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云霞;王海英;朱红
目的 观察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者血清4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α1-酸性糖蛋白(AAG)、α1-抗胰蛋白酶(AAT)、触珠蛋白(HPT)和铜蓝蛋白(CER)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RRAY 360蛋白质测定系统测定61例RA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AAG、AAT、HPT、CER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RA、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及关节炎综合组患者该4项指标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并与血沉、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结论 动态观察血清4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对于关节炎患者病变活动的监测以及药物疗效的判断等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康日辉;叶德富;薛原;郑铃;朱月永;芮红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前后B型预激综合征心功能变化。方法 根据QRS波时间将46例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A组27例,QRS波时间0.11~0.13 s;B组19例,QRS波时间0.14~0.16 s。射频消融前及术后3~5天测左室的心功能。结果 术后A组的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峰射血率(PER)、峰充盈率(PFR)及B组的SV、EF均略高于术前(P>0.05),尤其B组的PER、PFR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 射频消融后,随着预激成分的消失,心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术前预激成分越多,QRS波越宽,术后改善越明显。
作者:陈庆华;董建增;张金盈;魏经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Brugada综合征系西班牙学者Brugada等[1]于1992年首先报道,以反复心源性晕厥或猝死及心电图(ECG)V1~V3导联ST段异乎寻常的抬高、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为特点。因其预后差,属心脏急重症,已引起各国心脏内科学者的关注。之后美国、中国相继有报道,近来Brugada等[2]报道了对63例该综合征患者进行长期观察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其内容。1 临床特点 无任何诱因突发的反复晕厥或猝死为其首要特点,患者多为中年人,无发作先兆,少数人有家族史。Brugada等报道的63例该综合征患者,第一次心律失常发生的平均年龄为35~41岁(2~77岁),22例患者无症状,多于常规体检或家族调查中发现;其余41例患者中9例表现为不明原因晕厥,32例为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存活;27例有猝死家族史,猝死事件发生率达74.6%。Brugada等同时发现室颤的复发率很高,经随访3年约40%无症状患者有高猝死风险。国内报道的4例中3例表现为晕厥,首次心律失常发作年龄为32~36岁,其中1例有家族史[3~5]。我们近收诊1例,男性,35岁。以反复晕厥就诊,无家族史。目前研究认为,Brugada综合征与心脏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6]。
作者:宋于康;林文辉;张济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临床与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特点,主要观察脑膜及脑室的CT改变。结果 CNS-L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CT扫描示脑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性低密度或高密度病灶,脑实质扩大、脑沟增宽。结论 CT扫描有助于CNS-L的确诊。
作者:徐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女,54岁。因右下腹疼痛、腹胀、纳差20天,于1999年2月19日入我院。入院前2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阵发性疼痛,伴恶心、腹胀、纳差及尿少,曾在当地医院按“肝硬化伴腹水”治疗,效果差。查体:意识清,慢性病容,消瘦,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部中度膨隆,腹肌紧张,右下腹轻度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4.3×109/L。腹腔穿刺抽出黄色混浊腹腔积液,Rivalta试验(+),白细胞1 000×106/L,单核细胞0.51,多核细胞0.49,红细胞380×106/L,形态基本正常,总蛋白43.8 g/L。初步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肝硬变失代偿期。予抗生素、利尿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及支持治疗,但腹水明显增多,进行性消瘦。B超、CT检查均未示明显的肝硬变征象。于右下腹扪及一约8 cm×10 cm大小质硬包块,移动性差。3月5日行腹膜活检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查血CA19-9(糖链抗原19-9)42.58 IU/ml(参考值<37 IU/ml)、AFU(岩藻糖苷酶)704.28 μmlo/(L*h)[(参考值<650 μmol/(L*h)]、CA-125(癌抗原-125)174.2 ku/L(参考值0~35 ku/L)。为寻找原发癌灶,行胃镜及活检示胃多发性溃疡。肠镜:横结肠以下结肠粘膜未见异常(因患者体质弱,不能耐受而未能行镜至回盲部)。由于CA-125明显增高,考虑为卵巢来源的腹膜转移性低分化腺癌。行妇科B超检查示子宫附件为绝经期声像,中下腹形态不规则实性包块,周围肠管粘连。诊断为腹腔恶性肿瘤,性质待查。于1999年3月12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大网膜被肿瘤完全浸润,无法剥离。盲肠处可触及一约5 cm×6 cm×8 cm大小肿块,肝脏、腹膜、小肠均见种植性转移肿块,无法行姑息切除术。于大网膜取2 cm×2 cm×1 cm肿块送病理检查后关腹。术后病理诊断:盲肠低分化型腺癌并腹腔广泛转移。出院10天后死于全身衰竭。
作者:杨芳;黄纯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对脾脏功能的新认识及切脾后凶险性感染的报道增多,但对脾脏破裂严重到什么程度不能保脾,文献报道颇不一致。1992年以来我院收治Ⅳ类脾破裂26例实行保脾术,全部成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3例,女3例;年龄7~53岁,平均28.5岁。按目前国内常采用的4级(型)分类和术型选择法进行分类。Ⅰ级(类):被膜破裂;Ⅱ级(类):浅表脾实质破裂但不延及脾门;Ⅲ级(类):脾实质破裂已涉及脾门或脾已部分离断,可行脾部分切除术;Ⅳ级(类):脾动静脉主干离断或严重广泛碎裂,需行全脾切除术。本组26例均为Ⅳ类脾破裂患者,所有病例均为钝性损伤,其中9例伴有其它脏器伤;腹腔积血500~3 000 ml,致休克21例。本组26例均部分保脾成功,保留脾组织大者约为原脾的2/3,小者约为原脾的1/4,大多数为原脾的1/3左右。全组无死亡。全组无因并发症需行手术。
