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硫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34例远期随访

刘一平;郑丽敏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 硫酸锌
摘要:1985~1995年我们用硫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34例,随访5~10年,报告如下.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肺周围性病变CT下经支气管和经皮活检的应用

    目的评价CT引导纤维支气管镜经支气管肺活检(CT-TBLB)和经皮肺穿刺活检(CT-NLB)在肺周围性病变中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病灶处在肺野位置不同,51例选择CT-TBLB,46例采用CT-NLB.结果综合选择下两组肺活检取材总成功率达100%,阳性率87.6%,诊断符合率97.9%(其中CT-TBLB达100%),气胸和咯血等并发症明显较少.两种方法阳性率和符合率较高,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CT-TBLB和CT-NLB是肺周围性病变定性诊断可行的和理想的非开胸活检方法,适合不同位置类型病灶.若综合选用可提高肺周围活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作者:崔恩海;邱东华;刘铁;平金良;王斌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1997~1999年RICU患者下呼吸道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致病菌株及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RICU中1 856例次下呼吸道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78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48株(69.9%),以铜绿假单胞菌(17.9%)和鲍曼不动杆菌(10.7%)为主.革兰阳性菌193株(24.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2.5%)和表皮葡萄球菌(5.5%)为主.真菌43株(5.5%),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且多为二重感染.药敏检测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以及三代头孢菌素呈多重耐药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较高.结论 RICU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MRSA及真菌感染率升高,提示临床医师应针对RICU中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耐药性检测,合理选用抗生素,并注意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

    作者:殷少军;何礼贤;董荔;胡必杰;瞿介明;周春妹;倪才妹;贾曼琳;周昭彦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前瞻性研究

    1993~1995年我院收治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我们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并进行了前瞻性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尚建中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多巴胺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临床观察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期内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皮肤皮下脂肪组织硬化、水肿为特征,常伴有体温不升、反应低下以及全身多器官功能受损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命.1997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采用多巴胺治疗22例,疗效满意.

    作者:熊超群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Dieulafoy病合并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漏诊1例报告

    1 病历简介男,42岁.因反复呕血,黑便3个月,大量呕血1天,于2000年3月5日急诊入院,急诊胃镜示胃内大量鲜红色血凝块,未发现溃疡,未见活动性出血灶,入院后予保守治疗,观察24小时,血压下降明显,抗休克同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清除胃内积血,发现贲门口下5.0 cm胃底区有一直径2.0 cm浅表溃疡,溃疡及粘膜下可见一直径2.5 mm的动脉呈喷射状性出血.

    作者:戴彦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髋臼骨折伴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伴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和时机.方法选择髋臼骨折伴髋关节脱位24例,除1例外,均先行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骨牵引,髋臼骨折于受伤后平均12天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内固定的方法有:弧形髋臼钢板、松质骨螺丝钉、交叉克氏针、记忆合金骑缝钉等,术中要求骨折块解剖复位.结果髋臼骨折块解剖复位17例,满意复位6例,不满意复位1例,疗效评定优良率79.2%.1例术后髋臼骨折块被吸收出现髋关节再脱位,2例晚期出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结论髋臼骨折伴髋关节脱位早期进行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伤后2周内进行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和骨折块解剖复位是恢复髋关节功能和防止远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永利;王维;张世清;邵世坤;王晓;刘洋;张永乐;张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胃嗜酸性肉芽肿7例误诊分析

    胃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其临床症状、X线、胃镜方面的表现常与胃溃疡及胃癌相似,不易区分,确诊常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诊断.我们在1986~1996年收治的1 500例胃溃疡、胃癌、胃肿瘤性疾病中发现7例,术前均未明确诊断,现对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盛孝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Fisher综合征2例报告

    Fisher综合征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作者:宿小满;蒋丹峰;阮继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炎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炎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分析8例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炎病例.结果多以青年女性发病,均有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符合典型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炎病理特征,强的松治疗疗效好.结论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发热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要考虑本病之可能,其确诊有赖于淋巴结活检,强的松治疗有显著疗效.

    作者:傅祖红;姚虞蓉;刘志遐;吴江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硫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34例远期随访

    1985~1995年我们用硫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34例,随访5~10年,报告如下.

