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晓波
目的 探讨基于Diapac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装置实现连续性血浆吸附滤过(CPFA)功能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连续性的研究.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中毒患者行CPFA(A组)及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B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每组62例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开始后5、10、20、30 min收缩压(SB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变化,以及治疗开始后30 min和3、6、12h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流速、动脉压、滤前压、静脉压、跨膜压、滤压降幅.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开始后各时间点SBP、HR、CVP、凝血功能、血流速、动脉压、跨膜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治疗开始后30 min和3、6、12 h滤前压、滤压降幅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滤前压(mmHg,1 mmHg=0.133 kPa)分别为:189.0±6.6比170.0±6.4,189.0±7.3比169.0±7.8,189.0±6.8比171.0±6.4,190.0±6.2比173.0±6.4;滤压降幅(mmHg)分别为:160.0±4.7比138.0±4.6,159.0±4.7比137.0±4.8,166.0±3.8比138.0±4.3,161.0±4.3比139.0±3.8,均P<0.01].结论 CPFA治疗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不明显,无临床出血并发症,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作者:燕朋波;李国强;孙亮;全金梅;李志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脓毒症气阴两虚型血瘀证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为中药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本部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50例,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参麦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脓毒症综合治疗方案,参麦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具有益气扶正养阴功效的参麦注射液50 mL,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7d.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5分的30例脓毒症非显性DIC期患者按是否使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分为观察Ⅰ组(16例)和对照Ⅰ组(14例),而DIC评分≥5分的20例脓毒症显性DIC期患者按是否使用参麦注射液治疗分为观察Ⅱ组(9例)和对照Ⅱ组(11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A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T)、血常规水平等,比较两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院内出血风险评分(CRUSADE)、DIC评分及28 d病死率.结果 参麦组治疗后APTT、PT、INR、D-二聚体和CRUSADE、APACHEⅡ、DIC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PTT(s):41.42±10.74比62.96±39.74,PT (s):15.96±1.96比19.69±4.19,INR:1.29±0.21比1.65±0.48,D-二聚体(μg/L):3 753.20±2 319.04比5 254.40±2 642.75,CRUSADE(分):44.96±17.69比53.56±13.61,APACHEⅡ评分(分):12.72±6.67比19.72±8.94,DIC评分(分):3.32±1.60比4.40±1.68,均P<0.05],而AT、Fib、PLT、血红蛋白(H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T(s):72.84±14.77比55.28±17.46,Fib (g/L):4.49±1.77比3.38±1.80,PLT(×109):194.51±140.61比115.24±86.20,Hb (g/L):103.48±24.10比91.16±16.69,均P<0.05].观察Ⅰ组治疗后APTT、PT、INR、D-二聚体较对照Ⅰ组明显降低[APTT(s):38.94±3.35比63.13±41.36,PT(s):15.30±1.38比19.28±3.78,INR:1.22±0.16比1.58±0.41,D-二聚体(μg/L):3 441.25±2 286.14比4 663.57±2 746.66],而AT、Fib、PLT较对照Ⅰ组明显升高[AT(s):77.44±13.92比58.14±19.96,Fib(g/L):5.01±1.80比3.93±1.87,PLT(×109):229.56±149.80比144.21±98.99,均P<0.05].参麦组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 (5/25)比56.01%(14/25),均P<0.05].观察Ⅰ组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Ⅰ组[t2.5%(2/16)比57.1%(8/14),P<0.05];而观察Ⅱ组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4% (4/9)比54.5% (6/11),P>0.05].结论 益气养阴中药对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凝血指标及病死率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特别是对DIC评分<5分的非显性DIC患者干预效果更为明显,显示参麦注射液对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早期患者有一定积极治疗作用.
