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联合定压通气在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季月;余剑波;张园

关键词:肥胖, 腹腔镜, 针刺, 定压通气
摘要:目的:研究针刺联合定压力通气在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腹腔镜手术的肥胖患者62例,按其就诊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采用压力控制通气,研究组采用针刺联合压力控制通气;观察两组手术开始后建立CO2气腹0.5 h(T1),气腹1.0 h(T2),拔管0.5 h(T3),拔管后1 h(T4)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pH、PCO2、氧合指数、肺内分流率及麻醉恢复室内滞留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T1时pH及Qs/Q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31±0.04 vs 7.42±0.05及11.1±1.3 vs 12.6±1.1),T1、T2时刻PCO2及PO2/Fi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4.5±5.3 vs 29.2±4.3;36.4±5.1 vs 31.4±4.6及399.5±50.3 vs 344.5±42.2;430.3±48.3 vs 378.5±51.3)(P<0.05);研究组麻醉恢复室内滞留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中,针刺联合定压通气可明显提高患者氧合情况,改善肺功能。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扶正合剂对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影响

    目的:观察扶正合剂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效果。方法:6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TAC化疗方案,按治疗方法不同回顾性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TAC化疗和扶正合剂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TAC化疗,21 d为1个治疗周期,化疗前1d、化疗后第2d、第8d、第15d及第21d检测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第8、15、21 d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扶正合剂能有效改善乳腺癌TAC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作者:丁志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中医体质的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特点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特点。方法:采用体质问卷调查243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观察虚性体质与实性体质的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结果:243例常见的体质类型为阳虚质(112次)和气虚质(108次),其次是痰湿质(84次);体质分类以虚实夹杂体质(104例)多见,其次为虚性体质(64例),后是实性体质(37例)(P<0.05,P<0.01)。虚性体质患者的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高于实性体质(2.32±0.85 vs 1.58±0.83),实性体质患者的股总动脉脉动指数值高于虚性体质(10.44±4.27 vs 6.41±2.21,P<0.05)。结论:不同体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股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股总动脉脉动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可将其作为分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虚性体质、实性体质的客观参考指标。

    作者:范莹;孙博;张玥;陈柏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直肠癌治疗进展

    手术技巧的改进和新辅助治疗方案的引进使直肠癌的局部控制得到显著改善,但仍没有充分解决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问题。强化新辅助治疗是通过在放化疗开始之前或等待手术期间的化学疗法(可以加入靶向药物),为患者提供改善总体生存期的可能。未来,分子遗传学标志物及创新的成像技术,将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通过不断的努力,未来将建立可切除直肠癌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刘超;朱耀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乳香提取物抑制裸鼠胰腺癌生长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乳香提取物体内抑制胰腺癌的可能性及其机制。方法:利用人胰腺癌细胞株MIA PaCa-2体外扩增后种植于裸鼠皮下成瘤,将乳香提取物经裸鼠皮下注射,同时设PBS组为对照,观察肿瘤体积变化(其中乳香提取物治疗组6只,对照组5只),12 d后将肿瘤切除后测量肿瘤体积,固定瘤体后切片,通过标记磷酸化组蛋白H3(PHH3),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治疗组肿瘤体积为(76.67±24.11)mm3,对照组肿瘤体积为(204.80±101.19)mm3;治疗组PHH3阳性细胞数为197.5±40.4,对照组PHH3阳性细胞数为252.8±30.6;治疗组TUNEL阳性细胞数为316.7±117.3,对照组为TUNEL阳性细胞数为100.6±47.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乳香提取物在体内可以抑制裸鼠胰腺癌的生长,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倪效;梁晓强;张静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针刺及相关技术在围术期的应用

    针刺、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围手术期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在减轻手术疼痛、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和提高免疫力、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保护胃肠功能等方面均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佩军;张庆;王建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4种营养筛查工具在普外科患者中应用的比较

    目的:使用NRS2002和SGA、MNA、NRI 4种工具对普外科入院患者进行营养状态调查,比较4种工具的适用性和一致性以及每种工具所得筛查结果和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取样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5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当患者入院第2 d分别应用NRS2002和SGA、MNA、NRI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并比较每种工具所得筛查结果和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入院NRS2002、SGA及MNA适用性91.91%,NRI适用性91.18%,4种方法对患者营养风险的评价具有一致性。将BMI≤18.5或ALB≤30 g/L作为营养不良的一个标准,4种评价工具与该标准的一致性较差。NRS2002、SGA筛查结果和临床结局的关系为密切。结论:4种营养评价工具均适用于普外科营养不足的筛查。NRS2002、SGA筛查结果和临床结局的关系为密切。

