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聂石婵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ICP患者28例为ICP组,另选28例正常孕妇为正常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和MTT比色法、改良Boyden小室法、粘附能力测定实验等对两组孕妇进行EPC的数量和增殖、迁移、粘附等生物学功能的测定,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ICP组孕妇的EPC数量、增殖率、迁移数、粘附数均明显低于正常组, P<0.01,有显著性差异,EPC粘附、增殖和迁移能力等明显受损。 ICP与EPC的数量及生物学功能变化有密切关系,为进一步探索ICP的病理机制开辟了新的思路。
作者:江丽萍;邱诗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系统性硬化病(SS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SSc患者48例(观察组)及同期非SSc的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总维生素D、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水平。结果观察组三种血清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总维生素D及维生素D3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血清维生素D维持在较高浓度,可预防SSc的发生。
作者:李海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ST)治疗脱垂性痔病的临床疗效。将98例符合脱垂性痔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ST)组50例及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组48例,通过观察对比两组疗效及手术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便血、肛门疼痛、,急便感、肛门狭窄及肛门功能等指标,评估TST在治疗脱垂性痔病的临床疗效。TST治疗脱垂性痔病疗效与PPH相似;术后切口疼痛、伤口水肿、术后便血及肛门狭窄的发生等方面均优于P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TST治疗脱垂性痔病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是一种治疗脱垂性痔病安全可靠、微创的新术式,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麦昌文;陈代忠;韦政来;刘抒怀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2例消化性溃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口服埃索美拉唑,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结果观察组中痊愈22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0.24%(37/41),对照组中痊愈16例,显效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73.17%(30/4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症状积分为2.03±0.11分,对照组为4.02±0.98分,两组差异明显(P<0.05)。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时应用埃索美拉唑可有效改善临床疗效,应推广使用。
作者:黄健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口服戊酸雌二醇与阴塞17β-雌二醇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5年3月所收治的74例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B组,另将B组中口服戊酸雌二醇子宫内膜依然生长不佳患者11例纳入C组。 A组阴塞17β-雌二醇,B组口服戊酸雌二醇,C组于口服戊酸雌二醇无效后行阴塞17β-雌二醇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及B型所占百分率、成熟卵泡数、生化妊娠率、治疗有效率。结果三组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A、C组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9.4±1.0、9.2±0.9mm,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两组B型比例升高幅度也显著高于B组(P<0.05)。A、C组经治疗后成熟卵泡数分别为4.2±1.0个、4.0±0.8个,与B组比较显著更高(P<0.05);同时A、C组生化妊娠率、治疗有效率也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阴塞17β-雌二醇治疗不孕症在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及成熟卵泡排放方面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作者:陈艳玲;岑婷;区宝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随机抽取78例小儿过敏性紫癜者且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其中观察组给予激素冲击递减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法,对两组治疗效果、复发率、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以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所得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7.44%,高于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能明显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激素冲击递减法在小儿过敏性紫癜治疗中应用效果满意且相对安全。
作者:李东秀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妇产科治疗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较对照组的78.33%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腹坠胀疼痛、白带增多、月经紊乱、痛经等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较好,能够快速改善症状,安全性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慧;聂石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中心进行腹膜透析随访的患者共90例。其中正常对照组45例,腹膜炎组45例,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数据差异,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抵抗的原因。结果两组临床指标无显著差异,基线指标如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无统计学差异,但腹膜炎组促红素抵抗指数(ERI)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Hb变异度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腹膜炎组铁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对照组(P≤0.05),腹膜炎组较对照组有更高的iPTH值(P≤0.05),更低的总KT/V(P≤0.01)。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出现明显的促红素抵抗,可能与炎症状态时,铁吸收利用障碍,透析欠充分及更为严重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相关。
作者:傅碧玲;邹世海;彭鑫;翁俊雄;邓柳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取我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一般支持性心理干预,观察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系统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负面情绪和生存质量评分的差异。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全部患者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其中研究组上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系统化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负面情绪和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维春;易琼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UE)以生物组织的弹性(或硬度)与病灶的生物学特性相关为理论基础[1],利用声辐射力弹性成像原理,可以定性、定量地对于组织的弹性特征进行准确评估,是目前临床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女性乳腺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本文将针对UE在乳腺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罗晓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所有服务对象均由有资质且经过项目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国家项目规定的所有内容,并建立家庭档案,检查结果由专人填写,可疑阳性者为高风险人群,再抽血配送到广州金域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检测或到上级医院(如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进一步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结果全市实行16个乡镇已婚育龄妇女孕前优生检测的筛查,总检查23085例,筛查率达98%以上,其中弓形虫1.03‰,风疹病毒2.04‰,巨细胞病毒0.38‰,单纯疱疹病毒0.62‰,地中海贫血20‰,G ̄6PD缺乏230‰。