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祥
目的:探讨锝[99mTc]植酸盐肝脾显像在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残余脾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行锝[99mTc]植酸盐肝脾显像.能峰设置在140 Key,矩阵256×256,放大倍数1.5,总计数设定1000K.锝[99mTc]植酸盐111~185 MBq(3 ~5 mCi)静脉注射后30~60 min分别行前位,后位,左侧位及右侧位显像.常规取后位图利用计算机ROI(感兴趣区)技术测量残余脾/肝放射性计数比.测量后位脾长径和横径,左侧位横径.结果:残余脾/肝比值小于20%者15例,15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均恢复正常;残余脾/肝比值大于50%者3例,多体位测量残余脾横径和长径仍大于正常脾,需行再次栓塞术治疗;其余5例残余脾/肝比值在20%~50%,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术前均升高,可再次栓塞治疗.结论:残余脾越大,残余脾/肝比值越高,脾功能亢进越严重;残余脾越小,比值越低,脾功能亢进改善越明显.此方法简便,可为疗效的评价及再次栓塞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张高潮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不同配伍方式用于绝经妇女取环术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要求取环的绝经妇女400例,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100例.均在术前3d口服米非司酮2次/d,每次25mg,术前2h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A组600 μg、B组400 μg、C组200 μg、D组不放置.比较四组取环成功率、取环时间、术中宫颈扩张情况、腹痛情况、出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与D组比较,A、B、C三组取环成功率高,取环时间短,术中宫颈扩张有效率高,腹痛发生率低,出血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妇女取环术可有效扩张宫颈,减轻患者痛苦,明显提高取环成功率.佳配伍剂量及方法为术前3d口服米非司酮2次/d,每次25mg,术前2h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200 μg.
作者:陈蓉;翟凤云;孙宏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解决常规方法取宫内节育器(IUD)困难的问题.方法:对23例取IUD失败患者采用宫腔镜系统取IUD.结果:均一次取IUD成功.手术时间(6.12±0.53)min,出血量≤6 mL,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宫腔镜系统取IUD效果好、安全.
作者:段辉;杨洋;王涛;陶素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继发真菌感染.方法:对2008-01-01~2010-12我院收治COPD急性加重期病人56例的临床资料,含使用抗生素、激素情况,营养状况,并发症出现数,死亡数,住院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病人合并低蛋白血症36例,肺结核10例,糖尿病5例,痰培养白色念珠菌41株,热带念珠菌5株,曲霉菌5株,烟曲菌2株,合并细菌感染29例,所有病人均使用过抗生素,其中应用4种以上不同抗生素占46.4%,41例病人应用糖皮质激素.56例病人住院天数34.6±16.7 d,治愈37例(60.1%),好转5例(8.9%),无变化1例(1.8%),死亡10例(17.9%).结论:条件致病性真菌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特别是有COPD患者,甚至成为致死性的终末感染.
作者:仇海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七氟醚作为基础麻醉与氯胺酮作为基础麻醉后再行骶管阻滞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效果比较.方法:60例ASA Ⅰ级,年龄1~6岁择期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七氟醚复和骶管阻滞组(S组)和氯胺酮复和骶管阻滞组(K组),观察两组术中心率(HR)和血压(BP),诱导和苏醒时间,呼吸道分泌物及术中、术后喉痉挛、呕吐、术中体动及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结果:术中心率(HR)及血压(BP)K组大于S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醒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S组小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道分泌物S组小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和骶麻在小儿疝气手术中患儿麻醉诱导迅速,术后清醒较快,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少.
作者:刘瑶;贾洪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内科使用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抢救需进行气管切开的急危重患者,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相比较.方法:将2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DT组和OT组,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切口愈合时间及1周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DT组和OT组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DT较OT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是迅速、安全建立人工气道的可靠首选方法.
作者:王成;崔德军;王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6岁,东航安全员,总飞行时间3000h左右.2010-09-12突发右肾绞痛,B超提示右肾结石伴积水,右输尿管扩张,膀胱三角区实质性肿块,考虑膀胱肿瘤28 mm×15 mm×18 mm,尿常规(-).于9月16日行膀胱镜检查,活检病理示膀胱内翻尿路上皮乳头状瘤,小区呈恶性潜能未定尿路上皮肿瘤.后9月27日再次入院,于28日行膀胱镜TURBt术,29日出院.