    作者:刘一平;郑丽敏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小剂量双氢克尿噻与苯那普利联合使用降压及对高血压靶器官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不同小剂量双氢克尿噻与苯那普利联合使用的降压效果及对高血压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02名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双氢克尿噻6.25 mg、12.5 mg、25 mg与苯那普利5 mg/d联用,观察降压效果及副作用,为期4周.对其中25例伴左室肥厚者,继续治疗6个月,观察其左室肥厚及肾脏蛋白尿变化.结果三种剂量的双氢克尿噻与苯那普利联合使用均可使血压明显下降(P<0.01),且三组间降压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双氢克尿噻与苯那普利联合使用降压效果明显.联合用药中,双氢克尿噻剂量可减至6.25 mg.长期治疗对高血压靶器官有明确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平;陈卫红;梁明明;陶平;郭向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用气囊尿管胸腔排液治疗渗出性胸膜炎42例

    我们近2年来应用双腔带气囊导尿管作胸腔排液治疗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合并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42例,取得显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青春;冀广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心包腔置管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

    心包穿刺是一项较危险的手术,其威胁生命的并发症达11.4%~20%,大量心包积液常需多次心包穿刺抽液、注药治疗存在风险大、积液难以抽尽、治疗不彻底的缺陷[1].本文采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法,治疗30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黎明;左逸夫;周新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肝肺综合征

    近年人们逐渐认识了一种肝病的严重并发症--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此征发病率高,治疗相当困难,远期预后不良.因此,对肝肺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对本征做一综述.

    作者:谢文媛;金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副作用

    自抗菌素问世以来,许多细菌性疾病得到了控制,而病毒成为人类疾病中突出的病原体[1].人们同病毒的斗争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一是发展疫苗,即将灭活的或活的无致病力的病毒或病毒的成份注射于健康人体,使之产生抗体,预防病毒性疾病.另一是寻找和发展抗病毒药物,即通过抑制感染机体内病毒繁殖的某个环节而治疗病毒病.由于病毒缺乏自身的代谢系统,对细胞具有寄生性,抗病毒药在对病毒作用的同时又杀伤了正常细胞,所以,在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种常用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

    作者:张维江;于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小心脏综合征10例报告

    1987年~2000年,我们对有心悸与呼吸道疾病的部分患者摄X线胸片等观察,发现小心脏综合征10例,现就其发病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徐建平;陆婉玲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血浆总球蛋白、γ-球蛋白或IgG升高,血循环中有自身抗体,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甲状腺疾病),肝活检为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的中、重度慢性活动性肝炎,无胆管损伤,免疫抑制剂治疗常有效[1].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肺纤维化治疗研究进展

    肺纤维化是一组以肺间质弥漫性渗出、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疾病.其病因复杂,预后极差,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许多治疗方法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其5年生存率仅50%[1].近年来随着对肺纤维化的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使之在治疗上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现将近年来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学军;崔社怀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特点及其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作特点及心率变异性(HRV)与SMI的关系.方法对69例患者和42例健康人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对SMI发作的时间进行分析,病例组HRV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SMI发作前30分钟、发作时、发作后30分钟心率功率谱的变化.结果 SMI发作多在6:00~22:00,占总数的88.06%,其中6:00~12:00占总数的32.09%,17:00~21:00占总数的26.87%.SMI组SDNN、高频峰均小于对照组(P均<0.01),低频峰、低频峰/高频峰均大于对照组(P分别<0.05,0.01);低频峰在SMI发作前、发作时均增高,发作后降低,高频峰在SMI发作前30分钟低,发作后升高.结论 SMI发作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HRV降低,并且SMI发作有明显的昼夜发作特点,高频峰已经降低,说明SMI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交感神经性升高,自主神经的功能失调,SMI发作前30分钟交感神经已经兴奋,迷走神经明显抑制.

    作者:张爱元;季祥武;邵静波;王娟玲;赵春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治疗体会(附8例报告)

    目的探讨对不同类型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的佳处理方法.方法 8例不同类型的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采用下腔静脉不完全阻断法2例、体外循环法2例、下腔静脉-右心房(或下腔静脉)转流法4例,摘取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结果 8例均顺利切除患肾,取出瘤栓,术后恢复良好;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右心房(或下腔静脉)转流法完全阻断下腔静脉摘取较长的瘤栓,具有操作简单,回心血流量较大,不需特殊设备,术后并发症较少之优点.

    作者:任君凯;张长江;吴健明;毛书明;任潇毅;韩晓燕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