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紫杉类药物前激素预处理的改进及过敏后再输入的探讨

华新民;刘枫林;任宪伟;段贵新;李志杰;张春江;杨雨洁;张桂香

关键词:紫杉类药物, 过敏反应, 预防, 再输入
摘要:目的探索简便可靠的紫杉类药物激素预处理方法以及重度过敏反应后再输入的可能性.方法共483例肺癌病例进行1401疗程以紫杉类为主的化疗,其中212例、416疗程采用常规法激素预处理,即在注药前12小时及6小时各口服地塞米松10mg,再在注紫杉类药物前30分钟肌注苯海拉明40mg,静注西米替丁300mg;另外270例、985疗程采用简化法激素预处理,即在静脉点滴紫杉类药物前60分钟,将地塞米松10mg加入10%葡萄糖500ml静滴,再在注药前30分钟将地塞米松10mg、苯海拉明20mg、西米替丁300mg经滴壶先后加入.结果紫杉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在常规激素预处理组11.3%,在简化预处理组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两组发生重度(Ⅲ+Ⅳ度)过敏反应分别为8例(3.8%),12例(4.4%),即共20例重度过敏反应病例经紧急处理又将余下紫杉类药液顺利完成再输入.结论简化激素预处理法对预防减轻紫杉类药物过敏反应具有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特点.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PTEN基因蛋白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PTEN基因蛋白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检测PTEN基因蛋白在51例恶性黑素瘤以及30例皮内痣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恶性黑素瘤组织中PTEN表达强度低,总体阳性率52.9%(27/51),其中Ⅰ、Ⅱ、Ⅲ各期阳性率分别为59.4%(17/32)、38.5%(5/13)、33.3%(2/6);而皮内痣中PTEN均呈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00%(30/30),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可能与PTEN基因蛋白的低表达有关,PTEN基因蛋白表达缺失或低下者更易发生远处转移,标记PTEN可作为判断黑素瘤预后的一项指标.

    作者:徐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CD44v6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乳腺癌CD44v6蛋白送行检测,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CD44v6蛋白阳性反应率为58.4%(28/48),与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结论CD44v5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是评估乳癌生物学行为的不良指标.

    作者:王进胜;林炳煌;林江华;何清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X线误诊分析(附5例报告)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属临床少见病,常误诊为胃癌、胃溃疡.我院发现5例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47~63岁.症状: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等.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术前经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

    作者:王兵;王中伟;胡景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高聚生联合腔内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恶性腹水是癌症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消除腹水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观察高聚生(HASL)联合腔内化疗治疗恶性腹水患者38例的近期疗效.方法尽量抽取腹水后,一般抽1 000ml~2 000ml,注入HASL 3 000u~5 000u,DDP40mg~60mg,Dexamethasone 10mg,Dopamine 40mg每1~2次,共3~4周.结果CR6例,PR24例,近期有效率为78.9%.不良反应轻微.结论HASL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反应调节剂,它与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能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同时可升高白细胞,减轻消化道反应,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周建华;张立臣;陆海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舒林酸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周期调控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舒林酸影响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周期分布,诱导细胞凋亡,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观察舒林酸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舒林酸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同时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舒林酸诱导SGC901细胞凋亡的作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舒林酸对胃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vclinE及P21WAF/CIPI的影响结果舒林酸可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使G-0/G1期细胞比例增高,S期比例降低,并对SGC7901细胞有促凋亡作用.上述作用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P<0.05).舒林酸还可上调P21WAF/CIPI蛋白表达.下调cyolinE蛋白表达.结论舒林酸可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影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表达,并可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作者:李乐;赵玉元;郭久冰;高明太;姚南;陈健;赵成基;靳曙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在恶性阻塞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在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中的临床价值及操作方法.方法恶性肿瘤引起的阻塞性黄疸患者60例,在超声引导下做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结果57例置管引流成功,成功率95%.一周后51例黄疸明显减退,减退率89.5%.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是对恶性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患者术前准备及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其操作方法值得深入探讨及掌握.

