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谦;田利远;胡皓夫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不同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方法:4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甲基氢化泼尼松(MP)冲击组:15例患者采用MP 1.0 g+5%葡萄糖250 ml静滴,每日1次,连用3日,以后根据病情可连续应用2~3个疗程。环磷酰胺(CTX)冲击组:15例患者采用CTX 0.8~1.0 g/1.73 m2静滴,每月1次,连续6~8个月。其他16例患者采用MP联合CTX冲击治疗(MP+CTX冲击组):方法同上。每组患者均常规应用泼尼松治疗。在治疗前后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C3、C4、抗核抗体(ANA)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MP组、CTX组及MP+CTX组对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分别为80.0%、81.3%、和93.3%。各组尿蛋白24小时定量、血肌酐、C3、C4升高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MP+CTX组较MP组和CTX组差异更明显(P均<0.05)。结论:MP与CTX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肯定,而两者联合冲击的疗效更好。
作者:马景春;张春梅;杨焕东;杨焕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治疗终于从比较模糊和部分错误的概念中走了出来〔1〕,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成活率在85%~90%左右〔2-4〕。遗憾的是,我国总体上仍约有20%的患者未能挽救生命,而且疗程太长,费用还太高,对社会及患者家庭还是一个巨大的负担〔1〕。为进一步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通过近年3例死亡病例分析,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作者:李钢;陈海平;王凯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传统中药大黄应用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进一步探明了大黄许多与现代医学相关而原来未知的功效,为今后对大黄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用药指导依据。现将部分学者近年发表的有关文献报告进行综述。
作者:唐立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5~1997年,我院采用三黄液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21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21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5~43岁。其中5例有轻、中度发热(37.1~38.0 ℃),16例体温正常;17例有下腹持续性胀痛或隐痛,偶有阵发性加剧;12例下腹有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或腹泻。有下腹压痛者17例,有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症状者3例。18例内诊可触及盆腔一侧或两侧有囊性质韧包块,有触痛,5例具有宫颈举痛或后穹窿触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4~12.6)×109/L,中性粒细胞0.53~0.78。B超检查盆腔包块大小在4 cm×5 cm×4 cm~10 cm×10 cm×7 cm,呈不均匀性包块,光点、光带分布杂乱,部分包块内有液性暗区,液性暗区内有不均质性散在回声,积液腔的边缘不规则。
作者:赵冬妮;陈海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1993~2000年收治7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按阶段分型加以辨证论治,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71例患者中男49例,女22例;年龄15~30岁13例,31~60岁33例,60岁以上25例。患者均于饱餐或酗酒后出现中上腹剧烈疼痛、反跳痛,多数有中度发热,少数达39 ℃以上,有5例年老体弱者体温不高。均经B超检查,提示胰腺肿大而予以确诊,部分病例经CT检查而确诊。按文献〔1〕标准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44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27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部分患者血沉加快,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者有明显的贫血。血清淀粉酶超过512~1 024 U,尿淀粉酶升高较血淀粉酶为晚,但重症急性出血坏死型病例血、尿淀粉酶可以不高,少数病例经腹穿后检查腹腔渗出液的淀粉酶超过正常值而确诊。合并胆道感染24例,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15例,黄疸14例。
作者:吴福宁;巩延忠;姚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肾5/6切除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5/6肾切除造成大鼠肾功能衰竭(肾衰)模型,使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测参麦注射液腹膜透析(腹透)后腹膜间皮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同时观测腹透液中补体C3和IgG含量。结果:参麦注射液具有促进受损的腹膜间皮细胞修复和再生,提高肾衰大鼠腹腔免疫功能的作用。结论:参麦注射液具有保护肾5/6切除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增强腹腔局部防御功能有关。
作者:何泽云;尤昭玲;谭元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益肾降压方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轻、中度肾实质性高血压(肾功能代偿、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26例应用益肾降压方治疗,西药组20例应用依那普利治疗,4周为1个疗程。另外对有重度高血压、肾功能衰竭的18例采用中西药并用。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4.6%,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0.0%,中西药合用组为88.9%。中药治疗后肾功能较治疗前好转,尿蛋白减少,尿钠增加,血内皮素减少。结论:益肾降压方可通过改善肾功能、减少血容量、增加利尿、扩张血管等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血压较高、肾功能较差者采用中西药合用治疗效果好。
