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陈曦海;唐丽萍;隋丽华
目的分析鼻咽癌与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中的关系,探讨其受累程度.方法本文收集经活检病理证实43例鼻咽癌病变,均经鼻咽部CT检查,层厚、层距各5mm.结果 CT能显示鼻咽癌患侧的咽隐窝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鼻咽癌的生长方式和蔓延途径,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CT对鼻咽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鼻咽癌对咽旁间隙及邻近结构侵犯的程度,结合CT特征,可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鲁纯昌;李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蜈蚣提取物的初步分析,探讨蜈蚣组织中的抗癌活性.方法蜈蚣组织经粉碎、超声、萃取后提取的物质,采用薄层层析法对蜈蚣提取物进行初步化学分析,应用MTT法对蜈蚣组织提取物进行胃癌细胞株(胃癌-823)肝癌细胞株(肝癌-H22)的细胞毒作用的检测.结果薄层层析分析显示,蜈蚣组织提取物中含有类组胺物质,与对照物标准组胺在相应位置显示荧光斑点,细胞毒实验表明蜈蚣组织提取物对胃癌细胞、肝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初步分析表明蜈蚣提取物中含有类组胺化学成分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曲爱兵;赵维诚;梁良;崔赵;陶虹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细胞和组织中BAI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BAI1对血管生长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大肠癌细胞总RNA,按RT-PCR试剂盒的步骤反转录成cDNA,PCR产物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BAI1对血管生长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应用肿瘤移植实验MVQ的方法进行.结果大肠癌癌组织中大多数BAI1不表达或表达下降,在全部转移的淋巴结中不表达,而在小鼠CC95大肠癌细胞移植肿瘤的周围注射Ad-hBAI1表达载体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的生长,影响肿瘤的血管生成.结论 BAI1在肠癌组织及细胞表达降低,该基因可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作者:王志华;张智清;申宝忠;李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细胞中端粒(telomere)的长度与细胞寿命的调控密切相关,端粒长度的维持需要端粒酶(telomerase)的激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端粒酶的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本文研究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a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来检测36例乳腺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12例良性乳腺病变,6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6例乳腺癌组织中,有33例端粒酶表达阳性,其阳性率为91.7%,而且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的状态,临床分期有相关性.36例癌旁组织中,有2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6%.12例良性乳腺病变中,仅有1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3%.6例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乳腺癌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诊断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潘立峰;王立华;周宝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初步探讨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与传统的mile's手术疗效比较.方法取我科1998~1999年二年3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比较同期mile's手术病例30例,分析其术后的生活质量及无瘤生存率.结果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患者在生活质量及无瘤生存率方面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严格掌握保肛适应症,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概念及低位吻合器手术,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无瘤生存率.
作者:陈晓耕;陈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0例大肠腺瘤,60例大肠癌组织TIMP-2的表达情况.结果 TIMP-2的表达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中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表达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隔脏器转移及生存期均有关(P<0.05).结论 TIMP-2的检测可以成为临床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陶雅军;陈英杰;任新;温冬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评估其在乳腺癌预后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中Hsp90α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1)Hsp90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9%(14/36).(2)Hsp90α表达与月经状况、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以及组织学分级之间均不具相关性.(3)Hsp90α阴性表达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明显优于Hsp90α阳性表达组(P=0.0079及P=0.0008).(4)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Hsp90α表达及TNM分期与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均明显相关;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中,发现腋淋巴结转移个数、组织学分级、Hsp90α表达、肿瘤大小与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明显相关,而TNM分期末进入Cox回归模型.Hsp90α表达有减少生存时间的危险.结论 Hsp90α在乳腺癌中有一定的表达,Hsp90α有可能成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徐敏;陈伟;王树滨;陈亦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指标.方法对56例乳腺癌术后原位石蜡包埋切片,应用计算机癌细胞DNA图像分析系统,进行DNA定量分析及癌基因C-erbB2蛋白表达对照观察.结果在56例乳腺癌中术后病理诊断,前哨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及内上象限淋巴结)转移的为39例,较非淋巴结转移的17例C-erbB2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有淋巴结转移的原位肿瘤C-erbB2阳性表达率为84.6%(33/39);而17例乳腺癌非淋巴结转移原位肿瘤C-erbB2阳性表达率仅23.5%(4/17).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DNA图像定量分析,DNA质量随淋巴结转移数的增多而升高;DI指数在1.32~1.43之间,癌细胞周期中S期为61%~64.42%,G2/M期1%~4.8%,DNA图像直方图倍体为异倍体(或多倍体5C~7C),表明预后差.结论侵袭性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C-erbB2阳性过度表达具有重要意义,癌细胞DNA图像分析G2/M期细胞增高,可能是更有价值的预后指标.
作者:王明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静脉注射5-Fu对wistar大白鼠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的影响变化,为制定适合我国患者的5-Fu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将大白鼠分为三大组,每大组分为三小组,应用恒速静脉输液泵恒速静滴5-Fu,三大组剂量分别为10mg/(kg·d)、20mg/(kg·d)、30mg/(kg·d),每大组分为三小组,静滴时间分别为10分钟、2小时、4小时,连续用5天,处死大白鼠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情况.结果第一组无论时间的长短均未发现骨髓抑制,第二组短时间用药骨髓抑制明显,第三组无论时间长短均有骨髓抑制,并且时间越短抑制越明显.结论 5-Fu随着剂量的增加出现骨髓抑制并且加重,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骨髓抑制减轻,佳的剂量为20mg/(kg·d),佳的用药时间应不小于4小时.