    作者:包学智;田伟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腹部超声诊断结肠肿瘤39例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对结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39例结肠肿瘤患者,将腹部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9例中,腹部超声检查诊断结肠癌31例,术后病理确诊结肠癌30例,1例为回盲部结核性病变,其中3例并发结肠息肉。结论:利用肠道准备能显著改善腹部超声的图像质量,提高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能力,从而完善对胃肠道疾病的检查。

    作者:庞书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复方茵陈汤治疗急性胆道感染临床疗效及相关机理探讨

    目的:研究复方茵陈汤结合西医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效果及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收集急性胆道感染病例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复方茵陈汤。结果:观察组退热、腹部疼痛及体征缓解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3 d、5 d后,观察组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0.05);且观察组治疗3 d后WBC、N、CRP、PTC、IL-6、TNF-α、TREM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同期对照组数据仅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73.33%(P<0.05)。结论: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复方茵陈汤结合西医治疗能更快缓解症状体征,并且更快更有效地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杨静;赵滨;曹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体质研究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理化检查的方法,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发现胆囊结石与高脂血症的关系以及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419例胆囊结石患者中合并高脂血症的共计245例,构成比为58.47%。通过回归模型的建立发现总胆固醇(TC)水平的升高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具有相关性(OR值=2.69),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以痰湿质和气虚质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4.1%和24.1%。结论:高脂血症与胆囊结石的发病具有相关性,而痰湿质和气虚质的患者更应关注血脂的变化情况,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

    作者:郝文立;王帅;周振理;丁娜;孙志萍;王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手术结合中药换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15例

    目的:探讨手术结合术后中医辨证分期换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15例收治的骶尾部藏毛窦患者,采用藏毛窦窦道切除创面开放术,彻底搔刮病灶,开放旷置。术后采用中药熏洗及辨证分期换药处理,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藏毛窦效果。结果:15例均一次性治愈,愈合时间28~45 d,平均32 d,无后遗症。病理回报异物性肉芽肿,符合藏毛窦诊断。结论:创面开放术后结合中医辨证分期换药,通过不同时期运用不同药物治疗,可明显促进肉芽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减轻患者疼痛,缩短病程。疗效满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张艳苗;刘智;时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氧化应激在脓毒症所致胃肠动力障碍中的作用机制及厚朴酚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氧化应激在脓毒症所致胃肠运动障碍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厚朴酚对其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内毒素(LPS)的方法制备脓毒症所致胃肠运动障碍小鼠模型。6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厚朴酚干预组和莫沙必利干预组。厚朴酚干预组在注射LPS后30 min尾静脉注射厚朴酚15μg/kg。莫沙必利干预组则以相同方式注射莫沙必利1.5 mg/kg。造模后12 h分别测定各组小肠传输速率、小肠平滑肌肌条自主收缩频率以及波幅。提取小肠肌条组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并以RT-PCR法测定分泌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结果:造模12 h后,脓毒症模型组小肠传输速率和小肠肌条自主收缩频率和波长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厚朴酚和莫沙必利干预可以明显增加小肠传输速率(P<0.05),并且明显增加小肠肌条收缩频率和波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肠组织SOD活力明显降低(P<0.05),MDA和NO水平显著增高(P<0.05),提示脓毒症时小肠处于过度氧化应激状态。RT-PCR结果显示注射LPS后0.5 h大鼠小肠组织iNOS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结论:过度氧化应激、iNOS mRNA表达抑制是脓毒症所致胃肠运动障碍的重要发生机制。厚朴酚可以改善脓毒症所致胃肠运动障碍。拮抗氧化应激可能是其产生这一作用的机制。

    作者:苗彬;张淑文;王红;齐文杰;王超;胡岚;黄光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继发性假性肠梗阻26例

    目的:总结继发性假性肠梗阻(SIPO)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继发于内分泌或结缔组织疾病的SIPO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6例均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同时对原发疾病及时给予确定性治疗,经导管行泛影葡胺小肠造影除外机械性梗阻因素;全组均治愈;24例获得随访7~32个月,远期治愈率为95.8%(23/24)。结论:SIPO是内分泌或结缔组织疾病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预后十分重要。