作者:周袁申;陈昱志;李婷;郭力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腹症致大肠腑实证早期器官损害的特征及防治方法,总结早期器官功能损害的发展变化规律及防治经验,为正确判断疾病预后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91例急腹症致大肠腑实证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急腹症致大肠腑实证患者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通里攻下药物清肺承气颗粒治疗(主要成分为瓜蒌、厚朴、半夏、大黄、枳实、黄连).患者入科后立即给予相关监测,依据MODS标准诊断程序,统计患者早期(入科后1、3、7和14d)各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急腹症大肠腑实证器官损害数目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4 d病死率及APACHEⅡ评分与14d病死率的相关性.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腹症致大肠腑实证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91例患者胃肠道普遍受累,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胃肠道、肺、心、代谢、肾、肝、外周循环、凝血、脑,发生率分别为96.70% (88/91)、85.71% (78/91)、57.14% (52/91)、56.04%(51/91)、27.47% (25/91)、23.08% (21/91)、20.88%(19/91)、10.10%(10/91)、8.79%(8/91).严重并发症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见(31例、34.07%),其次为休克(19例、20.88%),肝功损害(15例、16.48%),消化道出血(13例、14.29%),肾衰竭(12例、13.19%),凝血功能异常(10例、10.99%),胰腺脑病(8例、8.79%),发生时间无明显差异,多集中在入院前7d内.急腹症致大肠腑实证患者入院1、3、7d累积器官数目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8、0.240、0.283,均P<0.05),与14d病死率呈正相关(r=0.372,P< 0.05);APACHEⅡ评分与14d病死率呈正相关(r=0.384,P< 0.05).91例患者14d内死亡16例,病死率17.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ARDS[优势比(OR)=21.619,95%可信区间(95%CI) =2.009~232.647,P=0.011]、急性肾衰竭(OR=29.129,95%CI=1.971 ~ 430.555,P=0.014).结论 急腹症致大肠腑实证早期MODS器官损害的特征为胃肠道、肺、心、代谢、肾脏、肝脏常受累,器官损害数目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ARDS、急性肾衰竭是与死亡密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腑实证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疗效显著.
作者:周静丽;傅强;杜超;崔乃强;李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咪达唑仑对脑损伤术后β-内啡肽(β-EP)、热休克蛋白70(HSP70)、血乳酸、血糖的影响,以证实以上两种药物可能通过影响应激指标而产生脑保护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9月至2014年11月入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的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48例)、咪达唑仑组(44例)、丙泊酚组(42例)、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组(46例).测定4组患者转入ICU即刻及转入后24、48、72 h的β-EP、HSP70、血乳酸,在转入即刻至转入后72 h内每4h测定1次血糖值.结果 转入即刻4组β-EP、HSP70、血乳酸、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入后24、48、72 h使用麻醉药物的3个组β-EP、HSP70、血乳酸值均较不用药的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联合用药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咪达唑仑组及丙泊酚组两个单独用药组,且以转入后72 h的降低程度更显著[β-EP(ng/L):27.54±4.38比61.20±4.71、41.99±5.47;HSP70(ng/L):185.72±83.87比272.65±81.81、259.69±82.14;血乳酸(mmol/L):1.31±0.70比1.60±0.95、1.71±0.79,均P<0.05].咪达唑仑组、丙泊酚组、联合用药组仅转入后即刻出现血糖较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外(mmol/L:9.29±1.73、9.61±1.71、9.16±1.86比1.58±2.65,均P< 0.05),其余时间点血糖值虽较未用药的阴性对照组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咪达唑仑、丙泊酚均可降低脑损伤术后应激反应过程中β-EP、HSP70、血乳酸、血糖水平.丙泊酚在脑损伤术后应激反应中降低β-EP优于咪达唑仑,联合用药组降低β-EP、HSP70程度大于咪达唑仑组和丙泊酚组.
作者:于航;王迪芬;王小智;刘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血浆D-二聚休水平能否作为反映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长程抗凝治疗后血栓变化情况的有效监测指标.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4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经D-二聚体水平及同步CT血管造影(CTPA)确诊的62例APTE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长程抗凝治疗,观察血浆D-二聚体变化,随访终点时患者肺动脉血栓变化以CTPA复查结果作为终依据,并将其分为血栓复发组(5例)与未复发组(57例).将随访终点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与CTPA结果进行Kappa分析,以判断两种方法确诊APTE的一致性.结果 经规范抗凝治疗后,APTE患者血浆D-二聚体均逐渐下降;随访终点时,复发组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g/L:958.4± 213.1比209.9±122.0,P<0.05);对症状无反复、D-二聚体持续阴性者,复查CTPA也提示肺动脉血栓消失或趋于慢性机化;而症状反复、D-二聚体水平波动增高者,复查CTPA则证实肺动脉血栓活动复发;Kappa分析提示两种检测方法有高度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621,P=0.000).结论 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可替代CTPA作为APTE抗凝治疗效果的随访指标,具有良好的医疗经济学效益,值得推广.
