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抽剥加小切口分段切除术的临床体会

朱冬子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 次高位结扎, 小切口分段切除术
摘要:目的:对大隐静脉曲张采用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抽剥加小切口分段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离与曲张静脉切除术,观察组行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抽剥加小切口分段切除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为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抽剥加小切口分段切除术具有显著疗效,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作为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优先选择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分析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92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联合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无论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时,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术中出血量少,且手术时间短,对患者创伤也相对较小,且效果显著。

    作者:李晋;赵振生;于海洋;王红禄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腹腔镜铺助下晚期大肠癌切除术56例体会

    目的:探讨对晚期大肠癌患者以腹腔镜铺助下晚期大肠癌切除术进行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进行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112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并将这两组患者分别记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以常规开腹晚期大肠癌切除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以腹腔镜铺助下晚期大肠癌切除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完成治疗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死亡率,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无一例患者出现死亡,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存在;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镇痛时间与住院时间,观察组中患者的失血量、镇痛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肠道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存在;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存在。结论对于晚期大肠癌以腹腔镜辅助下晚期大肠癌切除术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可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缩短患者的镇痛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能够使患者的肠道功能得到尽快恢复,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在临床上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鸿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与沟通技巧

    目的:调查分析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并探讨有效的沟通技巧。方法研究共纳入220名研究对象,均为在急诊科等待的患者家属,向其发放自制的心理需求调查表,分析患者家属在沟通前与沟通后的心理需求。结果经调查得知,患者家属心理需求高的为需要沟通和心理疏导,占76.8%(169/220),其次为需要关心支持和陪在患者身边,分别为70.9%(156/220)和68.2%(150/220);在经过有效的沟通之后,与沟通之前相比,患者家属在沟通之后的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上显著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诊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其家属在心理以及生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而有效的沟通可缓解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使其心理承受力得到提高,有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实施。

    作者:罗正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ICU病房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目的:观察并研究ICU病房中应用护理干预后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方法取ICU病房收治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入院时两组患者均接受焦虑情绪评估( SAS)以及睡眠问卷( SMH)调查。对照组基于此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案,观察护理后两组焦虑情绪改善情况并作统计学对比。结果两组入院时均存在明显焦虑情绪;经不同方案护理后,两组SAS评分与SMH评分均有明显改善( 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AS评分与SMH评分更优,组间差异显著( P<0.05)。结论对于ICU病房患者而言,睡眠护理干预以及信息支持护理措施有助于其睡眠状态的改善,同时可使患者焦虑情绪得到有效缓解,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后期恢复。

    作者:陈春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次全切除手术对卵巢功能影响的分析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子宫次全切除手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观察组和接受开腹手术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6个月时的卵巢功能指标,包括雌激素、孕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结果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高于对照组,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低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手术的创伤更小,有利于维持患者远期的卵巢功能,是更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俞颖慧;肖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经鼻蝶鞍区肿瘤切除术手术2例护理体会

    鞍区肿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包括鞍区,鞍上,鞍旁肿瘤。主要以垂体肿瘤,颅咽管瘤为主其次为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等组成。由于设备和技术的日益精细,使得神经外科医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仅损伤微小神经来治疗某些神经疾病,也使手术室护理工作面临新课题。

    作者:白长缨;杨雪艳;李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检验科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探讨

    目的:针对检验科免疫实验室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实验室工作人员身心健康提供保障。方法取临床免疫实验室检测的30000例各类病毒标本,主要包括结核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梅毒确诊试剂,针对其阳性率展开统计分析。结果4002例阳性标本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肝炎患者例数共计3420例,检测阳性率为12.8%;梅毒患者234例,阳性率为1.5%;携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者24例,阳性率为0.1%;丙型肝炎患者252例,阳性率为1.6%;结核患者32例,阳性率为3.4%;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各20例,阳性率分别为4.1%、3.8%。其中阳性标本中绝大部分为乙型肝炎、梅毒以及丙型肝炎。本次阳性标本在院内广泛分布。结论在医院感染控制过程中,全面了解并分析检验实验室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以及传染源有利于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开展,为实验室人员健康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作者:曹清清;李坤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瘢痕性子宫早孕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观察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腺配伍治疗瘢痕性子宫早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治疗68例瘢痕子宫早孕引产患者,按照就诊序号的单双码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34例患者应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配伍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依沙丫啶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流产率97.06%(33/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28/34),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孕囊排出时间、出血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并且发生宫颈裂伤、胎膜残留的机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配伍治疗瘢痕子宫早孕能够促进完全流产,减少发生临床并发症的机率,且安全性很高。

    作者:孟大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同方法治疗手部骨折对疗效的影响研究

    目的:对手部骨折患者使用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对收治手部骨折患者中选取14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科氏针石膏对患肢进行固定,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外部固定器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之后的6-12周内,采用外部固定器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掌骨与近节指骨的骨折愈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近节节骨(51.2%)与掌骨骨折(41.3%)的愈合率;此外,观察组患者的近节节骨与掌骨的预后功能恢复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功能恢复率(近节节骨综合恢复率为85.3%,掌骨为61.9%),所以两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对手部骨折患者使用外部固定器治疗,具有良好的愈合效果以及预后功能恢复效果。

