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脂蛋白(a)水平改变对尿微白蛋白排泄率影响的研究

毕会民;胡胜;甘佩珍;李静明;李静

关键词:糖尿病, 肾病, 脂蛋白(a), 辛伐他丁
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中高脂蛋白(a)水平是否为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后者包括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均采用辛伐他丁分组治疗,对治疗前后糖尿病肾病患者脂蛋白(a)水平、尿微白蛋白排泄率和肌酐清除率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①三组患者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尿微白蛋白排泄率成正相关,与肌酐清除率成负相关.②辛伐他丁干预14周后,三组患者血浆脂蛋白(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但尿微白蛋白排泄率、肌酐清除率无变化.结论糖尿病患者高脂蛋白(a)水平可能不是并发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是肾病所导致的结果.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重度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附18例报告)

    目的探讨重度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全麻下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根部灌入冷停跳液,心包腔内放置冰屑保护心肌,降温至20~26 ℃,经右房、肺动脉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和疏通右室流出道,以自行研究设计的可耐受小肺动脉瓣环直径的标准,取自体心包片加宽成形右室流出道.单纯肺动脉切开加宽成形1例,跨环补片成形17例.结果除4WGQJ术后引流偏多和2例出现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外,无重大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22日,全部康复.随访3~49个月,皆能日常工作和学习.结论对重度法洛四联症实施根治术是切实可行的.

    作者:邢西忠;瞿晓琨;张凤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维生素K3治疗肾绞痛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

    维生素K3(药典名称:亚硫酸氢钠甲萘醌)是目前常用的止血药,临床应用中发现此药还具有较好的解痉镇痛作用.1988~1998年,我们采用维生素K3治疗肾绞痛350例,效果满意,并就维生素K3对家兔输尿管蠕动,输尿管内压及尿量影响作了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朱喜山;员艳丽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肺性脑病34例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肺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7年1月~2000年4月收治的3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耐受,28例症状明显改善,3例无改善,1例死亡.结论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是治疗肺性脑病的可行方法.24小时后疗效稳定.

    作者:翁军;刘金梅;朱珊;张凤林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无明显跳跃现象的房室结双径路1例

    本文报告1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心动过速为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F型AVNRT),并经射频消融(RFCA)根治成功,但术前及术中的程序期前刺激(S1、S2),均未诱发出房室结传导的跳跃现象.

    作者:罗为民;郝星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式和风险分析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式的选择与风险程度.方法分别采用高位多枚圆针(A组)、低位多枚圆针(B组)、加压滑动鹅头钉(C组)、Gamma钉(D组)、单臂外固定架手术和牵引(E组)5种方法治疗176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结果 A、B组髋内翻率在70%、40%,主要发生在Ⅲ、Ⅳ型,其余3组分别为5.7%、10%及13%.术中、术后3个月内无死亡.A、B组因针尾刺痛而影响活动发生的并发症比较多.E组骨折愈合较快,但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结论 C、D组方法固定牢固、髋内翻发生率少,下床早,并发症少,是首选方法,其风险与另3种方法相比无明显增加.如患者不能使用C、D组方法,可用E组的方法,但因其有阻碍膝关节的活动和增加老人心理压力的弊病,应慎用.

    作者:谢金兔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挛生子重症肌无力

    目的评估重症肌无力(MG)的遗传性.方法回顾分析11对挛生子MG病例资料,比较单卵和双卵挛生子MG发病一致率.结果 9对单卵挛生子中双方患病6对,MG发病一致率为66.7%(6/9),2对双卵挛生子均其中一方患病,MG发病一致率为0(0/2),二者发病一致率有显著差异.结论遗传因素在MG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何国胜;徐金枝;唐冰杉;杨明山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心房纤颤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栓塞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栓塞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①均突然起病;②症状多样化,神经系统损害较重;③CT检查7例为多发性脑梗死;④病死率为36.7%.结论心房纤颤是椎基底动脉脑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预后较差.