作者:孙成武;崔东晖;白金君;刘洪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减少布-加综合征的误诊误治措施。方法 分析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33例有误诊经过,平均误诊时间5.3年;②下肢病变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占84.8%;③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肝静脉及下腔静脉,100%均有阳性征象发现,而误诊的病例均未做该项检查;④仅4.3%患者的病毒标记为阳性,不超过一般人群阳性率。结论 布-加综合征症状多变,超声多普勒探查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是筛查该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梅健;庄爱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性激素及其比例关系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测定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和绝经后健康女性的血清雌二醇、孕酮及睾酮水平。结果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组血清孕酮、睾酮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雌二醇/孕酮、雌二醇/睾酮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孕激素及雄激素水平过高是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性激素比例失衡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有关。
作者:刘四海;邹晖;郭文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是中枢神经系统合成并释放的一种内源性阿片肽,可参与正常的及某些病理状态下的呼吸调控。为了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β-EP水平与动脉血气的关系,我们在观测中同步检测了肺心病患者血浆β-EP和血气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66.62±8.67)岁。诊断符合我国1977年肺心病会议修订标准。对照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63.05±8.28)岁,系健康体检者,且无吸烟史。
作者:张玉华;乔丽敏;杨丽娟;吴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用颈部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观察颈椎病患者椎动脉的管径和血流的变化,探讨颈椎病对脑血流的影响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本组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40~64岁,平均46岁。病例选择依据:①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部不适、耳鸣、手麻、上肢无力等症状;②X线及颈椎CT有颈椎退行性改变。诊断符合1984年5月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诊断标准。有的患者就诊时发现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正常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44岁。
作者:陶爱华;常伶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可并发心肌损害而出现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异常。1993年2月~2000年2月,我院对收治的49例患儿进行体表心电图检查,部分行心肌酶谱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18例出现心肌损害,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8例有心肌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单纯型3例,关节型2例,腹型4例,混合型9例(包括腹型+关节型+肾型4例,腹型+关节型3例,腹型+肾型2例)。4例腹型和9型混合型中有2例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2例出现肾炎氮质血症。既往均无心血管疾病史。18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症状和体征:心悸、胸闷3例,心律不齐2例,心音低钝4例,心前区一过性收缩期杂音2例。18例中心电图异常13例(72.2%),其中窦性心动过速5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广泛T波低平、倒置3例,ST段改变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左室肥大2例,右室肥大1例。心肌酶谱检查20例,其中异常13例(65.0%),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0例,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升高7例,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4例,且其同工酶CK-MB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2例。超声心动图检查9例,其中左室扩大2例,右室扩大1例。
作者:顾玉栋;许锦兰;范宝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男,36岁。因反复心悸、气短、水肿5年入院。5年前曾住我科诊断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扩心病)并持续性左室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用异搏定室速终止。近2个月上述症状加重,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无黑朦、晕厥,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时血压正常。18年前曾因心悸测心率为180多次/min,此后时有心悸,均能自行缓解未就医。入院时心电图为持续性单形性宽QRS心动过速,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左偏,QRS波宽度140 ms,R-R间期匀齐,频率187次/min;食管心电图见室房分离,R波频率快于P波频率,诊断为室速。静注利多卡因、心律平无效,静注异搏定5 mg室速转为阵发性,继以异搏定80 mg/d口服,并予其他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室速控制不理想,改用胺碘酮0.4~0.6 g/d,半个月后室速基本控制。住院期间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2.0 mm,左房内径46.6 mm,右室舒张末期内径29.5 mm,左室射血分数33.7%。出院后继续服胺碘酮每日或隔日0.2 g,室速基本能控制,但有时尚需加量或联用异搏定80 mg/d方能控制。出院后随访10个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亦无药物不良反应,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7.8 mm,左房内径38.0 mm,右室舒张末期内径21.2 mm,左室射血分数41.6%。后诊断为特发性左室室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omyopathy,TCM)。
