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豪杰;崔乃强;张淑坤;赵二鹏;崔云峰;么国旺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分析对辣椒素疼痛模型进行评价的可行性。方法:22~27岁健康志愿者36名,取平静状态20 min ECG信号中较稳定的一段长度5 min信号作为对照;以浸透0.5 mL辣椒素溶液的棉纸片覆盖下唇唇红位置,继续记录20 min心电信号,选取较稳定的一段长度5 min;记录涂抹辣椒素后的VAS评分;用Matlab R2006a编程软件分析所采集到的ECG信号,计算平静状态下(T0)和辣椒素刺激状态下(T1)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63.36±11.21),可评价为中度疼痛;心率在T1时期较T0时期增加,无统计学意义。HRV时域分析指标NN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在T1期均较T0期明显升高;HRV频域分析指标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以及LF/HF在T1期均较T0期明显升高;散点图分析结果:散点图短轴(SD1)和散点图长轴(SD2)在T1时期较T0时期均明显升高。结论:用辣椒素建立疼痛模型是可行的,且操作简单,易于实施;HRV分析有可能在疼痛的量化评价中具有一定权衡作用。
作者:周芳;房泽;张健;申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超细胃镜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的价值。方法:选取需行胃造瘘术的患者70例,对照组33例行经皮内镜线拉式置管法胃造瘘术(Pull法),观察组37例行经皮超细胃镜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超细胃镜Introducer法),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瘘道形成前造瘘管更换方法。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瘘道形成前观察组可在体外直接更换造瘘管,对照组需胃镜引导下按原造瘘方法更换造瘘管。结论:经皮超细胃镜胃壁固定直接置管法胃造瘘术适应证更广,操作更简便、安全,瘘道形成前换管方便。
作者:韩磊;李曙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手术结合术后中医辨证分期换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15例收治的骶尾部藏毛窦患者,采用藏毛窦窦道切除创面开放术,彻底搔刮病灶,开放旷置。术后采用中药熏洗及辨证分期换药处理,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藏毛窦效果。结果:15例均一次性治愈,愈合时间28~45 d,平均32 d,无后遗症。病理回报异物性肉芽肿,符合藏毛窦诊断。结论:创面开放术后结合中医辨证分期换药,通过不同时期运用不同药物治疗,可明显促进肉芽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减轻患者疼痛,缩短病程。疗效满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张艳苗;刘智;时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扶正合剂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效果。方法:6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TAC化疗方案,按治疗方法不同回顾性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TAC化疗和扶正合剂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TAC化疗,21 d为1个治疗周期,化疗前1d、化疗后第2d、第8d、第15d及第21d检测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第8、15、21 d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扶正合剂能有效改善乳腺癌TAC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作者:丁志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复方茵陈汤结合西医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效果及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收集急性胆道感染病例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复方茵陈汤。结果:观察组退热、腹部疼痛及体征缓解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3 d、5 d后,观察组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0.05);且观察组治疗3 d后WBC、N、CRP、PTC、IL-6、TNF-α、TREM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而同期对照组数据仅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73.33%(P<0.05)。结论: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复方茵陈汤结合西医治疗能更快缓解症状体征,并且更快更有效地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
作者:杨静;赵滨;曹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理化检查的方法,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发现胆囊结石与高脂血症的关系以及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419例胆囊结石患者中合并高脂血症的共计245例,构成比为58.47%。通过回归模型的建立发现总胆固醇(TC)水平的升高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具有相关性(OR值=2.69),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以痰湿质和气虚质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4.1%和24.1%。结论:高脂血症与胆囊结石的发病具有相关性,而痰湿质和气虚质的患者更应关注血脂的变化情况,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
