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军;张乃哲;付琳杰;张敬一;张文智;赵军旭
目的研究GST-π在肺癌中的表达,探讨GST-π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标志物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GST-π在193例肺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78例非小细胞肺癌、7例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健康人血清GST-π含量.结果GST-π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76.7%)显著高于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GST-π含量明显高于小细胞肺癌患者及健康人.GST-π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一定关系,与肺癌TNM分期和肺癌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结论GST-π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薛奇;汪良骏;罗贤懋;魏慧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的过程,后细胞脱落离体或裂解为若干凋亡小体,而被其它细胞吞噬.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体维持自身稳定的重要机制.
作者:许莉;宋铁芳;吴勃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饮酒在洛阳市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条件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饮酒习惯与肝癌的关系.结果饮酒年限、每月饮酒次数和总酒精摄入量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饮酒年限分成0、≤20、20~40和>40四个等级,OR值分别为1.00、1.07、1.59和2.96;将每月饮酒次数分成0、≤5、5~15和>15四个等级,OR值分别为1.00、0.83、1.21和3.57;将总酒精摄入量(万克)分成0、≤10、10~25和>25四个等级,OR值分别为1.00、0.89、1.21和3.13;三个因素与肝癌间均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是否饮酒、初次饮酒年龄、每日酒精摄入量和是否空腹饮酒这四个变量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每月饮酒次数越多,饮酒年限越长,总酒精摄入量越大,肝癌的发病危险越大.
作者:汤伯明;张竹梅;王其军;王启敏;朱鑫;樊巍巍;张小燕;边建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阿可达(帕米磷酸二钠)并用化疗对骨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对68例骨转移癌患者静脉滴注阿可达60mg~90mg,每四周重复,同时并用化疗.结果止痛有效率为91.2%,活动能力改善率为76.4%,主要毒副反应为发热及一过性疼痛加重.结论阿可达能较好地控制恶性肿瘤骨转移所引起的骨痛,促进骨骼修复,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安全可靠,患者耐受良好.
作者:孙涛;于英莉;高雅苓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B型超声在甲状腺囊性肿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总结了9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囊性肿物B超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要点.结果在对由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性病变所致的甲状腺囊性肿物的声像图的鉴别诊断中,沙粒样钙化有一定的特异性,肿物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及甲状腺实质回声变化亦有一定特异性.结论B型超声特征性强,简便快捷,信息含量大,在甲状腺囊性肿物的鉴别诊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丽萍;汪晓春;陈忠民;赵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颈丛麻醉期间病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一般用氟哌啶、芬太尼或哌替啶、压宁定等对症处理,经用上述药品处理无效时,采用盐酸艾司络尔治疗颈丛麻醉期窦性心动过速(HR>100次/分)、血压升高,降低心脏做功与耗氧、降低血压,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桂玺;荣国艳;郑丽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应用重组痘苗病毒介导的IL-2对小鼠Lewis肺癌直接进行局部转染,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本项研究采用缺陷型重组痘苗病毒为载体,经同源重组,筛选出IL-2基因的rW-IL-2,体外转染小鼠Lewis肺癌,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短期内即可检出IL-2的表达,并且免疫原性也得到提高.用该载体以in vivo方式原位转染荷瘤小鼠局部;激活了小鼠体内的CTL、LAK及NK细胞,显著抑制了小鼠肿瘤的生长,部分小鼠未能形成肿瘤.结论提示重组痘苗病毒为载体介导的IL-2基因治疗具有良好的前景.
作者:李忠义;崔娴维;赵炜;刘江秋;孙琦;朱荔清;范永新;蔡增林;叶小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病例患者,男,18岁,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冷、发热,体温高达39℃,遂后出现腹痛,并偶然间发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在其他医院检查,肝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9u/L(参考值4~50u/L),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5u/L(参考值8~40u/L),血清总蛋白41g/L(参考值60~80g/L),A/G比值25/17.
作者:贾彬;吕复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异环磷酰胺(IFO)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用IEP方案治疗晚期NSCLC58例,男性39例,女性19例.腺癌30例,鳞癌25例,腺鳞癌3例.ⅢB期43例,Ⅳ期15例.结果完全缓解5.17%,部分缓解41.38%,总有效率为46.55%,中位缓解期3.4个月,中位生存期8.9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脱发.结论IEP方案治疗晚期NSCLC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可做为晚期NSCLC的首选化疗方案.
作者:张丽杰;李大军;张清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FEP-BY01型高能超声体外聚焦肿瘤热疗机、用于治疗腹膜后转移淋巴结的有效性和临床可行性.方法应用FEP-BY01型高能超声体外聚焦肿瘤热疗机治疗腹膜后转移淋巴结45例、其中辅助放疗28例.结果治疗结束后一个月、复查彩超和CT提示CR 37.78%(17/45),PR 40%(18/45)PC22.22%(10/45).全组病例治疗中无损伤、无痛苦、无副作用.结论高能超声体外聚焦(FEP)技术,用于治疗腹膜后转移淋巴结是有效的、临床可行的.
作者:王晓杰;陈东;邓元;鞠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为定位检测胃癌组织中EB病毒核酸的存在情况.方法以EB病毒持续感染细胞系B95-8细胞为模型,建立了检测EB病毒EBNA1基因的原位PCR法;并对黑龙江地区PCR阳性的胃腺癌标本进行了定位检测.结果证实EB病毒核酸存在于部分胃腺癌细胞中.结论提示黑龙江地区的胃癌特别是胃腺癌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EBV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细胞而致癌的.
