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组织细胞增殖的影响

王共先;张中华;汪泱;黄学明;刘伟鹏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增殖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肾组织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SD雄性大鼠胫、股骨骨髓,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骨髓MSCs.32只雌性SD大鼠复制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的模型,随机分为两个组: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经下腔静脉移植骨髓MSCs,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1天、2天、3天、4天处死大鼠,两组大鼠每天均经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苷嘧啶(bromodeoxyuridine,BrdU).留取肾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在肾组织内的分布情况.结果在缺血再灌注后的第二天,移植组和对照组都有表达BrdU阳性细胞,并随时间延长BrdU阳性细胞个数逐渐增多,但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移植的外源性骨髓MSCs能够促进损伤肾脏的细胞增殖,参与肾损伤的修复.
实验与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总胆汁酸与四种酶测定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胆汁酸(TBA)是胆固醇在肝脏的代谢产物,是肝脏清除胆固醇的主要方式,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升高甚至早于肝活检组织学所见[1].我们对本院248例肝病患者和100例健康成人进行了血清TBA及四种酶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蒙松年;江世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乙肝病毒感染对红细胞、血小板的影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人体外周血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的影响.方法定量测定70例HBV感染者(HBSAg)和58例非感染者外周血红细胞数(RBC)、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比HBV感染与非感染者各项指数的差异.结果MCHC增高(P<0.001),HGB增高(P=0.023),MPV增高(P=0.008),PLT、PCT降低(P<0.001),其余RBC、HCT、MCV、RDW、MCH无显著意义.结论HBV感染导致患者红细胞MCHC升高及血小板大小、数量的减少,但不影响红细胞、血小板的分布宽度.

    作者:马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用合成多肽制备抗胰蛋白酶原激活肽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目的建立以合成的小分子肽胰蛋白酶原激活肽制备单克隆抗体(mAb)的技术路线.方法以合成多肽TAP与载体KLH交联的偶联物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建立能稳定分泌抗TAP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结果共获得10株能稳定分泌TAP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经稳定性试验,对其分泌的mAb进行效价测定、中和抑制试验、特异性鉴定,均表明所制备的杂交瘤细胞株稳定性好,其所分泌的mAb效价高、特异性好.结论利用合成多肽TAP成功制备了抗TAP单克隆抗体.

    作者:王慧;罗炜;徐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2240例胸腹心包腔积液细胞形态学分析

    目的对胸腹心包腔积液标本进行细胞形态学诊断分析,探讨其细胞形态学诊断价值.方法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的制片采用推片法,以瑞吉复合染色法鉴定细胞性质.结果2240例胸腹心包腔积液常规细胞形态学分析,检出恶性细胞342例,与临床终诊断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98.8%;检出44例可疑恶性细胞与临床终诊断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88.6%;122例核异质细胞中确诊为恶性肿瘤71例,与临床确诊符合率为58.2%;检出恶性淋巴瘤细胞14例、白血病细胞5例、恶性间皮瘤2例,与临床终诊符合率为100%;此外对2240例积液中其他细胞形态变化资料分析:其中中性粒细胞增多(>80%)330例、淋巴细胞增多(>80%)376例、嗜酸性细胞增多(>10%)43例、浆细胞增多10例、噬菌细胞26例、淋巴细胞岛188例、血细胞粘附肿瘤细胞75例、朗罕氏细胞1例.结论在浆膜腔积液常规检查中,开展细胞形态学检查十分重要,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志成;周道银;凌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465株非发酵菌耐药分析

    目的分析近3年来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主要非发酵菌的耐药性情况,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用API20-NE对菌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非发酵菌的前三位,3种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高,前2种菌对亚胺培南也有较高的敏感性,头孢他啶是三代头孢菌素中抗菌活性高的.结论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3种菌感染有效的药物.

    作者:顾秉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江西地区汉族人群3个STR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

    遗传学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DNA某些部位含有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of repeats,STR),STR的高度多态性可为人类基因组DNA的识别提供重要标记,适用于民族演变、法医学个体指认与亲子鉴定以及骨髓移植等研究领域.笔者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mp-FLP)技术和银染法对vWA、D12S391和D1S1656 3个STR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及频率的研究,为江西地区汉族人群的遗传学研究提供数据.