作者:郝文立;王帅;周振理;丁娜;孙志萍;王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年发病率为2/(10万),无明显种族及性别差异。目前公认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分化的未定型的间充质细胞,具有与胃肠道典型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不同的特点。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GIST成为消化道肿瘤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寻找灵敏特异的诊断标记对于GIST诊断、预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元焕;杨静;罗彦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在闭合性肝损伤保守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8例闭合性肝损伤患者资料,根据美国创伤学会器官损伤分级(OIS)均为I级-III级损伤,其中28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常规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血府逐瘀汤(中药组),比较两组不同分级患者的手术中转率、腹腔积液平均好转天数、肝内挫伤平均好转天数及包膜下血肿消失平均天数。结果:在OIS为I级、II级、III级肝损伤患者中,中药组的腹腔积液平均好转天数、肝内挫伤平均好转天数分别为OIS I(3.2±1.0)d,(4.8±1.2)d;OIS II(3.0±0.8)d,(4.6±1.0)d;OIS III(4.3±0.6)d,(6.3±0.6)d。而常规组的腹腔积液平均好转天数、肝内挫伤平均好转天数分别为OIS I(4.6±1.0)d,(6.3±1.6)d;OIS II(5.7±2.1)d,(5.8±1.5)d;OIS III(7.0±1.4)d,(10.0±2.8)d。两组比较有差异。OIS为II级的肝损伤患者中,中药组无中转手术率,而常规组为25%,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服血府逐瘀汤有助于降低OIS II级肝损伤的手术中转率,缩短OIS I级、II级、III级肝损伤腹腔积液及肝内挫伤的好转,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祝涛;贺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Hedgehog(Hh)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该通路不但在胚胎时期的细胞分化、组织发育及器官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研究显示Hh信号通路在多种恶性肿瘤与细胞系中激活,包括肺癌、胰腺癌、基底细胞癌、乳腺癌等,参与肿瘤的增殖分化、细胞凋亡、血管新生、侵袭转移等过程,因此,Hh可能会成为肿瘤治疗一个新的靶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目前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Hedgehog在NSCL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岳东升;孙冰生;王长利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手术技巧的改进和新辅助治疗方案的引进使直肠癌的局部控制得到显著改善,但仍没有充分解决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问题。强化新辅助治疗是通过在放化疗开始之前或等待手术期间的化学疗法(可以加入靶向药物),为患者提供改善总体生存期的可能。未来,分子遗传学标志物及创新的成像技术,将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通过不断的努力,未来将建立可切除直肠癌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刘超;朱耀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CEAP分级指导下的下肢静脉曲张的规范化治疗。方法:42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按照CEAP分级,并根据临床表现、彩超及下肢静脉造影等结果,主要依据临床分级进行手术治疗。结果:大隐静脉主干复发率为0,交通支静脉复发率4.35%(6/138),小隐静脉复发率3.85%(1/26),总复发率1.41%(7/497)。结论:根据CEAP分级指导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配合手术技巧,使临床治疗有据可依,有助于规范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大限度降低复发率。
作者:李友山;杨博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肥胖、糖尿病和高血脂发病率的升高,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研究发现,胆固醇结石的发生与全身脂质代谢异常尤其是胆固醇酯代谢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胆固醇结石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严豪杰;崔乃强;张淑坤;赵二鹏;崔云峰;么国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腹膜外入路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技巧、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膜外入路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96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有2例(2.1%)转为开放手术,14例手术切缘阳性(14.6%),手术平均时间(144±75.3) min,3例(3.1%)术中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术后早期并发症18.75%,其中吻合口瘘14例、淋巴漏2例、闭孔神经麻痹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73例(76.0%)控尿功能在术后3个月得到恢复,其余在1年内恢复。结论:腹膜外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出血少、创伤小、并发症少,良好的操作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孙元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定压力通气在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腹腔镜手术的肥胖患者62例,按其就诊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研究组(31例);对照组采用压力控制通气,研究组采用针刺联合压力控制通气;观察两组手术开始后建立CO2气腹0.5 h(T1),气腹1.0 h(T2),拔管0.5 h(T3),拔管后1 h(T4)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pH、PCO2、氧合指数、肺内分流率及麻醉恢复室内滞留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T1时pH及Qs/Q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31±0.04 vs 7.42±0.05及11.1±1.3 vs 12.6±1.1),T1、T2时刻PCO2及PO2/Fi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4.5±5.3 vs 29.2±4.3;36.4±5.1 vs 31.4±4.6及399.5±50.3 vs 344.5±42.2;430.3±48.3 vs 378.5±51.3)(P<0.05);研究组麻醉恢复室内滞留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中,针刺联合定压通气可明显提高患者氧合情况,改善肺功能。
