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恙虫病立克次体山东株在野鼠内脏分布研究

刘运喜;杨占清;吴钦永;苏明

关键词:恙虫病立克次体, 山东, 野鼠, 内脏, 匀浆, 小白鼠, 组织印片, 接种, 黑线姬鼠, 分离材料, 报告, 阳性率, 大仓鼠, 脏器, 学者, 屋顶, 田鼠, 体内, 鼠肝, 肾脏
摘要:目前对鼠体内恙虫立克次体(Rt)的分离,一般采用取鼠肝、脾、肾混合匀浆后接种小白鼠腹腔传代[1,2],但一些学者单独采用脾匀浆[3,4],或脾与肾混合匀浆[5,6]接种小白鼠亦能成功地分离出Rt,于恩庶等报告从鼠(沟鼠、屋顶鼠、田鼠)脑、脾和肾脏内分离Rt结果并不一致,以肾为分离材料为阳性率为高,脑、脾次之[7].作者采用Rt分离及脏器组织印片检查等方法分别从黑线姬鼠、大仓鼠的脾、肝或肾中分离到Rt,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杆菌O157的致病性:1例大肠杆菌O157∶NM和副溶血性弧菌的重叠感染

    目的探讨从杭州一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O157∶NM的致病性.方法对一重叠感染大肠杆菌O157∶NM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急性腹泻患者,调查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特性分析、血清学鉴定、毒力试验等,并采集发病后第4、18天血清与分离菌株试管定量凝集试验,检测其特异性抗菌抗体.结果菌株26-1为大肠杆菌O157∶NM,Vero毒素阴性,未携60MDa质粒,EHEC溶血素基因阴性:菌株26-2为副溶血性弧菌,为强毒株.患者第4、18天血清与分离菌株未见凝集阳性反应.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资料,考虑诊断该病例为急性副溶血性弧菌肠炎.结论我国人群和家畜肠道中可能存在一类致病性不明或非致病性的大肠杆菌O157菌株;EHEC的鉴定应重视毒力因子的检测,同时亦不能忽视患者是否有其它肠道病原体的重叠感染.

    作者:潘劲草;孟冬梅;黄诚孝;斯国静;邓晶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以丙硫苯咪唑、左旋咪唑治疗感染囊尾蚴猪的试验

    猪囊尾蚴病(简称猪囊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共患互染的寄生虫病.本病不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而且屠宰后其胴体、内脏无利用价值,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人感染有钩绦虫病,严重危害健康.近年来,国外应用吡喹酮治疗牛囊尾蚴病及国内有以吡喹酮,丙硫苯咪唑治疗猪囊尾蚴病的报道,都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沈维力;张洪伟;成栓之;陈学;潘亚茹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恙虫病并发肝损害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为探讨恙虫病与肝损害的临床关系,作者从1984年6月以来,对本院所收治的恙虫病病例中有肝损害的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现将有肝损害的37例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曾传生;向吉夫;黄爱群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从海南省人血清中检出甲属虫媒病毒HYM1抗体

    1995年,从海南省立才蚊虫标本中分离到1株病毒,编号为HYM1.经理化、生物学性状及血清学鉴定表明HYM1与MAY病毒抗原性相近.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海南省部分地区人血清标本共426份,进行了抗体检测.其中当地人血清标本226份,阳性17份,阳性率为7.08%.驻海南省部队人血清标本200份,阳性1份,阳性率为0.5%.

    作者:徐春华;蒋廉华;田小东;林立辉;陈唯军;赵春生;陈焕勇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目的克隆并表达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以制备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方法利用 PCR 技术扩增日本血吸虫大陆株的 cDNA 基因,经 BamHI 和 EcoRI 双酶切后定向克隆于原核表达质粒 PEGX2-T,并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研究.结果获得目的基因克隆,在大肠杆菌可诱导表达约 44kD 的融合蛋白,该重组抗原能被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特异性识别.结论成功地表达了一种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田生和;段凯;赖建平;王大坤;郑宏;石磊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复方新诺明预防HIV感染患儿卡氏肺囊虫肺炎(附46例分析)

    卡氏肺囊虫肺炎(PCP)是儿童艾滋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预防卡氏肺囊虫肺炎对于延长艾滋病患儿的生存期至关重要.本文总结4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儿使用复方新诺明(SMZco)预防卡氏肺囊虫肺炎,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赛斌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环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新进展

    环状病毒(Orbivirus)是呼肠病毒科(Reoviridae)的一类虫媒病毒,通过吸血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蠓、蜱、蚊、白蛉等)传播给脊椎动物(包括人),并在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这两种宿主体内繁殖,引起人、野生动物、家畜等相关疾病.