作者:刘文军;戴希文;饶向荣;李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机体在遭受感染、创伤、缺血、缺氧等外来打击下,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而MOF常被视为疾病发展的严重并发症和终结局。 肠道作为宿主防御由防护变为损伤的一个研究模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肠道以其在体内独特的生理环境积极参与了危重病的病理生理过程:①肠道是除体表以外隔绝外环境的主要屏障,又是体内大的细菌储源,肠道细菌或内毒素易位进入淋巴或直接引流入肝而成为炎症反应的启动者。因此在MODS的发生中,肠道既是受损的“靶”器官,又是损伤的“激发”器官。②在严重创伤接受重大手术的患者中,肠道的主要生理活动如蠕动、分泌、消化可以暂时停止,为细菌及毒素易位创造了条件,而其后果是内环境稳定失衡,使肠道从正常时的屏障防护成为全身炎症反应的启动者。③肠道不仅是一个活跃的代谢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它是胸腺外大的免疫器官,起着免疫防御、免疫监视的作用。同时又是淋巴因子的重要产生地,因而是宿主防御的主要参加者,全身炎症反应的调节者〔1〕。
作者:张英谦;田利远;胡皓夫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各期的影响。方法:将36例HFRS患者分为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组(19例)及对照组(17例)。分别于发热期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或单纯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越低血压休克期(94.74%)、越少尿期率(94.74%),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为64.71%和58.82%,P均<0.05);治疗组多尿期、尿素氮、蛋白尿持续时间〔分别为(4.14±3.11)日,(6.17±3.45)日和(5.14±3.45)日〕与对照组〔分别为(7.15±2.81)日,(10.13±4.19)日和(9.56±4.43)日〕比较明显缩短,P均<0.01。结论:黄芪注射液合参麦注射液可加强HFRS患者的抗病能力,减少休克期、少尿期发生率,缩短其它各期发病时间,终缩短病程。
作者:翟学文;綦秀丽;牛玉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脏腑急性期合并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动态变化及胃液酸度、胃排空变化,以探讨中脏腑合并应激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病环节。方法:中脏腑急性期患者(GCS评分6~12分)20例,均于发病12小时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于发病后第1日(24小时内)、第4日(72~96小时内)测定其血浆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血清胃泌素(GAS)水平,并于发病24小时内留置胃管动态观察胃液pH及胃排空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发病当日(24小时内)胃动素显著增高(P<0.05),生长抑素显著降低(P<0.01),胃泌素无明显差异(P>0.05);胃液pH为2.87±0.90,与正常对照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17例患者胃排空延迟。发病第4日胃动素仍显著增高(P<0.01),生长抑素仍显著降低(P<0.05),胃泌素显著增高(P<0.01)。结论:中脏腑急性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与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胃泌素及胃酸量的变化可能并非主要的因素。
作者:张丹;周海平;黄华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症状性低血压(SH)是尿毒症患者在血液透析(血透 )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左右,预防血透中SH的发生是保证充分透析和坚持透析的关键所在。1997年6月~1999年6月,我们对18例血透时曾多次发生SH的尿毒症患者在血透前预防性静滴参麦注射液,取得明显效果,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18例血透尿毒症患者均在近4周内血透过程中发生SH 4次以上,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4~81岁,平均(46.5±9.2)岁。原发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高血压肾病5例,糖尿病肾病2例,多囊肾2例。血透时间0.2~7.5年,平均(1.6±1.1)年,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每周2~3次,每次4小时。
作者:曾德珍;程世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以中医辨证施治为指导,研制明目治网Ⅰ号方和Ⅱ号方,分期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9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一般情况见表1。1.2 治疗方法:1.2.1 治疗组按中医辨证施治,分脾虚湿困期和气滞血瘀期,用明目治网Ⅰ号、明目治网Ⅱ号方治疗。初期以眼底视网膜水肿、渗出为主,黄斑中心反光消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荧光渗漏,舌红苔薄腻、舌缘有齿印,脉缓;属脾虚湿困型;治以健脾利湿明目,方以明目治网Ⅰ号方(苍白术、猪茯苓、生炒苡仁、生甘草、陈皮、党参、枸杞子、女贞子、桑椹子)。后期以眼底渗出或疤痕、或出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荧光渗漏或有遮蔽,舌红苔薄或舌尖有斑点,脉细涩;属气滞血瘀型;治以理气活血明目,方以明目治网Ⅱ号(当归、赤白芍、人参、苍白术、丹参、柴胡、广木香、玉竹、枸杞子)。随证加减:水肿者加用淡渗利湿之药,如生炒苡仁、茯苓、车前子;渗出者加软坚散结之海藻、昆布、象贝;色素沉着加活血化瘀之丹参、桃仁。
作者:蔡航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根据重型肝炎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中医辨证的原则和方法,制定重型肝炎的辨证标准。方法:回顾性调查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肝病医疗中心)1985年1月~1999年10月住院的250例重型肝炎患者和360例一般肝病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采用计算机统计方法,得出各个证型的频数分布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逐步判别分析法等予以分析,根据判别函数及判别系数归纳出各证型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及辨证要求,后得到重型肝炎的辨证标准。结果:经检验所建立的各个判别函数对该组病例判别效果较好,诊断价值较高,其敏感度为76.7%~86.7%,特异度为80.0%~83.3%,准确度为80.0%~86.7%。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具体体现为4个主症及其12个证型:黄疸-湿热壅盛、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腹水-湿热弥漫三焦、阳虚水泛、气血瘀阻,出血-热毒炽盛、脾不统血、气滞血瘀,昏迷-热毒入营、湿浊弥漫、阴阳离脱。并得出每个证型的临床表现,主、次症及辨证要求。结论:初步得出重型肝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案,为其临床诊断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模式。但其研究方法尚须改进,并须得到进一步临床验证。