作者:王艳;张霞;李晶菁;侯冬梅;刘华;倪松石;王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药二步序贯疗法对哮喘小鼠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雌性昆明系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气道炎症对照组、模型组和二步序贯治疗组,气道重塑对照组、模型组和二步序贯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小鼠复制气道炎症(腹腔注射0.2 mL后连续雾化吸入9d)及气道重塑(腹腔注射0.2 mL后连续雾化吸入56 d)模型,并以中药二步序贯法进行干预治疗(气道炎症致敏阶段每日胃饲人参五味子汤0.4 mL,气道重塑激发阶段每日胃饲小青龙汤0.4 mL),观察气道组织的病理改变及肺组织MMP-9、TIMP-1含量的变化.结果 光镜下显示:气道炎症模型组黏膜上皮部分脱落,有黏液栓形成,支气管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气道重塑模型组管腔狭窄,管壁增厚,黏膜上皮细胞部分脱落,可见黏液栓,支气管周围可见严重的炎性细胞浸润;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二步序贯治疗组黏膜上皮完整,有少许黏液分泌,支气管周围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气道炎症模型组和气道重塑模型组炎症浸润评分较气道炎症对照组和气道重塑对照组明显升高(分:3.60±0.52比0.80±0.42,4.25±0.68比1.02±0.34,均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哮喘小鼠肺组织MMP-9及TIMP-1阳性表达呈棕色细颗粒状;对照组MMP-9、TIMP-1基本不着色,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两个对照组表达量均较低(MMP-9分别为10.59±3.61、11.60±2.64,TIMP-1分别为10.14±2.34、11.73±1.02),模型组气道平滑肌内大部分细胞着色,棕色细颗粒状分布广泛,治疗组部分着色,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模型组MMP-9及TIMP-1表达均明显提高(MMP-9分别为80.60±10.43、70.00±14.16,TIMP-1分别为65.00±4.04、115.20±5.69).与模型组比较,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二步序贯治疗组MMP-9(47.00±11.11比80.60±1.043,45.20±13.76比70.00±14.16)、TIMP-1(41.40±3.93比65.00±4.04、55.20±4.23比115.20±5.69)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 0.05);与气道炎症对照组比较,气道炎症模型组MMP9/TIMP-1比值升高(1.24±0.05比1.03±0.03,P<0.01),与气道重塑对照组比较,气道重塑模型组MMP9/TIMP-1比值明显降低(0.63±0.05比0.97±0.03,P<0.01);与气道炎症模型组,气道炎症二步序贯治疗组MMP-9/TIMP-1比值明显降低(1.14±0.02,P<0.01),与气道重塑模型组比较,气道重塑二步序贯治疗组MMP9/TIMP-1比值升高(0.81±0.02,P< 0.01).结论 MMP-9/TIMP1比值主要在哮喘气道炎症中升高,在气道重塑中降低,二者的比例失调可能是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之一.人参五味子汤加小青龙汤可能通过调节MMP-9、TIMP-1的表达及MMP-9/TIMP-1比值来控制哮喘小鼠气道炎症与气道重塑.
作者:李美香;杨召川;曲政海;张梦雪;陈锂铭;郭沙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电针水沟穴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脑缺血后微小RNA-126(miR-126)及其靶基因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单位(PIK3R2) mRNA、出芽相关蛋白-1(SPRED1) mRNA表达的影响,从血管新生角度探讨电针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2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5只.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复制MCAO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拴.制模后治疗组于水沟穴(大鼠唇裂鼻尖下1 mm正中处,向上斜刺1 mm)与右耳根部皮肤接G6805-1A型治疗仪进行电针治疗,1 mA电流、2 Hz,持续留针30 min,连续治疗3d;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制模后不进行处理.采用Berderson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126及PIK3R2、SPRED1的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Berderson评分明显增高(分:11.20±1.64比0,P<0.01),治疗后Berderson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分:7.20±1.48比11.20±1.64,P<0.01).模型组miR-126、PIK3R2及SPRED1的mRNA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miR-126(2-△△Ct):1.13±0.48比0.16±0.12,PIK3R2 mRNA(2-△△Ct):12.03±6.09比0.42±0.33,SPRED1 mRNA(2-△△Ct):8.77±3.85比0.21±0.40,均P<0.01];治疗组miR-126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2-△△Ct:1.93±0.81比1.13±0.48),PIK3R2、SPRED1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明显降低[PIK3R2 mRNA (2-△ △Ct):5.78±3.61比12.03±6.09,SPRED1 mRNA (2-△△Ct):3.90±3.24比8.77±3.85,P<0.05或P<0.01].结论 电针水沟穴能促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体征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miR-126及其靶基因从而促进了脑血管新生有关.
