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可
针对近年来我国肛肠学科的发展现状,综合归纳“中医药学”与“西方医学”在肛肠学科建设方面的传承与创新思路,以及两者共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努力实现扬长避短、不断发展的目的。本文重点分析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中西医结合与中医药贯通;中、西医学对疾病认知的差别;肛肠学科的科研与临床;肛肠学科建设与医生价值取向;人才培养与教学体会;肛肠学科的中西医传承与创新。
作者:刘声;陈海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改良输尿管导管远端后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输尿管导管远端进行改良后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统计分析改良前后的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敏感性、特异性。结果:76例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输尿管癌70例。改良前后敏感度分别为28.57%、72.86%,特异性分别为83.33%、100%,阳性预期值分别为95.24%、100%,阴性预期值分别为9.09%、24.00%。改良前后进行配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3, P<0.01)。结论:输尿管导管远端改良后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为原发性输尿管癌定性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鉴别意义。
作者:刘晨;张旭辉;胡操阳;王东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随着低位保存肛门括约肌手术的推广,绝大多数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在肿瘤根治的同时保留正常的肛门括约肌功能,术后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直肠阴道瘘(rectovaginal fistula,RVF)等并发症有增多的趋势,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1],并影响了后续治疗的开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12例直肠癌术后直肠阴道瘘的临床经过,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红波;冯运章;杨安;李明辉;赵飞;刘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4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的患者,采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并同时修复三角韧带的方法治疗,观察术后踝关节功能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3.8周;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足踝评分系统评价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优7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修复三角韧带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石颖会;陈东栋;张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液稀释对体重超重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胸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BMI 18.5~24.9),超重组(B组,BMI≥25),每组20例再随机分为研究组-血液稀释组(H组)和对照组-非血液稀释组(NH组)各10例。分别在丙泊酚输注30 s(T1)、60 s(T2)、意识消失时(T3)、血浆靶控浓度与效应室浓度同为4μg/mL时(T4)、血液稀释前(T5)、血液稀释后(T6)时间点经桡动脉采血2 mL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记录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效应室浓度,计算各时间点丙泊酚靶浓度与实际血药浓度差值的绝对值d值。结果:不同时间点d值组内比较:在T1~T5时间点,A组组内d值比较统计学没有差异(P>0.05),B组组内d值比较统计学没有差异(P>0.05);T6时间点A-H组与A-NH组相比,B-H组与B-NH组相比,T6时间点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同时间点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可以明显降低丙泊酚的血药浓度,对麻醉深度无显著影响;对体重超重者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与正常体重指数者相同,且麻醉深度无差异。
作者:郭少川;李晓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芦竹素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LNCap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芦竹素处理48 h后,用MTT细胞增殖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 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并用Western blot检测LNCap细胞中Bcl-2和casepase家族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芦竹素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LNCap细胞的活力,浓度为20、40、80μg/mL 的芦竹素作用LNCap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增加至11.3%、25.2%、57.1%,明显高于对照组(0.5%);不同浓度的芦竹素处理LNCaP细胞48 h后,G0/G1期细胞的比例增加,而G2/M期和S期的比例减少;芦竹素处理组 LNCap 细胞Cleaved-caspase 3及Cleaved-caspase 9表达量增加,同时促凋亡蛋白Bax表达量增加,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量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芦竹素能抑制LNCap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与上调Cleaved-Csepase 3,Cleaved-Casepase 9和Bax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大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4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P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E)组使用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麻醉首次成功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补液量、不良反应、术后镇痛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等。