年5~6月在长江下游江苏省南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苏州、吴县、吴江、昆山、太仓、锡山和江阴7个市(县)进行了0~6岁小儿脑瘫的流行病学调查。脑瘫的诊断标准是:①1周岁以内出现中枢性运动障碍的症状;②肌张力异常;③静止或运动时有姿势异常。同时具备①和②或③,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即可诊断脑瘫。论文报道,中国双胎儿脑瘫患病率为9.74‰(95%可信限:6.15‰~13.33‰),是单胎儿脑瘫患病率1.60‰的6.4倍。如果按出生体重的实际测量值进行分组,则低出生体重双胎儿的脑瘫患病率低于相同出生体重组别的单胎儿,而正常出生体重双胎儿的脑瘫患病率却高于相应的单胎儿;如果按标准正态离差进行分组,则双胎儿脑瘫患病危险性亦大于单胎儿。作者认为:①就出生体重而言,双胎儿与单胎儿是两个不同质的总体。按出生体重的实际测量值分组来比较双胎儿与单胎儿的脑瘫患病率有欠妥之处;②低出生体重可能是双胎妊娠的结局,双胎儿可能通过“双胎-低出生体重-脑瘫”因果链导致脑瘫;③双胎导致脑瘫的危险性随着胎儿的生长而呈增长趋势;④双胎导致脑瘫的可能途径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双胎妊娠使胎儿发生各种不利情况的危险性增加,包括胎儿畸形、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胎盘血管异常分流和双胎之一死亡等;二是“子宫膨胀学说”,即随着胎儿的生长,子宫膨胀及子宫内拥挤所引发的各种产前和产时不利情况;⑤脑瘫可能的发病机理除了脑部缺血缺氧以外,可能还包括脑部的发育畸形或缺陷。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太原市115名3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免疫应答调查

    乙型肝炎(乙肝)是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之一,乙肝疫苗的问世为乙肝的预防提供了主动、经济、便捷、有效的武器。为了解乙肝酵母基因工程疫苗接种剂量与免疫应答效果,对乙肝基因工程疫苗5 μg三针免后儿童进行了抗-HBs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对象:太原市某区7月龄至3岁幼儿115名,其中7月龄至1岁18名;1.1~2岁44名;2.1~3岁53名。男58名,女57名。  (2)疫苗:乙肝酵母基因工程疫苗为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接种剂量为5 μg×3针,采用0、1、6月三针的免疫程序。  (3)血清标本的收集及检测时间:应用经高压灭菌处理的一次性试管采集标本,分离血清后,置-20℃冰箱备用。检测时间为1999年4月。

    作者:赵和平;张玲荣;殷云;殷果华;翟如芳;常少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挖空细胞在病理诊断尖锐湿疣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挖空细胞在组织学上诊断尖锐湿疣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挖空细胞作为诊断标准,对2 063份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诊断,其诊断结果与病理学上诊断尖锐湿疣的“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以挖空细胞作为尖锐湿疣的组织学诊断标准,其诊断的灵敏度为77.93%,特异度95.26%,阳性预告值97.25%,阴性预告值66.70%,阳性似然比81.81,阴性似然比23.17,漏诊率22.07%,误诊率4.74%。结论 挖空细胞是细胞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或其他病毒后,在形态学上发生特异性改变,是诊断尖锐湿疣的重要组织学依据,但不是组织学上诊断的唯一标准。

    作者:Huang Zongming;黄宗明;杨守京;李青;晏培松;李良寿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国产新型人用狂犬病疫苗临床观察及免疫学效果评价