作者:王芳;阮亚;王志敏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联合手术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腹腔镜联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4例腹腔镜联合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腹腔镜联合手术安全、可靠、经济,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作者:宗大伟;吕耀龙;靳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飞行训练对战斗机飞行员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0名飞行员按不同分组检测飞行训练前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5Gz飞行后血清FT4水平升高,TSH水平下降,与飞行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FT3水平飞行后与飞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飞行强度(一次飞行和二次飞行)、不同飞行场次(昼航和跨昼夜)、不同飞行高度(3 km和5 km)以及+3Gz飞行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飞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Gz飞行后血清FT4水平升高,TSH水平下降,可能与飞行应激诱发飞行员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生理性代偿反应有关.
作者:祝筱姬;赵超;张定益;张春梅;任婧婧;郭思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比色法对44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进行血清Hcy水平测定,并与40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21.42±3.19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2.04±2.46 μmol/L).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预测脑梗死发生、发展的敏感指标.
作者:刘婧;李晓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心内科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效果.方法:派心内科经过心肺复苏专门培训并取得专业证书的护理人员对门诊及住院患者、家属等160名非专业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结果:80%受训者对按压的认知度较高,但实际操作合格率仅为25%;90%受训者对开放气道的认知差,仅5%的人员能做到开放气道.40%人员参加复训后能达到正确掌握.结论:对非专业人员普及急救知识有重大意义,但需要在培训方法上下功夫,技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并且反复多次的复训也是达到正确掌握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王玉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影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36例PS治疗病例,分为治愈与死亡两组,分析影响PS疗效的因素.结果:影响PS疗效因素分别为酸中毒、早产、低体重、使用剂量、合并并发症.结论:在PS治疗中应纠正酸中毒及高碳酸血症,使用足量PS,并注意预防肺部感染、肺出血,颅内出血、HIE等并发症.
作者:周杏花;宋文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培养全科军医对于提高基层部队卫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军队战时、平时卫勤保障的工作实际出发简述了全科医师在部队基层医疗机构中的生存状况及在基层部队中发展全科医师队伍的必要性,并就全科军医培训的课程设置、现有人员的转岗培训、士官队伍建设等具体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周英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口腔科诊疗工作中,由于患者流动性大,手机、牙钻等高危器械使用频繁,操作时经常接触到患者的唾液、血液等体液,是医院感染潜在的危险因素.为了防止口腔诊疗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与无菌是关键.加强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院内感染,规范医护行为,也是医务人员神圣的职责.
作者:汤意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期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呈增加趋势.据统计65岁以上胃溃疡发病率为5.2%,70岁以上增加至8.5%,并且因其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极易被忽视,因而,合理选择临床用药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何发堂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青光眼诱发相关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依从性,降低青光眼的复发率,有效维持患者的视功能.方法:随机对56例青光眼住院患者发病诱因进行资料分析并与护理干预.结果:青光眼发病诱因虽然很多,但情绪及心理变化是发病的主要诱因.结论:青光眼是一种致盲率极高的眼病,认清青光眼发病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指导,能够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避免视功能进一步受损,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任国丽;范兴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轻中重度血电解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8~2010诊断为HIE的患儿84例和同期正常新生儿比例的电解质值的轻中重度HIE患儿的血清电解质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电解质比较,Na+、CL-、Ca2+明显降低,K+无明显变化.结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极易合并水、电解质紊乱,因此,及早进行血电解质检测,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有效治疗,具有相当的临床意义.
作者:尤剑瑛;李红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低血压发生的原因、发生率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8例在常规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常温观察组采用调钠低温透析进行疗效观察.结果:对照组发生低血压68例次,发生率10.46%,观察组27例次,发生率4.15%,两组比较低血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是发生低血压的重要因素,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加,采用高钠低温透析可使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下降.
作者:田璐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本文通过对74例早产低体重儿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早产低体重儿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借鉴的措施,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邸建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本文以国内外有关老鹳草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对老鹳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指出老鹳草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抗菌、抗病毒、止泻、抗氧化、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也较为广泛应用,值得深入研究其机理.
作者:何文涛;金哲雄;王宝庆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