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意外死亡分析及防范措施

刘海涛;陈备;阮鹤瑞;刘江玲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 住院, 意外死亡, 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疆自治区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的分析,提出防范意外死亡发生的对策。方法对某三级精神专科医院2005-01~2013-12近八年住院病人中意外死亡病例进行客观的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近八年发生的18例意外死亡病例中,意外死亡原因分别为自杀、猝死、窒息、跌伤,分别占意外死亡的55.56%、22.22%、16.67%、5.56%。自杀患者中又以精神分裂症占首位。结论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死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多样性的特点,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防范措施,能有效地防止意外死亡的发生,减少医患纠纷,保证医疗安全。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ASSR ABR 与鼓室声导抗测试在婴幼儿听力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诱发电位(ABR)与鼓室声导抗测试在婴幼儿听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2~2012-01转诊听力诊断中心的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及门诊就诊疑有听力损失的婴幼儿1081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以ABR检测结果为标准;试验组行ABR联合ASSR和鼓室声导抗检测,以ABR和ASSR反应阈共同作为诊断标准,对比两组异常率有无差异,以及试验组中声导抗在各程度中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异常率为54.74%,对照组异常率为48.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轻度和中度听力损失程度中:声导抗异常率较高,分别是80.38%和84.43%,且ASSR的0.5 kHz反应阈值与ABR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SR反应阈测试可以弥补click-ABR阈值不足。鼓室导抗测试方便、快捷、无创,在婴幼儿中耳功能客观评估及长期随访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任雪莲;窦晓宁;王华;秦胜民;杨燕燕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骨科术前麻醉中肺栓塞的诊治和预防

    目的:探讨骨科术前麻醉患者肺栓塞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方法2013-12~2014-03收治2例术前麻醉中肺栓塞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其高危因素、致病原因、发生时间、诊治流程及治疗结果,评价临床实用的致死性肺栓塞早期诊断与治疗策略。结果2例术前麻醉中发生致死性肺栓塞患者经及时急救插管与溶栓,均病情稳定,随访3个月未再出现病情反复。结论骨科术前麻醉患者肺栓塞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救治不及时容易导致死亡。简单实用的早期临床诊治流程和个性化的预防措施是减少肺栓塞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的有效策略。

    作者:林慧艳;娄云鹏;李海玲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彩超诊断巨大室壁瘤1例

    1病例资料患者,男,74岁。因胸闷、气短就诊。体检:血压130/80 mm Hg,律齐。心音减弱,心尖部Ⅲ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陈旧性下壁、侧壁心肌梗塞, avL、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0.02 m,V5、V6 T波倒置。超声检查见:左房52 mm,左室舒张期内径122 mm,收缩期内径106 mm,主动脉升部45 mm左室整体运动不协调,下壁、侧壁心肌明显变薄,运动减弱,增厚率消失,二尖瓣叶回声增厚、增强于心尖四腔心面见左室侧后壁明显向外侧瘤样膨出(38.4 cm2),闭上附着中等回声团,二尖瓣口见反流束达左房中下部,主动脉瓣口见反流束达左室流出道水平,LVEF 19%。超声提示:左房、左室明显扩大。二尖瓣口轻-中度反流。左室侧壁室壁瘤及附壁血栓形成。心功能减低改变。

    作者:陈备;阮鹤瑞;杨婷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临床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06~2014-12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70例,患者均予以临床护理,分析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患者呼吸困难、咳痰、胸闷、嗜睡与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社会活动、日常活动、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且QOL评分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可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并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薛娜娜;李玉琢;安贺娟;王建梅;刘玉芳;马京华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GOS ( glasgow outcome scale)等预后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9~2013-09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患者。观察组给予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预后的GOS评价情况,两组瞳孔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治疗6个月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预后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两组在手术治疗后瞳孔缩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治疗7 d后的生活质量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可有效改善患者的GOS评分及生活质量,是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有效的治疗选择。

    作者:陈谦;水涛;郭再玉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 IL -1β和 IL -18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患者血清IL-1β和IL-18的变化,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试验组分为活动期UC患者(42例),缓解期UC患者(20例)和正常对照组(10例)。结果活动期UC患者血清IL-1β和IL-18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和对照组(P<0.01),缓解期UC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血清IL-1β和IL-18含量明显升高;活动期UC重型组血清IL-1β和IL-18含量高于中型组和轻型组,与病情轻重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活动期UC患者血清IL-1β和 IL-18含量显著升高,可作为病情活动性、严重性及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

