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胃扭转临床X线诊断

陈安安;冯淑惠

关键词:新生儿, 胃扭转, 临床, 血运障碍, 贲门区, 纵轴, 幽门, 网膜, 器官, 梗阻, 程度, 报告
摘要:胃扭转又名胃翻转,是一种少见疾患.胃扭转可以是胃大弯沿胃的纵轴(器官轴)向上翻转,也可以是幽门区沿胃的横轴(网膜轴)向贲门区翻转,其程度可以不同,临床上可引起梗阻和血运障碍.现将我院所遇5例新生儿胃扭转报告如下:
福建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85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85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zing enterocolits,NEC)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7年6月至2004年5月收治NEC患儿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68例,其中<32周50例;足月儿15例,过期产2例.平均发病日龄为生后7.35±5.34,早产儿为8.31±6.45,足月儿为5.23±2.43.85例中,治愈52例(61.12%),死亡23例(27.06%),放弃10例(11.76%).单因素分析发现NEC患儿死亡组较治愈组合并败血症、腹膜炎、呼吸衰竭、肺透明膜病、代谢性酸中毒、心衰、休克、新生儿窒息、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高.治愈组中,BellⅠ期30例(57.7%),BellⅡ期13例(25%),BellⅢ期9例(17.3%).死亡组BellⅡ期为9例(39.1%),BellⅢ期为14例(60.9%).回归分析显示腹膜炎、呼吸衰竭、休克、窒息、严重感染有意义.结论腹膜炎、呼吸衰竭、休克、窒息、严重感染为影响NEC预后的危险因素,积极防治各种合并症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作者:陈冬梅;陈涵强;郑敬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桩核冠修复138例临床体会

    桩核冠是使经过完善根管治疗的残根残冠得以长期保存的一种常用修复方法.它是利用金属桩插入根管内以获得固位的一种冠修复体.它以其固位好,修复牙冠比较美观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桩核冠是由桩核和外冠两个部分组成.桩核的固位由插入根管内的金属桩获得,而与桩一体的核则形成外管的预备体大部分外形.外冠可选用非贵金属烤瓷全冠、贵金属烤瓷全冠、金沉积冠、全瓷冠.

    作者:林培;郑定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房间隔膨出瘤17例超声诊断与临床分析

    房间隔膨出瘤过去仅在给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尸解时偶尔见到,因此被认为是较少见的心脏疾病.随着超声波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疾病逐渐被人们所探讨、认识.我院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共发现房间隔膨出瘤17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庄瑞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个性化设计人工半骨盆置换术临床应用2例报告

    目的介绍个性化设计人工半骨盆的临床应用.方法在骨盆CT扫描三维重建的基础上,由厂家制造出树脂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模拟手术,根据截除之瘤段设计人工半骨盆应用于临床.结果2例患者分别随访19个月和4个月,一例弃拐行走,一例死亡.结论个性化设计人工半骨盆置换是目前骨盆肿瘤,特别是髋臼区肿瘤的较好治疗选择,可行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梁珪清;林凤飞;郑忠;李炜明;陈国龄;林葆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腹腔镜辅助大肠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微创外科是一门新兴的外科学技术,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及住院时间短等[1]优点,受到外科医生及病人广泛欢迎.以腹腔镜外科为代表的微创外科符合现代治疗理念,即以病人治疗后心理和生理上大限度的康复成为外科治疗的终极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以来,微创外科得到迅猛的发展.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应用在腹腔镜辅助下对28例大肠癌病人施行根治术,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熠;沈晓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老年胸腔积液56例临床分析

    老年胸腔积液是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但对其性质的判断、病因的确定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现将我院60岁以上老年胸腔积液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朱玉芳;陈淑琴;翁丽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无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6例报告

    目的进一步证实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普通丝线取代钛夹和生物夹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应用普通丝线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6例.结果全部病人于术后第3~5天出院,无任何并发症.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普通丝线取代钛夹和生物夹结扎胆囊管和胆囊动脉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陈钢亮;徐卫红;黄寅;仇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侧方淋巴结清除在46例下段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扩大直肠根治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上方淋巴结转移率为54.3%,侧方淋巴结转移率为19.4%,侧方淋巴结与癌肿肠壁浸润的深度及分化有关,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结论侧方淋巴结清除特别是在分化差及肿瘤肠壁浸润深的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作者:余养生;严宏;方公贤;王振飞;陈江田;陈壮威;蒋文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护理部深化改革竞聘上岗实施方法探讨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质量好坏与病人的生命安危、医疗质量和医院声誉密切相关.深入护理改革,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也是护理部工作重点之一.近年来,我院作为漳州市卫生系统的一个改革试点单位,护理部通过几项竞聘上岗的护理改革,使我院的护理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对竞聘上岗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康亚婵;朱金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改良Salter氏手术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21例