结果:P组MAP在麻醉后各个时点均高于E组(P<0.05),术中输液量也低于E组(P<0.05)。P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E组[(37.8±2.2)h vs(6.3±0.8)h],P组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发生率明显少于E组(1% vs 14%, P<0.05),进食时间明显早于E组(P均<0.05)。两组麻醉镇痛效果均满意,未发生神经损伤、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高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具有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赵崇法;郭艳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腹围、腹腔内压力、肠管大扩张宽度、平均每日引流量及血乳酸水平。结果44例患者行保守治疗成功,排气排便恢复时间为(5.8±1.1)d。治疗后平均腹围为(88.0±5.8)cm,平均腹腔内压力为(9.7±1.3)mmHg(1 mmHg=0.133 kPa),肠管大扩张宽度(2.3±0.4)cm,平均每日引流量(888.0±89.4)mL,血乳酸浓度平均为(1.4±0.3)mmol/l,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1例行手术治疗。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避免再次手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石洋;张锡朋;许晨;唐涛;张诗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内收肌管阻滞对全膝置换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膝置换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n=20):内收肌管阻滞复合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A组)和单纯PCIA组(P组),均在全麻下手术,术毕A组于未复苏前行超声引导下内收肌管穿刺阻滞,肌管内推注0.5%罗哌卡因20 mL,P组术后单纯行PCIA,记录两组1、2、4、6、8 h静息状态和膝关节屈曲45°时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恶心、呕吐、PCIA例数。结果:A组1、2、4、6、8 h屈曲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8±1.1、3.0±1.2、3.2±0.9、3.1±0.9、3.3±0.9,明显低于P组(分别为7.0±0.8、6.0±0.9、5.5±0.7、5.1±0.8、5.3±0.7)。A组安静时第1 h VAS评分(1.5±0.4)明显低于P组(3.8±0.9,P<0.05),上述5个时间点Ramsay评分A组与P组无差异。A组术后恶心(1例)、呕吐(0)、PCIA例数(1例)明显低于P组(分别为9、2、12)。结论:内收肌管阻滞对全膝置换术后疼痛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复合PCIA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
作者:杨斌;黄长顺;李满新;马俊龙;王坚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羟考酮注射液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拔管期躁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羟考酮注射液组(均稀释成1 mg/mL)0.1 mg/kg,曲马多组1 mg/kg,观察记录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拔管时患者的呛咳程度;记录拔管后苏醒期躁动-镇静(RASS)和疼痛评分(VAS)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间点相比,两组T2~T4时间点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与曲马多组相比,羟考酮组在T1-T4时间点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羟考酮组呛咳控制满意度(95.0%)明显高于曲马多组(81.7%)(P<0.05)。与T3(RASS=2.02±0.31,VAS=4.03±0.92)比较,曲马多组在T4~T6的RASS、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曲马多组比较,羟考酮组在T3~T6的RASS、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时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呛咳反应少,术后镇痛效果好,躁动不良反应少,提高了拔管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黄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微创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行微创介入治疗的16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血管造影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管栓塞但开口可见9例,结肠中动脉栓塞3例,空肠动脉栓塞2例,回肠动脉栓塞1例。经过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溶栓、单纯取栓术等方法治疗,均成功去除栓子,动脉开通。13例痊愈,2例显著有效,1例56 h后死亡。结论:早期微创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具有安全、高效、可行等优点。
作者:臧金林;张鹏;周东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6PI)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5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5例RA患者、67例其他风湿病患者、39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G6PI浓度,并作统计学分析;将RA患者的血清G6PI浓度与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类风湿因子、血沉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经t或χ2检验,RA患者活动期血清G6PI浓度3.92μg/mL为阳性,G6PI阳性率(70.59%)大于其他风湿病组、健康对照组(P<0.05);RA患者的血清G6PI浓度与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类风湿因子、血沉呈正相关,与关节疼痛数相关系数(r)为0.658,与关节肿胀数r为0.543,与类风湿因子r为0.769,与血沉r为0.485(P<0.05)。结论:RA患者血清G6PI浓度明显升高,可作为RA患者的诊断观察指标,对于判断RA病情进展及预后具有意义。
