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景年才;卢义;张奎宏
目的探讨PTEN基因蛋白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检测PTEN基因蛋白在51例恶性黑素瘤以及30例皮内痣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恶性黑素瘤组织中PTEN表达强度低,总体阳性率52.9%(27/51),其中Ⅰ、Ⅱ、Ⅲ各期阳性率分别为59.4%(17/32)、38.5%(5/13)、33.3%(2/6);而皮内痣中PTEN均呈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00%(30/30),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可能与PTEN基因蛋白的低表达有关,PTEN基因蛋白表达缺失或低下者更易发生远处转移,标记PTEN可作为判断黑素瘤预后的一项指标.
作者:徐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肺嗜酸细胞类癌(oncocytic carinoid tumor of the lung,OCTL)是肺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典型类癌,临床上罕见,少有报道.本文报告1例,并结合文献讨论其组织来源、病理组织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郑景璋;甘梅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两者间有无差异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44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原发灶组织以及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中,BCRP的表达.结果(1)BCRP在乳腺癌原发灶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43.2%(19/44例),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高表达率为56.8%(25/44例);(2)经统计分析两者之间的表达并无差异(P>0.05);(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BCRP表达与患者的无病和总生存期皆无关(P>0.05).结论BCRP在乳腺癌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表达水平,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表达无明显差异且与预后无关.
作者:孙宇萍;王树滨;陈亦欣;刘雅洁;徐敏;陈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的Ⅰ~Ⅱ期宫颈癌术前静脉化疗的疗效.方法术前PVB方案化疗1~3个疗程,评价后行手术治疗20例(A组)按FIGO分期Ⅰ b、Ⅱa、Ⅱb.病理分类,鳞癌15例,腺癌4例,腺鳞癌1例;肿瘤直径大于4cm者8例,3cm~4cm者12例,1例颈管扩大至4cm,化疗后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双/单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除术.术后无淋巴结转移,随机选择同期手术治疗20例(B组),淋巴结转移3例,术后辅以放疗.结果A组化疗后有1例肿瘤完全消退,1例手术后病理标本中未见残留癌,其它明显消退,患者全部存活.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化疗使局部肿瘤缩小,宫旁浸润消失,提高手术成功率,消除亚临床病灶、微小转移灶,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并保留卵巢正常生理功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提倡.
作者:袁勇;高春英;王旭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急性穿孔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和提高疗效.方法对本院40例胃癌急性穿孔病人采用不同形式的治疗.10例行单纯穿孔修补术,其中4例在穿孔修补术后3周、1例在穿孔修补术后4周施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1例在穿孔修补术后3周施行二期根治性手术;6例行穿孔修补和胃空肠吻合术;16例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其中6例于术后3周行腹腔淋巴结清扫术;4例行胃癌根治术;2例行胃造口,空肠营养性造口术;2例行单纯腹腔引流、灌洗术.结果本组死亡4例.单纯腹腔引流灌洗术.穿孔修补、胃大部切除、胃癌根治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0个月,9.8个月、14个月和31个月.结论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注重护理,强调个性化原则,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分期手术,先施行胃大部切除术,而后五淋巴结清扫术,是胃癌穿孔患者的佳治疗方案.
作者:叶来英;郇金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布比卡因临床麻醉应用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方法以双盲随机方法分三组,分别应用0.375%,0.5%的罗哌卡因,0.375%的布比卡因行乳腺手术.分析两种不同浓度的药物对血压、心率、呼吸抑制、肌松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种浓度的罗哌卡因与0.375%的布比卡因比较,血压、呼吸抑制影响小,而且起效快.0.5%的罗哌卡因阻滞范围、肌松效果优于0.375%的罗哌卡因.结论两种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高位硬膜外安全有效,麻醉效果呈剂量依赖性.不同的手术方法选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
作者:王双燕;孙红;阚红莉;侯文杰;杨静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在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中的临床价值及操作方法.方法恶性肿瘤引起的阻塞性黄疸患者60例,在超声引导下做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结果57例置管引流成功,成功率95%.一周后51例黄疸明显减退,减退率89.5%.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是对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患者术前准备及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其操作方法值得深入探讨及掌握.
作者:张钧;祝英乔;高秀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0例,吉西他滨1 000mg/m2,静滴30~60分钟滴完.后用顺铂30mg/m2静滴,均为第1、8、15天给药,28天为1周期.结果部分缓解8例,稳定10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为40%.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王成;张彩霞;毕仲元;王立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女性,55岁,因腹胀、黑便1周入院.既往有胃溃疡病史10年.1周前不明原因出现头昏、乏力、腹胀,继之解黑便,量逐渐增多,后为解血便.
作者:姚彪;周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简便可靠的紫杉类药物激素预处理方法以及重度过敏反应后再输入的可能性.方法共483例肺癌病例进行1401疗程以紫杉类为主的化疗,其中212例、416疗程采用常规法激素预处理,即在注药前12小时及6小时各口服地塞米松10mg,再在注紫杉类药物前30分钟肌注苯海拉明40mg,静注西米替丁300mg;另外270例、985疗程采用简化法激素预处理,即在静脉点滴紫杉类药物前60分钟,将地塞米松10mg加入10%葡萄糖500ml静滴,再在注药前30分钟将地塞米松10mg、苯海拉明20mg、西米替丁300mg经滴壶先后加入.结果紫杉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在常规激素预处理组11.3%,在简化预处理组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两组发生重度(Ⅲ+Ⅳ度)过敏反应分别为8例(3.8%),12例(4.4%),即共20例重度过敏反应病例经紧急处理又将余下紫杉类药液顺利完成再输入.结论简化激素预处理法对预防减轻紫杉类药物过敏反应具有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特点.