作者:季月;余剑波;张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为评估勃起功能障碍(ED)与内皮功能水平关系,检测了外周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内皮细胞微粒(EMPs)等指标,比较长期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前后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纳入健康男性30例,泌尿外科就诊的ED患者60例。ED患者予25 mg口服西地那非3个月,进行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和勃起硬度等级(EHGS)评估,并做EPCs、EMP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等,评估两组内皮功能水平,比较西地那非持续小剂量治疗前后ED患者的内皮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ED组IIEF-5明显低于对照组(10.5±4.9 vs 23.7±1.0)、EHGS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 vs 3.9±0.5)(P<0.05);外周循环EPCs数量和EMPS显著高于对照组。持续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后,IIEF-5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17.8±6.1 vs 10.5±4.9)、EHGS较治疗前提高明显(3.2±0.5 vs 2.3±0.8)(P<0.05),外周循环EPCs数量和EMPS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持续小剂量口服西地那非能有效改善勃起功能,同时对内皮功能的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大可;黄卫文;李林锦;鲍文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肛肠病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肛肠病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术后穴位埋线双侧上巨虚、承山穴,用长海痛尺评估法(NRS-VRS-5)评定两组术后1、2、3、5、7 d换药后30 min疼痛积分。结果:术后第1 d治疗组疼痛积分2.53±0.90,对照组疼痛积分2.67±0.96,两者比较无差异。术后2 d、3 d、5 d、7 d治疗组疼痛积分分别为2.73±0.98、2.47±0.8、2.33±0.76、1.67±1.06;对照组疼痛积分分别为2.67±0.96、3.20±1.35、2.87±1.14、2.60±0.93、2.13±0.90,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穴位埋线能有效改善肛肠病术后疼痛。
作者:李海玲;惠永锋;宋映娴;郭新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4岁。因间歇性大便时肛门疼痛1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1年前因大便干燥引起便时肛门疼痛,呈撕裂样疼痛,便后持续4~5h后方能缓解,伴大便时滴血,纸染血,量较少,色鲜红,无便后肛内肿物脱出,经外用痔疮栓、膏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1周前因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症状明显加重,便时、便后肛门疼痛难忍,门诊以“肛裂”收治入院。肛肠专科检查:视诊肛周后位可见一陈旧性裂口,长约1.0 cm,深达皮下。直肠指诊:因肛裂疼痛剧烈不能耐受指诊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胸片提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提示:肝胆胰脾双肾未见异常。电子乙状结肠镜检查因肛门疼痛剧烈不能耐受检查。于骶麻下行肛裂侧切术。术中探查,指诊距肛缘约3 cm直肠前位可及一黏膜下肿物,大小约1.5 cm ×1.0 cm,质韧,光滑。考虑直肠间质瘤不除外,将肿物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创面用可吸收线缝合。病理提示:(直肠)梭型细胞肿瘤,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直肠)胃肠道间质瘤,极低危险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17(2+),CD34(3+),Dog-1(1+),SMA(2+),Desmin(1+),S-100(散在少量+),ki-67(+<1%)。嘱患者定期复查,每3~6个月门诊复查直肠腔内彩超及电子结肠镜。
作者:黄斌;张玉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虽然镇痛镇静技术在胃肠镜检查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在具体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如何充分地开展镇痛镇静术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该技术的实施不仅减轻患者的痛苦,消除紧张情绪,而且还可提高检查的质量。因此,研究发展新型镇痛镇静方法应用于内镜检查技术已经成为趋势。理想的镇痛镇静药物除了要提供良好的镇痛和抗焦虑作用外,还需要具备起效快、清除迅速、恢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本文对目前已有的镇痛镇静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作者:桂晓臣;张胜男;张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针刺、电针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围手术期患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在减轻手术疼痛、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和提高免疫力、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保护胃肠功能等方面均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佩军;张庆;王建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利胆消黄汤对梗阻性黄疸兔肝细胞线粒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梗阻性黄疸组和中药组,采用胆总管中段捆扎法制备兔梗阻性黄疸模型;中药组于造模后第7d开始给予利胆消黄汤灌胃,50 mL/次,1次/d。于造模后第14 d取各组兔肝组织,采用ELISA法和硫代巴比妥酸(TBA)酶比色法分别对肝组织内的8-羟基-2-脱氧鸟苷酸(8-OHdG)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检测;并同时取动脉血,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结果:梗阻性黄疸组肝组织8-OhdG和MDA含量分别为(1489±262) pg/mgprot、(0.82±0.21) nmol/mgprot,对照组二者的含量分别为(210±78) pg/mgprot、(0.21±0.09) nmol/mgprot,梗阻性黄疸组中8-OhdG和MD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肝组织8-OhdG和MDA含量分别为(249±212) pg/mgprot、(0.23±0.17) nmol/mgprot,较梗阻性黄疸组明显降低(P<0.05)。梗阻性黄疸组血清AST和TBIL含量分别为(102.3±32.6) IU/L、(16.3±5.1)μmol/L,较对照组二者的含量[(49.5±9.8)IU/L,(5.4±1.1)μmol/L]升高(P<0.05)。与梗阻性黄疸组相比,中药组血清AST含量(52.9±12.4)IU/L和TBIL含量(5.6±1.3)μmol/L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胆消黄汤对兔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应激所导致的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细胞线粒体8-OHdG和MDA生成有关。
作者:王百林;苑伟;程海坤;王蕊;翟淑萍;周海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