    1994年后,我国部分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厂家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倡议下,开始研究 纯化狂犬病疫苗,现完成新药临床观察的有十余家企业。笔者就 这些疫苗的临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1.纯化原代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近几年来我们对已完成的9家企业的9批纯化地鼠肾细胞 狂犬病疫苗的临床观察进行综合分析。这些临床研究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主持,邀请 地方防疫站参加现场工作,人体血清抗体水平测定和总结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完成。 这9批疫苗除第9号为未加佐剂疫苗,其余均为加入氢氧化铝佐剂的疫苗。临床研究受试人群 基本上随机选择,不分性别年龄。有的临床研究依新药临床批件要求设立对照组(多为法国 产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商品名维尔博)。研究一般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注射少量受试者, 观察无严重的副反应,再进行第二阶段的扩大观察。第二阶段通常分3组即全量组、减半剂 量组和大人群观察组,前两组采血测定免前和免疫后一针2周后的人血清抗狂犬病抗体水 平(每组约30人)。大人群观察组不采血,只观察副反应。人血清抗体阳转标准为WHO规定 的≥0.5 IU/ml,低于此值则为阴性。

    作者:刘增顺;郑海发;董关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苏州市1994~1999年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情况调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面广,流速加快,流量增大,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其生活、工作条件与常住人口有所不同。为揭示流动人口中传染病发病的特征,我们收集了1994~1999年苏州市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传染病发病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苏州市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资料。常住人口指拥有本市户籍并长期居住在本地的人群,流动人口指未拥有本地户口而在本地居住,且领取暂住证的人群。  2.资料来源: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疫情资料来自传染病常规报告卡表,人口资料来自苏州市公安局户政科。  3.统计方法:对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发病率采用u检验分析。

    作者:陈立凌;邵梦篪;蔡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部分城市老年聋患病情况调查

    目的 研究老年聋在老年人群中的现状、分布特点以及对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六城市8 252例≥60岁的常住老年人老年聋患病情况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了横断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老年聋总患病率为33.7%,既往诊断率为15.9%,仅为现患率的47.1%;60~、65~、70~、75~、80~、85~岁年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21.6%、30.0%、35.6%、42.6%、55.5%、61.6%,随着年龄的增高患病率增加(P<0.01);老年聋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北京地区患病率高为58.5%,职业是影响老年聋患病率的重要因素,从事家务劳动者患病率较高为48.9%,从事科教文卫者患病率较低为28.5%。老年聋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表明,年龄、职业、地区的不同和老年聋密切相关。结论 在中国老年聋患病率较高,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且存在地区、职业、文化程度的差别;既往诊断率远低于现患率,提示今后应加强老年聋的防治工作。

    作者:于普林;黄魏宁;郑宏;刘桂芳;段春波;杨泽;高芳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控制对策探讨

    目的 了解育龄妇女、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及其关系,婴儿胎传抗体衰减情况,不同月龄婴儿对麻疹疫苗的免疫应答情况,探讨减少小月龄麻疹病例的对策。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水平。结果 58对育龄妇女及其婴儿中有51对麻疹抗体相同,7对不同,但只相差1个滴度,且两者抗体均处于低水平。通过对胎传抗体追踪观察发现,新生儿抗体水平不高,3月龄时降低50%,6月龄和8月龄降到15%左右,抗体水平很低,几乎无保护作用,且6月龄和8月龄婴儿接种疫苗后免疫成功率间无差别。 结论 说明母婴麻疹抗体间有密切关系, 由于目前育龄妇女麻疹抗体水平低,因此,可通过对育龄妇女接种麻疹疫苗来提高婴儿抗体水平,同时建议在某些地区将麻疹初免时间从8月龄提前到6月龄时进行。

