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的手术治疗

石颖会;陈东栋;张可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损伤, 内固定, 韧带修复
摘要: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4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的患者,采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并同时修复三角韧带的方法治疗,观察术后踝关节功能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3.8周;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足踝评分系统评价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优7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修复三角韧带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可获得良好疗效。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第十九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高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4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P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E)组使用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麻醉首次成功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补液量、不良反应、术后镇痛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等。结果:P组MAP在麻醉后各个时点均高于E组(P<0.05),术中输液量也低于E组(P<0.05)。P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E组[(37.8±2.2)h vs(6.3±0.8)h],P组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发生率明显少于E组(1% vs 14%, P<0.05),进食时间明显早于E组(P均<0.05)。两组麻醉镇痛效果均满意,未发生神经损伤、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高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具有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赵崇法;郭艳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93例儿童急性胰腺炎病因和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儿童急性胰腺炎的病例资料,分析儿童急性胰腺炎发生的诱因,分析比较不同原因引起儿童急性胰腺炎治疗措施,总结治疗经验。结果:本组共93例儿童急性胰腺炎中,特发性高,占44.1%,其次是胆源性胰腺炎(20.4%),而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胰腺炎仅占8.6%。先天性胰管狭窄引起的胰腺炎共有5例。93例中,需外科干预的占27.9%,其中75%胆源性或胰管狭窄引起的胰腺炎需外科手术治疗。而其它原因引起的胰腺炎仅需非手术治疗即可治愈。93例中出现并发症占14.0%,无死亡病例。结论:近半数儿童急性胰腺炎病因不明,依病因不同给予恰当治疗,疗效明显。

    作者:胡博;王晓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宁泌泰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及性功能障碍

    目的:研究宁泌泰胶囊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排尿异常、焦虑、抑郁和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9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均给予口服宁泌泰胶囊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作为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各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的NIH-CPSI为18.31±4.61、HAMA为7.82±5.28,分别与治疗前的NIH-CPSI(23.51±6.33)、HAMA(8.82±5.8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HAMD(5.10±1.35)、IIEF-5(17.23±3.96),分别与治疗前的HAMD(5.77±4.53)、IIEF-5(17.13±4.17)比较,均有一定的降低。结论:宁泌泰胶囊能够改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排尿异常症状和焦虑,对抑郁和勃起功能亦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作者:金煜文;张飞;张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欢迎订阅《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杂志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直肠癌术后直肠阴道瘘的非手术治疗

    随着低位保存肛门括约肌手术的推广,绝大多数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在肿瘤根治的同时保留正常的肛门括约肌功能,术后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直肠阴道瘘(rectovaginal fistula,RVF)等并发症有增多的趋势,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1],并影响了后续治疗的开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12例直肠癌术后直肠阴道瘘的临床经过,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红波;冯运章;杨安;李明辉;赵飞;刘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作者须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血液稀释对超重患者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液稀释对体重超重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胸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BMI 18.5~24.9),超重组(B组,BMI≥25),每组20例再随机分为研究组-血液稀释组(H组)和对照组-非血液稀释组(NH组)各10例。分别在丙泊酚输注30 s(T1)、60 s(T2)、意识消失时(T3)、血浆靶控浓度与效应室浓度同为4μg/mL时(T4)、血液稀释前(T5)、血液稀释后(T6)时间点经桡动脉采血2 mL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记录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效应室浓度,计算各时间点丙泊酚靶浓度与实际血药浓度差值的绝对值d值。结果:不同时间点d值组内比较:在T1~T5时间点,A组组内d值比较统计学没有差异(P>0.05),B组组内d值比较统计学没有差异(P>0.05);T6时间点A-H组与A-NH组相比,B-H组与B-NH组相比,T6时间点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同时间点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可以明显降低丙泊酚的血药浓度,对麻醉深度无显著影响;对体重超重者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与正常体重指数者相同,且麻醉深度无差异。