作者:李莎莎;刘津溪;钱小路;靳兰洁;袁影;周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术前访视对肝移植患者术后恢复的作用及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9月168例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择期肝移植手术患者,按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术前访视组85例和对照组83例.两组术前均进行常规术前教育指导,术前访视组在此基础上由移植ICU专职护士给予针对性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焦虑程度、遵医行为、治疗效果、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术前访视组患者术后心理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45.82±2.32比51.46±2.78,P<0.01),遵医行为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肝移植术前访视可降低患者心理焦虑程度,提高遵医行为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融洽护患关系,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作者:李静;杨怡萍;王兰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的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也无有效防治方法.近年来,关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治疗、诊断及实验等研究逐渐增多,但SAE的研究报道仍较少,目前研究表明,SAE的发病与血脑屏障(BBB)功能和脑微循环障碍、神经炎症反应、氨基酸及神经递质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和凋亡等有关,治疗上主要针对脓毒症的治疗,中医方面主要涉及神昏病的证候,治疗主要以醒脑开窍为原则.本研究就国内外关于SAE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军;李曼菲;谭玉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引导上腔静脉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行PICC的80例患者按置管时间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置管后行胸片定位.观察组置管操作时将导丝与心电监护标准Ⅱ导联右上肢电极相连,以观察心电监护上P波的变化,辅助导管尖端定位,留置成功后再行胸片确定尖端位置.结果 观察组置管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和79%,P<0.05);操作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0±4.66比25.81±15.99,P>0.05).结论 通过观察心电图标准Ⅱ导联P波的变化可以确定PICC尖端的位置,且操作方法简单,可以提高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和到位率.
作者:王靖;刘玥;王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龙蛭汤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并探讨其促血管新生机制,为治疗气虚血瘀证ACI寻找有效方剂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气虚血瘀证ACI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推荐的急性缺血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要求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方龙蛭汤(组成:生黄芪120 g,当归尾6 g,地龙3 g,赤芍4.5 g,川芎3 g,桃仁3 g,红花3 g,川牛膝6 g,水蛭3 g),疗程为7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MESS)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5% (35/40)比60.0% (24/40),P<0.05].两组治疗后MESS评分、HIF-1 α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MESS评分(分):6.18±3.84比7.15±5.08,HIF-1 α(pg/L):11.54±20.40比28.13±20.30,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VEGF显著下降(ng/L:368.73±85.02比408.62±85.66,P<0.01)、Ang-2显著升高(ng/L:35.38±7.96比32.19±6.08,P<0.05);对照组治疗后VEGF显著升高(ng/L:421.25±87.31比370.95±79.00,P<0.01);Ang-2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g/L:29.28±21.82比31.83±5.61,P>0.05).结论 龙蛭汤能有效改善气虚血瘀证ACI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血管新生有关.
作者:冯容;张欣;陈永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突发特大批量爆震伤员急救与护理过程中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合理检伤分类及转运过程中生命支持的应用.方法在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伤员救治中,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院快速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医务人员及抢救物资,运用简明检伤分类法(START),将筛选出的危、重伤员给予生命支持并安全转运至相应科室进一步救治,轻伤员分散施治.结果爆炸发生后,医务人员和急救物资快速到位,对到院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对危重患者给予有效的生命支持,并安全转运到相应科室进一步救治.事故发生4h内,共接诊伤员605例.其中轻症565例,重症24例,危重症16例,无死亡伤员.结论通过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合理检伤分类、安全转运,可在短时间内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限度救治护理特大批量伤员.
作者:崔慧静;杨万杰;杨琦;赫连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在临床上通常是病死率高、预后差的严重疾病,由于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所以早期评估脓毒症患者的严重程度并及时进行干预对降低其病死率至关重要.目前B型钠尿肽(BNP)和N末端BNP前体(NT-proBNP)已广泛用于对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疾病预后、危险度分级的判断.充分了解BNP和NT-proBNP对预测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对BNP和NT-proBNP预测脓毒症预后作用研究进行全面回顾,为早期治疗脓毒症患者提供指导.