    作者:郭虹;曹蕾;王瑞芳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不同血糖变异指标在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血糖不稳定指数(GLI)、血糖变异系数(GLUcv)、血糖标准差(GLUsd)及平均绝对血糖波动幅度( MAGE)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存活和死亡)和病情严重程度(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分组,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GLI、GLUcv、GLUsd及MAGE水平,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下面积大小对比四种血糖变异指标对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根据不同预后分组,各组之间GLI、GLUcv、GLUsd及MAGE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严重脓毒症组的这四种血糖变异指标明显较脓毒症组明显增高。 GLI、GLUcv、GLUsd、MAGE及平均血糖(GLUave)评价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0.801、0.779、0.793和0.664。结论四种血糖变异指标评价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均较GLUave能更好地评价预后。

    作者:冯慧远;胡敦重;崔云亮;赵良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熟练掌握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影像价值。方法应用百胜MYLABSIX+彩超,探头频率7.5~10 Hz对69例经超声诊断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影像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9例阑尾炎中,急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63例,诊断符合率76%,其中阑尾内有粪石或粪石嵌塞的3例,诊断符合率91%,阑尾周围脓肿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5%,上述病例均行超声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结论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为患者提供了一个直接、简便、安全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客观的诊断依据。

    作者:陈备;阮鹤瑞;徐静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8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体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体会及分析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心脏骤停( CA )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新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 AHA)心肺复苏( 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予以患者CPR抢救。评价患者的CPR成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31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49例患者CPR失败,心肺复苏成功率为38.75%(31/80)。在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上,心肺复苏成功组患者院内复苏比例高于失败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失败组,复苏开始时间及复苏持续时间短于失败组( P均<0.05);在发病原因上,急性呼衰组患者复苏失败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保证心肺复苏的及时性、规范性、有效性是提高抢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同时,年龄、复苏地点、复苏开始时间、复苏持续时间及发病原因均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海林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高龄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一种严重肺部并发症,以肺毛细血管损伤、肺泡内血液渗出及间质水肿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导致氧和二氧化碳弥散和交换功能障碍,临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是治疗重度ARDS的主要手段,然而在一些合并气压伤和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保护性肺通气、肺复张手法、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等策略的应用受到限制,使其救治难度随之增加。体外膜肺氧合( ECMO)作为一种有效的心肺支持治疗手段,近年来逐渐用于ARDS的治疗,ECMO既能让心肺得到休息同时亦能对血液进行充分的氧合及二氧化碳清除,切实解决了ARDS治疗中的难题。现报道1例高龄肺炎合并ARDS危重患者应用ECMO治疗体会。

    作者:刘海峰;左六二;陈德珠;朱瑞秋;卢剑海;胡允兆;林敬成;陈文兆;周柱江;苏用鹏;郭活成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浅析

    为进一步缓解贫困人员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目前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的试点。本文主要探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的必要性,同时结合两制度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作者:孙晓锦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论细节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中的作用

    目的:浅议细节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60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血液透析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血液透析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探讨细节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中的作用。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节护理对预防血液透析置管感染具有积极的临床作用,能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率和满意度,该模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作者:马翠兰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甲磺酸双氢麦角碱逆转高皮质激素血症所致的小鼠绝望样行为

    目的:研究甲磺酸双氢麦角碱对高皮质激素血症所致的小鼠绝望样行为的逆转作用。方法将60只C57BL/6N小鼠随机分组,实验进行4周后观察体质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在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静止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脾脏和胸腺质量均显著下降(P<0.01),NF-L和SYP两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甲磺酸双氢麦角碱组能显著缩短模型动物在行为学中的不动时间( P<0.05),并显著上调NF-L和SYP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甲磺酸双氢麦角碱能够保护神经元,逆转高皮质激素血症所致的小鼠绝望样行为。

    作者:戴建国;王中立;陈琳;黄玉芳;赵玉男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台州市急诊创伤患者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浙江省台州地区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流行病学,为提高该地区创伤的防范与急救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010-03~2014-10台州市博爱医院、台州市立医院及中心医院急诊收治的278例急诊创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受伤时间、创伤原因、创伤部位、ISS分值、创伤严重程度、死亡原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78例急诊创伤患者中,男性占68.35%;21~50岁的中青年占75.90%;农民工是创伤的主要群体,占45.32%;7~10月伤员占67.27%,其中7:00~8:59、11:30~13:59、18:00~19:59为创伤发生的高峰时段;交通伤占创伤原因的35.97%,高处坠落占25.18%,台风伤占19.06%;创伤部位以四肢/骨盆为主,占38.13%;ISS评分为(10.78±2.79)分,重症伤员占35.72%,死亡组ISS评分(22.81±7.52)分;死亡原因以头颈部创伤为主,占35.29%。结论台州地区急诊创伤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农民工为主,主要致伤、致死因素为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及台风伤,集中在7~10月,创伤部位以四肢/骨盆为主,但头颈部外伤为主要死因,且死亡病例ISS评分相对较高,故需要多方面加强宣传预防及提高临床救治能力。

