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峥;汉业旭;刘琳;刘德海;赵国光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确定了医学会鉴定医疗事故的地位,而《侵权责任法》出台后,医疗纠纷民事赔偿中没有了医疗事故的概念,医疗损害责任鉴定由谁承担在实践中存在争议。通过对目前国内现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司法鉴定两种鉴定模式的利弊比较,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医疗损害技术鉴定制度的建议。
作者:郑雪倩;高树宽;曹艳林;王北京;邓利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医院不良事件内部报告系统的搭建与推广,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方法:搭建了以OA系统为依托的不良事件上报平台,由质量控制中心统一管理,内容涵盖医疗、护理、行政、后勤、总务、保卫等各部门,通过制度修订、流程梳理、全员培训等措施进行推广运行。结果:不良事件上报系统运行以来,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实际上报各类不良事件例数均有明显增加,应用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的能力大幅增强。结论:良好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可以促进全院质量体系的改进,防止差错的再次发生,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赵瑞萍;张兆旭;许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创建于1927年。其创始人是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实业史上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的卢作孚先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某大型公立医院通过实施院领导周查房制度,并结合该制度实施一段时间后的结果,阐述了查房工作有效督促了科室落实基本规章制度,并且要紧密围绕以患者为中心。认为院领导周查房制度可有效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查房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在于有规范的核心业务流程体系,同时指出院领导周查房制度的不足之处。
作者:王华明;王媛媛;邓光璞;黄洁伟;李文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为公立医院选择医疗就诊卡付费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复习法和定性系统评价方法,归纳医疗就诊卡的典型付费模式、主要评价内容及代表医院。以定性系统评价结果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建立医疗就诊卡付费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实地调查法对代表医院医疗就诊卡付费模式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归纳出5种典型的付费模式,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后发现各模式均存在一定的优劣点,其适用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公立医院应因势选择医疗就诊卡付费模式并进一步予以简化。
作者:李乐波;俞斯海;邱晓毅;雷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为扭转目前医疗纠纷管理不当引发的局面失控,在分析医疗纠纷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北京积水潭医院医患关系协调办公室10年成功经验为导引,提出医患关系管理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并将建立一站式医患关系管理部门、设立医患关系管理人员专业认证制度和医患关系全面信息化管理作为实现专业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作者:陈伟;田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将手机二维码技术应用于医院医疗设备的验收、核查、巡检、维修、防伪、技术培训以及设备库房管理、个人名片识别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分析了手机二维码在医疗设备管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和面临的问题。
作者:孙永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医院代煎制剂质量好坏直接关系中药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本文针对医院代煎制剂现状,从煎煮加工前人员、设备、环境等硬件条件,加工过程中煎煮时间、次数、用水量等工艺参数及加工后质量控制技术等多方面进行质量评价方法的探讨,并提出看法,以求进一步确保医院代煎制剂质量稳定、有效。
作者:范晓良;陈芳;阮伟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调查219名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总均分为57.51±13.99分,4个维度中社会领域评分高,环境领域评分低;社会支持总评分为31.84±8.79分,3个维度中主观支持评分高,支持利用度评分低;心理健康总均分为1.64±0.56分,10个维度中强迫症状评分高,恐怖症状评分低;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评分在性别和夜班频次分布上差异显著(P<0.05);社会支持评分在性别、年龄、人事关系、职称、职位、月收入和夜班频次分布上差异显著(P<0.05);心理健康评分在职称、学历和夜班频次分布上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生活质量偏低,获得的社会支持不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沈雪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法律地位被边缘化。研究表明,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预防体系是减少纠纷、缓和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为了完善国内医疗纠纷预防体系建设与医疗纠纷管理,保证《侵权责任法》的落实、建立完善的医疗纠纷预防体系及第三方调解和保险机制,有效处理医疗纠纷,解决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相关处置、病历等问题,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了相关课题组在分析《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医疗纠纷预防与管理的主要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提出建立和完善医疗纠纷预防体系、制定《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的相关建议。