    作者:唐绮;李国良;孙瑜;肖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从集体性腹泻病人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目的探讨分子生物学(PCR法)在副溶血性弧菌鉴定中的意义.方法用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分离、鉴定病原菌,同时用分子生物学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从腹腔病人19份标本中分离出14株可疑菌,PCR特异性扩增带在250bp~500bp之间且靠近250 bp片段,其大小为285 bp左右.本次共检样品19件,检出该菌14件,其检出率为74%.结论经过细菌形态学、生化反应、溶血试验确定该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分子生物学PCR方法结果一致.

    作者:夏文;邹国和;薛琳;吴越;倪贤生;胡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多重耐药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掌握阴沟肠杆菌的耐药谱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耐药谱选用改良K-B法,基因分型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法.结果48株阴沟肠杆菌中ESBLs检出率为35.4%,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产ESBLs和不产ESBLs菌株间的耐药率存在显著性差异.RAPD基因分型得的遗传聚类图,可分为四类,1、2、5、6号标本为同一聚类群.结论阴沟肠杆菌有很高的耐药性,阴沟肠杆菌感染的治疗应首选亚胺培南,其次为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RAPD技术对阴沟肠杆菌感染同源性分析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作者:桂炳东;王伶;邹叶青;胡龙华;贾坤茹;章白苓;胡晓彦;谭立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用相关的试剂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结果冠心病组的TG,apoB,LDLC,LP(a)较对照组显著增高,apoAI,HDLC较对照组减少P<0.05,TC亦较对照组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冠心病组的HSCRP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其它疾病组的HSCRP也增高(P<0.05).结论病人血清中HSCRP的测定可作为冠心病的早期检测指标.

    作者:吴瑜霞;黄志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上皮细胞对尿沉渣自动化分析仪白细胞检测的影响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对尿沉渣自动化分析仪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检测的影响.方法对本院住院及门诊2129例尿液标本进行尿沉渣镜检,对其中上皮细胞(4+),尿液自动化分析大于100/HPF的326例标本分析其白细胞镜检与尿沉渣自动化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326例中81%的标本尿沉渣自动化分析仪白细胞检测结果与镜检结果比较显著增高(P<0.05).结论大量上皮细胞可引起尿沉渣自动化分析仪白细胞检测结果假性增高,应通过镜检纠正其对白细胞检测的影响.

    作者:胡正强;邹盛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用PCR法快速初筛结核分枝杆菌的耐多药性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初筛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耐多药性的方法.方法设计一种能检测已知点突变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并优化试验条件,用此方法检测18株耐多药株及95株非耐多药株的rpoB基因531位密码子由TCG向TTG的突变情况,以检测其耐多药性.以传统的间接耐药比例法为标准,对用PCR法检测结核菌的耐多药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设计的PCR法检测结核菌耐多药性的灵敏度为89%,特异度为80%,约登指数为69%.结论本研究设计的PCR法2小时能报告结果,且简单、经济,在结核菌耐多药性快速初筛中具有应用潜力.

    作者:鲍优红;叶建萍;葛超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血清抗核周因子等自身抗体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Sa抗体及抗RA33抗体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意义.方法对早期RA患者43例,非RA患者88例进行血清APF、AKA、抗Sa抗体及抗RA33抗体的检测,APF、AKA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抗Sa抗体、抗RA33抗体用免疫印记法检测.结果(1)APF、AKA、抗Sa抗体及抗RA33抗体对早期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6.6%和34.9%、94.3%和 37.2%、97.7%和34.9%、97.7%和23.3%.(2)4种抗体联合检测时,2种抗体阳性、3种抗体阳性、4种抗体阳性对早期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7.7%和23.3%、98.9%和16.3%、100%和9.3%.结论APF等自身抗体对早期RA诊断的特异性高,4种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RA的诊断率.

    作者:梅洵;刘燕鸣;周燕;李水琴;吴明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骨性关节炎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OA病变中MMP的意义及早期诊断.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和24例OA患者血中及关节液中的MMP-3水平.结果OA患者关节液中MMP-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关节液水平,血中MMP-3水平虽明显低于关节液中的水平,但与正常人对照组血清MMP-3水平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OA患者血中MMP-3水平对进一步研究OA发病机理及早期发现OA并采取有效防治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酶法血肌酐测定对内生股酐清除率的影响

    本研究就对苦味酸法和酶法这两种不同方法所测肌酐值对CCr的影响进行比较,以探讨临床是否需要重新制定新的血肌酐和CCr正常范围的必要性.