    作者:周未林;谢凯;王天兴;刘仁格;华云德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高原地区子痫88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高原地区子痫前期及子痫的分娩方式、结局、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0-06~2014-06高原地区88例子痫前期及子痫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高原地区用药后全部病例血压降至正常,尿蛋白转阴,水肿逐渐消退。经药物治疗抽搐控制2小时后,12小时内,按病人孕周及具体情况酌情予终止妊娠。结论高原地区子痫前期及子痫的患者剖宫产是佳终止妊娠的分娩方式。对育龄妇女、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促使孕产妇自觉地从妊娠早期进行定期的产前检查。妊娠高血压疾病产妇尽早治疗,积极控制子痫前期及子痫的发作、及时终止妊娠是治疗子痫前期及子痫的极为重要的措施,是降低孕产妇围产期的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张英玲;杨惠莲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研究

    目的:探讨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及转阴与未转阴肺结核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4、IL-6、IL-8、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明确细胞因子在肺结核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0例菌阳肺结核患者及20例正常人群。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后65例转阴,15例未转阴,比较治疗前后肺结核患者血清IL-4、IL-6、IL-8、TNF-α水平变化。结果菌阳肺结核组治疗前后血清IL-4、IL-6、IL-8、TNF-α水平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转阴肺结核组与未转阴肺结核组TNF-α、IL-4、IL-6、IL-8水平变化统计意义明显( P<0.05),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痰菌阴转,胸片病灶吸收好转,空洞缩小。结论细胞因子IL-4、IL-6、IL-8、TNF-α在菌阳肺结核发病、治疗后肺结核转阴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仲维高;陈爱琴;刘冰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Sweet 与 Ivor -Lewis 入路行胸下段食管癌手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究分析经左胸入路(Sweet)和经右胸和上腹正中切口术(Ivor-Lewis)两种方式治疗胸下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06~2014-06我院收治的120例胸下段食管癌患者,并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Sweet路径手术的患者74例,经Ivor-Lewis路径手术的患者4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痊愈出院,其中Sweet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Ivor-Lewis手术组患者,但是Ivor-Lewis手术组的出血量明显少于Sweet手术组,并且其清扫淋巴结的数量也明显多于Sweet手术组,Ivor-Lewis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Sweet手术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胸下段食管癌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Ivor-Lewis手术可降低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一胜;吴其琛;鲍方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不同剂量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治疗的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4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血液灌流(HP)对于不同剂量急性百草枯中毒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02~2014-02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共4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病例,进行中毒严重程度评分,根据不同中毒剂量将患者分为A组(20例,<25 mL),B组(10例,25~40 mL),C组(15例,>40 mL),比较不同中毒剂量患者HP治疗的效果。结果45例患者均为急性百草枯中毒,中毒剂量小于25mL(HP10例, non-HP 10例)和中毒剂量大于40 mL组患者( HP 10例,non-HP 5例),单纯加用血液灌流治疗较常规内科治疗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25~40 mL组(HP 6例,non-HP 4例),HP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内科治疗组( P<0.05)。结论中毒剂量在25~40 mL的患者应该选择常规内科治疗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其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王武超;钱显光;朱继红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液中乙醇的不确定度评估

    目的:建立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以报告更客观准确的检验结果。方法用顶空气相色谱内标工作曲线法测定血液中乙醇浓度,从测定程序分析测量不确定度。结果测量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为2.15×10-4,标准及内标纯度引起的不确定度为1.02×10-2。结论影响顶空气相色谱内标工作曲线法测定血液中乙醇的不确定度的因素主要是标准及内标溶液的配制与稀释(体积),样品的取样所产生的误差。

    作者:徐冬新 刊期: 2015年第z1期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年龄、性别、NIHSS评分、发病时间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以性(P>0.05)。两组采取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控血糖、血压、血脂,镇静,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30 mL加入25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每日1次静脉注射,连续治疗4周。监控两组的生命体征和肝肾功能;观察比较用药后14 d和28 d两组的NIHSS评分、MMSE评分;用药后3 d和7 d血清中IL-1水平以及用药后7 d和14 d血清中VEGF水平。结果在用药14 d和28 d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用药后28 d,治疗组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3 d和7 d治疗组的血清IL-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7 d和14 d治疗组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并能够显著促进患者的智力恢复,其治疗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促进VEGF表达有关。

    作者:陆红 刊期: 2015年第z1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