    作者:是明启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盆腔外卵巢误诊1例

    女,52岁.因右下腹持续性疼痛2天入院.查体:T 38.5 ℃,P 80 次/min,BP 105/68 mm Hg(14/9 kPa).急性病容,右下腹肌紧张,麦氏点压痛(+),反跳痛(+),闭孔肌征(+).WBC 20.10×109/L,N 0.82.B超:右侧附件处可见45 mm×39 mm囊性色块,边缘尚规整,壁较厚欠光滑,内有散在小光点;提示:右侧附件囊性占位性病变.入院诊断:①右侧附件囊肿伴感染;②阑尾脓肿.

    作者:陈少凡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氟桂利嗪联合甲氧氯普胺治疗顽固性呃逆24例

    呃逆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非药物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及单纯药物疗法[1],均不甚理想,我们于1997年5月~2000年4月间应用氟桂利嗪与甲氧氯普胺合用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顽固性呃逆3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绒花;张远告;王远旭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首发肾脏损害的肝豆状核变性长期误诊2例报告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病,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铜代谢障碍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量不同,造成各种组织损伤程度不同,因而临床表现各异.尤其是当无神经系统症状而仅表现为内科单一系统症状时,极易误诊.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例WD长期误诊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卢昌均;黄小军;陈宝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肺炎克雷伯杆菌肺内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肺炎克雷伯杆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药敏情况.结果所选择的病例多合并基础疾病,且多不具有典型的临床及X线表现,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率较高.结论非典型表现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肺部感染有增加的趋势,其治疗宜选用三代头孢菌素、泰能或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者:王世新;申丽盈;刘姗姗;杨爱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肝性脊髓病12例临床分析

    肝性脊髓病是由多种肝病引起的脊髓病变,以逐渐发生的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主要特征,是继发于肝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神经系统继发症.自1949年Leight和Card首先报道以来,陆续有同样报道.复习我院1980年7月~1999年12月12例肝性脊髓病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杨永军;张福群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硫酸镁与酚妥拉明联用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36例临床观察

    近5年来,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硫酸镁与酚妥拉明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36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覃建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结核性脾脓肿误诊1例

    1 病历简介男,69岁.反复左上腹隐痛6个月伴寒颤、高热.曾在当地医院间歇性抗感染(予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治疗.症状反复发作,疗效不佳.查体:消瘦貌,T 38 ℃,巩膜无黄染;腹平坦、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2 cm,左上腹轻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化验:WBC 19.5×109/L,N 0.90,L 0.10.B型超声波:脾梗死继发感染(脓肿形成).CT:脾多发性脓肿.胸部X片无异常发现.入院诊断:脾脓肿.住内科治疗1周无效转外科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脾约15 cm×12 cm×5 cm,与膈面及胃底粘连包裹,胃、肝、胆、胰正常,肠系膜淋巴结无肿大.分离粘连时破溃见乳白色脓液约300 ml,无臭,脾表面破溃腔约4 cm×3 cm×3 cm.行脾切除,腹腔放置皮管引流.病理报告:脾结核.术后经抗结核治疗,住院12天出院,随访1年无异常.

    作者:兰建平;陈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贲门癌两种手术切口的比较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手术切口.方法总结356例行贲门癌切除患者左进胸切口与胸腹联合切口的差异.结果二种切口的切除率分别为74.12%、86.98%(P<0.01);清除淋巴结数平均分别为8.21±2.43、8.99±2.95(P<0.01);切缘阳性率相似(P>0.05);肺部感染、吻合口漏发生率相似(P>0.05);术后1周大通气量、用力肺活量和体重较术前均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贲门癌切除术胸腹联合切口切除率高,清扫彻底,不增加并发症和对肺功能的影响,是较理想的切口.

    作者:沈鹏;王涛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乳腺错构瘤并纤维瘤病1例报告

    1 病历简介女,42岁.左乳腺肿块伴疼痛8个月于1997年12月8日就诊.查体: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6 cm×6 cm肿块,边界清楚,活动可,质地硬,表面光滑,无压痛.入院诊断:左乳腺肿物、纤维瘤?局麻行左乳小叶切除术(包括瘤体),大体标本切面灰粉、灰黄色,包膜完整.术中病理冰冻良性肿瘤.术后病理:乳腺错构瘤.