作者:梅峰;孙树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四步推拿法对儿童实证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年龄出生后2个月~6周岁符合实证便秘诊断标准的儿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四步推拿疗法,对照组口服妈咪爱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大便频次、大便性状(Bristol粪便性质量表)、排便时间、排便困难/过度用力排便、腹胀等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等,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程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大便频次、粪便性状、排便时间、排便困难/过度用力排便、腹胀等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以治疗组的改善更显著[排便次数(分):0.87±0.51比1.73±0.83,粪便性状(分):0.46±0.38比1.03±0.72,排便时间(分):0.40±0.38比0.83±0.65,排便困难/过度用力排便(分):0.57±0.46比1.37±0.81,腹胀(分):0.27±0.15比0.40±0.26,均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 (30/30)比76.7% (23/30),P<0.05];年龄<6个月龄患儿的痊愈率明显高于6~ 12个月龄、>12月者[100.0%(5/5)比25.0%(1/4)、19.0%(4/21),P<0.05],病程<6个月患儿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6~ 12个月、>12个月者[66.7% (8/12)比9.1%(1/11)、14.3% (1/7),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无不良反应出现,但治疗组整个治疗过程中心情愉悦,积极配合治疗,而对照组哭闹抗拒服药.结论 四步推拿法与口服妈咪爱对儿童实证便秘均有确切的疗效,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陈梅兰;汪芳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野黄芩苷对心肌细胞急性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用出生1~3d的SD大鼠进行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将生长良好的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模型组以及高、中、低剂量野黄芩苷组(缺氧前加入100、50、25 μmol/L药物)5组,每组设6个样本.通过体外建立低氧(O2<1%)、无糖的培养条件(6 h),模拟心肌细胞急性缺血损伤;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用烟酸己可碱-碘化丙啶(Hoechst-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m Blot)分析细胞色素C、Bax、Bcl-2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缺血模型组细胞活性显著降低[吸光度(A值):0.053±0.013比0.173±0.017],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44.78±5.73)%比(5.09±0.43)%,均P<0.01];在高、中、低剂量野黄芩苷干预下细胞活性则较缺血模型组明显回升(A值:0.159±0.022、0.133±0.015、0.124±0.011比0.053±0.013),细胞凋亡率则显著下降[(19.58±0.22)%、(24.49±3.15)%、(26.09±0.27)%比(44.78±5.73)%,均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缺血模型组中大量细胞出现核固缩、染色质凝集等凋亡形态改变,各剂量野黄芩苷干预下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缺血模型组细胞色素C、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细胞色素C(A值):0.784±0.039比0.694±0.035,Bax(A值):0.623±0.031比0.490±0.025,caspase-3:0.744±0.037比0.624±0.031],Bcl-2蛋白表达降低(0.813±0.041比0.917±0.046,均P< 0.01);与缺血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野黄芩苷组细胞色素C、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降低[细胞色素C:0.735±0.037、0.736±0.037、0.744±0.037比0.784±0.039,caspase-3(A值):0.652±0.033、0.684±0.034、0.691±0.035比0.744±0.037,Bax(A值):0.523±0.026、0.527±0.026、0.579±0.027比0.623±0.031],Bcl-2蛋白表达升高(A值:0.885±0.044、0.876±0.044、0.841±0.042比0.813±0.041,均P<0.01).结论 野黄芩苷可以显著对抗心肌细胞急性缺血损伤,其机制是通过调控线粒体通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范利斌;康剑锋;张战波;周静;顾军;李建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硫化氢(H2S)对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核转录因子-κB (NF-κB)及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I/R组,I/R+硫氢化钠(NaHS)组(NaHS组),每组8只.NaHS组在再灌注前10 min静脉注射(静注)100 μmol/kg NaHS后按1 mg· kg-1·h-1持续静注直到再灌注2h,Sham组和I/R组静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试验(TUNEL)观察回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回肠组织NF-κB蛋白及NF-KB磷酸化(pNF-κB)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敏感硫电极法测定血H2S水平,动态浊度法测定血内毒素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pNF-κB、TNF-α、IL-6、IL-1与H2S、AI、内毒素及内毒素、AI与H2S的相关性.结果 Sham组未见凋亡细胞,I/R组可见较多的棕褐色凋亡回肠黏膜腺上皮细胞,AI明显增加[(39.62±4.50)%比(4.30±1.09)%].NaHS组可见较稀疏的棕褐色凋亡回肠黏膜腺上皮细胞,AI较I/R组明显降低[(24.41±2.76)%比(39.62±4.50)%,P<0.01].与Sham组比较,I/R组NF-κB蛋白表达降低(灰度值:0.82±0.08比0.87±0.07),pNF-KB(灰度值:0.82±0.07比0.15±0.02)、TNF-α(ng/L:49.02±1.62比4.08±0.94)、IL-6 (ng/L:437.08±12.43比227.97±12.92)、IL-1(96.12±12.35比47.97±9.68)、内毒素均明显升高(U/L:0.710±0.071比0.302±0.069),H2S明显降低(μmol/L:24.38±2.69比42.57±7.18);与I/R组比较,NaHS组TNF-α(ng/L:39.27±1.54)、IL-6(ng/L:349.43±17.20)、IL-1 (ng/L:67.38±14.57)、pNF-κB (0.78±0.09)、内毒素(U/L:0.558±0.074)均降低,NF-κB蛋白表达(灰度值:0.84±0.06)和H2S水平升高(μmol/L:35.27±3.14).pNF-κB、TNF-α、IL-6、IL-1与H2S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37、-0.778、-0.819、-0.675,均P<0.01),与A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2、0.643、0.759、0.556,均P<0.01),与内毒素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0、0.580、0.720、0.560,均P<0.01),内毒素、AI与H2S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90、-0.843,均P<0.01).结论 提示H2S能降低TNF-α、IL-6、IL-1及pNF-κB水平,减轻肠I/R损伤大鼠回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内毒素血症,对大鼠小肠I/R损伤起保护作用.