    作者:刘亮;张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脂质代谢异常与胆固醇结石相关性研究进展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发病率的升高,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研究发现,胆固醇结石的发生与全身脂质代谢异常尤其是胆固醇酯代谢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胆固醇结石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严豪杰;崔乃强;张淑坤;赵二鹏;崔云峰;么国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超声诊断小肠溃疡性病变1例

    患者,男,50岁,因间断便血11 h入院。患者入院前11 h无明显诱因出现便血,色暗红,量约400 mL,无腹胀,无恶心、呕吐。5h后再次出现便血,色暗红,量约400 mL,遂以“消化道出血”收治入院。超声检查:脐左侧小肠肠壁增厚,大厚径约1.21 cm,呈低回声,壁层结构欠清晰,相应内腔缩窄约0.42 cm,增厚范围约7 cm(图1)。同时对增厚肠壁行超声造影检查:始增时间(RT,Rise Time):15 s,达峰时间(TP,Time to Peak):26 s,动脉期黏膜层呈快速不均匀高增强,局部黏膜层呈斑块样增强,部分深入肌间,部分肌层呈缓慢不均匀树叶样等增强,大部分为无增强;静脉期及延迟期消退缓慢呈低至无增强(图2)。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诊断:脐左侧小肠肠壁增厚,超声造影考虑炎性病变(考虑伴黏膜溃疡形成)。结肠镜示:消化道出血,结肠多发憩室。CT诊断:左上腹小肠肠壁增厚。术中所见:探查全部小肠约450 cm,未见浆膜层有明显病变小肠,仅可见末段回肠内黑色肠内容物,考虑血性物质,遂于台上应用结肠镜探查全小肠内腔,距回盲部约150 cm处标记后,垂直于小肠长轴打开小肠,将结肠镜置入肠腔内,探查小肠黏膜面,先将结肠镜置入小肠远端至升结肠,退镜观察,小肠黏膜光滑,末段回肠内可见血性样粘液块,未见活动性出血,再将结肠镜置入小肠近端,进镜约50 cm处,可见黏膜溃疡(图3),表面新鲜血性液,在浆膜层标记,退镜。台上考虑小肠溃疡伴出血,决定行部分小肠切除术。病理示:切除肠管一段,长约8 cm,肠管距一侧切端约2 cm处见黏膜不完整,大小约0.8×0.3 cm,镜下示肠黏膜呈慢性炎症,黏膜下血管扩张、淤血,局部破裂(图4)。

    作者:李亮;王光霞;周振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Hedgehog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Hedgehog(Hh)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该通路不但在胚胎时期的细胞分化、组织发育及器官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研究显示Hh信号通路在多种恶性肿瘤与细胞系中激活,包括肺癌、胰腺癌、基底细胞癌、乳腺癌等,参与肿瘤的增殖分化、细胞凋亡、血管新生、侵袭转移等过程,因此,Hh可能会成为肿瘤治疗一个新的靶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目前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Hedgehog在NSCL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岳东升;孙冰生;王长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镇痛镇静技术在胃肠镜检查应用中的新观点

    虽然镇痛镇静技术在胃肠镜检查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在具体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如何充分地开展镇痛镇静术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该技术的实施不仅减轻患者的痛苦,消除紧张情绪,而且还可提高检查的质量。因此,研究发展新型镇痛镇静方法应用于内镜检查技术已经成为趋势。理想的镇痛镇静药物除了要提供良好的镇痛和抗焦虑作用外,还需要具备起效快、清除迅速、恢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本文对目前已有的镇痛镇静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作者:桂晓臣;张胜男;张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利胆消黄汤对梗阻性黄疸兔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利胆消黄汤对梗阻性黄疸兔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梗阻性黄疸组和中药组,采用胆总管中段捆扎法制备兔梗阻性黄疸模型;中药组于造模后第7d开始给予利胆消黄汤灌胃,50 mL/次,1次/d。于造模后第14 d取各组兔肝组织,采用ELISA法和硫代巴比妥酸(TBA)酶比色法分别对肝组织内的8-羟基-2-脱氧鸟苷酸(8-OHdG)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检测;并同时取动脉血,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结果:梗阻性黄疸组肝组织8-OhdG和MDA含量分别为(1489±262) pg/mgprot、(0.82±0.21) nmol/mgprot,对照组二者的含量分别为(210±78) pg/mgprot、(0.21±0.09) nmol/mgprot,梗阻性黄疸组中8-OhdG和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肝组织8-OhdG和MDA含量分别为(249±212) pg/mgprot、(0.23±0.17) nmol/mgprot,较梗阻性黄疸组明显降低(P<0.05)。梗阻性黄疸组血清AST和TBIL含量分别为(102.3±32.6) IU/L、(16.3±5.1)μmol/L,较对照组二者的含量[(49.5±9.8)IU/L,(5.4±1.1)μmol/L]升高(P<0.05)。与梗阻性黄疸组相比,中药组血清AST含量(52.9±12.4)IU/L和TBIL含量(5.6±1.3)μmol/L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胆消黄汤对兔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应激所导致的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细胞线粒体8-OHdG和MDA生成有关。