作者:赵长宏;陈小贝;崔洪波;张凤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体部伽玛刀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OUR-QGD型体部伽玛刀治疗肺癌186例,根据病灶的三维形状及病人的身体状况确定靶点数目、治疗次数及分次剂量.PTV覆盖95%以上CTV,等剂量曲线50%~90%,中位值62.2%.PTV周边照射总剂量2500-5800cGy,分割处方剂量300~800cGy,重复治疗4~9次.结果治疗后随诊3至15个月,胸痛症状止痛有效率为90.8%.132例病人进行疗效评价,CR21例(15.9%);PR82例(62.12%);NC23例(17.42%);PD6例(4.55%),有效率为95.45%.病理分型以小细胞未分化癌治疗效果为佳.肿瘤体积≤30cm3者较肿瘤体积>30cm3者治疗效果明显为好.肿瘤分期早期病人治疗效果较好,中晚期病人经过放射治疗可以减轻临床症状.治疗中与治疗后发生的副反应及放射性损伤均较小.结论体部伽玛刀治疗肺癌可以使肿瘤局部得到准确的高剂量照射,近期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作者:任本;丁田贵;尹立杰;陈翠萍;彭兆祥;胡晶;高玉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利用普通的计算机系统配合适当的软硬件设备实现投入小,高效灵活的加速器机房计算机管理系统.方法使用微机及VB编写的管理软件完成系统构成.结果本系统运行良好,有文字和语音提示,使操作技师、维修工程师、放射物理师、医师成为一个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机房管理更为全面细致,减少了各个环节差错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放射治疗质量.结论本系统经济实用,适合放疗科机房使用
作者:徐军;吴晓慧;白彦灵;邢丽娜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发育期幼鼠铅暴露所致神经毒性作用机制.方法母鼠从怀孕始至仔鼠出生后7天染铅致新生大鼠染铅模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新生大鼠血、脑铅含量,同时应用TUNEL法测定脑组织海成区及其附近皮质细胞凋亡数量的改变,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相关蛋白Bcl-2、Fas的表达。结果染铅使出生后7天幼鼠脑组织海马区附近皮质细胞凋亡数量增加,且Bcl-2表达降低、Fas表达升高。结论铅可能通过改变脑组织海马区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细胞凋亡数量而导致发育神经毒作用.
作者:逯晓波;李北利;刘秋芳;蔡原;陈荷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104例肺癌脑转移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104例肺癌脑转移瘤行CT检查,男82例,女22例,平均年龄51岁.原发灶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腺癌25例,鳞癌26例,未分化癌53例.结果53例未分化癌中,35例为多发转移瘤,表现为结节状、环状的略高密度或等密度,9枚瘤体见内壁结节,8例出现室管膜下转移瘤.26例鳞癌中16例为单发转移瘤,表现为环状等密度或低密度.腺癌的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结论肺癌脑转移瘤的CT表现与原发灶的病理类型生物学特性相关.
作者:张红霞;陈云富;李龙男;曲丽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抗人大肠癌相关抗原MAb SC3A及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0例8种不同组织学类型的乳腺癌组织中SC3A抗原的表达,并与ER和PR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在30例乳腺癌组织中SC3A、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1%(73/80)、73.5%(61/80)和61.8%(52/80),MAb SC3A相应抗原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ER和PR(P<0.01).其表达强度也高于ER和PR.强阳性率分别为40.0%、18.8%和15.0%.表明SC3A抗原在各型乳腺癌中均有充分的表达.ER和PR的表达也与文献报道相似.结论用MAb SC3A相应抗原检测乳腺癌对此癌的诊断和研究具有实用意义,ER和PR的检测对此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是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安天义;吕振涛;马世英;曹建平;刘民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预测我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制定全省肿瘤防治研究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省70年代和90年代六个调查点的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了死亡率的平均年增长值,估计、预测近年我省恶性肿瘤的死亡率.结果我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70年代为88.79/10万;90年代为100.96/10万.上升了18.21%,已居全死因顺位的第二位.预测2005年,我省恶性肿瘤总死亡率将为153.42/10万.其中男性为182.80/10万;女性为121.68/10万.结论应采取积极主动措施,控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加强肿瘤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作者:赵岩;董卫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十余年来,随着对鼻咽癌临床行为、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加深,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学的进展和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已从常规的二维等中心治疗技术逐步向先进的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较变.
作者:崔念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A-LAK和NA-LAK的体外生长与增殖,研究A-LAK/IL-2局部注射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绘制A-LAK和NA-LAK生长曲线.小鼠体内作A-LAK/IL-2抗肿瘤治疗实验.结果A-LAK在培养第10天时达到增殖高峰增加16.08倍,而NA-LAK增殖高峰在第7天仅增加3.36倍.体内实验表明,A-LAK/IL-2肿瘤旁局部注射与全身应用相比,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动物存活期(P<0.05).结论A-LAK具有增殖倍数高,抗瘤活性强的特点,局部注射是强于静脉给药的给药途径.
作者:杨虹;马占好;王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研究HSP60在不同病变胃粘膜中的表达,以探讨HSP60与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204例不同病变胃粘膜进行HSP60的检测.结果HSP60在胃癌组织的表达以强阳性和中等强度阳性为主,阳性表达率为73.5%,过表达率为57.1%;与浅表性胃炎和胃粘膜糜烂及溃疡相比差异显著(P<0.01),与萎缩性胃炎及不典型增生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者过表达率之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的HSP60表达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和胃粘膜溃疡及糜烂组,胃癌组的HSP60过表达率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和不典型增生组,提示HSP60的过度表达发生在胃癌的进展过程中.
作者:马锐;伞宝君;袁媛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