    作者:张迎华;王军;林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PTM、TNFα、IL-6、IL-8的检测分析

    目的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plasma thrombomdulin,PTM)、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检测分析,旨在探讨PA患者四项指标水平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RA患者活动期(n=42)、缓解稳定期(n=30)及正常对照组(n=55)中上述各项指标的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RA患者活动期四项指标含量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稳定期患者(P<0.01);RA患者稳定期四项指标含量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RA患者四项指标之间均呈正相关.结论RA患者四项指标水平变化特点与患者病情相关,各因子协同作用共同参与RA患者的炎症过程,联合动态监测有助于临床观察RA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作者:樊有龙;徐建民;王外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TPPA和TRUST联合检测梅毒及监控意义

    目的TPPA和TRUST两法联合检测对梅毒的诊断及监控意义.方法初筛采用TRUST法,确诊采用TPPA法.结果2000-2002年我局共对10470名出入境人员进行传染病监测体检,检出梅毒共44人,检出率为0.42%.2000、2001和2002年检出率分别为0.19%、0.37%和0.67%;44例梅毒抗体阳性者国内出境人员31例,外藉入境人员3例,台湾入境人员10例;两法检测结果经x2检验,P>0.05结果无差异.结论监测中同时作TPPA和TRUST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以便梅毒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加强梅毒监测,结合防治.对梅毒患者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切断传染途径,有效地控制梅毒流行蔓延,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刘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慢性肾炎患者血栓相关指标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患者中血栓相关指标(FIB、AT:A、VWF、VⅢ:C、D-D、PLG: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0例慢性肾炎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标本,于STAGO-STA自动血凝仪上用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一期法测定VⅢ促凝活性(VⅢ:C);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及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0例慢性肾炎患者中FIB、VWF、VⅢ:C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1),D-D也有升高(0.01<P<0.05),AT:A出现下降(P<0.05),而PLG: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慢性肾炎患者由于FIB升高、AT:A下降及血管内皮可能存在较严重损伤等因素,较易导致血栓形成,并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栓相关指标测定对慢性肾炎治疗和病情发展监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瑜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Rh抗E、抗e、抗C、抗c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

    目的对Rh系统除RhD以外的其它抗体引起的溶血进行检测.方法(1)对新生儿溶血(黄疸)的病人进行筛检;(2)对Rh系统所引起的溶血进行区分.结果共筛查出了3例是由除RhD以外的其它抗体所引起的溶血.结论除RhD以外,其它抗E、抗e、抗C、抗c抗体均可引起溶血.

    作者:周根水;王启新;陈桂荣;闵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浅谈变异或难采血管的穿刺技术

    穿刺技术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献血者的情绪,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是书本上所介绍的佳穿刺静脉.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几乎都是用这三根静脉采血的.但在实践工作中也碰到了几例变异的情况.有时在献血者手的肘窝处找不到这三根静脉,我们会继续去寻找别的静脉穿刺.现在就谈谈在工作实践中所碰到的几种血管变异及其穿刺要点和注意事项.

    作者:阳作慧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Ac.TdiffⅡ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三种模式测定结果的比较

    Ac.TdiffⅡ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操作功能上有三种模式方法,即预稀释法、开盖法、闭盖法,三种模式操作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可根据实验室的情况来选择使用.一般来说,闭盖法是采用真空抗凝管采血.其操作简便,有利于建立方法的统一性,有条件的科室可做闭盖法操作;开盖法多用于自配抗凝管采血,成本上较为经济,但人为误差的因素不可避免;预稀释法使用于未稍血液,用血量极少,提供婴幼儿和静脉抽血较困难的病人选用此法,但由于使用未稍血液有一定的误差,一般不推荐使用本法,而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不少单位采用了预稀释法操作.三种操作方法在测定结果上是否有较好的可比性,还未见有人报道这方面的信息,我们根据这三种模式操作,采用同一份标本,在对仪器进行校准的前提下,进行了对比操作试验,结果发现相互之间有差异,主要是预稀释的结果与开盖和闭盖的结果差异明显.现将这三种模式操作及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作者:熊玉根;万本愿;贺葵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实验与检验医学杂志

实验与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