    作者:王联君;康顺爱;刘英;姜晓春;孙丽英;姜忠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老年人牙齿楔状缺损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分析楔状缺损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对493名机关干部使用Smith(TWI)磨损指数进行楔状缺损的患病情况调查。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该组人群楔状缺损患病率90.5%,患牙率30.5%,患牙均7.49颗。楔状缺损患病率和患病程度随年龄而增加;年龄、性别、偏侧咀嚼、每日刷牙两次和近中错牙 合因素是楔状缺损形成和发展的危险因素。 结论 牙 合应力疲劳及刷牙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清;王嘉德;李萍;李吉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上海市城市社区高血压人群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07例高脂血症、104例临界高脂血症和108例正常血脂的LDL-R基因多态性。结果 发现LDL-R基因型有3种,即(+/+)型、(+/-)型、(-/-)型。男性,3组均有(+/+)基因型,高脂血症组2例,临界高脂血症组和正常血脂组均为1例。高脂血症组、临界高脂血症组、正常血脂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1.18%、46.15%、19.05%,3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4.51%、25.00%、11.11%。高脂血症组和临界高脂血症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正常血脂组(P<0.05);女性,3组均无(+/+)基因型,且3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LDL-R AvaⅡ(+/+,+/-)基因型与高脂血症(OR=3.08)、临界高脂血症(OR=3.82)关联显著。结论 上海市城市社区高血压人群中男性高脂血症LDL-R基因(+/-)基因型显著高于正常血脂组,(+)等位基因频率也明显高于正常血脂组,说明LDL-R基因多态性与高脂血症发生有一定关系,LDL-R基因可能是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之一。

    作者:刘爱萍;詹思延;李立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用狂犬病疫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早在1885年,路易*巴斯德证明狂犬病毒能通过兔神经系统重复传代而减毒,并制备出有效的疫苗首次用于人体免疫,从而开创了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发展史。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神经组织疫苗到现行的以组织培养疫苗为主的过程,并且正在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  一、早期使用的传统疫苗[1-3]  1885年巴斯德尝试用感染狂犬病毒固定毒的兔脊髓干燥后制成减毒活病毒,给一名9岁男孩进行13次连续、毒力剂量逐渐增加的暴露后处理获得了成功。1908年Fermi通过在室温下用1%酚处理脑组织改进了巴斯德的方法,但悬液中仍有高达100 MLD50的残余毒力。1911年Semple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将脑组织悬液于37℃用酚固定、灭活,制备了无毒性的Semple疫苗。1925年Hempt通过补加乙醚处理,进一步确保了疫苗的无毒性。使用Semple疫苗后严重的神经麻痹事故的发生率在1/500~1/2 000间,这种疫苗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仍在广泛使用。我国自1949年起,一直使用由羊脑制备的Semple疫苗,直至1980年停止使用,由原代地鼠肾细胞疫苗取代。

    作者:王继麟;严家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的研制及免疫学效果观察

    目的 以Vero细胞为基质,研制新一代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 方法 以CTN-1V10为生产毒株,以<150代Vero细胞为培养基质, 采用转瓶旋转培养,按不同时间收获病毒液,经过澄清、浓缩、纯化、灭活制成精制Vero 细胞狂犬病疫苗。从以此工艺制备的疫苗中选取一批做为免疫学效果观察的受试疫苗。按暴 露后免疫程序接种63人,其中受试疫苗接种33人,法国维尔博狂犬病疫苗接种30人,观察不 良反应和测定中和抗体。结果 新研制的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 各项指标完全符合WHO的有关质量要求。两种疫苗全程免疫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均为100%,中 和抗体受试组为11.94 IU/ml;维尔博疫苗对照组为11.69 IU/ml。结论  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不但制造工艺合理,而且副反应轻微,免疫原性 良好。

    作者:于伟;刘兆文;钱浩;鲁宏;王宏伟;李福安;窦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疾病的分布,以确定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以及相关的危险因素[1]。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常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地图,而且只能采用手工方法或使用一些简单的软件[2, 3],很不方便,效率也不高,尤其是数据量很大时,更是难以进行。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GIS已成为很多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4]。  一、GIS的组成和功能  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研究和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系统[15]。也可简单地定义为用于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4]。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为了处理大量的土地和环境数据,加拿大的Roger和美国的Duane从不同角度提出了GIS,1972年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anad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CGIS)全面投入运行和使用[15]。GIS的产生,不仅为空间数据分析和制图带来了革命,使得该项工作变得比较容易,而且超越了任何一个学科的范围,将空间概念引入到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加深了人们对有关空间问题的分析和理解[2, 3]。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随着计算机产品性能的不断提高、价格不断下降,加速了GIS的发展,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应急救援、市场分析、经济建设以及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4,15]。

    作者:韩光红;张习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