作者:盖楠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我国成年人腹股沟疝发病率为0.1%~0.5%,尤其是老年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并发症较多,复发率较高[1-2],无张力疝修补由于人工补片是生物材料,易引起人体排异反应。初期表现为补片周围组织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及周围组织液化水肿,称为浆液肿[3],术后的血肿、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4]。从2013年,我们对88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后予以口服扶正生肌浓煎剂,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申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已婚已育。因体检发现左腹腔囊性灶4 d,于2015年5月2日入院。体格检查:左中下腹可及一大小约6 cm×12 cm包块,质韧,边界较清,活动性尚可。左侧中下腹深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WBC 6.3×109/L(4.0~10.0×109/L),淋巴细胞32.3%(20.0%~40.0%),中性粒细胞55.7%(50.0%~70.0%)。肿瘤指标糖类抗原12510.5 U/mL (0~35.0 U/mL),糖类抗原1537.7 U/ml(0~31.3 U/mL),糖类抗原1997.6 U/mL(0~37.0 U/mL),癌胚抗原1.99 ng/mL(0~5.00 ng/mL),甲胎蛋白1.1 ng/mL (0~13.4 ng/mL)。B超示左侧腹腔可见一190 mm×110 mm×100 mm液性暗区,壁薄,透声佳,其上缘位于左肾下极以下,诊断为左侧腹腔囊性块。CT左中下腹腹腔内见一长椭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1.4 cm×6.6 cm×17.2 cm,内密度较均匀,平扫随机测量10个点CT值,CT值分别为6 HU、9 HU、7 HU、2 HU、-1 HU、8 HU、0 HU、12 HU、7 HU、11 HU,平均CT值6.1 HU;病灶壁薄,边缘清晰、光滑,周围未见渗出,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左腹腔肠管受推压向右腹腔移位,左侧腰大肌受压改变(图1A、1B)。全麻下行腹膜后囊肿切除术,降结肠外侧腹膜后暗绿色囊肿约19 cm×15 cm,内有黄色清亮液体,囊壁与附近组织粘连紧密。吸出淡黄色囊液,结扎囊腔,充分游离囊肿并完整切除。病理诊断为中肾管囊肿(图1C、1D)。
作者:雍惠芳;王群;周华;蔡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索中药古方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以“肝癌”、“肝积”、“臌胀”、“黄疸”、“胁痛”为病种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收集中药方剂1806首,涉及中药792味,21功效类,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21类中药按照贡献度由高到低排序可分为三部分,常用中药A类(贡献度综合得分为0.1345~0.0892),包含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理气药,其相应的代表药物为茯苓、黄连、独活、木香;较常用中药B类(贡献度综合得分为0.0870~0.0414),包含拔毒生肌药、驱虫药、安神药、收涩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开窍药、化湿药、平肝息风药、止血药、补虚药;不常用中药C类(贡献度综合得分为0.0384~-0.0439),包含泻下药、涌吐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消食药。结论:主成分分析可以对中药古方中的中药在治疗肝癌中的贡献度进行排序,其结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李佳丽;颜立志;季田;牛静秀;卢晓岩;李敬;庞雁;朱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电针辅助靶控输注丙泊酚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变化,了解电针对靶控输注丙泊酚时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电针辅助组(B组),A组不接受电针刺激,B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接受电针刺激至术毕。两组均以4μg/mL的效应室靶浓度靶控输注(TCI)丙泊酚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意识消失后,静脉推注1μg/kg的瑞芬太尼,置入喉罩。观察并记录两组TCI前(T0)、TCI开始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各时间点的MAP、HR、BIS、AAI值以及诱导至意识消失时所需时间和丙泊酚用量。结果:与A组相比,B组各时间点BIS值、AAI值均小于A组(P<0.05),其中BIS值A组为(97±4)、(39±12)、(40±10)、(41±9),B组为(78±9)、(27±7)、(27±9)、(28±8),AAI值A组为(97±5)、(16±4)、(17±4)、(16±3),B组为(77±4)、(10±4)、(11±4)、(10±3),两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两组T1~T3 BIS值、AAI值以及MAP均明显下降(P<0.05),HR无明显变化(P>0.05)。意识消失时间A组为(100±14) s,B组为(56±13) s,B组短于A组(P<0.05)。丙泊酚诱导用量A组为(155±8) mg,B组为(122±6) mg,B组小于A组(P<0.05)。结论:针刺辅助丙泊酚靶控输注时,能增加丙泊酚镇静深度,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减少麻醉诱导剂量。
作者:金运敏;余剑波;刘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对胸腔镜食道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接受胸腔镜食道癌根治术的11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在术后仅采用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镇痛,对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1 h、4 h、12 h、24 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3.1±1.1)VS(3.9±2.4),P<0.05];观察组镇静评分理想率高于对照组(93.3%VS77.8%,P<0.05);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7%VS16.2%,P<0.05)。结论:对胸腔镜食道癌根治术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镇痛效果更好,并能减少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润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