作者:刘志琴;张陈匀;李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头部难产所致尿瘘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 当发现尿瘘时,即刻静脉给于抗生素并同时冲洗阴道、局部用药、留置导尿管,以保持膀胱空虚有利于改善局部血供。结果 9例患者经治疗后阴道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阴道粘膜坏死区域逐渐修复。其中8例完全修复,粘膜恢复正常,拔导尿管后无尿瘘。结论 保守治疗是简单易行、积极有效的措施。甲硝唑能有效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作者:邱芳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用于剖宫产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以催产素作对照,观察术中及术后2小时内出血量。结果 术中及术后2小时内平均出血量,米索前列醇组为(232.0±46.6) ml,催产素组为(385.0±74.7) 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强于催产素,能较好地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且用药方便、安全。
作者:陈宝焕;王俊芳;郭方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骨肿瘤保肢术的骨重建方法。方法 选择Enneking分期ⅡA期的肢体骨肿瘤16例进行保肢治疗。肱骨近端和桡骨远端切除后以游离自体腓骨近端移植代替;胫骨远端切除后给予煮沸灭活原位再植重建;股骨远端经广泛切除后以异体半关节移植重建,而经边缘切除后的则以异体四分之一关节移植重建。结果 1例术后2个月发生感染,1例术后8个月肿瘤复发。余14例获成功保肢。结论 瘤段骨灭活再植、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均为骨肿瘤保肢术中骨重建的实用方法。
作者:肖继伟;彭俊平;陈懿;刘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女,51岁。因右上腹痛半年于1997年11月20日以“肝癌?胆囊炎”收住院。半年前原因不明右上腹痛,呈持续性隐痛,向右腰部放射,活动后加重;与进食、排便无关;不伴腹泻,无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尚可,二便正常。发病后体重下降约10 kg。曾按“胆囊炎”治疗效果欠佳。既往体健,常到田间劳动。查体:T 36.7 ℃,P 60次/min,R 19次/min,BP 130/82 mm Hg(17/11 kPa);一般情况好,超力型体型,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右上腹饱满,可触及一约4 cm×7 cm大小不规则质软包块,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右肾区轻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脊柱自然弯曲,无压痛;四肢活动无异常。
作者:李君;冯如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贝赫切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发病部位的发生率依次为口腔100.0%、皮肤81.6%、生殖器69.4%、眼44.9%、血管18.4%、关节12.2%、心脏和神经各10.2%、消化道和肾脏各6.1%、肺4.5%。结论 此病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诊断缺特异性,不能根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症状,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鱼云霞;王海英;朱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我院腹腔镜胆囊切术术后胆漏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7年来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胆漏27例的处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术后胆漏的患者中行腹腔镜探查23例,其中21例经镜下处理治愈,2例因肝外胆管损伤改行剖腹探查,经胆管修补置支撑架T型管引流治愈;手术探查均于胆漏诊断明确后48小时内进行。4例肝下已置管且引流量较少,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胆漏应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同时强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对胆漏的预防。
作者:范育林;徐义仁;王敬民;龚仁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3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监测系统(12-DCG)监测报告、冠状动脉造影(CAG)及12导联常规心电图(12-EC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G、12-DCG、12-ECG对CHD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6%(29/32)、65.6%(21/32)和46.8%(15/32)。12-DCG与12-ECG相比、12-DCG与CAG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2-DCG具有心肌缺血的定位诊断功能,在诊断CHD心肌缺血方面明显优于12-ECG,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于尚不能开展CAG的医院或难以接受CAG的患者,12-DCG是一种安全、重复性强、较准确、无创伤诊断CHD心肌缺血的较好手段。
作者:马丽雅;金春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男,1岁5个月。因腹痛、腹胀、反复呕吐3小时入院。发病前进食大量肉食品、山楂等,7小时后突然哭闹不止,自诉腹痛、腹胀,并反复呕吐,吐大量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无排便、排气。查体:烦躁不安,脉搏160次/min,腹胀,全腹压痛,腹穿抽出淡红色稀薄液体。疑为急性肠梗阻,肠坏死。在局麻加基础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结肠普遍胀气,结肠肝曲、横结肠及结肠脾曲无异常,胆囊张力高。清除血性腹水400 ml,打开胃结肠韧带,见整个胰腺肿胀、变硬、被膜下出血,胰腺呈棕色。诊断: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中将胰腺被膜作多部位多方向切开减压,并清除部分坏死组织,冲洗腹腔,胰头、胰尾部各置引流管1条,胆囊内置蕈状引流管1条。术后检查血白细胞计数33.5×109/L,腹腔渗液淀粉酶4 240 U。术后给予补液、抗休克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抗生素等治疗,痊愈出院。
作者:孙孝红;张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