作者:华新民;刘枫林;任宪伟;段贵新;李志杰;张春江;杨雨洁;张桂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部肿瘤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适应征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引导对148例患者进行穿刺细胞学检查,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阳性108例(70.3%),可疑阳性7例(4.7%),阴性30例(20.9%),穿刺失败3例(2.3%).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细胞学对肺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高,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冷继红;孙岩;方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以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系HL-60为模型,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阿斯匹林(ASA)对HL-60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MTT法测定ASA对HL-60细胞的抑制率,并分析剂量反应曲线;通过流式细胞仪(FCM)了解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1)ASA在浓度为(2.5~10.0)mmol/L作用72h后,HL-60细胞增殖抑制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其IC 50值为8.97mmol/L;并且2.5mmol/L ASA与100μg/ml Ara-c有协同作用;(2)ASA处理后HL-60细胞G0/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结论结果提示一定浓度ASA在体外能抑制HL-60细胞增殖,抑制率与ASA剂量相关;ASA抑制HL-60细胞增殖可能与其干扰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罗云;唐宗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气管隆突成型手术是目前胸外科中比较复杂,难度大,危险性高,并发症较多的手术之一,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做好术后护理非常重要.方法我科自92年以来行此类手术16例.术前良好的心理护理,呼吸功能训练及术后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呼吸道管理,饮食护理等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重点.结果本组16例患者,其中6例因病隋变化死亡,其余10例获得满意疗效.结论在本组患者护理过程中,我们正确运用护理程序.通过连续性的护理,保证了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获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杨雨杰;车冰;雷丹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的疗效,寻求胶质瘤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的41例胶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低分级胶质瘤23例,高分级胶质瘤14例,少突胶质细胞瘤4例,手术全切29例,次全切12例,20例接受放疗合并颈动脉灌注综合治疗,21例单纯放疗,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综合组及单放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7个月、10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综合组的生存情况明显高于单放组(1og Rank检验P<0.05).结论在脑胶质瘤术后放疗过程中同步使用颈动脉灌注榄香烯可改善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石静滨;祝洪义;赵金波;曲怡;张阳;侯菊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放疗疗效.方法选择1988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75例.毕Ⅰ式15例,毕Ⅱ式60例,均无锁骨上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确诊为鳞癌,按常规方法设1前垂直野2背斜野常规60Co外照射DT64~68Gy.结果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5.33%、14.67%、8.00%、5.33%,仍健在6例,均生存5年以上.统计分析显示,对生存有影响的因素有性别、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式及病变长度,x2值分别为8.12、17.40、6.31,P值分别为0.0044、0.0000、0.0120.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放疔疗效与一般食管相同,女性、毕Ⅰ术式、病变长度短者生存较好.
作者:郑广进;邹浩元;黄国栋;刘建华;肖叶生;郑志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转hIL-2基因的人胃腺癌细胞(MKN45/IL-2)的体外生物学特性及小鼠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以逆转录病毒PLXSN为载体,人白细胞介素2基因(hIL-2)为目的基因转染人胃腺癌细胞系,利用PCR技术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检测并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转染后的细胞IL-2的分泌量;利用MTT法绘制生长曲线;然后建立人胃腺癌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肿瘤体积、抑瘤率、生存期等指标观察MKN45/IL-2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结果转染后的MKN45肿瘤细胞体外生长能力无明显变化.24小时细胞培养上清IL-2的分泌量为100~200u/106细胞,体内实验表明MKN45/IL-2治疗组的移植瘤生长速度缓慢,体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生存期显著延长(P<0.05).结论逆转录病毒介导的hIL-2转染的MKN45肿瘤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未见明显变化,而体内实验显示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李莹;王志华;李殿俊;张春艳;马占好;杨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平逆饮治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方法设立中药平逆饮治疗组与西药洁丹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呕吐发生率为34%,对照组发生率为5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该方具有防治肿瘤患者化疗所致呕吐反应的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张越;景年才;卢义;张奎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甲酰四氢叶酸(CF)和5-氟尿嘧啶(5-Fu)腹腔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Seldinger方法,23例晚期大肠癌患者根据肿瘤部位不同将导管插入相应主要供血动脉,治疗组11例,动脉灌注L-OHP、CF、5-Fu;对照组12例,动脉灌注顺铂(PDD)、CF、5-Fu.每三周重复一次,治疗二次后评价疗效.结果临床症状缓解率、肿瘤有效率:治疗组为72.7%、63.6%;对照组为41.7%、33.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粘液血便、白细胞下降,大多为Ⅰ~Ⅱ度;对照组发生率较治疗组高,治疗组感觉神经毒性明显升高,但停药后可缓解.结论L-OHP联合CF、5-Fu腹腔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大肠癌具有疗效好,毒副反应轻、能耐受的特点.
作者:邹彦;柏玉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癌之一,其死亡率居全国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但其癌变机理仍不很清楚.近年来有关食管癌前病变及其癌变机理的研究备受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着大量研究.目前,关于食管癌相关基因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于食管癌前病变的研究特别是对癌前病变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还少有报道,现就此予以综述.
作者:孟霞;张立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的浓度与食管癌放射治疗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接受根治性治疗的食管癌187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26例,女性61例.采用60CO及6-10vX线,2或3野源皮距或等中心治疗,剂量50~70Gy/25-35F/5~7W.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红蛋白的浓度.结果放疗前血红蛋白的浓度高低,疗中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均影响近期疗效.结论血红蛋白浓度高,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好,反之差.
作者:张矛;左雅芳;田琦;何若吉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