    作者:王百林;苑伟;程海坤;王蕊;翟淑萍;周海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引起Wernicke脑病31例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对慢性消化疾病导致神经系统Wernicke脑病的重视。方法:回顾分析31例Wernicke脑病临床资料,重点观察发病病因和临床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大部分为严重的消化系统良、恶性疾病(87.1%),4例(12.9%)为妇产科疾病继发严重进食不良。患者从禁食至发病时间为(27±8) d。诊断明确后及时补充维生素B1和营养支持,取得明显效果。31例中18例(58.1%)恢复良好,5例(16.1%)遗留严重后遗症,8例(25.8%)死于原发病。结论:由各种病因所致长期进食不良导致维生素B1缺乏是Wernicke脑病主要病因,VitB1对该病疗效良好,应及时补充预防该病的发生。

    作者:邵义泽;陈秀菊;杨松琪;鲍晨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浙贝母抑制耐药肿瘤P糖蛋白的活性组分研究

    目的:阐明浙贝母抑制耐药肿瘤细胞P-糖蛋白(P-gp)的活性组分。方法:利用回流提取法通过树脂纯化技术,制备浙贝母总生物碱、总核苷、总多糖。建立HepG2/mdr细胞株。利用Calcein-AM试剂盒HepG2/mdr细胞摄取实验对浙贝母总生物碱、总核苷、总多糖进行P-gp潜在抑制剂的筛选。结果:制备的浙贝母总生物碱、总核苷、总多糖含量为51.45%、47.84%、23.78%。HepG2/mdr细胞株P-gp的相对蛋白表达为(26.22±1.09),极显著高于亲本HepG2细胞株(8.91±2.00)(P<0.01)。阳性对照组Calcein荧光比率为(173.96±12.87)%,极显著高于空白组(100.00±11.49)%(P<0.01)。浙贝母总生物碱、总核苷低剂量组Calcein荧光比率为(134.96±11.91)%、(126.89±10.42)%,显著高于空白组(100.00±11.49)%(P<0.05)。浙贝母总生物碱、总核苷高剂量组Calcein荧光比率为(209.72±9.44)%、(162.42±7.83)%,极显著高于空白组(100.00±11.49)%(P<0.01)。浙贝母总多糖低、高剂量组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结论:HepG2/mdr细胞株表现出耐药性,阳性抑制剂抑制P-gp的外排活性;浙贝母总生物碱、总核苷抑制P-gp的外排活性,呈现浓度依赖性。

    作者:刘韦鋆;邹富胜;李东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早期发现极低危险度直肠间质瘤1例

    患者男性,34岁。因间歇性大便时肛门疼痛1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1年前因大便干燥引起便时肛门疼痛,呈撕裂样疼痛,便后持续4~5h后方能缓解,伴大便时滴血,纸染血,量较少,色鲜红,无便后肛内肿物脱出,经外用痔疮栓、膏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1周前因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症状明显加重,便时、便后肛门疼痛难忍,门诊以“肛裂”收治入院。肛肠专科检查:视诊肛周后位可见一陈旧性裂口,长约1.0 cm,深达皮下。直肠指诊:因肛裂疼痛剧烈不能耐受指诊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胸片提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提示:肝胆胰脾双肾未见异常。电子乙状结肠镜检查因肛门疼痛剧烈不能耐受检查。于骶麻下行肛裂侧切术。术中探查,指诊距肛缘约3 cm直肠前位可及一黏膜下肿物,大小约1.5 cm ×1.0 cm,质韧,光滑。考虑直肠间质瘤不除外,将肿物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创面用可吸收线缝合。病理提示:(直肠)梭型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直肠)胃肠道间质瘤,极低危险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2+),CD34(3+),Dog-1(1+),SMA(2+),Desmin(1+),S-100(散在少量+),ki-67(+<1%)。嘱患者定期复查,每3~6个月门诊复查直肠腔内彩超及电子结肠镜。

    作者:黄斌;张玉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