    目的通过对21例(24髋)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临床治疗观察,探讨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一期内收肌切断、骨牵引,二期骨盆Salter截骨,股骨粗隆下短缩、旋转截骨,及关节囊部分切除紧缩缝合为主的综合性手术矫正全部畸形,术后石膏外固定或牵引4~6周,拆除石膏牵引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全部21例随访2~10年,应用SaverinX线评定标准和Mackay临床评定标准,效果满意,优良率达83%.1例差(4%),无一例切口感染及截骨处不愈合,无一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结论对于闭合复位失败及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在髋臼Salter截骨的同时,做股骨短缩和旋转截骨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黄常红;王飚;陈顺有;林清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以缺氧诱导因子-1为靶点的肿瘤治疗展望

    机体内环境中氧的稳定对有机体的发育和生理来说非常重要.缺氧是肿瘤迅速生长和转移的共同特征.适应缺氧吮匦璧拇蠖嗍鞍椎牡骺卦诨蛩?其通过结合一个转录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HIF-1)调控,HIF-1保市蜇列--5'-ACGTG-3'存在于调控基因缺氧反应元件(HRE)中[1].

    作者:李晓峰;陈仕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新生儿胃扭转临床X线诊断

    胃扭转又名胃翻转,是一种少见疾患.胃扭转可以是胃大弯沿胃的纵轴(器官轴)向上翻转,也可以是幽门区沿胃的横轴(网膜轴)向贲门区翻转,其程度可以不同,临床上可引起梗阻和血运障碍.现将我院所遇5例新生儿胃扭转报告如下:

    作者:陈安安;冯淑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视神经减压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总结手术显微镜下经眶鼻外筛蝶窦或经鼻内窥镜下筛蝶窦径路视神经减压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分析16例两种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经治疗与护理,11例视力从术前无光感、眼前手动提高到术后视力0.3~1.2,5例因病情重视力未恢复.结论做好视神经减压术术前、术后护理与临床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郑秋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选择性麻醉分离额肌筋膜瓣治疗上睑下垂34例

    目的探讨术中留有功能的额肌筋膜瓣在上睑下垂矫正术中的特殊作用.方法应用术中存留功能的额肌筋膜瓣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先天性上睑下垂34例,其中双侧16例.结果术后经过3个月以上随访,上睑缘均位于角膜上缘下1~3 mm之间,重睑线和睑缘弧度自然满意.结论术中保留额肌上提功能,有利于判断额肌确切位置,避免不必要的过多分离,尤其二次手术时,避免损伤或(和)误缝周围组织,同时有助于客观预测术后上睑活动幅度和睑缘弧线动态变化,使手术简单化,总体效果得到提高.

    作者:郑清健;林根辉;杨宇;郑胜武;刘加宁;丁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小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48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立迈青)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54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LMWH 0.4 m1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10天.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连续30天.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监测治疗前后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及肝、肾功能等变化,观察有无出血等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25%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1).但无明显减少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简便,疗效较好,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张乔;张德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46例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有消化不良表现但无器质性胃病变发现的一组临床症侯群,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据欧美国家统计,成人消化不良发生率为20%~40%.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治疗以胃动力药+制酸药为主,合并有精神心理因素者加用抗抑郁药,其有效率为70%左右.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消化不良14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素酶与肿瘤转移

    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1)肿瘤血管生成;(2)肿瘤细胞穿越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和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组成的屏障.该屏障主要由2种成分构成:一是结构蛋白;二是糖氨聚糖.其主要成分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sulfate proteoglycan,HSPG).HSPG主要由一个蛋白核心和数个与之共价连接的线性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侧链组成,参与一系列生理和病理过程[2].

    作者:程柏松;陈仕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促肝细胞生长素、丹参注射液对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比较

    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是从猪肝中提取的一种多肽制剂,临床证实对多种肝炎具有良好的疗效[1].而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活血化淤的作用,多年来已应用于肝炎及肝硬化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近6年来,我们对两种药物在肝炎治疗中的疗效作了观察比较.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我们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病毒性肝炎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于蓉;林细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清TGF-β1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及其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91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1]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各组血清TGF-β1含量,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α1-微球蛋白(α1-MG),同时检测各组尿肌酐(尿Cr)、空腹血糖(F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等.结果血清TGF-β1在3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尿TRF/Cr、α1-MG/Cr、ACR经对数转化后3组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异,且其均随糖尿病肾病进程相平行升高.相关分析显示,血清TGF-β1与尿TRF/Cr,尿α1-MG/Cr,ACR、FPG、HbAlC成正相关.结论TGF-β1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测定DM患者血清TGF-β1含量的变化,对于DN发病机制的研究,尤其是监测早期DN的发生和病情发展程度均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韩晓芳;潘时中;杨立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开罐式截囊下超声乳化术31例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的推广,使许多基层医院得以开展.但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及手术条件的限制,在广大农村,仍有大量成熟期的白内障尚未手术.在条件好的医院,目前已使用台盼蓝、吲哚青绿染料对前囊膜进行染色后实施CCC撕囊.而在基层,却不具备此条件.笔者自2001~2004年对此类患者采用开罐截囊下行超声乳化术,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采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福建医药杂志

福建医药杂志

主管:福建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