    作者:张钧;祝英乔;高秀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奥沙利铂联合方案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L-OHP)联合甲酰四氢叶酸(CF)和5-氟尿嘧啶(5-Fu)腹腔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Seldinger方法,23例晚期大肠癌患者根据肿瘤部位不同将导管插入相应主要供血动脉,治疗组11例,动脉灌注L-OHP、CF、5-Fu;对照组12例,动脉灌注顺铂(PDD)、CF、5-Fu.每三周重复一次,治疗二次后评价疗效.结果临床症状缓解率、肿瘤有效率:治疗组为72.7%、63.6%;对照组为41.7%、33.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粘液血便、白细胞下降,大多为Ⅰ~Ⅱ度;对照组发生率较治疗组高,治疗组感觉神经毒性明显升高,但停药后可缓解.结论L-OHP联合CF、5-Fu腹腔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晚期大肠癌具有疗效好,毒副反应轻、能耐受的特点.

    作者:邹彦;柏玉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无水乙醇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附32例报告)

    目的评价运用无水乙醇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子宫肌瘤患者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双侧子宫动脉插管,其中超选择至双侧子宫动脉远段20例,单侧8例,用无水乙醇栓塞;其他4例在子宫动脉用明胶海绵条栓塞.结果所有病例随访4~31个月(平均18个月),28例无水乙醇栓塞病例,其中21例临床症状消失,7例明显改善;4例明胶海绵栓塞病例,2~4个月后临床症状复发.超声测量瘤体体积缩小明显,达45%~8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国福;杨光;王知非;申宝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放射治疗

    目的观察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放疗疗效.方法选择1988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75例.毕Ⅰ式15例,毕Ⅱ式60例,均无锁骨上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确诊为鳞癌,按常规方法设1前垂直野2背斜野常规60Co外照射DT64~68Gy.结果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5.33%、14.67%、8.00%、5.33%,仍健在6例,均生存5年以上.统计分析显示,对生存有影响的因素有性别、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式及病变长度,x2值分别为8.12、17.40、6.31,P值分别为0.0044、0.0000、0.0120.结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的放疔疗效与一般食管相同,女性、毕Ⅰ术式、病变长度短者生存较好.

    作者:郑广进;邹浩元;黄国栋;刘建华;肖叶生;郑志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六磷酸肌醇对人结肠腺癌LoVo细胞增殖分化影响

    目的观察六磷酸肌醇(IP6)对人结肠腺癌细胞株LoVo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直接细胞记数法、MTT法、平皿集落形成实验、肠型ALP比活性测定等方法观察LoVo细胞增殖、分化特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P6处理组在6h后细胞增殖与集落形成能力呈现抑制状态,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分化标志酶ALP比活性增高.结论IP6对LoVo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

    作者:杜鹃;张振书;张亚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血红蛋白浓度与食管癌放疗疗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的浓度与食管癌放射治疗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接受根治性治疗的食管癌187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126例,女性61例.采用60CO及6-10vX线,2或3野源皮距或等中心治疗,剂量50~70Gy/25-35F/5~7W.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红蛋白的浓度.结果放疗前血红蛋白的浓度高低,疗中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均影响近期疗效.结论血红蛋白浓度高,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好,反之差.

    作者:张矛;左雅芳;田琦;何若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食管癌术前术中转移淋巴结显像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前术中注射亚甲蓝使转移淋巴结显像的意义.方法术前术中在癌周12、3、6、9点钟食管粘膜下注入亚甲蓝3ml~5ml.结果食管癌区域淋巴结染色为亮蓝色,病理证实为转移.结论亚甲蓝确能使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染色,提高转移淋巴结清除率和微小转移淋巴结清除的准确率.

