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岛市立体急救网络的建设与运行

徐相瑞;安蓬;曹嘉;贺军;黄永森;杨华;李琳

关键词:120直升救护机, 医疗急救, 急救网络
摘要:立体急救网络系统是指多维的陆、海、空一体的医疗集群、救护技术、手段和方法,应用于各种灾难发生后对急、危重伤病员的快速救治,它标志着一个地区的急救水平.青岛立体急救网络系统建立后,经应用直升救护机救治伤病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循环血小板生成素和血管活性肽类的动态变化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循环血小板生成素(TPO)、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动态改变及与血小板PL计数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及血常规检查检测13例患者治疗前、治疗4 h、第2天及第3天的循环血液TPO、ET、CGRP及PL.治疗分别采用尿激酶溶栓和/或常规治疗.结果①患者血液TPO、ET、CGRP水平均较正常明显升高,差异显著.其中TPO、ET升高持续至来诊后第3天TPO分别为(124.70±12.62) ng/L、(121.56±13.31) ng/L、(125.65±16.98) ng/L、(117.00±7.05) ng/L对比(90.00±5.00) ng/L,P<0.01;②比较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或/和不同治疗方法各时间点的血液TPO、ET、CGRP水平无显著差异;③TPO、ET、CGRP、PL之间均无相关性;而患者年龄与CGRP呈显著性负相关(r=-0.455,P=0.002).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血清TPO升高,其升高受到血小板以外的因素调节;溶栓治疗对TPO水平无影响.血浆CGRP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可能是老年人易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原因之一.

    作者:侯晓平;王洁;许瑞佳;高莲生;曾益华;刘宏利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泮托拉唑与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及对胃内pH值24 h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配对分组法,将8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分为泮托拉唑治疗组与洛赛克对照组.结果泮托拉唑治疗组病人呕吐咖啡色液体,解柏油样便停止时间、胃内pH值2、4、6.4三个水平的时间,与洛赛克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泮托拉唑与洛赛克相比具有同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张东力;邵园园;张筱琴;宋祖军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急诊重症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急诊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0例急诊重症感染患者,分为两组:1组就诊后直接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共40例;2组首先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70例.治疗3~5 d无效者换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用药方法: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 g/次,Q 6~12 h.治疗时间3~11 d,平均6 d.结果两组治疗后体温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组治疗后体温较2组治疗后体温下降更显著;1组在有效控制感染时间上明显短于2组;1组霉菌检出率明显低于2组;1组细菌清除率、阴转率明显高于2组;两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急诊重症感染病人起始经验性地应用覆盖广、杀菌力强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可有效控制感染、降低死亡率、缩短治疗重症感染的病程.初始经验性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并不增加二重感染的发生率,合并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对其有良好的耐受性.

    作者:王勇;傅研;张蕴;陈晓雄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SPECT检查分析颅脑外伤后脑循环状况体会

    我们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标记药物用99mTC-ECD灌注采集图像,对18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检查,将扫描图像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敦涛;刘典永;李晓陵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改良灌肠法治疗慢性菌痢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1999年11月~2002年1月我科采用氧氟沙星、大蒜素改良灌肠法,治疗慢性菌痢急性发作病人13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正斌;李敏;宫耀宇;孙宗立;祝晓宇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与急救中心

    中国成功加入WTO以后,医疗服务尤其是急救服务标准化、国际化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海口市急救中心在借鉴国外的一些医疗机构推行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于2001年2月,率先在城市急救中心中推行这一管理体系,并于2001年12月13日顺利通过英国摩迪国际认证有限公司的外部认证,成为我国首家通过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QMS)认证的城市急救中心.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陈正梅;吕传柱;张玉霞;徐梅玲;余松;陈爱琴;吴至任;周才旺;蒙碧波;王洪武;周志宏;许振章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牛磺酸对家兔肾上腹主动脉阻断所致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家兔肾上腹主动脉阻断所致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ARIRI)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家兔随机等分为3组(每组n=8):假手术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和牛磺酸治疗组(Ⅲ组).Ⅱ、Ⅲ两组建立肾上腹主动脉阻断所致ARIRI的动物模型,Ⅰ组不阻断主动脉血流.Ⅲ组于阻断主动脉前5 min静注牛磺酸150 mg/kg.Ⅰ、Ⅱ组以等容积生理盐水取代牛磺酸.动态检测血中BUN、Cr、SOD、MDA、AT-Ⅱ、尿β2-MG的变化,以及肾皮质中SOD、MDA的浓度.结果Ⅲ组在灌注期血BUN、Cr、AT-Ⅱ及尿中β2-MG含量明显低于Ⅱ组(P<0.05或P<0.01),血和肾皮质MDA浓度明显低于Ⅱ组(P<0.01),SOD活性显著高于Ⅱ组(P<0.01).Ⅱ组电镜下见明显肾小管损伤及坏死,而Ⅲ组肾小管损伤轻微.结论牛磺酸对家兔肾上腹主动脉所致ARIRI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与其抗氧化作用及抑制AT-Ⅱ的生成有关.