    作者:郭少川;李晓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肛周鳞状细胞癌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7岁。因肛旁会阴部破溃、缺损、流脓1年余,于2016年2月6日就诊我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肛旁红肿,局部皮肤破溃流脓,初破溃部面积较小,未予重视。后破溃皮肤面积渐增大,破溃深度加深,流脓加重,伴有疼痛。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缓解。平素大便日行1次,质稍干,无便血。病程中无发热、畏寒,无腹痛、腹胀、腹泻,无黏液脓血便,无明显消瘦。饮食睡眠尚可,二便自解正常。全身查体未见异常。会阴部及肛旁大面积破溃,缺损,缺损面积约10 cm×20 cm,深度约5~8 cm,有较多脓性分泌物。肛门、肛管及部分直肠下段孤立,肛周部分括约肌裸露,肛门稍回缩。指诊肛门松紧正常,未触及肿物,退指无染血。舌红,苔黄腻。脉濡。检验血红蛋白114 g/L,血小板318×109/L,总蛋白55 g/L,血沉、C反应蛋白、T-SPOT检查及消化道肿瘤指标未见异常。心电图及全胸片未见异常。肛周分泌物培养、药敏示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及美罗培南敏感。肛周多处破溃组织活检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肿瘤位于真皮内,和表皮相连,细胞排列紊乱,异型明显,可见核分裂相及角化现象,周边大量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16102)EMA灶状(+)、CK5/6(+++)、CK (+++)、EA(-)、Ki67:5%~10%细胞阳性,符合鳞状细胞癌。治疗:患者在院期间给予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在伤口上涂撒复方珠黄散(丁泽民先生秘方,由牛黄、珍珠粉、青黛、人中白、琥珀、冰片等组成,具有祛腐生新,活血止痛,解毒敛疮功效),2次/d,以无菌棉垫覆盖,防止感染,嘱患者勤换衣裤,保持清洁干燥。患者分泌物较多,结合患者舌红苔黄腻,脉濡,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证,拟方如下:炙黄芪15 g,木香5 g,陈皮5 g,焦山楂10 g,焦六神曲10 g,谷芽10 g,麦芽10 g,黄连5 g,黄柏10 g,黄芩10 g,鸡内金10 g,法半夏10 g,土茯苓6 g,牛蒡子10 g,金银花10 g,炒薏苡仁10 g,丹皮10 g,丹参10 g,桂枝6 g,白芥子10 g,防风10 g,紫花地丁10 g,甘草3 g,水煎口服,2次/d。以上方为主方,根据患者症状,适时调整。并嘱患者增加营养,调整心态,注意休息。经系统治疗2月余,患者伤口逐渐恢复,无感染,治疗效果较好,现患者口缩小,已2016年4月10日出院,目前继续随访中。患者初诊时肛门情况见图1,经治疗后肛门情况见图2。

    作者:李睿瑛;张苏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改良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改良输尿管导管远端后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输尿管导管远端进行改良后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统计分析改良前后的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敏感性、特异性。结果:76例术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输尿管癌70例。改良前后敏感度分别为28.57%、72.86%,特异性分别为83.33%、100%,阳性预期值分别为95.24%、100%,阴性预期值分别为9.09%、24.00%。改良前后进行配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3, P<0.01)。结论:输尿管导管远端改良后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为原发性输尿管癌定性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鉴别意义。

    作者:刘晨;张旭辉;胡操阳;王东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腹膜后中肾管囊肿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已婚已育。因体检发现左腹腔囊性灶4 d,于2015年5月2日入院。体格检查:左中下腹可及一大小约6 cm×12 cm包块,质韧,边界较清,活动性尚可。左侧中下腹深压痛,无反跳痛。血常规WBC 6.3×109/L(4.0~10.0×109/L),淋巴细胞32.3%(20.0%~40.0%),中性粒细胞55.7%(50.0%~70.0%)。肿瘤指标糖类抗原12510.5 U/mL (0~35.0 U/mL),糖类抗原1537.7 U/ml(0~31.3 U/mL),糖类抗原1997.6 U/mL(0~37.0 U/mL),癌胚抗原1.99 ng/mL(0~5.00 ng/mL),甲胎蛋白1.1 ng/mL (0~13.4 ng/mL)。B超示左侧腹腔可见一190 mm×110 mm×100 mm液性暗区,壁薄,透声佳,其上缘位于左肾下极以下,诊断为左侧腹腔囊性块。CT左中下腹腹腔内见一长椭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1.4 cm×6.6 cm×17.2 cm,内密度较均匀,平扫随机测量10个点CT值,CT值分别为6 HU、9 HU、7 HU、2 HU、-1 HU、8 HU、0 HU、12 HU、7 HU、11 HU,平均CT值6.1 HU;病灶壁薄,边缘清晰、光滑,周围未见渗出,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左腹腔肠管受推压向右腹腔移位,左侧腰大肌受压改变(图1A、1B)。全麻下行腹膜后囊肿切除术,降结肠外侧腹膜后暗绿色囊肿约19 cm×15 cm,内有黄色清亮液体,囊壁与附近组织粘连紧密。吸出淡黄色囊液,结扎囊腔,充分游离囊肿并完整切除。病理诊断为中肾管囊肿(图1C、1D)。