    作者:刘刚;王启文;李沛;曲明江;张晓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四重癌1例报告

    病例患者女,42岁,1984年7月因左乳外上象限触及一约2.0cm×3.0cm肿块就诊于北京市某医院,行根治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左腋下淋巴结0/7未见癌,术后行化疗4周期及内分泌治疗,无复发及转移.2001年1月8日因右腹股沟肿物6个月住我院诊治.

    作者:宋秀云;任既晨;冯立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原发性小肠肿瘤9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96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恶性肿瘤占72.9%;术前确诊率为56.3%;腹痛、腹部肿块、肠梗阻、肠出血是小肠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首选检查方法为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内镜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是提高其诊断率的主要方法;良性肿瘤行局部肠段切除,恶性肿瘤中39例行根治性切除,15例行姑息性切除术,16例行各种未切除的手术.结论小肠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小肠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王向昱;郑志强;李春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良恶性胸腹水鉴别中的应用

    目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鉴别良恶性胸腹水.方法本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8例胸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其中癌性胸腹水30例,肝硬化腹水10例,结核性胸水8例.结果30例癌性胸腹水22例检出端粒酶阳性细胞,阳性率73.3%显著高于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对肿瘤的诊断(阳性率为43.3%).结论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胸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文龙;于秀艳;黄式敏;王振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留置静脉输液导管的应用与护理

    目的探讨留置静脉输液导管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对临床500例患者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结果由于加强针对性护理,均使输液导管顺利留置在静脉中.结论留置静脉导管在临床上应用是可行的,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作者:周亚男;于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肺部肿瘤穿刺细胞学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肺部肿瘤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适应征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引导对148例患者进行穿刺细胞学检查,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阳性108例(70.3%),可疑阳性7例(4.7%),阴性30例(20.9%),穿刺失败3例(2.3%).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肺部穿刺细胞学对肺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高,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冷继红;孙岩;方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40例胃癌急性穿孔诊治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急性穿孔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和提高疗效.方法对本院40例胃癌急性穿孔病人采用不同形式的治疗.10例行单纯穿孔修补术,其中4例在穿孔修补术后3周、1例在穿孔修补术后4周施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1例在穿孔修补术后3周施行二期根治性手术;6例行穿孔修补和胃空肠吻合术;16例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其中6例于术后3周行腹腔淋巴结清扫术;4例行胃癌根治术;2例行胃造口,空肠营养性造口术;2例行单纯腹腔引流、灌洗术.结果本组死亡4例.单纯腹腔引流灌洗术.穿孔修补、胃大部切除、胃癌根治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0个月,9.8个月、14个月和31个月.结论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注重护理,强调个性化原则,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分期手术,先施行胃大部切除术,而后五淋巴结清扫术,是胃癌穿孔患者的佳治疗方案.

    作者:叶来英;郇金亮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右侧甲状颈干动脉发出右侧支气管动脉1例报道

    患者男性,65岁;该患因刺激性咳嗽伴有胸痛症状6个月而来我院就诊.入院后行纤维支气管镜刷片:找到鳞癌细胞.临床诊断为右肺下叶中心型肺癌(CT2N2Mo Ⅲ A期),因病变侵犯范围较广,纵隔淋巴结多处转移,已不能行外科手术切除而行介入治疗.

    作者:王阳;金刚;王纯;王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乳腺癌耐药蛋白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表达的比较

    目的研究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在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两者间有无差异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44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原发灶组织以及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灶中,BCRP的表达.结果(1)BCRP在乳腺癌原发灶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43.2%(19/44例),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高表达率为56.8%(25/44例);(2)经统计分析两者之间的表达并无差异(P>0.05);(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BCRP表达与患者的无病和总生存期皆无关(P>0.05).结论BCRP在乳腺癌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表达水平,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表达无明显差异且与预后无关.

    作者:孙宇萍;王树滨;陈亦欣;刘雅洁;徐敏;陈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