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玲;许金
研究深麻醉下SupremeTM喉罩替代气管导管对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取82例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所有患者在手术中均采用全身麻醉,其中研究组在手术完成后采用SupremeTM喉罩将气管导管替代,对照组直接将气管导管拔除,观察比较两组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情况.研究组在T1(拔管前)、T2(拔管后1min)、T3(拔管后5min)时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收缩压乘RPP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情况比较,研究组拔管反应发生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在深度麻醉下采用下SupremeTM喉罩替代气管导管,能将苏醒期拔管对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明显降低.
作者:阮建松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肠梗阻患者,均行导管留置保守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督导式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肛门自主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2.68%、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督导式护理模式应用于肠梗阻导管护理中可提高疗效,利于病情康复,也能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作者:彭俊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策略研究.选取2013年8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对患者成功撤机后机械通气治疗72h动脉血气变化[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所有研究对象中有25例被成功拯救,拯救成功率为83.33%(25/30);成功撤机后机械通气治疗72h后PaO2、PH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大,PaCO2显著减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例患者中,肺部感染死亡1例,消化道大出血死亡1例,肝性脑病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心律失常1例,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67%.有创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拯救成功率较高,并对患者动脉血气有显著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森观;刘侃;谭佰和;余煜豪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探讨PCT、NT-proBNP、CRP及SSA对AECOPD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收集收治的AECOPD住院患者8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门诊随访的COPD稳定期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PCT、NT-proBNP、CRP及SSA水平.结果两组PCT、NT-proBNP、CRP及SSA比较,差异显著(P<0.05).监测COPD患者PCT、NT-proBNP、CRP及SSA水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史传见;文川;刘永恒;马雪梅;阿曼古丽·瓦衣提;李平;杨春华;徐娜;王思勤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为了为临床预防新生儿脑损伤提供参考依据,探讨检测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新生儿脐血S100B蛋白、GFAP和NSE值的价值.方法 根据随机原则要求选取就诊的10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时间段就诊的同孕期且血糖正常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组,借助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电化学方法测量两组新生儿脐血S100B蛋白、GFAP和NSE值,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5min进行Apgar评分测定.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S100B蛋白、GFAP和NSE值明显增加,而出生后5minApgar评分则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应重视对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新生儿脐血S100B蛋白、GFAP和NSE水平检测,有利于早期发现新生儿脑损伤并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做出评价,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应金;梁凤潇;苏永棉;李剑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及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选取胃及大肠息肉患者94例作为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和内镜组各47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常规手术进行治疗,内镜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内镜组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5);内镜组相较于传统组手术操作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开放饮食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更短(P<0.05);手术后内镜组生存质量较传统组改善更显著(P<0.0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及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减少术中创伤和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提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邓忠耀;傅延导;傅延福;何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将90例胃大切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指标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日缩短,并发症减少,遵医行为提高、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满意度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胃大切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利于规范医疗护理行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并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有利患者康复.
作者:刘飞燕;李荣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分析微创拔牙刀与高速涡轮牙钻在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拔除阻生牙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观察组给予微创拔牙术和高速涡轮牙钻进行拔牙,对照组给予传统拔牙术,比较两组畏惧率、拔牙窝的不完整率、断根率和敲击增隙率.观察组断根率、拔牙窝不完整率和恐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敲击增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微创拔牙术和高速涡轮牙钻手术中,良好的手术配合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大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赵淑珍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探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接收的大咯血患者中选取148例纳入本次研究,由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疾病复发率.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的60.8%,表明临床治疗效果更好,P<0.05.观察组出现高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有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而对照组出现了2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8%,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方式比对照组患者安全可靠,P<0.05.在复发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有4例复发,对照组有23例复发,明显多于观察组患者,P<0.05.采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刘志华;徐国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研究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有效性.将接受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100例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切组和次全切组各50例.次全切组采用甲状腺次全切手术治疗;全切组则采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就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出血量、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复发率、再次手术率进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接近,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暂时性和永久性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全切组暂时性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明显高于次全切组,复发率、再次手术率明显低于次全切组(P<0.05).全切组手术出血量、操作时间、住院时间与次全切组无显著差异(P>0.05).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有一定效果,可控制临床症状,且可更好预防复发,降低再次手术率,但术后容易出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需加强重视,强化手术操作.
作者:闫凌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新生儿科中收治的116例患儿.根据其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行常规优质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臀红、液体渗漏和留置针滑脱的发生率为3.45%、5.17%和1.72%,均低于对照组的17.24%、37.93%和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感染控制、安全管理、人员安排和设施布局等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生儿科优质护理服务中注重细节,可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儿的舒适度,还有助于改善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魏贤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研究替吉奥或卡培他滨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老年复发直肠癌的临床疗效.选取收治的中老年复发直肠癌患者83例进行分组,卡培他滨组采取卡培他滨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替吉奥组采取替吉奥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比较治疗效果.替吉奥组总有效率未76.19%,卡培他滨组为60.98%;替吉奥组中位生存时间、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17.11±2.02)个月和(9.51±1.98)个月,卡培他滨组分别为(14.27±1.05)个月和(8.29±1.57)个月,差异显著(P<0.05).两组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替吉奥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效果更好,生存期更长,且未增加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陈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探究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以及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于急性胰腺炎临床应用价值.抽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接收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轻型和重型各30例,并选取同期在院体检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并分析联合检测灵敏度.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且三种指标联合检测灵敏度显著高于单独指标检测(P<0.05).联合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与C反应蛋白可显著提高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率,值得临床参考.
作者:何跃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探究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29例.常规组予以传统胸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胸引管留置、留院观察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胸引管留置及留院观察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术后疼痛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研究组3.4%明显低于常规组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自发性气胸患者予以微小单操作孔胸腔镜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效果较为显著.
作者:王国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选取本院在2014年5月~2016年3月接收的心力衰竭患者72例作研究对象,获得患者和其家属同意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相同病例数的A、B两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以此为基础,A组使用左西孟旦治疗,B组患者使用米力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且利用统计学软件实施对比分析.A组治疗总有效率和B组相比较显著要高,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SV和LVEF指标相比,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米力农而言,左西孟旦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所获疗效更为满意,值得优先使用.
作者:宋建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84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护理途径,干预组在对照组患者护理技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出院时干预组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在活动、日常生活、健康、支持、总体情况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减轻胃肠道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燕君;杨小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在我院治疗的鹿角型肾结石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实行超声吸附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行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需时、出血量、置管时间等临床指标,并对比其结石清除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需时、置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结石清除率(95.56%)高于对照组(80.00%),并发症总发生率(8.89%)低于B组(2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鹿角型肾结石患者实行超声吸附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可获得较高的结石清除率,并且手术需时、置管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作者:罗林;李萍;谢情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探讨奥拉西坦注射液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选取收治的脑卒中并认知功能障碍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治疗,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定认知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治疗前,两组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oCA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均有所提高,观察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药物联用亦或仅使用奥拉西坦注射液均具有治疗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但联用效果更佳,此组合给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奕平;谢海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探讨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效果.回顾性研究治疗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4例采用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心电图、心脏彩超各参数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组有效率为96%,较对照组的79.41%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PR间期、QRS波时限、QT间期、LVEF、FS、E/A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纳差、低血压、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缺氧,不良反应较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晓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 探索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随机选出14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介入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再通情况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完全再通率、部分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上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效果确切,有效提高了血管再通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伟坤;林培坚;李福祥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