    作者:雍惠芳;王群;周华;蔡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自拟八味安中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

    目的::观察具有“疏肝降逆、清利祛瘀”功效的八味安中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的作用。方法:将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口服中药组方,1剂/d;对照组口服莫沙必利5 mg/次,3次/d。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胃排空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特别是腹胀(80.13%)、早饱(82.62%)、嗳气(73.22%)、恶心(80.86%)等症状;胃排空率(75.00±15.01)%明显优于对照组(62.15±14.68)%(P<0.05)。结论:八味安中方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排空,缓解症状。

    作者:杜杏坤;王丛梅;张秋雨;王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路径化中医护理方案对胆囊切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路径化中医护理方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将62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值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路径组各31例,对照组行围术期常规护理,路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中医护理方案进行路径化实施,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在24 h、48 h、72 h肛门开始排气、肠鸣音逐渐恢复,但路径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 h、48 h、72 h首次排便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患者腹胀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腹胀程度低于对照组;术后3 h、第1 d、第2 d患者胃电图的主频率相比路径组(67.91±5.16)、(67.46±5.15)、(70.60±4.60)次/min优于对照组(67.65±6.34)、(62.04±5.09)、(67.51±5.6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路径化中医护理方案可有效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

    作者:白秀丽;王玉玲;杨玄;王文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康复新液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45例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将90例低位肛周脓肿术后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术后第2d起,治疗组在换药后应用康复新液纱条置于创面,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浸透的无菌纱布敷贴于创面,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并比较术后7 d、14 d、21 d创面肉芽评分、创面缩小率、创面疼痛评分,术后7 d、14 d两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数;术后21 d比较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19.4±3.3)d vs(25.8±3.1)d,术后14 d、21 d治疗组创面肉芽评分分别为(1.8±0.5)分和(0.8±0.3)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2±0.5)和(1.1±0.3)分;术后14 d、21 d治疗组疼痛评分分别为(0.5±0.2)分和(0.2±0.2)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0.8±0.3)分和(0.4±0.3)分,术后14 d、21 d治疗组创面缩小率分别为(62.2±7.9)%和(87.5±9.1)%,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6.6±8.1)%和(78.4±8.6)%;术后7 d、14 d治疗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数分别为(48.5±9.1)和(57.4±7.8),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9.6±7.7)和(51.9±8.4),术后21 d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8%vs 84.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可促进肛周脓肿术后腐物的脱落和肉芽组织的生成,减轻疼痛,加快创面愈合。