我市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过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儿的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肖锋;苏丽媚;陈家胜;李冬;李汉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行乳腺癌手术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和出院后6个月焦虑抑郁水平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出院6个月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6个月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采用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改善其焦虑忧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丽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我院于2010年10月~2014年12月对4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过病理诊断分为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各20例,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灌注达峰时间(TTP)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结节的BV值及TTP值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 值及BF值的之间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应用在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莫家彬;贾红明;张冠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疤痕子宫产妇978例,根据妊娠方式不同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466例,剖宫产组51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出血量、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1min)评分、子宫破裂数与住院时间。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妇出血量明显低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 (1min)评分与子宫破裂数相比剖宫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疤痕子宫足月产妇阴道分娩减少产妇出血量、降低住院时间,且安全性与剖宫产比较无差异,因此,在临床工作中,产前经过仔细检查,积极准备的疤痕子宫足月妊娠产妇,可推荐其行阴道生产。
作者:庄翡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50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时间超过72h的痰培养阴性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别在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24、48和72h等时间点对出入气管道结合位置、出气侧和入气侧冷凝瓶等采样进行细菌培养鉴定。结果本次研究共采样450次,共培养出103株细菌,包括89株革兰阴性杆菌,其中有28株(27.18%)鲍曼不动杆菌,13株(12.62%)非发酵糖杆菌,12株(11.6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食酸丛毛单胞菌和黄杆菌各7株(6.79%),支气管炎伯特氏菌和粪产碱杆菌各5株(4.85%),铜绿假单细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类白喉杆菌及脑膜脓毒金黄杆菌等各3株(2.91%);11株革兰阳性球菌,其中甲型链球菌和粪肠球菌各4株(3.88%),表皮葡萄球菌3株(2.91%);3株真菌,其中热带念珠菌2株(1.94%),白色念珠菌1株(0.97%)。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24、48和72h等时间点不同位置的细菌污染情况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无呼吸系统感染的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道系统的“Y”型管应每隔24h更换1次,出气管道应48h更换1次,入气管道应72h更换1次,若出现污染则立即更换。
作者:袁惠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糖波动和氧化应激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情况,将其中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分为A组(25例),伴有单一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分为B组(33例),同时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分为C组(38例)。3组患者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对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丙二醛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B组和C组患者的PPGE、PBG、PBG(1h)、PBG(2h)、PBG(3h)均明显高于A组患者,而C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B组和C组患者的△MDA、MDA(0h)、MDA(2h)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患者,而C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A水平和PBG(2h)、PPGE指标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和氧化应激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会加快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作者:张杰;刘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0例浅表组织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予以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1)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在超声诊断中,良性符合率为93.50%(113/123),恶性符合率为88.89%(24/27),总符合率为91.33%(137/150);(2)良恶性肿块血流信号特征存在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晓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选取近两年内在本医院行MSCT引导肺穿刺活检患者100例,总结分析MSCT引导下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100例患者经穿刺均取得成功,经穿刺临床病例确诊恶性肿瘤有70例,良性病变有22例,肿瘤患者中,敏感性或者特异性分别为93.3%以及88.0%,100例患者术后有4例(4.0%)并发气胸,3例(3.0%)并发痰中带血,1例(1.0%)并发肺内出血,在经保守治疗后均痊愈。 MSCT引导肺穿刺活检手术在诊断肺部肿块方面效果明显,安全可靠方便,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作者:傅俊明;张冠业;莫家彬;单志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观察克拉霉素、泮托拉唑、甲硝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选择收治的6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克拉霉素+奥美拉唑+甲硝唑治疗,观察组采用克拉霉素+泮托拉唑+甲硝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Hp清除率、疼痛消失时间、溃疡愈合时间。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9%。观察Hp清除率、疼痛消失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采用克拉霉素+泮托拉唑+甲硝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显著,Hp清除率高,溃疡愈合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勇;周春林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12.5mg米非司酮在临床上用于紧急避孕的效果以及对月经的影响。方法对240例要求在72h内紧急避孕无防护性交的女性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0例。观察组采用低剂量米非司酮(12.5mg),对照组采用高剂量米非司酮(25mg),对比两组避孕效果以及月经情况。结果两组观察对象避孕效果均良好,其中观察组避孕率达95.83%(115/120),对照组避孕率达94.17%(113/120,P>0.05);服药后观察对象月经变化情况不明显,其月经量及月经周期与服药前相比差别不大,分别记录两组观察对象月经周期延长及缩短情况,变化率分别为11.67%、12.5%,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行经天数变化不明显(P>0.05);大部分观察对象均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偶有头晕、恶心及乳房胀痛等;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12例,对照组为15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剂量米非司酮(12.5mg)紧急避孕效果良好,服用后对月经情况影响较小,且基本不产生副作用,安全性较高,可推广使用。
作者:杨彩珍;蓝少华;何惠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