    作者:夏芳;王泽华;周青山;夏中元;詹丽英;熊桂仙;黄海波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胚胎心肌细胞移植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周边区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观察胚胎心肌细胞移植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周边区后第72小时内的存活情况.方法移植组结扎成年大鼠冠状动脉的同时在预测的梗死周边区注射培养的胚胎心肌细胞,对照组在正常大鼠的心肌内注射培养的胚胎心肌细胞,空白组结扎冠状动脉的同时在与移植组相同的部位注射等量的培养液.在移植后第72小时采集标本,进行普通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观察.结果在移植组和对照组都可以看到移植的胚胎心肌细胞的存在,空白组未发现有移植的胚胎心肌细胞.结论移植后72 h内胚胎心肌细胞在正常大鼠的心肌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周边区都可以存活.

    作者:张瑶;于玲范;关振中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现就我院1980~2000年资料较全的52例先心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手术疗效进行分析及总结.

    作者:周祥林;戴天宁;孙大强;吉宏韬;李志翔;江瑞阳;王怀功;张英民;金小平;张伟荣;丁秋萍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儿童集体禁用灭鼠剂中毒及抢救

    1996年1月1日~2001年4月30日,我院儿科共抢救鼠药中毒儿童115例,死亡5例.小年龄为1岁2个月,大14岁,4~6岁儿童占23%.毒鼠强中毒占60%,氟乙酰胺中毒占18.3%.现将抢救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林则彬;邢愚;徐惠;吕传柱;张玉霞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重症患者低磷血症致横纹肌溶解症分析

    我院ICU病房近3 a收治的重症病人中,8例确诊为严重低磷血症合并横纹肌溶解症(RM),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白雪歌;梁刚;刘玉芳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48例术后收缩压≥24 kPa(180 mmHg)或舒张压≥14.7 kPa(110 mmHg)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尼莫地平治疗组(23例)和硝酸甘油对照组(25例),两组病例均记录用药前和用约后5、10、30、60 min时血压和心率.所有患者均进行颅内压(ICP)监测,6个月后按GOS标准进行预后判定.结果两组用药后5、10、30、60 min血压均较用药前显著性下降(P值均<0.001),但心率和ICP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治疗组不良预后占3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降血压效果与硝酸甘油相近,但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且对心率和ICP无明显影响.

    作者:邓跃飞;钟志光;林吉惠;刘安民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葛根素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层钙凋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葛根素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抗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及机理.方法采用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钙凋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可以导致皮层钙凋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增加,葛根素可降低皮层钙凋磷酸酶和钙蛋白酶活性.结论葛根素抗缺血神经元凋亡的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这两种酶的活性有关.

    作者:高唱;王景周;王琳;周红杰;高东;姚国恩;张莉莉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诊断性腹穿在颅脑外伤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应用

    我急救中心于1995~1999年共收治80例颅脑外伤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后的患者.经诊断性腹穿明确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黄伟;邵峰波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肝外伤102例治疗体会

    现就我院1990~2000年间收治的102例肝外伤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02例,男79例,女23例.年龄7~68岁,平均32.5岁.

    作者:李又林;陈贵;刁同进;刘承刚;房师顺;海军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办好急诊医学专业大学本科教育 走发展我国急诊医学自己的路——祝全国第一个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的诞生

    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若从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之日开始计算,已逾15年了,我国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一包括院前急救、城市医院的急诊科、急诊ICU,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王一镗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30例临床分析

    冠心病是糖尿病(DM)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者,其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明显不同于非DM者,本文就此进行比较,以提高对DM并AMI的认识.

    作者:江奕文;王坚平;黄林贤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目的观察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观察组为34例全麻下胆囊切除术病人,分别在术前、术后3 d和术后7 d采静脉血测红细胞受体花环(R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IC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NTERT),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黏附抑制因子(RFIR).对照组32例,为健康体检者.结果术后3 d RFER、NTERT较术前上升,RFIR较术前降低(P<0.01),RICR上升(P<0.05);术后7 d RFER较术后3 d升高(P<0.001),RCR、NTERT较术后3 d升高(P<0.05),RICR、RFIR较术后3 d下降(P<0.05);术前与对照组各值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0.001);术后7 d与对照组的RFER比较P<0.001.结论胆囊结石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胆囊切除后7 d开始回升.

    作者:郭光琼;李丰良;李江;罗静;唐建中;李德亮;丁桂华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青岛市立体急救网络的建设与运行

    立体急救网络系统是指多维的陆、海、空一体的医疗集群、救护技术、手段和方法,应用于各种灾难发生后对急、危重伤病员的快速救治,它标志着一个地区的急救水平.青岛立体急救网络系统建立后,经应用直升救护机救治伤病员,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徐相瑞;安蓬;曹嘉;贺军;黄永森;杨华;李琳 刊期: 2002年第07期

  • 毒鼠强中毒致房颤2例

    毒鼠强是一种神经毒性杀鼠剂,病人中毒后常引起意识障碍、抽搐,而心脏毒性较罕见.我们接诊一起夫妻2人同一毒源毒鼠强中毒患者,除神经毒性外,均出现心脏损伤、房颤,报告如下.

    作者:吉星;宋祖军;李月彩 刊期: 2002年第07期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