作者:王远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情景演示法和PBL在医患沟通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评价问卷,通过对某医院参加培训的853名职工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别职工进行培训效果评价。结果:情景演示与PBL相结合方法在总体满意度、吸引力以及对于整个培训的帮助程度方面,除性别和工作年限外,其他因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后显示:年龄29岁及以下职工高于其他年龄段;学历为本科职工高于其他学历职工、护士高于医生和医技人员;初级职称人员高于其他职称人员。结论:情景演示与PBL相结合方法在医患沟通培训中的应用切实可行,培训效果良好,但需要进一步细化。
作者:孙鑫;吕春梅;董碧莎;余权;卓滋泽;王挺;王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创始人卢作孚先生曾经讲到:“做事有两要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位20世纪的中国民族实业家,在抗战初期中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率领他的船队成功实施中国“敦刻尔克”宜昌大转移;这位抱有富强中国宏愿的实践家,早在重庆北碚开展一系列乡村建设实验,将当年的穷乡僻野建设成为闻名遐迩的花园城区;这位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实业史上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正是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开拓精神,1927年创建了当年的峡区地方医院,如今的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
作者:郝秀兰;朱小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为了解上海市市级公立医院学科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对学科资源横向整合的看法,作者对上海市24所市级医院367名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立医院学科资源配置上存在着部分资源配置不足与配置过剩并存,学科发展大的掣肘是人才梯队建设不佳、缺乏有影响力的专家。建议医院及上级主管部门要重视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在人事制度和学科建设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并积极促进医院间横向医疗资源整合。
作者:杨丽;赵蓉;杨佳泓;郑培永;高解春;杜宁;何萍;应晓华;张璐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汇总北京地区19家医院图书馆1998年、2008年、2013年3次调查数据,了解这些医院图书馆在人力资源、馆舍硬件、年度经费、馆藏建设、服务等5个方面的变化,探讨本地区医院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对医院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吴晓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病历管理进行了相应规定。实践中医患双方对病历复印、病历封存、修改后病历的真实性等问题存在较多争议。通过对上述问题分别进行分析讨论,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修改、完善建议。
作者:王娟;李海朋;王将军;高树宽;陈特;李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郭燕红,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硕士,1989年8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进修医疗卫生管理。1991年至今一直从事医政管理工作,曾参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规、配套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近年来,组织各地专家开展了医疗纠纷预防、处理、技术鉴定以及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等课题研究,为修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提供依据。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深入了解全国防聋治聋医疗资源及相关工作情况,探讨今后防聋治聋发展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由原卫生部下发文件,通过全国各省相关主管部门转发至相关防聋治聋医疗机构,通过网上填写报送形式进行汇总。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国内防聋治聋工作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如防聋治聋医疗机构分布不均衡、听障预防工作薄弱、防聋治聋人才队伍缺乏、人才分布与结构不合理等。结论:发展国内防聋治聋事业需要国家顶层设计,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多个相关部门机构联合从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加强人员培训教育、进一步加强听力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推动防聋治聋工作。
作者:徐笑;杨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分析目前国内护理队伍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总结目前医院日常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运用精益生产管理理念来实施“禀议制度”、“轮调制度”、“年功序列制”等7条具体措施以稳定发展护理队伍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提高了护士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了护理队伍发展。
作者:冯欢;王亚玲;周先利;马立平;黄唯麟;宋彩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基于目前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流量过于集中的现状,为进一步规范就诊秩序,改善就诊感受,在多年来开展预约诊疗的基础上,探索分时段就诊方式。按时段测算各科室门诊流量,调整信息系统,分配不同时段的号源数量。同时组织医务人员培训,宣传、引导患者按照建议时段就诊,转变医院管理理念和患者就诊习惯。通过监测按建议时段就诊符合率、问卷调查等阶段性评价手段,发现医患双方对分时段就诊具有一定知晓、关注和认可程度,同时也反映出实际运行中的问题。
作者:姚峥;汉业旭;刘琳;刘德海;赵国光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