    作者:陈娟;黄祥瑞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与转归

    在病毒性疾病中,有些为自限性感染,即感染后病程较短,随体内病毒被迅速清除而痊愈[1].如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胃肠炎等等.有些则为慢性感染,感染后病程长,病毒能在体内较长期存在,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如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1].各类传染病中,目前对人类健康威胁大的莫过于慢性病毒性传染病(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艾滋病等).这些病毒持续感染的机制一直是困扰传染病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难点.

    作者:张敏;朱善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卡氏肺囊虫基因分型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卡氏肺囊虫(Pneumocystis carinii,Pc)于1988年被证明是一种真菌,主要引起免疫妥协患者,特别是感染HIV的AIDS患者的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在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中,传统的表型分型方法,如用特异抗血清仅能区分来自不同宿主及不同地理区域的Pc,不能进行株鉴定,难以满足实际需要[1~3];现代的基因分型方法,因其分辨力和分型率高而倍受重视.由于感染人类的Pc尚不能人工培养,RFLP[4]、PFGE[5]等需用大量病原体的分型方法并不适合临床及环境样本中微量Pc的分析.

    作者:杨湘越;王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华支睾吸虫病免疫诊断研究进展

    华支睾吸虫病是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内引起,又称肝吸虫病,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检获虫卵,但因虫卵小或感染度轻、排卵少而易于漏诊,免疫诊断可弥补不足.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显著提高了免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效果,其在临床辅助诊断和疫区流行病学调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现将近年来有关本病免疫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静;章子豪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用Vero-E6细胞大量增殖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研究

    目的为了探讨建立一种简便而可靠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增殖方法,以得到较大量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方法采用了以Vero-E6细胞增殖恙虫病立克次,并且对Vero-E6感染细胞的培养条件进行了改进.结果成功地使恙虫病立克次体在Vero-E6细胞中得到大量增殖.结论改进后的Vero-E6细胞培养法可以获得大量的恙虫病立克次体,该方法既经济又适用.

    作者:张志强;胡玲美;杨青;刘昕昕;魏安明;鲁志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感染对小鼠垂直传播及DNA原位杂交的研究

    本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稳定L型,经多种方式感染雌性昆明种小鼠,发现雌鼠妊娠率、每胎分娩的子鼠数及子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对感染鼠子宫内膜、胎盘及子鼠肝、肺等组织作免疫组化及金葡菌L型地高辛核酸探针原位杂交,结果发现金葡菌L型感染雌鼠子宫内膜、胎盘及子鼠肝、肺中金葡菌L型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60.5%、93.3%及60%:金葡萄L型DNA探针原位杂交后在感染鼠子宫内膜、胎盘绒毛及子鼠肺组织中均发现有金葡菌D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8%、33.3%、16.6%,均高于对照组.提示L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方式导致2代动物先天性感染,这可能是引起妊娠异常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夏佩莹;刘勇;汪万英;姚敏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幼鸽暴发新城疫及其对人感染报告

    1997年11月,河南省荥阳市某鸽场饲养的10~15龄的肉鸽相继发病.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病原分离鉴定和动物实验,证实为鸽新城疫.同时此期间发生了1例鸽新城疫对人的感染,一并报道如下.

    作者:陈丽颖;王亚宾;张红英;王自振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斯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中肠免疫活性抗原的研究

    目的鉴别斯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中肠具有阻断疟疾传播作用的免疫活性蛋白,并对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蛋白在中肠的分布进行定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电转移印迹技术(EITB)分析斯氏按蚊雌、雄蚊和中华按蚊雌蚊中肠的免疫活性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对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抗原进行定位.结果斯氏按蚊雌、雄蚊蚊中肠抗原及中华按蚊雌蚊中肠抗原与斯氏按蚊雌蚊中肠抗血清作用,分别显示9、9和6条蛋白带;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壁外侧出现较强的亮绿色荧光,肠壁细胞核仅出现样弱的亮绿色荧光.结论上述三种抗原间既有相同的免疫活性蛋白带,也有各自特异的蛋白带,79、76、60、46kDa的蛋白带为斯氏按蚊雌蚊中肠特异性免疫活性蛋白带;斯氏按蚊雌蚊中肠免疫活性蛋白主要分布在中肠肠壁外侧,仅有少量分布在肠壁细胞核.

