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用0.5%甲硝唑注射液200mL静滴,阿奇霉素500mg加入0.9%NS250mL,缓慢静滴,3d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片.治疗组3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时照组基础上口服中药八正散合四苓散加减.结果:对照组痊愈21例,好转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4%;治疗组痊愈29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疗效显著.
作者:陈启显;陈劝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我国已经历了10年的发展,手术技术日趋成熟,因其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得到广泛认可并迅速推广应用.但对急性胆囊炎的LC治疗仍存在争议[1].我院在1999年4月~2005年8月,共有271例急性胆囊炎行LC术.通过回顾对急性胆囊炎LC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的选择并加以探讨.
作者:蔡民;徐小平;叶文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均采用15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对照组总有效率7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效果明显,且该药价格低廉,使用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徐会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笔者自1999年1月~2004年1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立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消瘀降脂胶囊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分为消瘀降脂胶囊治疗组和血脂康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消瘀降脂胶囊和血脂康口服,8周后复查血脂水平.结果:消瘀降脂胶囊治疗组,8周末TC下降33.78%,TG下降30.74%,LDL-C下降35.67%,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血脂康组相比2组无差异(P>0.05),2组对TC、TG总有效率均达到95.0%和90.0%.结论:消瘀降脂胶囊是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有效、安全的药物.
作者:孙康云;陈亚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发病有增高趋势,往往在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在临床上容易引起心律失常,重者出现心衰和心源性休克.西医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由于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不显著,中西医结合治疗VMC已越来越受到推崇.我们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SM)治疗VMC,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敏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索中医清热化痰法对痰热动风型小儿多动症的疗效.方法:时34例痰热动风型小儿多动症患者以中医清热化痰法进行治疗;对照组22例,服用利他林治疗.每组除上述治疗外,均同时辅以心理诱导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73.5%,有效率为91.2%;时照组分别为36.4%、77.3%: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31例中,复发7例,复发率为22.6%;对照组有效17例中,复发7例,复发率为41.2%:2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清热化痰法治疗痰热动风型小儿多动症疗效可靠稳定,无毒副作用,适宜长期服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龚少逸;冯莉雅;邸英如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酒精性肝病(ALD)是指过量摄入酒精而导致肝脏损害的一系列病变,其病理分型包括轻型ALD、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是中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饮酒率为59.5%,酒精性肝病发病率约占饮酒者20%,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加强对ALD的防治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作者:武正权;林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药丹参、赤芍、莪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上述3味中药分别水煎浓缩后,分别进行动物实验,实验的方法一致.将Lewis肺癌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丹参剂量分别为12、16、20g/kg,赤芍及莪术剂量均分别为6、8、10g/kg),每组小鼠10只,每天灌胃1次,连续20d.第22天处死小鼠,免疫组织化学计数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中高剂量丹参、莪术及高剂量赤芍能提高肿瘤组织MVD及VEGF表达,P<0.05或P<0.01.结论:单味中药煎剂丹参、赤芍、莪术会促进小鼠Lewis肺癌血管生成.
作者:黄兆明;何小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中晚期特发的一种以胆酸增高,大多伴有肝生化酶异常,以及瘙瘁和黄疸为主要症状或见消化道症状的疾病.本人现将中医门诊诊治的60例病人总结和分析如下:
作者:周先利;秦玲珍;高群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复方肺心安片对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大鼠NO和AngⅡ的影响.方法:以2%野百合碱按6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复制大鼠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模型.观察中药复方肺心安片对大鼠血中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素(AngⅡ)的影响.结果:复方肺心安片能明显提高血中NO浓度,降低血中AngⅡ的含量.结论:复方肺心安片通过提高血中NO,降低AngⅡ浓度,舒张肺动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从而降低肺动脉高压,阻断肺心病发展的关键环节.
作者:徐颖;白庆云;姚珠星;刘树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及早恢复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及有效地防治术后并发症,以提高手术疗效,是临床医生为重视的问题.在70年代后报道腹部手术后发生肠粘连高达67%,其中发生肠梗阻者45%.近年来我们应用自拟肠功能恢复汤对腹部手术后78例进行临床观察,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树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糖毒清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5/6肾切除合中等剂量的STZ腹腔注射方法建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生理盐水2mL/d灌胃)、糖毒清高剂量组[糖毒清6.75g/(kg·d)灌胃];糖毒清中剂量组[糖毒清4.5g/(kg·d)灌胃]、糖毒清低剂量组[糖毒清2.25g/(kg·d)灌胃]、尿毒清组[尿毒清2.25g/(kg·d)灌胃].另外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予生理盐水2mL/d灌胃;治疗10周后,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的VCAM-1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肾组织VCAM-1表达明显增多,而糖毒清组大鼠肾组织VCAM-1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糖毒清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大鼠肾组织VCAM-1的过度表达,从而达到控制或延缓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恶化的进程.
作者:赵玲;卢富华;黄春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近年来,由于塑料袋装液体具有运输方便,毁形容易、彻底,便于一次性应用等种种优越性,临床上用得越来越多.我们医院自2004年6月份开始使用,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塑料袋装液体一次性注射器注入药液毕,用常规回抽空气的方法,效果不佳,造成密闭式输液排气或更换液体时,输液器排气管口滴液体现象严重(本院用的输液器为排气管与主管连在一起),不但造成护理人员身体及环境污染,而且造成药液的浪费,甚至引起医患纠纷.为此,我们对塑料袋装液体加药后的排气方法进行了探讨,采用新方法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沈优军;王稀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组织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是器官移植所面临的大难题.现代免疫抑制剂使早期移植器官失败危险性大幅下降[1,2],但长期存活的改善并不乐观,尤其是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造成肝肾毒性及恶性肿瘤等诸多问题[3],给未来免疫抑制剂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因此,利用有效、低毒、价廉的中药进入抑制器官移植免疫的基础和临床,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
作者:李涛;魏江波;田鹤;冯铁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补阳还五汤、苦碟子注射液、川芎嗪、尼莫地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94例.结果:本组病例基本治愈44例,占46.8%;显著进步35例,占37.2%;好转11例,占11.7%;无效4例,占4.3%;总有效率95.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杨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胆道残留结石是外科临床常见的一个处理难题.我院1985~2004年收治863例胆道病,术后残留结石137例(15.9%).报告如下:
作者:林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慢性盆腔炎临床上单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易于复发,常继发不孕,且难以治愈.我院自2003年3月~2005年2月,对115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仙芳;马利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患者,男,28岁.因肛门剧烈疼痛伴肛内异物感4h入院.患者平素身体健康,自诉无明显诱因突感肛内有异物感,疼痛剧烈,呈持续性疼痛,肛门收缩时疼痛加剧,出现上述症状后,未排便,尿正常.查体:急性痛苦面容强迫体位.
作者:朱小庆;朱国云;陈涛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前根据国际疼痛研究会对疼痛下的定义,认为疼痛是一种实质性或潜在性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1].疼痛可以分为急性、慢性和神经病理性疼痛.近年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方兴未艾,本文对此及自控镇痛护理作了探讨.
作者:祝晏灵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