    作者:国士刚;孙强;刘贵安;张北南;李瑞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子宫全切术后致广泛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例分析

    女,45岁.因不规则阴道流血伴继发性进行性痛经半年于1999年7月23日入院.半年前无诱因出现阴道流血,量时多时少,色暗红,伴下腹及腰骶部坠痛,不能从事一般劳动.曾行诊刮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单纯性过度增生.口服避孕药(药名及剂量不详)治疗,服药期间阴道流血停止,痛经症状无改善,停药后症状又同前,遂入院.25岁结婚,孕4产3.入院后查体:T 37.3 ℃,P 80次/min,R 20次/min,BP 112/90 mm Hg(15/12 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肥胖体型,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双下肢足踝部皮肤凹隐性水肿.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型,阴道少量暗红色血性分泌物,宫颈光滑;子宫孕10周大小,呈球形,质硬,光滑,压痛明显,活动度良好;双侧附件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3×109/L,红细胞3.57×1012/L,血红蛋白118 g/L,血小板173×109/L,出、凝血时间正常.X线胸透正常.心电图正常.B超示子宫均匀性增大,内膜线居中,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小的囊状无回声区.入院诊断:子宫腺肌病.查肝、肾功能及血生化结果均正常.于入院第2天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因麻醉效果欠佳改为全麻.术中出血约600 ml,输血400 ml,输液1 500 ml.术后给予青霉素800 万U、甲硝唑1.0 g静脉滴注预防感染.术后第3天诉右下腹疼痛,活动后心悸、胸闷,腹部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总蛋白57 g/L,白蛋白31 g/L,球蛋白26 g/L,A/G 1.19.给予白蛋白10 g静脉滴注.因腹水原因不明,请内科会诊,控制液体量并给予速尿40 mg静注,每日2次,3天后症状无改善停用,并在常规消毒下行腹腔穿刺抽出腹水100 ml,同时查腹水常规示桔红色,利凡他试验(±),RBC().股动、静脉彩超检查未见异常.排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当日下午出现少尿,给予速尿80 mg静注,白蛋白10 g静脉滴注.术后第7天腹部拆线,切口甲级愈合.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病,分泌期宫内膜.皮肤出现粘膜黄染,静脉穿刺处散在瘀斑,双下肢水肿加重.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62.50 μmol/L,AST 0.88 μmol*s-1/L,ALT 0.70 μmol*s-1/L.遂请传染科会诊,认为患者有出血倾向,短时间内出现黄疸,大量腹水,肝功能异常,考虑肝病所致腹水,疑亚急性重症肝炎,转入传染科在保肝治疗的同时,查乙肝五项: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FP<20 μg/L,排除乙型及丙型肝炎的可能.治疗2天病情无改善,认为非原发性肝脏疾病,转上级医院行彩超检查,示广泛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因已错过溶栓治疗时机,且经济困难,放弃治疗.1月后死亡.

    作者:张晓梅;张玉年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微创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31例

    近年来,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已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不少医院已实现零病死率,手术方法也不断改进和提高[1],但由于该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导管后壁无法直视下解剖,一旦破裂大出血,非常棘手.1997年2月~1999年4月,我们采用胸壁小切口,结扎线从胸降主动脉后方转移法,微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术后随访无一例再通.

    作者:马福刚;王改非;王沂娟;李鹏飞;母国欣;邵焕章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循证医学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药物治疗现状的评价

    过去30年,临床研究有了迅猛发展,其突出表现之一是试验作为一种方法和标准已被医学界广泛接受.与此同时,荟萃分析作为大量随机试验的概括也日益得到认可.随着这些进展及对传统医学局限性认识,1992年,一种医学临床实践的新模式--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诞生了,它是医学临床实践新模式转换的前奏,因而成为近年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循证医学是通过正确利用及合理分析临床资料来制订医疗卫生决策,规范医疗服务,从而能提供经济、高效医疗服务的科学.

    作者:郑刚;刘兆昶 刊期: 2001年第11期

  • 心包内置管引流并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11例

    恶性心包积液多由恶性肿瘤并发心包内转移造成,多为血性,以积液量大、增长快、不易控制为特点,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包填塞症状.我们自1995年以来采用心包内置管引流并心包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11例,疗效较好.

    作者:闫道先;薛书玉;冯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