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明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8月到我院门诊就诊的小儿腹痛108例作为观察组,均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导致的小儿腹痛,并选取同时期正常小儿10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EGEG ̄5D型五导胃肠电图微机分析仪对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餐前、餐后的胃肠动力电信号进行检测,比较两组胃肠动力电信号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餐前观察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餐前VPP显著低于治疗前餐前VPP,F值显著高于治疗前餐前F值(P<0.05),治疗后餐后VPP、F值显著高于治疗前餐后VPP、F值(P<0.05)。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治疗后的餐前餐后VPP和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电图检查能够反映小儿胃肠电异常活动,可以有效地诊断功能性胃肠疾病引起的小儿腹痛。
作者:马春英;沈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疤痕子宫产妇978例,根据妊娠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466例,剖宫产组51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出血量、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1min)评分、子宫破裂数与住院时间。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妇出血量明显低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 (1min)评分与子宫破裂数相比剖宫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疤痕子宫足月产妇阴道分娩减少产妇出血量、降低住院时间,且安全性与剖宫产比较无差异,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产前经过仔细检查,积极准备的疤痕子宫足月妊娠产妇,可推荐其行阴道生产。
作者:庄翡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采取回顾性分析,将我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接诊的45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体患者均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或严重不适感,结合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分析总结治疗效果。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子宫体积、肌瘤体积明显缩小,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有1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8%。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邵会敏;王彩芳;彭宇;杨成秀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糖波动和氧化应激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情况,将其中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分为A组(25例),伴有单一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分为B组(33例),同时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分为C组(38例)。3组患者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对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丙二醛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B组和C组患者的PPGE、PBG、PBG(1h)、PBG(2h)、PBG(3h)均明显高于A组患者,而C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B组和C组患者的△MDA、MDA(0h)、MDA(2h)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患者,而C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A水平和PBG(2h)、PPGE指标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和氧化应激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会加快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作者:张杰;刘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85例COPD缓解期患者。行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比锻炼前后HAMD (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VC(肺活量)、PEF(呼气峰值流速)、FEV1/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结果经呼吸肌功能锻炼后,所有患者VC、PEF、FEV1/FVC等呼吸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锻炼后HAMD评分显著低于锻炼前(P<0.05)。 COPD缓解期实施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呼吸功能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小艳;林劲松;陈瑞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分析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随机选取就诊的脑血管病继发癫痫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72例患者的疾病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对患者展开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72例患者在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症状积分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4.4%,即治愈32例,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4例。继发癫痫多发生于脑血管病早期,主要表现为简单部分性发作,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取得显著效果,安全有效。
作者:邓燕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形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术前进行微创引流,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良好4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人3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47.62%,对照组良好1例,中残3例,重残4例。植物人5例。死亡8例,总有效率19.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微创引流加常规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形成,减轻了血肿对脑组织压迫,缓解了脑移位程度,不仅为抢救赢得了时机,而且血肿清除彻底,降低了死亡率。
作者:蒋向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探讨荧光标记免疫层析法和酶联荧光分析法对心梗二项的性能比较及临床意义。对心内科急诊病人同时采用法国梅里埃MINI-VIDAS荧光定量分析仪和加拿大生产RAMP荧光干式定量分析仪两种方法进行心梗二项检测。由诊断标准判断76例患者中有54例为AMI,其中酶联荧光分析法与诊断标准相符,发现荧光标记免疫层析法有6例cTnI和12例Mb为假阳性。酶联荧光分析法优于荧光标记免疫层析法。
作者:杨芬;潘珊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探析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的临床效果。入选符合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给予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了临床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邓振兴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72例,按照其是否伴有尺骨茎突骨折情况分为伴骨折组84例和不伴骨折组8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结果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后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tra 影像学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Gar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骨茎突骨折对下尺桡关节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在手术治疗中,应注重桡骨远端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固定效果,这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中至关重要。