    作者:赵瑞琴;林洁;鲁开元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42例急性阑尾炎的高龄患者(年龄≥70岁)行无气腹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建立低压短暂气腹并确定阑尾位置,在阑尾处腹壁用带线缝合针(双针荷包线)以5 cm间距垂直刺入腹腔,从0.5 cm trocar将双针拖出,关闭气腹,剪断双针打结后将腹外缝合线提起,固定在支架上,形成操作空间,按常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操作。结果:42例患者中,41例经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切除获得成功,1例浆膜下阑尾,镜下切除失败,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5~52 min,平均32.2 min。术中出血5~20 mL,平均8 mL。术后住院时间2~8 d,平均3.6 d。比较短暂气腹(气腹压力设定在6 mmHg (1 mmHg=0.133 kPa),时间在2 min之内)前后的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动脉血气,无明显变化。全组无术后出血、肠瘘、粘连性肠梗阻、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结论: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时间短、平均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对高龄患者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薛峰;王野;刘志升;王廷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电针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深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辅助靶控输注丙泊酚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变化,了解电针对靶控输注丙泊酚时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电针辅助组(B组),A组不接受电针刺激,B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接受电针刺激至术毕。两组均以4μg/mL的效应室靶浓度靶控输注(TCI)丙泊酚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意识消失后,静脉推注1μg/kg的瑞芬太尼,置入喉罩。观察并记录两组TCI前(T0)、TCI开始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各时间点的MAP、HR、BIS、AAI值以及诱导至意识消失时所需时间和丙泊酚用量。结果:与A组相比,B组各时间点BIS值、AAI值均小于A组(P<0.05),其中BIS值A组为(97±4)、(39±12)、(40±10)、(41±9),B组为(78±9)、(27±7)、(27±9)、(28±8),AAI值A组为(97±5)、(16±4)、(17±4)、(16±3),B组为(77±4)、(10±4)、(11±4)、(10±3),两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两组T1~T3 BIS值、AAI值以及MAP均明显下降(P<0.05),HR无明显变化(P>0.05)。意识消失时间A组为(100±14) s,B组为(56±13) s,B组短于A组(P<0.05)。丙泊酚诱导用量A组为(155±8) mg,B组为(122±6) mg,B组小于A组(P<0.05)。结论:针刺辅助丙泊酚靶控输注时,能增加丙泊酚镇静深度,缩短麻醉诱导时间,减少麻醉诱导剂量。

    作者:金运敏;余剑波;刘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的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4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的患者,采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并同时修复三角韧带的方法治疗,观察术后踝关节功能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3.8周;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足踝评分系统评价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优7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修复三角韧带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断裂,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石颖会;陈东栋;张可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6PI)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5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5例RA患者、67例其他风湿病患者、39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G6PI浓度,并作统计学分析;将RA患者的血清G6PI浓度与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类风湿因子、血沉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经t或χ2检验,RA患者活动期血清G6PI浓度3.92μg/mL为阳性,G6PI阳性率(70.59%)大于其他风湿病组、健康对照组(P<0.05);RA患者的血清G6PI浓度与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类风湿因子、血沉呈正相关,与关节疼痛数相关系数(r)为0.658,与关节肿胀数r为0.543,与类风湿因子r为0.769,与血沉r为0.485(P<0.05)。结论:RA患者血清G6PI浓度明显升高,可作为RA患者的诊断观察指标,对于判断RA病情进展及预后具有意义。

    作者:盖楠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分析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5月胆总管结石患者385例,从一般情况、胆道情况、结石情况、治疗情况4个方面对胆总管结石的复发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5例中胆总管结石复发组58例,未复发组327例,胆总管结石复发率为15.1%。年龄>60岁患者胆总管结石复发率明显升高,(P=0.009),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10 mm、胆总管下段狭窄为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P=0.002,P=0.006,P=0.01),而合并胆囊结石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无相关性(P=0.167),多发结石(≥2)患者的复发率为18.05%,而单发结石患者复发率为6.78%,前者的复发率明显升高(P=0.004);结石直径≥10 mm的患者复发率为21.65%,而结石直径<10 mm的患者复发率为12.85%,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EST相较于开放或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更容易出现结石复发(P<0.001),术后给予中药治疗相较于为治疗组可以明显降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结论:高龄、有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直径≥10mm、多发结石和行EST治疗是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给予中药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

    作者:兰涛;崔乃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论肛肠学科的建设与传承

    针对近年来我国肛肠学科的发展现状,综合归纳“中医药学”与“西方医学”在肛肠学科建设方面的传承与创新思路,以及两者共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努力实现扬长避短、不断发展的目的。本文重点分析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中西医结合与中医药贯通;中、西医学对疾病认知的差别;肛肠学科的科研与临床;肛肠学科建设与医生价值取向;人才培养与教学体会;肛肠学科的中西医传承与创新。

    作者:刘声;陈海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