    作者:魏秋芬;高兴政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汉坦病毒二次感染的小鼠实验研究

    为阐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能否产生抗体依赖感染增强现象(ADE),我们作了小鼠实验研究.先给18只乳鼠颅内注射1LD50陈株病毒,使其发生不显性感染,20d后,其中17只小鼠血清中出现HFRS特异性IFA抗体.将此17只小鼠分为二组,第一组在腹腔注射2%甲基纤维素后再向腹腔注射1LD50陈株病毒;第二组(对照)仅向腹腔注射地鼠肾细胞(BHK-21)培养上清液.结果第一组于第2次攻毒后2~10d先后发病死亡,死前血清特异性IF抗体几何平均滴度较基础值增长7倍多(11.48±2.82 Vs 93.35±2.00,P<0.01),血尿素氮(BUN)亦明显增高(6.22±1.09mmol/L Vs 11.66±3.77 mmol/L,P<0.01), 血清中查出特异性免疫复合物,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并查到特异性抗原,肾皮质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部分肾小管内有管型发现,而对照组无上述变化.这些结果提示小鼠二次感染后可发生抗体介导的感染增强现象,而其肾脏病变除病毒之直接作用外,尚可能有免疫反应尤其是Ⅲ型变态反应的参与.

    作者:章莉莉;倪大石;孙志坚;黄湘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钩端螺旋体不同菌群引发临床胃肠型差异研究

    以往对我省钩端螺旋体病临床型与感染钩体血清群(菌群)关系分析中发现:不论强毒或弱毒菌群均可引发黄疸出血、肺出血等重症型病例,但是强毒菌群引发重症型患者的比例显然高于弱毒菌群[1].现进一步对几个主要流行菌群与临床胃肠型及流感伤寒型的感染发病关系分析结果发现:两个临床型出现频率的差异,在感染菌群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特作如下报道.

    作者:杨文映;李翠芝;陈明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临床标体中钩端螺旋体及其L型的检测与鉴定

    目的为探讨钩体L型在钩体病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及是否具有致病作用.方法对患者血、CSF 进行 MAT;对患者血、CSF及尿液进行钩体及其 L 型培养;对培养出的钩体 L 型进行免疫酶染色、免疫荧光染色、SDS-PAGE、DIBA 及电镜等方法鉴定.结果 MAT 阳性率为19.17%(60/313);钩体普通培养阳性率11.88%(41/345);钩体 L 型阳性率24.93%(86/345).培养出的 L 型经上述方法鉴定为钩体 L 型.结论钩体 L 型培养应与 MAT 及钩体普通培养同时进行,以防漏诊.

    作者:宋秀宇;唐素兰;林特夫;黄谷良;汤郡;娄峥;马登宏;张郁文;屈洪党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汉坦病毒(Hantavirus)研究进展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在临床上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自1978年李镐汪等从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汉坦病毒76-118株以来[1],各国学者相继分离到不同型别的汉坦病毒.特别是1993年美国西部暴发流行致死性极高(50%)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2],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重视.

    作者:姚智慧;董关木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几种不同方法制备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的比较

    目的比较3种不同的基因组 DNA提取方法制备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抽提法、Wizard基因组DNA纯化试剂盒和磷酸钠盐溶液,分离提取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通过DNA含量测定和PCR鉴定,比较它们的提取效果.结果前两种方法制备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的效果相仿,纯度较高;第三种方法为简便,所得的DNA含量明显高于前两种方法,但其纯度较低,蛋白质含量高.结论 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第3种方法简便、快捷、经济,更有实用价值.

    作者:江钢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肺包虫病的诊断与外科处理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我国北方尤以畜牧业发达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而肺包虫的发病率反次于肝包虫病居.第二位.我院自1982~1998年共救治肺包虫病46例,本文就其单发、多发性肺虫病合并其它部位包虫及并发症的诊断处理、手术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国斌;郝永存;余生林;王永成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微生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