作者:聂广;余绍勇;江福生;朱清静;张赤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醒脑静注射液在急症抢救中应用广泛,诸如对昏迷、中毒、脑血管病、高热等效果显著,现综述如下。1 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如心搏骤停复苏后,严重休克纠正后,脑梗死再通后等,常常存在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而它则是引起脑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王万铁等〔1〕通过动物研究,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CIRI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期间,实验动物血浆和脑组织一氧化氮(NO)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P均<0.05),内皮素(ET)及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均<0.05),超微结构发生异常改变。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上述各指标的异常变化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故认为醒脑静注射液对CIRI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机体NO水平、降低ET及氧自由基水平有关。
作者:杨俊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80~1999年共收治新型隐球菌脑膜炎45例,误诊2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2~78岁,其中21~40岁20例,占71.43%。急性起病1例,亚急性起病18例,慢性起病9例。首发症状:头痛22例次,恶心、呕吐18例次,发热10例次,抽搐6例次,意识障碍13例次,精神异常4例次,颅神经损害3例次,视乳头水肿11例次,肢体偏瘫2例次。脑脊液检查28例:颅内压增高25例,白细胞增高11例,糖下降9例,氯化物下降2例,墨汁染色涂片28例均呈阳性。颅脑CT检查25例,异常15例,表现为脑室扩大6例,脑积水2例,低密度灶 5例,颅内占位2例。颅脑MRI检查5 例,3例提示长T1、长T2信号异常,2例提示占位改变。X线胸片检查6例,异常4例,肺结核灶2例,胸膜改变1例。
作者:张丹红;秦青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补髓生血冲剂抑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造血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应用电镜观察CAA患者骨髓组织造血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补髓生血冲剂治疗前后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阳性指数。结果:电镜下易见C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的凋亡现象;治疗前CAA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凋亡阳性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后(P<0.05)。结论:补髓生血冲剂有一定的抑制CAA骨髓造血细胞凋亡作用,这可能是补髓生血冲剂的疗效机制之一。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可作为监测CAA疗效和预后的一个方法。
作者:孙伟正;于壮;田静;徐萍;孙劲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静注生脉注射液对麻醉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杂种犬麻醉后,静注生脉注射液5~10 ml。于用药前和用药后连续监测主动脉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等变化。并测定用药前后心输出量变化。结果:生脉注射液静注后5分钟内血压开始下降,20分钟时主动脉平均动脉压降至(9.5±2.2)kPa (1 kPa=7.5 mmHg),与用药前〔(14.9±7.0) kP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此时心率与用药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且不同注射剂量的生脉注射液产生的降压幅度存在差异,提示生脉注射液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同时发现静注生脉注射液对心输出量无影响。结论:生脉注射液静注对麻醉犬正常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心率和心输出量无明显影响。
作者:陈威;孟庆义;沈洪;刘刚;王现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中药针剂葛根素和脉安定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对10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对照组,每组51例。中药治疗组采用针剂葛根素和脉安定静滴,对照组用极化液静滴;溶栓和其它治疗2组相同,均采用常规方法。结果:中西药治疗组心律失常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综合评价中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82.4%,2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葛根素和脉安定对AMI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作者:许荣廷;王涓冬;邢介玲;隋文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8年起,我们应用黄芪注射液合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35例患者诊断均符合第5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的标准》,并有明显的门静脉高压征象;男26例,女9例;年龄42~70岁;慢性肝炎病程2~15年。其中活动性肝硬化27例,静止性肝硬化8例;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3例,B级23例,C级9例。
作者:杜恩伟;王继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黄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胃肠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78例HFRS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治疗。预防组在常规组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大黄浸液。观察2组患者胃肠黏膜出血、中毒性肠麻痹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和大黄治疗胃肠功能衰竭的疗效。结果:常规组胃肠黏膜出血发生率(42.1%)、中毒性肠麻痹发生率(31.6%)和MODS发生率(21.1%)均明显高于预防组(P<0.05或P<0.01)。大黄对常规组胃肠黏膜出血治疗的有效率达62.5%,对中毒性肠麻痹治疗的有效率达66.7%。结论:大黄能预防和治疗HFRS患者的胃肠功能衰竭。
作者:杨开强;田斌;周德甫;陈龙泉;谢长征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