作者:张云帆;李贤坤;肖景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接收的52例疑似患有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均使用颈淋巴结改良型清扫术,并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在手术后面对患者的病理进行相应的检验。以此来检测彩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在手术前采用彩超后存在4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患有颈淋巴结发生转移症状,在使用颈淋巴结清扫术之后的病理检测,其结果表明51例患者患有颈淋巴结转移症状。其结果并无显著差异。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彩超检测,对颈淋巴结节转移情况具有较为准确的判断,为颈淋巴结清扫术提供可靠清扫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作者:陈美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80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美托洛尔联合用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用药时间、心电图表现复常时间及心脏功能复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F及BNP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与美托洛尔联合用药方案用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越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对我院2003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107例少量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评析;第一次CT检查时间在伤后0.5~4h,复查时间为12~24h。行CT检查的次数区间是2~5次,后一次CT检查时间大于伤后30d;行腰椎刺穿脑脊液检查确诊患者为24例。结果107例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部位共196处,其中出血多的部位为纵裂池、共91处,其次为外侧裂池和天幕区、共79例;合并其他颅脑损伤85例;第一次CT检查有24例患者漏诊,占25.2%;CT征像方面,脑池偏密征65例,纵裂池出血见“之”字征27例,纵裂局限性密度增高25例。早期的CT检查对少量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CT征象无论是脑池偏密征、纵裂局限性密度增高还是“之”字征对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确诊可靠,对提高CT确诊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作者:冯家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观察胫骨平台骨折常规治疗联合中药干预的临床疗效。就诊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熏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优良率。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5.0%,较对照组的82.5%更高,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而言,临床应结合其实际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熏洗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潘宏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探讨AFP、AFU及TSGF、SF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收集原发性肝癌(PHC)患者57例,良性肝病患者57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进行研究,进行AFP、AFU 与TSGF、SF水平检测,评价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意义。 PHC组的AFP(452±410.04ng/ml)、AFU(62.72±33.16U/L)、TSGF(88.12±15.11U/ml)、SF(445.09l±52.42ng/ml)水平与良性肝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患者AFP、AFU 、TSGF、SF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8.95%、89.47%、66.67%、87.71%;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AFP高(92.30%),灵敏度AFU高(89.47%);若将四项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可达94.74%。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
作者:刘首明;夏慧;夏清华;张毅之;梁妙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妇女妊娠期间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产科保健门诊10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孕周均小于10w,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直到分娩后7d,比较孕早期、中期、晚期及分娩时、分娩后1、3、7d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孕早期和孕中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孕早期和孕中期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产后1、3、7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3、7d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P义(P>0.05)。结论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升高,在孕早期和孕中期升高较为缓慢,孕后期急剧升高,产后呈急剧下降致恢复正常。
作者:曾纪扬;李北坤;陈洁琼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口服戊酸雌二醇与阴塞17β-雌二醇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5年3月所收治的74例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B组,另将B组中口服戊酸雌二醇子宫内膜依然生长不佳患者11例纳入C组。 A组阴塞17β-雌二醇,B组口服戊酸雌二醇,C组于口服戊酸雌二醇无效后行阴塞17β-雌二醇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及B型所占百分率、成熟卵泡数、生化妊娠率、治疗有效率。结果三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A、C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9.4±1.0、9.2±0.9mm,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两组B型比例升高幅度也显著高于B组(P<0.05)。A、C组经治疗后成熟卵泡数分别为4.2±1.0个、4.0±0.8个,与B组比较显著更高(P<0.05);同时A、C组生化妊娠率、治疗有效率也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阴塞17β-雌二醇治疗不孕症在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及成熟卵泡排放方面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作者:陈艳玲;岑婷;区宝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我院2012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方案)和观察组(行重复经颅磁刺激),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患者精神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0.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低于对照组的35.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弓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将我科2013年1~11月收治的年龄2~10岁先心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儿均展开介入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术后不良反应、家长护理满意率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而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为先心病患儿展开介入治疗时,以人文关怀理念展开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陈惠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取我院200例恙虫病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通过检测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象,分析恙虫病感染和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恢复到正常范围。恙虫病感染患者通常会并发外周血的血小板减少,通过及时治疗后可以较快恢复,这也是临床诊断恙虫病的有效依据。
作者:李小艺;黄旭明;谢荣章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