作者:薛英威;孙迷离;刘秀华;刘立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Ki-67抗原在喉癌的表达及与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测定45例喉癌手术标本蜡块的常现病理切片中Ki-67抗原的表达,并取9例正常喉粘膜组织和7例喉良性病变作对照.结果 Ki-67抗原在喉癌组织的表达远高于正常喉粘膜组织、喉良性病变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P<0.05).在有临床转移者与无临床转移者之间及死亡与未死亡病例间未见明显差异(P>0.25;P>0.25).结论 Ki-67抗原表达的阳性率对诊断喉部病变的性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但尚不能判断喉癌的转移和预后.
作者:刘伟松;程慧;贾深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GE2对胰腺癌PC-3细胞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在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Celebres的干预的基础上,观测PGE2对胰腺癌PC-3细胞株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 PGE2可上调胰腺癌PC-3细胞株VEGF的表达,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关系.结论 PGE2可上调胰腺癌PC-3细胞株VEGF的分泌,其可能在COX-2参与胰腺癌新生血管生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
作者:谢传高;王兴鹏;董育玮;杜勤;蔡建庭;钱可大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肝癌诊断的价值.根据应用的目的,选择相关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试验,以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甲胎蛋白(AFP),比色法测定a-L-岩藻糖苷酶(AFU)、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共检测肝脏占位病变者194例,其中,146例为原发与继发性肝癌(病例组),对照组包括肝硬化结节和其他肝病等48例.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AFP均数t检验P<0.01,差异非常显著.4种标志物单项对肝癌诊断的敏感性依次为GGT>ALP>AFP>AFU,特异性依次为AFP>AFU>ALP>GGT.AFP与其它3种血清标志物进行平行试验的敏感度均有所提高,AFP与其它3种血清标志物进行系列试验的特异度均显著提高.结论 AFP、AFU、GGT、ALP进行联合试验对肝癌诊断有意义,平行试验可提高敏感度,适用于高危人群的肝癌筛检;系列试验可显著提高特异度,有利于临床诊断工作.
作者:王洋;余宪;张旭;石学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恶性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它是一个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其中,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进入血循环是一个关键步骤,细胞黏附分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马荣;陈曦海;唐丽萍;隋丽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我科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细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新权;张海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2例DFSP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将其分为三个亚型:普通型、粘液型及纤维肉瘤型.结果 DFSP无明显性别差异;20~50岁多见;好发于躯干;病程为3个月~35年:肿物多为隆起于皮肤的单个结节,瘤体大小为1cm~11cm;瘤组织位于真皮层,典型形态为梭形细胞呈车辐状排列.结论由于DFSP为交界性肿瘤,复发率高,故手术切除距肿瘤边缘要在3cm以上;因纤维肉瘤型DFSP复发率高达73%~89%,故在病理诊断时要注明亚型.
作者:朱忠尧;陈路;胡余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乳腺癌中PCNA蛋白表达与临床资料及预后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中PCNA指数,随访率62.5%(50/80),建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价值.结果组织学分级低及有淋巴结转移,其PCNA指数高,PCNA对预后有价值.结论 PCNA指数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年龄、肿物大直径无关,PCNA是独立的预后因素,预后价值高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
作者:黄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食管癌单纯外照射的疗效.方法本组205例均采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体外照射,通过临床各因素与生存率的关系做综合分析.结果随访5年以上食管癌单纯外照射,病变愈短,生存率愈高,且放疗剂量以60~70Gy/6~7W佳,不宜过分高剂量,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采用等中心三野照射疗效好.结论食管癌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未控与复发,本组在死因明确的病例中局部复发占66%,因此控制原发灶是食管癌治疗成败的关键.
作者:张旭红;韩秀媛;王慧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A-NK/IL-2在完全培养基(CM)和无血清培养基(AIMV)中体外扩增及杀伤肿瘤细胞作用.同时探讨IL-12对于A-NK/IL-2治疗的辅助作用.方法用MIT法比较不同培养条件下的A-N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并测定细胞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通过做扫描和透射电镜,对A-NK细胞杀伤的肿瘤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不同培养条件下的A-NK细胞均可在短期内大量扩增(P>0.05),且均有很强的杀伤肿瘤的活性(P>0.05).被A-NK细胞杀伤的肿瘤细胞的死亡形式是溶解坏死(necrosis)和凋零坏死(apoptosis).结论 AIMV可替代CM用于A-NK细胞的培养.联合应用IL-12激活A-NK细胞可降低IL-2的使用剂量,从而避免IL-2带来的副作用.本研究为A-NK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张彦;张春艳;王志华;吴长有;李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近年研究证明恶性肿瘤的死亡原因关键是癌组织的浸润与转移,是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者:张雪梅;于丽娟;王静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病例女,36岁,体检发现右上肺肿物3个月.自发现肿物后偶尔咳嗽,无咯血及痰中带血,无发热,有时胸痛,无明显体重下降.未行任何治疗.查体没有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亦无阳性结果出现.
作者:伊焕忻;罗娅红;段阳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