作者:卢根林;吴爱兵;王宏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茵陈蒿汤在治疗脓毒症相关肝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脓毒症相关肝损伤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和茵陈蒿汤治疗组,每组20例.常规治疗对照组按照2012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进行标准治疗,包括抗感染、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等及其他对症治疗;茵陈蒿汤治疗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鼻饲茵陈蒿汤(茵陈18 g,栀子9 g,生大黄9 g),每日1剂,连续使用7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d和7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肝功能、腹腔内压、肠内营养热卡数、痰培养和尿培养情况、肠道菌群移位率,治疗终点的实际病死率、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单因素分析影响脓毒症并发肝损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治疗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腹内压均较治疗前降低,肠内营养热卡/体质量比值较治疗前升高,且以茵陈蒿汤治疗组治疗后7d反映器官功能损伤各项指标的变化较常规治疗对照组更显著[AST (U/L) 102.5±12.6比175.4±18.5,ALT(U/L)127.6±15.5比180.9±16.3,TBil (mmol/L) 15.7±3.6比23.0±4.7,DBil (mmol/L) 6.9±3.4比9.2.±3.5,腹内压(mmHg,1 mmHg=0.133 kPa) 10.6±2.5比14.4±2.1;肠内营养热卡/体质量(kJ/kg)比值106.69±15.90比63.60±14.64,均P<0.05];茵陈蒿汤治疗组的肠道菌群移位率[25.0% (5/20)比55.0% (11/20)]、实际病死率/预期病死率[(0.50±0.03)%比(0.86±0.07)%]、ICU住院时间(d:20.2±5.9比28.9±8.2)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与患者死亡和ICU住院时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茵陈蒿汤治疗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患者的死亡(r=-0.465,P=0.03)和ICU住院时间(r=-0.412,P=0.034)均呈负相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患者死亡(r=0.335,P=0.03)和ICU住院时间(r=0.389,P=0.04)均呈正相关;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症相关肝损伤患者使用茵陈蒿汤治疗后可以使死亡风险降低25%[优势比(OR) =0.75,95%可信区间(95%CI)=0.85 ~ 1.24,P=0.012].结论 茵陈蒿汤能显著改善脓毒症相关肝损伤患者的肝功能,提高肠内营养耐受性,降低腹内压和防止肠道菌群移位,且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ICU住院时间.
作者:杨润华;陈娇;高戎;陈王凯;时良玺;阚民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B型钠尿肽(BNP)是心脏合成的肽类激素之一.本研究就BNP的生物特性、生理功能进行简述,对其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及其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综合多项研究结果,我们认为BNP为CHF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敏感性指标,为CHF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可望成为CHF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李小茜;何建成;曹雪滨;吴根诚;胡元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指原因不明确的两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西医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熊旭东教授认为IPF属祖国医学喘证、肺胀、咳嗽、肺痿、肺痹等病症,病机以痰、瘀、热之标实以及肺、脾、肾之本虚为特点;中医以宣肺平喘、清热化痰、补益肺脾肾为主要治法.临床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总纲,方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这一经验对临床治疗及科研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杨丽梦;熊旭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本科于2013年3月收治1例重症暴发型多发性肌炎、横纹肌溶解症和急性肾损伤(AKI)同时并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针对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及时采取了集成式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并积极采取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与传播措施,收到了满意效果,患者肾功恢复康复出院,报告如下.
作者:崔莉;邢广群;李春梅;陈丽丽;来晓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