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爱琴;汪愈静
目的:研究分析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股沟疝的患者160例,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实验组应用无张力修补,对照组应用传统修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与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远远少于对照组,且手术用时、术后住院天数、起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75%.结论:应用无张力修补治疗腹股沟疝,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作者:王智全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桉柠蒎辅助治疗老年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老年性肺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抗炎、止咳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桉柠蒎口服.对两组患者疗效对比评定.结果:治疗组对临床症状的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桉柠蒎佐治老年肺炎安全,有效.
作者:朱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眼眶表皮样囊肿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5例眼眶表皮样囊肿CT图像资料,并结合病理分析.结果:CT示眼眶外上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密度均匀,CT值-167 Hu~12 Hu,囊壁薄而光整,边界清楚.结论:CT能明确病灶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手术入路提供图像依据,提高手术成功率.结合临床,CT对多数眼眶表皮样囊肿可作出准确诊断.
作者:卢斌;覃罗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索观察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01~ 2012-12间治疗的11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组)56例,对照组(腹腔镜组)54例,术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治疗组中显效40例,有效14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96.4%,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5.4%,对照组显效例28,有效16例,无效10例,临床有效率:81.5%,术后复发8例,复发率14.8%,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梁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危重病人呼吸道的管理极为重要,也是临床工作中难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重度脑外伤患者呼吸道相关护理措施的探讨,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治疗效果.脑外伤也称为颅脑损伤,是指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部引起颅骨及脑组织的损伤.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颅脑损伤两种.重度脑外伤患者病情危急,多伴有意识障碍,必须加强呼吸道管理保证脑部的血氧供应;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重时可发生脑疝,危及生命.所以加强呼吸道管理是重度脑外伤护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作者:姚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疼痛、并发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取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比传统手术治疗效果更好,术后并发症少,更加安全有效.
作者:冯建卫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肿瘤化疗后白细胞下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肿瘤患者45例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分为预见性护理组25例和常规护理组20例.结果:预见性护理组生存状态评分和FCAT-L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见性护理在肿瘤化疗后应用可以降低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状态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蒙如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我院新生儿监护室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菌种结构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 ~2012-12新生儿科住院的患儿,对于感染患儿的痰、血液、分泌物、插管或尿液等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分析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此期间共检出病原菌297株,其中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结论:新生儿常见的致病菌以G+菌为主,应根据药敏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付玉童;应海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05~ 2012-05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上述患者均在局麻下股动脉穿刺实施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观察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血管再通情况分为血管再通组和血管未通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时间分为溶栓前、溶栓后1h、溶栓后24h、溶栓后7d和溶栓后30 d.结果:血管再通组共39例,血管未通组21例.血管再通组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组溶栓后1h、溶栓后24h、溶栓后7d和溶栓后30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大,血管再通能提高患者预后.
作者:唐龙冲;李新鸿;郑湛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肺结核病人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2010-03~ 2011-05的127例住院病人进行结核病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宣教及讲解.结果:127例病人对结核病的相关认识明显提高,并能按照医嘱定期复查,完成结核病治疗疗程.结论:健康教育在结核病人治疗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提高结核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早日切断传染源,减轻经济负担.
作者:柯娟;陈蔚颖;王微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体质人群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的差异并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防治高尿酸血症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04~2013-01本院体检科进行健康体检中发现的高尿酸血症患者1000例,对其进行中医体质类型辨识,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出生地人群出现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主要中医证候类型,并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防治高尿酸血症中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结果: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男性比例大于女性;在年龄段的分布上,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加,在中医证候方面以气虚血瘀证候为主,不同出生地的人群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未见显著差异(P> 0.05).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防治高尿酸血症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及广阔的临床前景.结论:对于无明显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正确的中医体质类型辨识后,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于防治高尿酸血症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及广阔的临床前景.
作者:郑粤湘;赵凤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孕妇产后出血临床整体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产后出血患者,分组就常规护理与整体护理干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彻底止血,观察组生命体征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孕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对母婴生命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贺雪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恢复期感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C反应蛋白(CRP)、血清前白蛋白(PA)的关系.方法:选取卒中发病一年内并发感染者51例设为观察组,同期非感染者5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NIHSS评分,血CRP及PA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其原因.结果:观察组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RP在观察组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A在观察组减少,与对照组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观察组的51例患者根据NIHSS评分再分为两组,发现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CRP增高明显,与轻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A水平在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明显降低,与轻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两种以上并发症发病率较高.结论:可将PA及CRP作为一项预测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对及早发现脑卒中恢复期感染患者,予以积极干预治疗,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黄亦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为探讨高效省时清洁灌肠效果.方法:采用胸膝位清洁灌肠.结果:临床观察肠道清洁良好,灌肠时间短,次数少.结论:改用胸膝位后灌肠更利于灌肠液的灌入,而且灌肠效果良好.
作者:张晶;桑化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溴敌隆是一种茆满二酮类灭鼠剂,具有高效低毒抗凝血等特点,且易于吸水.此药进人体内后,对维生素K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使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Ⅱ、Ⅶ、Ⅳ、X等合成受阻,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损伤毛心血管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加重出血[1].如不及时救治,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我科于2013-01-28收治一例溴敌隆中毒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痊愈出院,现将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孙婉香;李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10~ 2011-05因慢性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就诊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9例,女性21例,观察疗效.结果:经治疗,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结论:早期应用纳洛酮,是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优越性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李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分析,研究提出的可吸收止血膜与明胶海绵联用在颅脑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接受治疗的180例患者本着自愿性质,分成两组进行比较(分别命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每组90例.实验组采用我院提出的止血方法;对照组单纯应用明胶海绵的方法,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我院提出的把可吸收止血膜与明胶海绵一起应用比一般止血的材料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可吸收止血膜和明胶海绵联用在颅脑外壳手术中止血效果明显,方便易用,并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
作者:谢嘉涛;许金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清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88例患者24 h内清除血肿36例,2~7d清除血肿50例,11d清除血肿2例.其中6例再出血,占6.82%,12例死亡,占13.6%,死亡者出血量均100 mL,且早期形成脑疝.对照组100例患者24h内抽吸10例,2~7d抽吸68例,13 d内抽吸22例.24例再出血,占24%,22例死亡,占22%.结论:早期手术解除脑部受压是治疗的关键,是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应当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
作者:李玉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诊治的94例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方法进行非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1.5%,明显高于对照组55.3%,并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折,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
作者:魏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护理.方法:对98例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和康复训练.结果:有效率达83.67%.结论: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该病的治愈率.
作者:王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