    作者:吴龙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保温护理干预在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保温护理干预在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择行泌尿外科腔镜手术的5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术中施行常规护理服务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保温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体温及术中寒战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体温均高于对照组( P<0.05),同时对照组患者寒战发生率更高( P<0.05)。结论对泌尿外科腔镜手术患者施行术中保温护理干预有利于防止术中低体温及寒战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思瑞康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副作用观察及护理措施

    目的:观察思瑞康治疗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所产生的副作用,以此采取相对应护理措施。方法口服思瑞康56天,观察80例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例数及出现时间。结果出现的副作用主要为:头晕、困倦、全身无力、口干、心动过速、消化不良、便秘等。多发生在1~4周。结论与加药速度和药物剂量有关;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更要加强护理监测,特别是在开始剂量增加期,体质较弱的老年患者。化验检查血清转氨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多发生在治疗4周以后。

    作者:郑德琴;王玉梅;葛雪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年轻恒牙外伤的治疗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年轻恒牙外伤的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治疗的35例年龄段是7~16岁的牙外伤患者,使用正畸固定矫治技术与牙再植术对牙外伤患者中存在的倾斜、伸长、松动、冠折、错位以及扭转等进行治疗。结果35例牙外伤患者中,存在9例冠折需要使用根管进行治疗,2例患者牙齿松动,又存在牙髓炎的临床症状,后使用根管进行治疗,其余24例牙外伤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进行复诊,没有异常情况的出现,且牙外伤患者都较为满意。结论年轻恒牙外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尽量降低牙外伤患者的痛苦,将患者的牙外伤大限度的进行纠正,以有效提高牙外伤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作者:孔德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结膜反折法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对结膜反折法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从翼状胬肉患者中选取412例(共446眼)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患者依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06例(223眼),研究组采用结膜反折法联合球结膜移植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球结膜移植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为7.62%,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6.14%,两组复发率对比差异极显著, P<0.01。结论结膜反折法联合球结膜移植在治疗翼状胬肉临床上具有良好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复发率。

    作者:孙志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品管圈活动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通过对品管圈的发展历史和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结合2013年7月开展的7个品管圈活动,对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改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分析,表明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员工个人和组织均起到正能量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在医院管理中使用品管圈的一些心得体会及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作者:李元富;刘作林;瞿佳;赵小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终止10~16孕周妊娠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10~16孕周妊娠的效果。方法对171例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简称双米)终止10~16孕周妊娠(简称引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6例效果良好,5例失败。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能有效终止10~16孕周妊娠。

    作者:苟菊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期脑血流图诱发电位及CT检查结果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局部脑血流地形图、诱发电位及CT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时检查的异常率。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同一天分别做局部脑血流地形图、诱发电位及CT检查。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局部脑血流地形图异常显著,其次为脑干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而头颅CT异常率低。结论局部脑血流地形图可以做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客观诊断指标,结合脑干诱发电位及临床病史体征有望提高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王杨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腺样体刮除术及鼓室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分析腺样体刮除术联合鼓室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分析的方法对收治的108例(120只患耳)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108例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鼓室置管术,实验组采用腺样体刮除术联合鼓室置管术。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听阈较对照组的降低幅度更大( P<0.05),实验组发生鼓膜穿孔、化脓性中耳炎、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腺体刮除术联合鼓室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可靠,较利于儿童听力的发育。

    作者:苏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特重型颅脑外伤的手术治疗和救治经验

    目的:探讨特重型颅脑外伤的手术治疗和救治经验。方法随机抽取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手术治疗的49例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通过分析法对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手术治疗与救治经验进行分析。结果49例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接受我院的手术治疗之后,33例患者存活,存活率是67.3%,1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是32.7%。33例存活的患者中包括15例恢复良好,10例中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结论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一入院就需要切开气管或者是气管插管,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开颅治疗的手术时机,以彻底清除患者脑中的血肿,降低颅压,从而提高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与术后存活率。

    作者:赵一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大面积脑梗死脑疝形成的防治

    目的:分析研究大面积脑梗死脑疝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3月接收的41例大面积脑梗死的病人,对41例病人的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分析。结果在41例病人当中,32例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其中,好转30例(93.75%),死亡2例(6.25%),全部为脑疝严重的病人。9例由于颅脑内部压力增高转为外科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其中好转有8例(88.89%),死亡1例(11.1%)。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非常突然、病情发展迅速,致残率和致死率非常高,因此,要在急性期间应该将颅脑内部压力减轻,使脑水肿得到明显改善,以免发生脑疝,对病理变化脑组织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病人应该尽快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使病人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

    作者:巴瑞琼;马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脐尿管畸形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脐尿管畸形的超声诊断效果,为提高此类患者诊断正确率提供可靠依据。方法9例脐尿管畸形患者均给予超声影像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超声检查方法、检查结果、超声诊断正确率等临床资料,给予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9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均诊断为脐尿管畸形(100.00%),进行手术治疗后确诊(100.00%)(P>0.05);脐尿管囊肿所占比例高(66.67%),66.67%病灶位置靠近膀胱顶或靠近脐部但不相通,形态大多为囊状(66.67%),且无回声(44.44%)及无血流信号(77.78%)所占比例较高(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脐尿管畸形临床特点,对疑似病例及时给予超声检查,待确诊后积极进行干预治疗,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作者:覃明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中航工业哈尔滨二四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